[二〇三] 第七 苦法
※三 ‘诸比丘!比丘因如实知一切苦法之生起与灭尽,彼见诸欲,彼见诸欲者,则凡
于诸欲彼不止住 欲贪、欲爱、欲迷、欲恼,彼悟知行与住,如行者、住者,不止
住于贪欲、忧恼、邪恶、不善之法。
四 诸比丘!如何比丘以如实知一切法之起与灭尽耶?‘色乃如是,色之生起乃如
是,色之灭尽乃如是。受乃如是……想乃如是……行乃如是……识乃如是,识之生
起乃如是,识之灭尽乃如是。’诸比丘!如是之比丘,如实知一切苦法之生起与灭
尽。
五 诸比丘!如何而比丘见诸欲?彼若见诸欲,则不止住于诸欲之欲贪、欲爱、欲
迷、欲恼。诸比丘!譬如人于甚深之炭火坑,无焰、无烟而充满炭火,于此有愿生
不愿死,愿乐而厌苦之人来,此人被二人之强有力者,拉其手拖至炭火坑,彼将身
届之,此何故耶?诸比丘!此人知:‘我堕此炭火坑者,则以此为因或至死,或逢
等于死之苦。’诸比丘!以炭火坑为譬喻,比丘见诸欲,见彼诸欲者,则于一切诸
欲彼则不存止于欲贪、欲爱、欲迷、欲恼。
六 诸比丘!如何悟知行与住,如行者、住者不存止于贪欲、忧恼、邪恶不善法?
诸比丘!譬如有人入棘多之园,彼之前有棘,后亦有棘,北亦棘,南亦棘,下亦棘,
上亦棘。彼以:‘棘勿刺我!’该由何处进或退耶?同于此理,诸比丘!凡世间有
可爱之相貌,快意之相貌,此于圣者之教,即为棘。
七 如是知者,当知摄护不摄护。
八 诸比丘!如何为不摄护耶?诸比丘!于此有比丘 以眼见色,心倾向于可爱之
色,心背离于不爱之色,正念不现前,缺乏思虑而住,又不如实知彼心解脱,不如
实知慧解脱,彼所起之恶不善法不能无余灭尽。以耳闻声……以鼻嗅香……以舌味
味……以身触触……以意识法……
九 诸比丘!如何为摄护耶?诸比丘!此有比丘 ,以眼见色,心不倾向于可爱之
色,心不背离于不爱之色,正念现前,思虑无量而住,又如实知彼心解脱,如实知
慧解脱,彼所起之恶不善法无余灭尽。以耳闻声……以鼻嗅香……以舌味味……以
身触触……以意识法。心不倾向于可爱之法,心不背离于不爱之法,正念现前,思
虑无量而住,又如实知彼心解脱、慧解脱,如彼所起恶不善之法,以此无余灭尽。
诸比丘!摄护者,当即如是。
一〇 诸比丘!如是行、如是住之比丘,少时丧失正念,起邪恶 不善而有志望之
怀念,为结缚之法。诸比丘!正念薄弱,而彼则速舍此,排之、坏之、令归灭无。
诸比丘!譬如于日中炽热之铁器上,滴落二、三滴水,其滴若迟落,即消耗迨尽。
如是,诸比丘!如是行、如是住之比丘,少时丧失正念,起邪恶不善而有志望之忆
念,为结缚之法。诸比丘!正念之薄弱者,而彼速将舍此、排之、毁之、归于灭无,
令归于无。
一一 诸比丘!如是,比丘悟知行与住,如是行者、住者,不止住贪欲、忧恼、邪
恶不善。诸比丘!此比丘之如是行、如是住,或国王、或王之大臣、朋友、血缘、
亲族等,即作是言:‘汝来!如何为此袈裟衣而恼?如何汝秃头持、而往来耶?汝
来!还汝卑俗之身,受用财宝,须行善业。’并持来财宝供奉。诸比丘!彼如是行、
如是住,舍戒、还卑俗人之身,无有如是之道埋。
一二 诸比丘!譬如恒河向东、趣东、流东、而大群众携锹与笼,来令‘此恒河向
西、趣西。’诸比丘!当如何思惟于此?彼大群众可得将此恒河向西、趣西、流西
否?’
‘大德!不然。’
‘此何故耶?’
‘大德!恒河乃向东、趣东、流东者,令此向西、趣西、流西为不易。复次,此
大群众必终至疲困。’
一三 ‘同于此理,诸比丘!如是行、如是住之此比丘,或国王、或王之大臣、朋友、
血缘、亲族等,作是言:‘汝来!如何为此袈裟衣而令汝恼?如何汝秃头持,来往?
汝来!还汝卑俗人之身,以受用财宝,须行善业。’诸比丘!如是行、如是住之此
比丘,舍戒、还卑俗人之身者,无有如是之道理。何以故?诸比丘!无论如何之心,
注:S:相应部 ; D:长部 ; M:中部 ; A:增支部 ; Sn:小部,经集 ; Cv:律藏小品 ; J:小部,本 生经 ; Thag:小部,长老偈经 ; Thig:小部,长老尼偈经 ; Ud:小部,自说经 ; Dhp:小部,法句经 ; It:如是语经 ; cf:参考类似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