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传增支部】第13经 六集



六 集





六 集
本卷乃十一集中之第六集,收集十一品百六经及品所不摄之八经合为百十四
经。此中最初之五十之中,天品及昙弥品各有十二,其实为五十有四。第二之
五十中,清凉品及胜利品,各增一经,亦实为五十二经。以上其余之六经,想
是后来之窜入。



II.279 增 支 部 经 典

归命彼世尊 应供等觉者

六 集

第一 之五十

第一 应请品
一1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于其处,世尊告诸比丘曰:“诸比丘!”彼等诸比丘应诺世尊言:“唯然,大德!”
世尊曰--
二 “诸比丘!成就六法之比丘,是应请、是极应请、是应施、是应合掌、是世间之
无上福田。以何为六耶?
三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以眼见色已,不喜、不忧、具念、正知,以舍而住;以
耳闻声已……以鼻嗅香已……以舌尝味已……以身觉所触已……以意了法已,不
喜、不忧、具念、正知,以舍而住。
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之比丘,是应请、是极应请、是应施、是应合掌、是世
间之无上福田。”
世尊说是已,彼等诸比丘闻世尊所说,欢喜信受。

注1 参照集异门足论第十五(大正藏二六、四三0b)。

280 二1
一 “诸比丘!成就六法之比丘,是应请……乃至……是世间之无上福田。以何为六
耶?
二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领受各种之神通,以一为多,以多为一,显现、隐匿、
过壁、穿墙、越山,无滞碍而行,犹如于虚空;出没于地中,犹如于水;于水上行
而不沈,犹如于地上;趺坐于空中而行,犹如有翼之鸟;如是彼有大威神,彼有大
威德以手抚摸日月,乃至令身达于梵世。
三 或以超人清净之天耳界,亦可闻或远、或近、或天、或人之任何音声。
四 以心了解而知其他有情、补特伽罗之心。[谓]:有贪心而知有贪心、或离贪心
……或有嗔心……或离嗔心……或有痴心……或离痴心……或略心……或散心……
或大心……或非大心……或有上心……或无上心……或定心……或不定心……或解
脱心……或不解脱心而知不解脱心。
五 随念种种之宿住,譬如或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二
281 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多坏劫、多成劫、多成坏劫者,我
乃于其处,有如是名、有如是姓、有如是色、有如是食、有如是苦乐受、有如是寿
量,殁于彼处而生于此处,如是之状貌,随念处所之种种宿住。
六 或以超过人清净之天眼见有情之死、生、劣、胜、美、丑、幸、不幸,知因有
情之应业而行。谓:是等有情成就身恶行、成就语恶行、成就意恶行、诽谤圣者、
心怀邪见、领受邪见业,彼等身坏死后,生于恶处、恶趣、险难、地狱。或复:是
等有情成就身妙行、成就语妙行、成就意妙行、不诽谤圣者、心怀正见、领受正见
业,彼等身坏死后,生于善趣、天上。如是以超过人清净之天眼见有情之死、生、
劣、胜、美、丑、幸、不幸,知因有情之应业而行,诸漏已尽故,无漏之心解脱、
慧解脱,已于现法自了知、作证、具足而住。
诸比丘!成就是等六法之比丘,是应请……乃至……是世间无上福田。”

注1 参照增一阿含三十(大正藏二、七一二a),集异门足论第十六(大正藏二六、四三二b。)


一 “诸比丘!成就六法之比丘,是应请、……乃至……是世间无上福田。以何为六
耶?
282 二 即: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又1诸漏已尽故,无漏之心解脱、慧
解脱,已于现法自了知、作证、具足而住。
诸比丘!成就是等六法之比丘,是应请、是极应请、应施、是应合掌、是世间
无上福田。”

注1 暹罗本及其他习作asavanam ca为正确。


一 “诸比丘!成就六法之比丘,是应请、……乃至……是世间无上福田。以何为六
耶?
二 即: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又1诸漏已尽故,无漏之心解脱、慧
解脱,已于现法自了知、作证、具足而住。
诸比丘!成就是等六法之比丘,是应请、……乃至……是世间之无上福田。”

注1 同前章。

一 “诸比丘!成就六支王之善良马,相宜于王、堪于王之使用、称为王之股肱。以
何为六耶?
二 诸比丘!世间有王善良马,堪于色、堪于声、堪于香、堪于味、堪于所触、具
美于色。
诸比丘!成就是等六支之王善良马,相宜于王、堪于王之使用、称为王之股肱。
诸比丘!正如是,成就六法之比丘,是应请、……乃至……是世间无上福田。以何
为六耶?
283 二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堪于色、堪于声、堪于香、堪于味、堪于所触、堪于法。
诸比丘!成就是等六法之比丘,是应请、……乃至……是世间无上福田。”

一 “诸比丘!成就六支之王善良马,相宜于王、堪于王之使用、称为王之股肱。以
何为六耶?
二 诸比丘!世间有王善良马,堪于色、堪于声、堪于香、堪于味、堪于所触,具
力。
诸比丘!成就是等六支之王善良马,相宜于王、堪于王之使用、称为王之股肱。
诸比丘!正如是,成就六法之比丘,是应请、……乃至……是世间无上福田。以何
为六耶?
三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堪于色、堪于声、堪于香、堪于味、堪于所触、堪于法。
诸比丘!成就是等六法之比丘,是应请、……乃至……是世间无上福田。”

一 “诸比丘!成就六支之王善良马,相宜于王、堪于王之使用、称为王之股肱。以
何为六耶?
二 诸比丘!世间有王善良马,堪于色、堪于声、堪于香、堪于味、堪于所触,又
有势速。
诸比丘!成就此等六支之王善良马,相宜于王、堪于王之使用、称为王之股肱。
284 诸比丘!正如是,成就六法之比丘,是应请、……乃至……是世间无上福田。以何
为六耶?
三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堪于色、……乃至……堪于法。
诸比丘!成就是等六法之比丘,是应请、……乃至……是世间无上福田1。”

注1 依暹罗本及前后文之例,应读为lokassa ti。

八1
一 “诸比丘!此等,是六种无上。以何为六耶?
二 即:见无上、闻无上、利无上、学无上、行无上、念无上。
诸比丘!此等,是六种无上。”

注1 参照集异门足论第十六(大正藏二六、四三三b)。

九1
一 “诸比丘!此等,是六随念处。以何为六耶?
二 即:佛随念、法随念、僧随念、戒随念、舍随念、天随念。
诸比丘!此等,是六随念处。”

注1 参照集异门足论第十六(大正藏二六、四三三a)

十1
一 一时,世尊住释迦迦毗罗卫之尼拘卢陀园。尔时,释迦氏之摩诃那摩,往诣世
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释迦氏摩诃那摩,白世尊言:“
285 大德!一切之圣弟子得果、了解教者,多住于如何之状态耶?”“摩诃那摩!一切之
圣弟子得果、了解教者、多住于如是之状态:
二 摩诃那摩!世有圣弟子,随念如来而谓:‘此世尊是应供、正自觉者、明行足、
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觉者、世尊。’摩诃那摩!圣弟子随
念如来之时,彼心不缠缚于贪、不缠缚于嗔、不缠缚于痴;彼心其时即依如来而质
直。复次,摩诃那摩!心质直之圣弟子,随义而得欣2,随法而得欣,得法所引之
欣,可欣者生喜,有喜意之身者轻安,身轻安者受乐,受乐者心得定。
摩诃那摩!圣弟子于不平等众中,得平等3而住,于有恼害众中,无恼害而住,
入于法流,名为修佛随念。
三 复次,摩诃那摩!圣弟子,随念法而谓:‘世尊善说之法是现见、是无时、是
来观、是引导、是智者内证。’摩诃那摩!圣弟子随念法之时,彼心不缠缚于贪、
不缠缚于嗔、不缠缚于痴;彼心其时即依法而质直。复次,摩诃那摩!心质直之圣
弟子,随义而得欣,随法而得欣,得法所引之欣,可欣者生喜,有喜意之身者轻安,
身轻安者受乐,受乐者心得定。
摩诃那摩!是圣弟子于不平等众中,得平等而住,于有恼害众中,无恼害而住
286 ,入于法流,名为修法随念。
四 复次,摩诃那摩!圣弟子,随念僧而谓:‘世尊之弟子僧,是妙行者;世尊之
弟子僧,是质直行者;世尊之弟子僧,是如理行者;世尊之弟子僧,是和敬行者;
所谓四双人、八补特伽罗者。是世尊之弟子僧为应请、极应请、应施、应合掌、是
世间无上福田。’摩诃那摩!圣弟子随念僧之时,彼心不缠缚于贪、不缠缚于嗔、
不缠缚于痴,彼心其时即依僧而质直。复次,摩诃那摩!心质直之圣弟子,随义而
得欣,随法而得欣,得法所引之欣,可欣者生喜,有喜意之身者轻安,身轻安者受
乐,受乐者心得定。
摩诃那摩!圣弟子于不平等众中,得平等而住,于有恼害众中,无恼害而住,
入于法流,名为修僧随念。
五 复次,摩诃那摩!圣弟子已成之无缺、无隙、无杂、无秽、自在、智者称赞、
无执,能随念发三摩地。摩诃那摩!圣弟子者随念已成之时,彼心乃不缠缚于贪、
不缠缚于嗔、不缠缚于痴;彼心其时即依戒而质直。复次,摩诃那摩!心质直之圣
弟子,随义而得欣,随法而得欣,得法所引之欣,可欣者生喜,有喜意之身者,是
轻安,身轻安者受乐,受乐者之心得定。
287 摩诃那摩!是圣弟子乃于不平等众中,得平等而住,于有恼害众中,无恼害而
住,入于法流,名为修戒随念。
六 复次,摩诃那摩!圣弟子随念己之舍而谓:‘呜呼!于我有利。呜呼!于我有
善利。我于悭垢所缠众中,心离悭垢而住家,施无所惜,舒展其手[而施],乐弃舍,
容乞,乐于分与施物。’摩诃那摩!圣弟子随念己之舍时,彼心不缠缚于贪、不缠
缚于嗔、不缠缚于痴;彼心其时即依舍而质直。复次,摩诃那摩!心质直之圣弟子,
随义而得欣,随法而得欣,得法所引之欣,可欣者生喜,有喜意之身者轻安,身轻
安者受乐,受乐者心得定。
摩诃那摩!圣弟子于不平等众中,得平等而住,于有恼害众中,无恼害而住,
入于法流,名为修舍随念。
七 复次,摩诃那摩!圣弟子修天随念而谓:‘有四大王天、有三十三天、有夜摩
天、有兜率陀天、有乐变化天、有他化自在天、有梵众天、有其上之天,彼诸天成
就信,殁于此处而生彼处,我亦同有信;彼诸天成就戒,殁于此处而生彼处,我亦
同有戒;彼诸天成就闻,殁于此处而生彼处,我亦同有闻;彼诸天成就舍,殁于此
288 处而生彼处,我亦同有舍;彼诸天成就慧,殁于此处而生彼处,我亦同有慧。’摩诃
那摩!圣弟子随念己与诸天之信、戒、闻、舍、慧之时,彼心不缠缚于贪、不缠缚
于嗔、不缠缚于痴;彼心其时即依天而质直。复次,摩诃那摩!心质直之圣弟子,
随义而得欣,随法而得欣,得法所引之欣,可欣者生喜,有喜意之身者轻安,身轻
安者受乐,受乐者心得定。
摩诃那摩!圣弟子于不平等众中,得平等而住,于有恼害之众中,无恼害而住,
入于法流,名为修天随念。
摩诃那摩!一切圣弟子得果、了解于教者,多住于此状态。”

注1 参照杂阿含三十三(大正藏二、二三七c),别译杂阿含八(大正藏二、四三二b),集异
门足论第十六(大正藏二六、四三三a),法蕴足论第八(大正藏二六、四九二c)。
2 译为“欣”是依注,于法蕴足论有“威势”,可能是veda或vega,下亦仿此。
3 samapanno见暹罗本注释以samappatto为正确,以下亦仿此。

摄句:
二应请、根、力、三良马、
无上、随念及摩诃那摩等为十。

第二 可念品
十一1
一 “诸比丘!此等,是六可念法2。以何为六耶?
二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于同梵行者中,或显、或隐,现起慈之身业,是可念法。
三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于同梵行者中,或显、或隐,现起慈之语业,是可念
法。
四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于同梵行者中,或显、或隐,现起慈之意业,是可念
法。
289 五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于一切法得如法之利养,下于钵中所受之量,如是之
利养,皆与有戒同梵行者共受用,无不分而受用,是可念法。
六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于一切无缺、无隙、无杂、无秽、自在、智者称赞、
无执、能发三摩地之戒,以其戒,或显、或隐,遵同戒律,与同梵行者共住,是可
念法。
七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于所谓令出离之圣见,令起彼正见而至于苦尽,以其
见,或显、或隐,具同见解,与同梵行者共住,是可念法。
诸比丘!此等六者,是可念法。”

注1 D.33 Sangiti-S.22,XIV.集异门足论第十五(大正藏二六、四三一b)。
2 saraniya于注释有saritabba-yuttaka言令记忆)故,今译为“可念”,玄奘在(集异
门足论)译为“可喜”,此乃见于雅语之samranjaniya此对合H.Kern之看法,请看Rhys
Davids & W.Stedes Pali-Dictionary同语之下。

十二1
一 “诸比丘!此等六者,是可念、能发可爱、能发尊重、能摄受、无诤、和合,是
一趣之法。以何为六耶?
二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于同梵行者中,或显、或隐,现起慈之身业,是可念、
能发可爱、能发尊重、能摄受、无诤、和合是一趣之法。
三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现起慈之语业……乃至……于同梵行者中,或显、
或隐,现起慈之意业,是可念、能发可爱、能发尊重、能摄受、无静、和合是一趣
之法。
四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于一切法得如法之利养,下于钵中所受之量,如是之
利养,皆与有戒同梵行者共受用,无不分而受用,是亦可念、能发可爱、能发尊重、
290 能摄受、无诤、和合是一趣之法。
五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于一切无缺、无隙、无杂、无秽、自在、智者称赞、
无执、能发三摩地之戒,以其戒,或显、或隐,遵同戒律,与同梵行者共住,是可
念、能发可爱、能发尊重、能摄受、无诤、和合是一趣之法。
六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于所谓令出离之圣见,令起彼正见而至于苦尽,以其
见,或显、或隐,具同见解,与同梵行者共住,是可念、能发可爱、能发尊重、能
摄受、无诤、和合是一趣之法。
诸比丘!此等六者,是可念、能发可爱、能发尊重、能摄受、无诤、和合是一
趣之法。”

注1 集异门足论第十五前所引之同处。

十三1
一 “诸比丘!此等,是六出离界。以何为六耶?
二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欲作如是言:‘我已修慈心解脱,已多所作,已为车乘,
已为所正,已住,已普集,已极善发企。然而,嗔缚我心而存。’应告彼曰:‘勿
如是思惟,具寿勿作此言,勿诽谤世尊;诽谤世尊者非正,对世尊勿如是言。具寿!
不论修慈心解脱,多所作,为车乘,为所正,住,普集,极善发企,嗔缚彼心而存,
291 是无处、无容,无有是处。具寿!此是嗔之出离,所谓慈心解脱。’
三 复次,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欲作如是言:‘我已修悲心解脱,已多所作,已
为车乘,已为所正,已住,已普集,已极善发企。然而,害缚我心而存。’应告彼
曰:‘勿如是思惟,具寿勿作此言,勿诽谤世尊;诽谤世尊者非正,对世尊勿如是
言。具寿!不论修悲心解脱,多所作,为车乘,为所正,住,普集,极善发企,害
缚彼心而存,是无处、无容,无有是处。具寿!此是害之出离,所谓悲心解脱。’
四 复次,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欲作如是之言:‘我已修喜心解脱,已多所作,
已为车乘,已为所正,已住,已普集,已极善发企。然而,不乐缚我心而存。’应
告彼曰:‘勿如是思惟,具寿勿作此言,勿诽谤世尊,诽谤世尊者非正,对世尊勿
如是言。具寿!不论修喜心解脱,多所作,为车乘,为所正,住,普集,极善发企,
不乐缚彼心而存,是无处、无容,无有是处。具寿!此是不乐之出离,所谓喜心解
脱。’
五 复次,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欲作如是之言:‘我已修舍心解脱,已多所作,
已为车乘,已为所正,已住,已普集,已极善发企。然而,贪缚我心而存。’应告
彼曰:‘勿如是思惟,具寿勿作此言,勿诽谤世尊,诽谤世尊者非正,对世尊勿如
是言。具寿!不论修舍心解脱,多所作,为车,为所正,住,普集,极善发企,贪
292 缚彼心而存,是无处、无容,无有是处。具寿!此是贪之出离,所谓舍心解脱。’
六 复次,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欲作如是之言:‘我已修无相心解脱,已多所作,
已为车乘,已为所正,已住,已普集,已极善发企。然而,随相识缚我心而存。’
应告彼而曰:‘勿如是思惟,具寿勿作此言,勿诽谤世尊,诽谤世尊者非正,对世
尊勿如是言。具寿!不论修无相心解脱,多所作,为车乘,为所正,住,普集,极
善发企,随相识缚彼心而存,是无处、无容,无有是处。具寿!此是一切相之出离,
所谓无相心解脱。’
七 复次,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欲作如是之言:‘谓我远离我有,又不观见此我。
然而,疑与犹豫之箭,缠缚我心而存。’应告彼而曰:‘勿如是思惟,具寿勿作此
言,勿诽谤世尊,诽谤世尊者非正,对世尊勿如是言。具寿!不论谓远离我有,又
不观见此我,疑与犹豫之箭缠缚彼心而存,是无处、无容、无有是处。具寿!此是
疑与犹豫箭之出离,谓“我有”慢之永除。’
诸比丘!此等,是六出离界。”

注1 参照D.33 Sangiti-S.22 XVII.集异门足论第十五(大正藏二六、四三0b)。

十四
一 于彼处,具寿舍利弗言诸比丘曰:“贤者!诸比丘!”彼等诸比丘回答具寿舍利
293 弗:“贤者!”具寿舍利弗曰:
二 “诸贤!有比丘之住法,为如是住法之比丘临终则不安,命尽不善。诸贤!又如
何比丘之住法,为如是住法之比丘,临终不安,命尽不善耶?
三 诸贤!世间有比丘,好事业,欣事业,爱乐事业而不止;好谈说,欣谈说,爱
乐谈说而不止;好睡眠,欣睡眠,爱乐睡眠而不止;好伴侣,欣伴侣,爱乐伴侣而
不止;好杂闹,欣杂闹,爱乐杂闹而不止;好戏论,欣戏论,爱乐戏论而不止。诸
贤!如是比丘之住法,为如是住法之比丘,临终不安,命尽不善。诸贤!是比丘,
深爱乐有身,不正尽苦故,名为不断有身。
四 诸贤!有比丘之住法,为如是住法之比丘,临终乃安乐,命尽良善。诸贤!又
如何比丘之住法,为如是住法之比丘,临终安乐,命尽良善耶?
五 诸贤!世间有比丘,不好事业,不欣事业,非爱乐事业而不止;不好谈说,不
欣谈说,非爱乐谈说而不止;不好睡眠,不欣睡眠,非爱乐睡眠而不止;不好伴侣,
不欣伴侣,非爱乐伴侣而不止;不好杂闹,不欣杂闹,非爱乐杂闹而不止;不好戏
论,不欣戏论,非爱乐戏论而不止。诸贤!如是比丘之住法,为如是住法之比丘,
294 临终安乐,命尽良善。诸贤!是比丘,深爱乐涅槃,正尽苦故,名为断有身。”
惯一切戏论 乐戏论兽者
远离轭安稳 是无上涅槃
一切戏论断 若乐无戏论
圆满轭安稳 是无上涅槃
十五
一 于彼处,具寿舍利弗告诸比丘:
“诸贤!有比丘之住法,为如是住法之比丘,命终之时有悔。诸贤!又如何有比
丘之住法,为如是住法之比丘,命终之时有悔耶?
二 诸贤!世间有比丘,好事业,欣事业,爱乐事业而不止;好谈说……好睡眠……
好伴侣……好杂闹……好戏论,欣戏论,爱乐戏论而不止。诸贤!如是比丘之住法,
为如是住法之比丘,命终之时有悔。诸贤!是比丘,深爱乐有身,不正尽苦故,名
为不断有身。
三 诸贤!有比丘之住法,为如是住法之比丘,命终之时无悔。诸贤!又如何有比
丘之住法,为如是住法之比丘,命终之时无悔耶?
四 诸贤!世间有比丘,不好事业,不欣事业,无爱乐事业而不止;不好谈说……
295 不好睡眠……不好伴侣……不好杂闹……不好戏论、无爱乐戏论而不止。诸贤!如
是比丘之住法,为如是住法之比丘,命终之时无悔。诸贤!是比丘,深爱乐涅槃,
正尽苦故,名为断有身。”
惯一切戏论 乐戏论兽者
远离轭安稳 是无上涅槃
一切戏论断 若乐无戏论
圆满轭安稳 是无上涅槃
十六
一 一时,世尊住婆只尸收摩罗山恐怖林中之鹿园。尔时,长者那拘罗之父罹病,
苦痛,病重。时,长者妇那拘罗之母,语长者那拘罗之父曰:
二 “长者!汝命终之际勿残想。长者!残想者之命终是苦。又,世尊诃责命终者之
残想。然而,长者!汝谓:‘长者妇那拘罗之母在我逝后,养育儿辈,不能经营无
过之家居。’然而,长者!勿作如是见。长者!我乃巧于纺绵、剪[毛]、编织者。
296 长者!我在汝逝后,能养育儿辈,经营无过之家居。因而,长者!汝命终之际勿残
想,长者!残想者之命终是苦。又,世尊诃责命终者之残想。
若复长者!汝谓:‘长者妇那拘罗之母在我逝后,欲往他家。’然而,长者!
勿作如是见。长者!故应知汝与我等十六年来严守在家之梵行。因而,长者!汝命
终之际勿残想,长者!残想者之命终是苦。又,世尊诃责命终者之残想。
若复长者!汝谓:‘长者妇那拘罗之母在我逝后,不欲谒见世尊,不欲谒见比
丘僧。’然而,长者!勿作如是见。长者!汝逝之后,我愿更多谒见世尊,又愿更
多谒见比丘僧。因而,长者!汝命终之际勿残想,长者!残想者之命终是苦。又,
世尊诃责命终者之残想。
若复长者!汝谓:‘长者妇那拘罗之母在我逝后,不圆满诸戒。’然而,长者!
勿作如是见。长者!彼世尊之白衣在家女弟子有圆满戒者,我是其随一。然而,有
疑或异意者,世尊、应供、正自觉者若在婆只尸收摩罗山恐怖林中之鹿园,则可往
287 诣问彼世尊。因而,长者!汝命终之时勿残想,长者!残想者之命终是苦。又,世
尊诃责命终者之残想。
若复长者!汝谓:‘长者妇那拘罗之母,内心不得寂静。’然而,长者!勿作
如是见。长者!彼世尊之白衣在家女弟子,有得内心寂静者,我是其随一。然而,
有疑或异意者,世尊、应供、正自觉者若在婆只尸收摩罗山恐怖林中之鹿园,则可
往诣问彼世尊。因而,长者!汝命终之时勿残想,长者!残想者之命终是苦。又,
世尊诃责命终者之残想。
若复长者!汝谓:‘长者妇那拘罗之母于此法律中,未入、未安住、未苏息、
未度疑、未远离犹豫、未得无畏、未远离对他之信而住[大]师之教中。’然而,
长者!勿作如是见。长者!彼世尊之白衣在家女弟子,于此法律中,为已入、已安
住、已苏息、已度疑、已远离犹豫、已得无畏、已远离对他之信而住[大]师之教
中者,我是其随一。然而,有疑或异意者,世尊、应供、正自觉者若在婆只尸收摩
罗山恐怖林中之鹿园,则可往诣问彼世尊。因而,长者!汝命终之时勿残想,长者!
残想者之命终是苦。又,世尊诃责命终者之残想。’
298 三 尔时,长者那拘罗之父乃接受长者妇那拘罗母之教授,彼病乃立即痊愈,长者
那拘罗之父即脱离其病。复又,长者那拘罗父之病则如是断灭。其时,长者那拘罗
之父即脱离其病,病愈未久即拄拐搋而往诣世尊所在之处。至已,问讯世尊,坐于
一面,世尊告坐于一面之长者那拘罗父言:
四 “长者!于汝有利,长者!于汝有善利。彼长者妇那拘罗母乃欲怜悯、利益于汝
而教授、教诫。长者!我白衣在家女弟子,而圆满其戒者,长者妇那拘罗母是其随
一。长者!我白衣在家女弟子,而得内心寂静者,长者妇那罗母是其随一。长者!
我白衣在家女弟子,于此法律中,为已入、已安住、已苏息、已度疑、已远离犹豫、
已得无畏、已远离对他之信而住[大]师之教中者,长者妇那拘罗母是其随一。长
者!于汝有利,长者!于汝有善利。其长者妇那拘罗母乃欲怜悯、利益而教授、教
诫。”
十七
一 一时,世尊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世尊于日晡时,自宴坐起,而往
讲堂。至已,设座而坐。具寿舍利弗亦于日晡时自宴坐起,往诣讲堂。至已,问讯
299 世尊,坐于一面;具寿摩诃目犍连、具寿摩诃迦叶、具寿摩诃迦旃延、具寿摩诃拘
絺罗、具寿摩诃周那、具寿摩诃劫宾那、具寿阿那律、具寿隶婆哆、具寿阿难[等]
皆于晡时,自宴坐起,往诣讲堂。至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时,世尊于久过夜
分,自座起而入房。彼具寿等亦于世尊去后不久,自座而起,回入各自之房。然而,
于其处有初入此律中,出家未久之新比丘众,彼等乃至日出,咀齿而眠,世尊乃以
超越人清净之天眼,观见彼等比丘至日出还咀齿而眠。见已,而往讲堂。至已,设
座而坐。世尊坐已,而告彼等比丘众言:
二 “诸比丘!舍利弗于何处?摩诃目犍连于何处?摩诃迦叶于何处?摩诃迦旃延
于何处?摩诃拘絺罗于何处?摩诃周那于何处?摩诃劫宾那于何处?阿那律于何
处?隶婆哆于何处?阿难于何处?诸比丘!彼等长老诸弟子往何处耶?”“大德!彼
具寿等自世尊起座而去不久,已各自回房去。”“诸比丘!如是汝等[得]为长老耶?
[汝等]新比丘众既至日出,犹咀齿而眠。
诸比丘!汝等谓何耶?汝等或见、或闻刹帝利灌顶王随心所欲而耽溺于卧乐、
300 倚乐、睡眠乐而住,欲终生统治,对国民而言,是可爱、可意耶?”“大德!此否也。”
“诸比丘!然。诸比丘!我亦不见不闻于此:刹帝利灌顶王随心所欲而耽溺于卧乐、
倚乐、睡眠乐而住,欲终生统治,对国民而言,是可爱、可意。
诸比丘!汝等谓何耶?汝等或见、或闻封侯、遗产相续者1、将军、村落主、
众主者随心所欲而耽溺于卧乐、倚乐、睡眠乐而住,欲终生终于众主之位,于众是
可爱、可意耶?”“大德!此是否。”“诸比丘!然。诸比丘!我亦不见不闻于此:众
主者随心所欲而耽溺于卧乐、倚乐、睡眠乐而住,欲终生居于众主之位,于众是可
爱、可意。
诸比丘!汝等谓何耶?汝等或见、或闻或沙门、或婆罗门,随心所欲而耽溺于
卧乐、倚乐、睡眠乐而不守护根门,食不知量,不勤觉醒,不观善法;于初夜、后
夜,不勤菩提分法之修习,诸漏已尽故,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而自了知、
作证、具足而住耶?”“大德!此否也。”“诸比丘!然。诸比丘!我亦不见不闻于
301 此:或沙门、或婆罗门,随心所欲而耽溺于卧乐、倚乐、睡眠乐而不守护根门,食
不知量,不勤觉醒,不观善法;于初夜、后夜,不勤菩提分法之修习,诸漏已尽故,
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自了知、作证、具足而住。诸比丘!故应如是学。
二 我等守护根门,食知其量,勤于觉醒,谛观善法。于初夜、后夜,勤菩提分法
之修习而住。
诸比丘!汝等应如是学。”

注1 senaya之语,依暹罗本及其他,为思虑、反省之意。

十八
一 一时,世尊与大比丘众俱,游行于憍萨罗[国]。世尊入于大道,于某处见渔夫
投网捕鱼杀鱼而卖。见已,离于道路,敷座于随一树下而坐。世尊坐已,告诸比丘
曰:
二 “诸比丘!汝等见彼渔夫投网捕鱼杀鱼而卖耶?”“大德!然。”
“诸比丘!汝等谓何耶?汝等或见、或闻渔夫投网捕鱼杀鱼而卖,依其业,依
302 其活命,或乘象、或乘马、或乘车、或乘舆、或享富乐、或拥大财聚而住耶?”“大
德!不然。”“诸比丘!然。诸比丘!我亦不见、不闻于此:渔夫投网捕鱼杀鱼而卖,
依其业,依其活命,或乘象、或乘马、或乘车、或乘舆、或享富乐、或拥大财聚而
住。是何故耶?诸比丘!彼于当杀之欲杀鱼时,见恶意,故彼不乘象、不乘马、不
乘车、不乘舆、不享富乐、不拥大财聚而住。
诸比丘!汝等谓何耶?汝等或见、或闻屠牛者杀牛,杀而卖之,依其业,依其
活命,或乘象、或乘马、或乘车、或乘舆、或享富乐、或拥大财聚而住耶?”“大德!
此是不然。”“诸比丘!然。诸比丘!我亦不见、不闻于此:屠牛者杀牛,杀而卖之,
依其业,依其活命,或乘象、或乘马、或乘车、或乘舆、或享富乐、或拥大财聚而
住。是何故耶?诸比丘!彼于可杀欲杀牛之时,以恶意见者,故彼不乘象、不乘马、
不乘车、不乘舆、不享富乐、不拥大财聚而住。
303 诸比丘!汝等谓何耶?汝等或见、或闻屠羊者……乃至……屠豚者……捕鸟者
……屠鹿者杀鹿,杀之而卖,依其业,依其活命,或乘象、或乘马、或乘车、或乘
舆、或享富乐、或拥大财聚而住耶?”“大德!不然。”“诸比丘!然。诸比丘!我亦
不见、不闻于此:屠鹿者杀鹿,杀之而卖,依其业,依其活命,或乘象、或乘马、
或乘车、或乘舆、或享富乐、或拥大财聚而住。是何故耶?诸比丘!彼于当杀之欲
杀鹿时,见恶意,故彼不乘象、不乘马、不乘车、不乘舆、不享富乐、不拥大财聚
而住。诸比丘!彼于当杀之欲杀傍生有情时,若以见恶意者,则不乘象、不乘马、
不乘车、不乘舆、不享富乐、不拥大财聚而住,云何于当杀之人欲杀时,以见恶意
即?诸比丘!是彼长夜之无益,引苦,身坏死后,生于恶处、恶趣、险难、地狱。”
十九1
一 一时,世尊住那提迦之砖瓦堂。于其处,世尊告诸比丘曰:“诸比丘!”彼等诸
304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世尊曰:
二 “诸比丘!若修念死,多所作,则有大果、有大利,沐浴于甘露、究竟于甘露。
诸比丘!汝等修汝等之念死耶?”
三 语如是之时,有一比丘,白世尊言:“大德!我修念死。”“比丘!若然,汝云何
修念死耶?”“大德!今我谓:愿我活一日一夜之间,思惟世尊之教,我欲多所作。
大德!如是我修念死。”
四 复次,有其他之比丘,白世尊言:“大德!我亦修念死。”“比丘!若然,汝云何
修念死耶?”“大德!今我谓:愿我活一日,思惟世尊之教,我欲多所作。大德!如
是我修念死。”
五 复有其他之比丘,白世尊言:“大德!我亦修念死。”“比丘!若然,汝云何修念
死耶?”“大德!今我谓:愿我活食一钵食之间,思惟世尊之教,我欲多所作。大德!
如是我修念死。”
六 复有其他之比丘,白世尊言:“大德!我亦修念死。”“比丘!若然,汝云何修
305 念死耶?”“大德!今我谓:愿我活嚼四五搏食咽下之间,思惟世尊之教,我欲多所
作。大德!如是我修念死。”
七 复有其他之比丘,白世尊言:“大德!我亦修念死。”“比丘!若然,汝云何修念
死耶?”“大德!今我谓:愿我活嚼一搏食咽下之间,思惟世尊之教,我欲多所作。
大德!如是我修念死。”
八 复有其他之比丘,白世尊言:“大德!我亦修念死。”“比丘!若然,汝云何修念
死耶?”“大德!今我谓:愿我活或入息已而出息、或出息已而入息之间,思惟世尊
之教,我欲多所作。大德!如是我修念死。”
九 语如是之时,世尊告彼等诸比丘言:
“诸比丘!比丘修念死,愿我活一日一夜之间,思惟世尊之教,我欲多所作。又
谓:诸比丘!比丘修念死,愿我活一日,思惟世尊之教,我欲多所作。又谓:诸比
丘!比丘修念死,愿我活食一钵食之间,思惟世尊之教,我欲多所作。又谓:诸比
丘!比丘修念死,愿我活嚼四五搏食咽下之间,思惟世尊之教,我欲多所作。诸比
306 丘!此等比丘,放逸而住,为尽诸漏,缓慢修念死。
然而,诸比丘!比丘修念死,愿我活嚼一搏食咽下之间,思惟世尊之教,我欲
多所作。又谓:诸比丘!比丘修念死,愿我活或入息已而出息、或出息已而入息间,
思惟世尊之教,我欲多所作。诸比丘!此等比丘,不放逸而住,为尽诸漏,猛利修
念死故。诸比丘![汝]等应如是学。
一0 我等乃不放逸而住,为尽诸漏,当修猛利之念死。”诸比丘!汝等应如是学。”

注1 参照A.VIII.73 Maranasati,增一阿含三十五(大正藏二、七四一c)

二十
一 一时,世尊住那提迦之砖瓦堂。于其处,世尊告诸比丘曰:
二 “诸比丘!若修念死,多所作,则有大果、有大利,沐浴于甘露、究竟于甘露。
诸比丘!又云何修、云何多所作,则念死有大果、有大利,沐浴于甘露、究竟于甘
露?
三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应思择:昼往夜来之时,我之死缘多,或有[毒]蛇咬
我、或有蝎子螫我、或有百足螫我,是故我当死,是我之障碍。或踬碍而仆、或我
食物受灾殃、或我热狂而乱、或我痰堵而乱、或我刀风而乱,是故我当死,是我之
307 障碍。诸比丘!此比丘应如是思择:我未断恶不善法耶?是夜命终当为我之障碍。
诸比丘!若比丘观察我未断恶不善法,是夜命终当为我之障碍,诸比丘!若如是知,
则彼比丘为断其恶不善法故,当起增上欲,精进、勇健、势猛、不退、念、正知。
诸比丘!譬如衣之燃烧、或头之燃烧,如为止灭其衣或头[之燃烧],当起增上欲,
精进、勇健、势猛、不退、念、正知。正如是,诸比丘!彼比丘为断恶不善法故,
当起增上欲,精进、勇健、势猛、不退、念、正知。复次,诸比丘!若比丘观察我
犹未断恶不善法,是夜命终为我之障碍,诸比丘!若如是知,则彼比丘,昼夜随学
善法而以其喜、欣而住。
四 诸比丘!复次,世间有比丘,应思择:夜往昼来之时,我多死缘,或有[毒]
蛇咬我、或有蝎子螫我、或有百足螫我,是故我当死,是我障碍。或踬碍而仆、或
我食物受灾殃、或我热狂而乱、或我痰堵而乱、或我刀风而乱,是故我当死,是我
障碍。诸比丘!此比丘,应如是思择:我未断恶不善法耶?是昼命终当为我障碍。
308 诸比丘!若比丘观察我未断恶不善法,于昼命终当为我障碍。诸比丘!若如是知,
则彼比丘为断恶不善法故,当起增上欲,精进、勇健、势猛、不退、念、正知。诸
比丘!譬如衣之燃烧、或头之燃烧,如为止灭其衣或头[之燃烧],当起增上欲,精
进、勇健、势猛、不退、念、正知。正如是,诸比丘!彼比丘为断其恶不善法故,
当起增上欲,精进、勇健、势猛、不退、念、正知。复次,诸比丘!若比丘观察我
犹未断恶不善法,是昼命终为我之障碍,诸比丘!若如是知,则彼比丘,昼夜随学
善法而以其喜、欣而住。诸比丘!若如是修念死、如是多所作,则[念死]有大果、
有大利,沐浴于甘露、究竟于甘露。”
摄句:
二之可念、慈、安、有悔、1
那拘罗、善2、鱼及二念死是

注1 ananutappiyam之意看,依暹罗本,取anutappiyam。
2 Nakula之次下于暹罗本有kusala为正。


309 第三 无上品
二十一
一 一时,世尊住释迦族舍摩迦之补迦罗尼耶。时,有一天女,于中夜有绝妙之色,
偏照补迦罗尼耶,并诣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立于一面。立于一面之彼天女
白世尊言:“大德!此等三法,能令比丘退失。以何为三耶?即:好事业、好谈说、
好睡眠。大德!此等三法,能令比丘退失。”彼天女如是言,[大]师即同意。时彼
天女思惟:“大师已同意。”问讯世尊,右绕而立即消失。
二 时,世尊乃于是夜过后之时,告诸比丘曰:
“诸比丘!此夜有一天女,于中夜有绝妙之色,偏照补迦罗尼耶,且诣我处。至
已,问讯于我,立于一面。诸比丘!立于一面之彼天女语我言:‘大德!此等三法,
能令比丘退失。以何为三耶?即:好事业、好谈说、好睡眠。大德!此等三法,能
令比丘退失。’诸比丘!彼天女如是言。如是言已,问讯我,右绕而立即消失。诸
比丘!彼等[三法]乃无利于汝等,令汝等退失。连天女皆知彼等能退失善法。诸
比丘!我复说其他之三退法,谛听!极善作意,我当说。”“大德!唯然。”彼等诸比
丘应诺世尊。世尊曰:
310 三 “诸比丘!以何为三退法耶?
即:好伴侣、恶言、恶友。
诸比丘!是等者是三退法。
四 诸比丘!于一切过去世退失善法者,皆依此之六法而退失善法。诸比丘!于一
切当来世退失善法者,皆依此之六法而退失善法。诸比丘!于一切现[在世]退失
善法者,皆依此之六法而退失善法。”
二十二
一 “诸比丘!我当说此等六不退法,且谛听!……
二 诸比丘!又,何者为六不退法耶?
即:不好事业、不好谈说、不好睡眠、不好伴侣、善言者、善友。
诸比丘!此等六者,是顺不退法。
三 诸比丘!于一切过去世不退失善法者,皆依此之六法而不退失善法。诸比丘!
于一切当来世不退失善法者,皆依此之六法而不退失善法。诸比丘!于一切现[在
世]不退失善法者,皆依此六法而不退失善法。”
二十三
一 “诸比丘!怖是欲之增语。诸比丘!苦是欲之增语。诸比丘!病是欲之增语。
311 诸比丘!痈是欲之增语。诸比丘!著是欲之增语。诸比丘!泥是欲之增语。
二 诸比丘!又,何以故,怖是欲之增语耶?
诸比丘!乐彼欲贪者,缠缚于欲贪而不脱离现法之怖,亦不脱离当来之怖,故
怖者是欲之增语。
三 诸比丘!又,何以故,苦是……病是……痈是……著是……泥是欲之增语耶?
诸比丘!乐彼之欲贪者,缠缚于欲贪而不脱离现法之泥,亦不脱离当来之泥,
故泥者是欲之增语。”
怖苦病或瘫 著泥等为二
此等名为欲 异生执此处
引起生与死 执著者见怖
生与死尽时 离执而解脱
彼等安稳乐 现世得涅槃
一切怖过去 出度一切苦
二十四
一 “诸比丘!成就六法之比丘,能破坏雪山王,何况下劣之无明乎?以何为六耶?
二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入于三摩地是巧、住于三摩地是巧、起自三摩地是巧、
安于三摩地是巧、于三摩地之境界是巧、引发于三摩地是巧。
312 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之比丘,能破坏雪山王,何况下劣之无明乎?”
二十五
一 “诸比丘!此等是六随念处。以何为六耶?
二 诸比丘!世间有圣弟子,随念如来而谓:彼世尊是……乃至……天人师、觉者、
世尊。诸比丘!圣弟子随念如来时,彼心不缠缚于贪、不缠缚于嗔、不缠缚于痴。
其时,彼心为质直,由结而出、解脱、生起。诸比丘!所谓结者,是五种欲之增语。
诸比丘!世间之一类有情,依此所缘而为如是清净。
三 复次,诸比丘!有圣弟子,随念法而谓:世尊之法是善说、……乃至……是智
者内证。诸比丘!圣弟子随念法时,彼心不缠缚于贪、不缠缚于嗔、不缠缚于痴。
其时,彼心为质直,由结而出、解脱、生起。诸比丘!所谓结者,是五种欲之增语。
诸比丘!世间一类有情,依此所缘而成为如是清净。
四 复次,诸比丘!有圣弟子,随念僧而谓:世尊之弟子僧是妙行者……乃至……
313 是世间无上福田。诸比丘!圣弟子随念僧时,彼心不缠缚于贪、不缠缚于嗔、不缠
缚于痴。其时,彼心为质直,由结而出、解脱、生起。诸比丘!所谓结者,是五种
欲之增语。诸比丘!世间一类有情,依此所缘而为如是清净。
五 复次,诸比丘!有望弟子,随念己戒而谓:无缺、……乃至……能引定。诸比
丘!圣弟子随念戒时,彼心不缠缚于贪、不缠缚于嗔、不缠缚于痴。其时,彼心为
质直,由结而出、解脱、生起。诸比丘!所谓结者,是五种欲之增语。诸比丘!世
间一类有情,依此所缘而为如是清净。
六 复次,诸比丘!有圣弟子,随念己舍而谓:呜呼!有利于我。呜呼!有善利于
我。……乃至……容乞,乐分与施物。诸比丘!圣弟子随念舍时,彼心不缠缚于贪、
不缠缚于嗔、不缠缚于痴。其时,彼心为质直,由结而出、解脱、生起。诸比丘!
所谓结者,是五种欲之增语。诸比丘!世间一类有情,依此所缘而为如是清净。
314 七 复次,诸比丘!有圣弟子,随念天而谓:有四大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兜
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梵众天、有其上天,彼之诸天者成就信,殁于此处
而生彼处,我亦同有信;彼之诸天者成就戒、闻、舍、慧,殁于此处而生彼处,我
亦同有慧。诸比丘!圣弟子随念己与彼等诸天之信、戒、闻、舍、慧时,彼心不缠
缚于贪、不缠缚于嗔、不缠缚于痴。其时,彼心为质直,由结而出、解脱、生起。
诸比丘!所谓结者,是五种欲之增语。诸比丘!世间一类有情,依此所缘而为如是
清净。
诸比丘!此等是六随念处。”
二十六1
一 于其处,具寿摩诃迦旃延致问比丘众:“诸比丘!”彼等比丘众回答具寿摩诃迦
旃延:“贤者!”具寿摩诃迦旃延曰:
二 “诸贤!世尊、知者、见者、应供、正自觉者于[五欲]迫促中,觉得[随念处
之]宽容处,以令有情清净、令超越忧愁、令灭苦恼、令得智慧、令证涅槃,是希
有、是未曾有,所谓六随念处是。以何为六耶?
三 诸贤!世间有圣弟子随念如来而谓:彼世尊是……乃至……天人师、觉者、世
315 尊。诸贤!圣弟子随念如来时,彼心不缠缚于贪、不缠缚于嗔、不缠缚于痴。其时,
彼之心为质直,由结而出、解脱、生起。诸贤!所谓结者,是五种欲之增语。诸贤!
彼之圣弟子完全以广大、无量、无怨、无害,等于虚空之心而住。诸贤!世间一类
有情,依此所缘而有如是净性。
四 复次,诸贤!有圣弟子随念法而谓:世尊之法是善说、……乃至……是智者内
证。诸贤!圣弟子随念法时,彼心不缠缚于贪、不缠缚于嗔、不缠缚于痴。其时,
彼心为质直,由结而出、解脱、生起。诸贤!所谓结者,是五种欲之增语。诸贤!
彼圣弟子,完全以广大、无量、无怨、无害,等于虚空之心而住。诸贤!世间一类
有情,依此所缘而有如是净性。
五 复次,诸贤!有圣弟子随念僧而谓:世尊之弟子僧是妙行者、……乃至……是
世无上福田。诸贤!圣弟子随念僧时,彼心不缠缚于贪、不缠缚于嗔、不缠缚于痴。
其时,彼之心为质直,由结而出、解脱、生起。诸贤!所谓结者,是五种欲之增语。
诸贤!彼圣弟子,完全以广大、无量、无怨、无害,等于虚空之心而住。诸贤!世
316 间一类有情,依此所缘而为如是净性。
六 复次,诸贤!圣弟子随念己戒而谓:无缺、……乃至……是能引定。诸贤!圣
弟子随念戒时,彼心不缠缚于贪、不缠缚于嗔、不缠缚于痴。其时,彼心为质直,
由结而出、解脱、生起。诸贤!所谓结者,是五种欲之增语。诸贤!彼圣弟子完全
以广大、无量、无怨、无害,等于虚空之心而住。诸贤!世间一类有情,依此所缘
而有如是净性。
七 复次,诸贤!圣弟子随念己舍而谓:呜呼!有利于我。呜呼!有善利于我。……
乃至……容乞,乐分与施物。诸贤!圣弟子随念舍时,彼心不缠缚于贪、不缠缚于
嗔、不缠缚于痴。其时,彼心为质直,由结而出、解脱、生起。诸贤!所谓结者,
是五种欲之增语。诸贤!彼圣弟子,完全以广大、无量、无怨、无害,等于虚空之
心而住。诸贤!世间一类有情,依此所缘而有如是净性。
八 复次,诸贤!圣弟子随念天而谓:有四大王天、三十三天、……乃至……有其
317 上之天,彼诸天成就信,殁于此处而生彼处,我亦同有信;彼诸天成就戒……乃
至……成就闻、舍、慧,殁于此处而生彼处,我亦同有慧。诸贤!圣弟子随念于己
及彼等诸天之信、戒、闻、舍、慧时,彼心不缠缚于贪、不缠缚于嗔、不缠缚于痴。
其时,彼心为质直,由结而出、解脱、生起。诸贤!所谓结者,是五种欲之增语。
诸贤!彼圣弟子完全以广大、无量、无怨、无害,等于虚空之心而住。诸贤!世间
一类有情,依此所缘而有如是净性。
诸贤!世尊、知者、见者、应供、等正觉者于[五欲之]迫促中,觉得[随念
处之]宽容处,以令有情清净、令超越忧愁、令灭苦恼、令得智慧、令证涅槃,是
希有、是未曾有。所谓六随念处。”

注1 参照杂阿含二0(大正藏二、一四三b)。

二十七
一 尔时,有一比丘,诣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比丘
白世尊言:“大德!何时可谒见修意比丘耶?”
二 “比丘!谒见修意比丘之时,有此等六者。以何为六耶?
三 比丘!世间有比丘,心缠缚于欲贪,制于欲贪而住,又,已生之欲贪不如实知
出离之时,诣修意比丘已,对彼应如是语而谓:‘贤者!我心缠缚于欲贪,制于欲
318 贪而住,又,已生之欲贪不如实知出离。具寿!愿为我说断欲贪之法。’修意比丘,
为彼说断欲贪之法。比丘!此为第一谒见修意比丘之时。
四 复次,比丘!有比丘,心缠缚于嗔恚,制于嗔恚而住,又,已生之嗔恚不如实
知出离之时,诣修意比丘已,对彼应如是语而谓:‘贤者!我心缠缚于嗔恚,制于
嗔恚而住,又,已生之嗔恚不如实知出离。具寿!愿为我说断嗔恚之法。’修意比
丘,为彼说断嗔恚之法。比丘!此为第二谒见修意比丘之时。
五 复次,比丘!有比丘心缠缚于惛沈、睡眠,制于惛沈、睡眠而住,又,已生之
惛沈、睡眠不如实知出离之时,诣修意比丘已,对彼应如是语而谓:‘贤者!我心
缠缚于惛沈、睡眠,制于惛沈、睡眠而住,又,已生之惛沈、睡眠不如实知出离。
具寿!愿为我说断惛沈、睡眠之法。’修意比丘,为彼说断惛沈、睡眠之法。比丘!
此为第三谒见修意比丘之时。
六 复次,比丘!有比丘心缠缚于掉举、恶作,制于掉举、恶作而住,又,已生之
掉举、恶作不如实知出离之时,诣修意比丘已,对彼应如是语而谓:‘贤者!我心
319 缠缚于掉举、恶作,制于掉举、恶作而住,又,已生之掉举、恶作不如实知出离。
具寿!愿为我说断掉举、恶作之法。’修意之比丘,为彼说断掉举、恶作之法。比
丘!此为第四谒见修意比丘之时。
七 复次,比丘!有比丘心缠缚于疑,制于疑而住,又,已生之疑不如实知出离之
时,诣修意比丘已,对彼应如是语而谓:‘贤者!我心缠缚于疑,制于疑而住,又,
已生之疑不如实知出离。具寿!愿为我说断疑之法。’修意比丘,为彼说断疑之法。
比丘!此为第五谒见修意比丘之时。
八 复次,比丘!有比丘依相思惟其相,欲无间而诸漏已尽,不知不见此相之时,
诣修意比丘已,对彼应如是语而谓:‘贤者!依相思惟其相,欲无间而尽诸漏,我
不知不见其相。具寿!愿为我说尽诸漏之法。’修意比丘,为彼说尽诸漏之法。’
比丘!此为第六谒见修意比丘之时。
比丘!此等为第六谒见修意比丘之时。”
320 二十八
一 一时,众多之长老比丘众,住波罗奈[国]仙人堕处之鹿苑。时,彼等长老比
丘众自乞食食后而还,坐于食堂,于[彼等之]间集起议论而谓:“诸贤!何时可谒
见修意比丘耶?”
二 如是言时,有一长老比丘,告诸比丘曰:“诸贤!修意比丘,自乞食食后而还,
洗足已,结跏趺坐,端身直置,对面令念住已之时,是为可谒见修意比丘之时。
三 如是言时,有一比丘,语彼比丘曰:“贤者!此非为谒见修意比丘之时。贤者!
修意比丘自乞食食后而还,洗足已,结跏趺坐,端身直置,对面令念住之时,彼游
行之疲劳未息,其时彼食事之恼热未息,是故非为谒见修意比丘之时。贤者!修意
比丘,于晡时自宴坐而起,于房影之中,结跏趺坐,端身直置,对面令念住之时,
是为谒见修意比丘之时。
四 如是言时,有一比丘,语彼比丘曰:“贤者!是非为谒见修意比丘之时。贤者!
321 修意比丘,于晡时自宴坐而起,于房影之中,结跏趺坐,端身直置,对面令念住之
时,思惟于彼之日中,三摩地相乃现行于彼,是故非为谒见修意比丘之时。贤者!
修意比丘夜明之时,结跏趺坐,端身直置,对面令念住之时,是为谒见修意比丘之
时。”
五 如是言时,有一比丘,语彼比丘曰:“贤者!此非为谒见修意比丘之时。贤者!
修意比丘夜明之时,结跏趺坐,端身直置,对面令念住之时,彼之身者盈于精气,
彼者思惟是诸佛教之安乐1。是故非为谒见修意比丘之时。”
六 如是言时,具寿摩诃迦旃延长老告诸比丘曰:“我如是由世尊现闻、现受。
[谓]:‘比丘!此为谒见修意比丘之六时。以何为六耶?
七 比丘!世间有比丘,心缠缚于欲贪,制于欲贪而住,又,已生之欲贪不如实知
出离之时,诣修意比丘已,对彼应如是语而谓:‘贤者!我心缠缚于欲贪,制于欲
322 贪而住,又,已生之欲贪不如实知出离。具寿!愿为我说断欲贪之法。’修意比丘,
为彼说断欲贪之法。’比丘!此为谒见修意比丘之第一时。
八 复次,比丘!有比丘,心为嗔恚所缠缚……2心缠缚于惛沈、睡眠……心缠缚
于掉举、恶作……心缠缚于疑……依相思惟其相,欲无间而尽诸漏,不知不见此相
之时,谓修意比丘已,对彼应如是语而谓:‘贤者!依相思惟其相,欲无间而尽诸
漏,我乃不知不见其相。具寿!愿为我说尽诸漏之法。’修意比丘,为彼说尽诸漏
之法。‘比丘!此为谒见修意比丘之第六时。’
贤者!我如是自世尊现闻、现受。比丘!此等为谒见修意比丘之六时。”

注1 phasu ssa依暹罗本之文及注应读为phasuka ssa。
2 同下例,省去此处之pe。

二十九
一 尔时,世尊问具寿优陀夷而言:“优陀夷!随念处有几何耶?”如是问时,优陀
夷默然。世尊再次问优陀夷:“优陀夷!随念处有几何耶?”具寿优陀夷乃再次默
然。世尊三度复问优陀夷:“优陀夷!随念处有几何耶?”具寿优陀夷即三度默然。
尔时,具寿阿难告具寿优陀夷而曰:“贤者优陀夷![大]师告汝。”“贤者阿难!
323 我从[大]师听闻。大德!世间有比丘,随念多种之宿住,譬如一生、二生、……
乃至……行相与处所皆俱随念多种之宿住。大德!是随念处。”时,世尊告具寿阿难
言:“阿难!我知此优陀夷痴人,不勤于增上心而住。阿难!随念处有几何耶?”
“大德!有五随念处。以何为五耶?
三 大德!世间有比丘,离欲,……乃至……具足第三静虑而住。大德!此之随念
处若如是修、如是多所修者,则能引现法乐住。
三 复次,大德!有比丘,思惟光明想,住于昼想。如昼夜亦同,如夜昼亦同,如
是心开,修无缠盖心与照俱之心。大德!此之随念处,若如是修、如是多所作者,
则能令获得智见。
四 复次,大德!有比丘,此身自足里而上,自发顶而下,以皮为边,观察充满种
种之不净。谓:此身中有发、毛、川、齿、皮、肉、筋、骨、髓、肾、心、肝、肋、
膜、脾、肺、肠、肛、胃、粪、胆、痰、脓、血、汗、脂、泪、膏、唾、胰、黄水、
尿。大德!此之随念处若如是修、如是多所作,则能断欲贪。
五 复次,大德!有比丘,譬如于冢间所弃之尸,或经一日、或经二日、或经三日,
324 可见膨胀、变色、脓烂;彼乃如是比较己身,谓:我之身亦如是,如是所成,当不
能避免如是之事。或又,譬如于冢间所弃之尸,可见或为鸦所啄、或为鹰所啄、或
为鹫所啄、或为狗所咀、或为野干所食、或为种种之有情所咬;彼乃如是比较己身,
谓:我身亦如是,如是所成当不能避免如是之事。或又,譬如于冢间所弃之尸,有
肉与血、为筋所系之骨锁,无肉有血、为筋所系之骨锁,肉与血皆无、为筋所系之
骨锁,于诸方隅而散乱,可见无连络之骨、余[处]之手骨、余[处]之足骨、余
[处]之膝骨、余[处]之大腿骨、余[处]之腰骨、余[处]之脊骨、余[处]
之头盖骨;彼乃如是比较己身,谓:我身亦如是,如是所成当不能避免如是之事。
或又,譬如于冢间所弃之尸,可见如珂贝之白骨、所堆积之骨、经年累月腐败粉碎
325 之骨;彼乃如是比较己身,谓:我身亦如是,当如是构成,不能避免如是之事。大
德!此之随念处若如是修、如是多所作者,则能断我慢。
六 复次,大德!有比丘,于乐断故,……乃至……具足第四静虑而住。大德!此
之随念处若如是修、如是多所作者,则能抉择种种界。
大德!此等为五随念处。”
七 “善哉,善哉!阿难!然则,汝阿难!亦持此第六之随念处。阿难!世间有比丘,
从正念而往、正念而还、正念而住、正念而坐、正念而卧、正念而作业。阿难!此
之随念处,若如是修、如是多所作者,则能引正念正智。”
三十1
一 “诸比丘!此等是六无上。以何为六耶?
二 即:见无上、闻无上、利无上、学无上、行无上、念无上是。诸比丘!云何为
见无上耶?
三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往观象宝、往观马宝、往观珠宝,或复往观大小事,或
往观沙门、婆罗门具邪见、邪行者,诸比丘!此是见2,此乃非正道,我不予说。
326 诸比丘!此见是下贱,是异生之事,非圣,不引利,不能引厌、离贪、灭、寂、慧、
觉、涅槃。诸比丘!然而,往观如来或如来之弟子,种植信、种植爱,一向笃信者,
诸比丘!是诸见中之无上,能净有情,能超忧悲,能灭苦愁,能证智,能令作证涅
槃。即往观如来或如来之弟子,种植信、种植爱、一向笃信,诸比丘!此名为见无
上。以上为见无上。又,云何为闻无上耶?
四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往听鼓声、或往听箜篌声、或往听歌声,或往听大小事,
或往听沙门、婆罗门具邪见、邪行者之法,诸比丘!此是闻,此乃非正道,我不予
说。诸比丘!此闻是下贱,是异生之事,非圣,不引利,不能引厌、离贪、灭、寂、
慧、觉、涅槃。诸比丘!然而,往听如来或如来弟子之法,种植信、种植爱,一向
笃信者,诸比丘!是诸闻中之无上,能净有情,能超忧悲,能灭苦愁,能证智,能
令作证涅槃。即往听如来或如来弟子之法,种植信、种植爱,一向笃信,诸比丘!
此名为闻无上。以上为见无上、闻无上。又,云何为利无上耶?
五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得子之利、得妻之利、得财之利,或复得大小之利,或
327 于沙门、婆罗门具邪见、邪行者中获信。诸比丘!此是利,此乃非正道,我不予说。
诸比丘!此利是贱,是异生之事,非圣,不引利,不能引厌、离贪、灭、寂、慧、
觉、涅槃。诸比丘!然而,于如来或如来之弟子中获信,种植信、种植爱,一向笃
信者,诸比丘!是诸利中之无上,能净有情,能超忧悲,能灭苦愁,能证智,能令
作证涅槃。即于如来或如来之弟子中获信,种植信、种植爱,一向笃信,诸比丘!
此名为利无上。以上为见无上、闻无上、利无上。又,云何为学无上耶?
六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或学[乘]象,或学[乘]马,或学[乘]车,或学[弯]
弓,或学剑[法],或复学大小事,或学沙门、婆罗门之邪见、邪行者,诸比丘!此
是学,此乃非正道,我不予说。诸比丘!此学是下贱,是异生之事,非圣,不引利,
不能引厌、离贪、灭、寂、慧、觉、涅槃。诸比丘!然而,学如来所说之法律、增
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慧,种植信、种植爱,一向笃信者,诸比丘!是诸学中之
无上,能净有情,能超忧悲,能灭苦愁,能证智,能令作证涅槃。即学如来所说之
328 法律、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慧,种植信、种植爱,一向笃信,诸比丘!此名
为学无上。以上为见无上、闻无上、利无上、学无上。又,云何为行无上耶?
七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行[调]象行,行[事]婆罗门行,行[事]长者行,
或行上下[行],或行沙门、婆罗门之邪见、邪行者之行,诸比丘!此是行,此乃非
正道,我不予说。诸比丘!此行是下贱,是异生之事,非圣,不引利,不能引厌,
……乃至……涅槃。诸比丘!然而,行[事]于如来或如来弟子之行,种植信、种
植爱,一向笃信者,诸比丘!是诸行中之无上,能净有情,能超忧悲,能灭苦愁,
能证智,能令作证涅槃。即行[事]于如来或如来弟子之行,种植信、种植爱,一
向笃信,诸比丘!此名为行无上。以上为见无上、闻无上、利无上、学无上、行无
上。又,云何为随念无上耶?
八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随念子之利、随念妻之利、随念财之利,或复随念大小
之利,或随念沙门或婆罗门之邪见、邪行者,诸比丘!此是随念,此乃非正道,我
不予说。诸比丘!此随念是下贱,是异生之事,非圣,不引利,不能引厌、离贪、
329 灭、寂、慧、觉、涅槃。诸比丘!然而,随念如来或如来弟子,种植信、种植爱,
一向笃信者,诸比丘!是诸随念中之无上,能净有情,能超忧悲,能灭苦愁,能证
智,能令作证涅槃。即随念如来或如来弟子,种植信、种植爱,一向笃信,诸比丘!
此名为随念无上。诸比丘!此等为六无上。”
凡得最胜见 更得无上闻
又得利无上 欣乐学无上
现住于所行 适于作远离
趣不死安稳 修习随顺念
欢喜不放逸 常委拥护戒
彼应时苦尽 于处正觉知

注1 集异门足论第十六(大正藏二六、三三b)。
2 依玄奘译可以无疑问符,下亦仿此。

摄句:
舍摩迦、顺不退、怖、雪山、随念
迦旃延、二时、优陀夷、无上是

第四 天品1
三十一2
一 “诸比丘!此等六法,能令有学之比丘退失。以何为六耶?
330 二 即:好事业、好谈说、好睡眠、好伴侣、不守护根门、不知食量。
诸比丘!此等之六法,能令有学之比丘退失。
三 诸比丘!此等之六法,不能令有学之比丘退失。以何为六耶?
四 即:不好事业、不好谈话、不好睡眠、不好伴侣、守护诸根门、知食量。
诸比丘!此等之六法,不能令有学之比丘退失。”

注1 暹罗本有学顺退品。
2 参照增支部六集第二十一、二十二章

三十二1
一 尔时,有随一天[人],于中夜有绝妙之色偏照只多林,诣世尊之处。至已,问
讯世尊,立于一面。立于一面之彼天白世尊言:“大德!此等六法,不能令比丘退失。
以何为六耶?即:恭敬[大]师、恭敬法、恭敬僧伽、恭敬学、恭敬不放逸、恭敬
承迎。大德!此等六法,不能令比丘退失。”彼天[人]作如是语,大师即予赞同。
时,彼之天乃言:“[大]师赞同于我。”问讯世尊,右绕而消失其处。
二 时,世尊其夜分过后,而告诸比丘:“诸比丘!昨夜有一天[人],于中夜有绝
妙之色偏照只多林,诣我之处。至已,问讯于我,立于一面。诸比丘!立于一面之
彼天语我曰:‘大德!此等六法,不能令比丘退失。以何为六耶?即:恭敬[大]
331 师、恭敬法、恭敬僧伽、恭敬学、恭敬不放逸、恭敬承迎。大德!此等六法,不能
令比丘退失。’诸比丘!彼天作如是语,如是语已,问讯于我,右绕而消失其处。”
[大]师恭敬法恭敬 或又僧伽极恭敬
承迎恭敬不放逸 是恭敬之比丘者
只顾一味为退失 唯有亲近于涅槃2

注1 集异门足论第十五(大正藏二六、四二九c)。
2 次下之偈参照A.VII.3.1。

三十三
一 “诸比丘!昨夜有一天[人],于中夜有绝妙之色偏照只多林,诣我之处。至已,
问讯于我,立于一面。诸比丘!立于一面之彼天人语我曰:‘大德!此等六法,不
能令比丘退失。以何为六耶?即:恭敬[大]师、恭敬法、恭敬僧伽、恭敬学、恭
敬惭、恭敬愧。大德!此等六法,不能令比丘退失。’诸比丘!彼天人作如是语,
如是语已,问讯于我,右绕而消失其处。”
[大]师恭敬法恭敬 或又僧伽极恭敬
具足恭敬惭与愧 若具有羞之恭敬
应当具足不退失 唯有亲近于涅槃1

注1 参照前偈。

三十四
一 一时,世尊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具寿摩诃目犍连于屏处宴坐时,
心起如是寻思:“是何天有如是之智耶?谓:我等乃预流,是不堕于恶处,决定,
332 趣于等觉。”复次,其时有名为帝须之比丘,正于命终,而生于随一之梵世。彼等[诸
天],亦知帝须有大神通、大威德。
二 时,具寿摩诃目犍连,譬如力士之伸屈臂,或屈伸臂,正如是,没于只多林而
呈现于彼梵世。帝须梵遥见具寿摩诃目犍连前来。见已,语具寿摩诃目犍连曰:“友,
目犍连!来!友,目犍连!善来!友,目犍连!良久方作来此处时节。友,目犍连!
于此处设席,坐!”具寿摩诃目犍连即坐于所设席。帝须问讯具寿摩诃目犍连,坐于
一面。摩诃目犍连语坐于一面之帝须曰:“帝须梵!是何天有如是之智耶?谓:我等
乃预流,不堕于恶处,决定,趣于等觉。”“友,目犍连!四大王天有如是之智,谓:
我等乃预流,不堕于恶处,决定,趣于等觉。”“帝须!一切四大王天,有如是之智
耶?谓:我等乃预流,不堕于恶处,决定,趣于等觉。”“友,目犍连!一切四大王
天,非有如是之智,谓:我等乃预流,不堕于恶处,决定,趣于等觉。友,目犍连!
一切四大王天而不成就佛陀之证净,不成就法之证净,不成就僧伽之证净,不成就
圣所爱之戒,彼等非有如是之智,谓:我等乃预流,不堕于恶处,决定,趣于等觉。
但,友,目犍连!一切四大王天成就佛陀之证净,成就法之证净,成就僧伽之证净,
成就圣所爱之戒,彼等有如是之智,谓:我等乃预流,不堕于恶处,决定,趣于等
333 觉。”“帝须!唯四大王天有如是之智耶?谓:我等乃预流,不堕于恶处,决定,趣
于等觉。或三十三天……耶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皆有如
是之智耶?谓:我等乃预流,不堕于恶处,决定,趣于等觉。”“友,目犍连!他化
自在天亦有如是之智,谓:我等乃预流,不堕于恶处,决定,趣于等觉。”“帝须!
一切他化自在天,有如是之智耶?谓:我等乃预流,不堕于恶处,决定,趣于等觉。”
“友,目犍连!一切他化自在天,非有如是之智,谓:我等乃预流,不堕于恶处,决
定,趣于等觉。友,目犍连!一切他化自在天,不成就佛陀之证净,不成就法之证
净,不成就僧伽之证净,不成就圣所爱之戒,非有如是之智,谓:我等乃预流,不
堕于恶处,决定,趣于等觉。然,友,目犍连!一切他化自在天,成就佛陀之证净,
成就法之证净,成就僧伽之证净,成就圣所爱之戒,有如是之智,谓:我等乃预流,
不堕于恶处,决定,趣于等觉。”
三 其时,具寿摩诃目犍连,信受随喜帝须之所说。譬如力士伸屈臂,或屈伸臂,
334 正如是,没于梵世而呈现于只多林。
三十五1
一 “诸比丘!此等六者,是顺明分之法。以何为六耶?
二 即:无常想、无常苦想、苦无我想、断想、离贪想、灭想。
诸比丘!此等六者,是顺明分之法。”

注1 集异门足论第十六(大正藏二六、四三二C)

三十六1
一 “诸比丘!此等六者,是诤根。以何为六耶?
二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有忿、有恨。诸比丘!有忿、有恨之比丘皆不恭敬,不
尊崇[大]师而住;皆不恭敬,不尊崇法而住;皆不恭敬,不尊崇僧伽而住;皆不
圆满于学。诸比丘!一切比丘而不恭敬,不尊崇[大]师而住;不恭敬,不尊崇法
而住;不恭敬,不尊崇僧伽而住;不圆满于学者,于僧伽中生诤。其诤者为多人之
无益、多人之无乐、多人之无利、人天之无益,为苦之故。诸比丘!汝等于内或外,
若见如是之诤根,诸比丘!汝等其时,为断其恶之诤根而精勤!诸比丘!汝等于内
或外,若不见如是之诤根,诸比丘!汝等其时,当来为不起其恶诤根而应勤行,如
335 是而断此恶诤根,如是当来此恶诤根不起。
三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有覆、有恼,……有嫉、有悭,……有谄、有诳,……
有恶欲、有邪见,……取著自见、起坚固执、弃舍难。诸比丘!一切比丘起著自见、
起坚固执、弃舍难者皆不恭敬,不尊崇[大]师而住;皆不恭敬,不尊崇法而住;
皆不恭敬,不尊崇僧伽而住;不圆满于学。诸比丘!一切比丘不恭敬,不尊崇[大]
师而住;[不恭敬]……法……乃至……不恭敬,不尊崇僧伽而住;不圆满于学者,
于僧伽中生诤。其诤者为多人之无益、多人之无乐、多人之无利、人天之无益,为
苦之故。诸比丘!汝等于内或外,若见如是之诤根,诸比丘!汝等其时,为断其恶
诤根而精勤!诸比丘!汝等于内或外,若不见如是之诤根,诸比丘!汝等其时,当
来为不起其恶诤根而应勤行,如是而断此恶诤根,如是当来此恶诤根不起。”
诸比丘!此等为六诤根。

注1 集异门足论第十五(大正藏二六、四三一a),参照D.33 Sangiti-S.22.XV;M.104
Samagama-S.

336 三十七
一 一时,世尊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复时,毗卢勘达卡[村]之住人难陀
母优婆夷,向舍利弗、目犍连等比丘众,作六支具足之施物。世尊乃以超人清净之
天眼,观察毗卢勘达卡[村]之住人难陀母优婆夷向舍利弗、目犍连等比丘众,作
六支具足之施物。见已,而告诸比丘:“诸比丘!彼之毗卢勘达卡[村]之住人难陀
母优婆夷,向舍利弗、目犍连等诸比丘众,作六支具足之施物。诸比丘!又,云何
为六支具足之施物耶?
二 诸比丘!施者有三支;受者有三支。何等为施者之三支耶?诸比丘!世间有施
者,施之前意怡悦,正施而心欢喜,施已而意悦豫,此等乃施者之三支。何等为受
者之三支耶?诸比丘!受者或已离贪,或为调伏贪而勤行;或已离嗔,或为调伏嗔
而勤行;或已离痴,或为调伏痴而勤行,此等乃受者之三支。此等为施者之三支、
受者之三支。诸比丘!如是乃六支具足之施物。
三 诸比丘!如是具足六支施物有若干福量?有福之等流,有善之等流,招乐,是
天上之物。有乐之异熟,能令生天,能引可爱、可乐、可意、利益、安乐,不易测
知,唯入无数无量大福蕴之数而已。诸比丘!譬如大海中之水量,若干容量、或若
337 干百容量、或若干千容量、或若干百千容量乃不易测知,唯入无数无量大水蕴之数
而已。诸比丘!正如是,如是具足六支施物有若干福量?有福之等流,有善之等流,
招乐,天上之物。有乐之异熟,能令生天,能叫可爱、可乐、可意、利益、安乐,
不易测知,唯入无数无量大福蕴之数。”
施先意之怡悦 正施时心欢喜
施已而意悦豫 是布施之圆满
离贪欲离嗔恚 离愚痴而无漏
制约具梵行者 施与完全田地
自身洗涤清净 亲自作为布施
依已或依他人 此布施有大果
如斯布施贤人 心解脱而有信
智者远离苦恼 生于安乐之世
三十八1
一 尔时,有一婆罗门,诣世尊之处。至已,与世尊互相交谈庆慰、欢喜感铭之语
已,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彼婆罗门白世尊言:
二 “尊瞿昙!我如是说,如是见,谓:无自作,无他作。”“婆罗门!我未曾见、未
338 曾闻如是说者、有自往、自还,云何而如是言,谓无自作,无他作?婆罗门!汝云
何谓此,有发起界耶?”“尊者!然。”“有发起界时有发起之有情,有所施设耶?”“尊
者!然。”“婆罗门!有发起界时,有发起之有情、施设,此乃有情之自作、他作。
婆罗门!汝云何谓此,有出界耶?……乃至……有勇进界耶?……有势界耶?……
有持界2耶?……有逼切界耶?”“尊者!然。”“有逼切界时,有逼切之有情,有所
施设耶?”“尊者!然。”“婆罗门!有逼切界时,有逼切之有情、施设,此乃是有情
之自作、他作。婆罗门!我未曾见、未见闻如是说者、如是见者。有自往、自还,
云何而如是言,谓无自作,无他作?”
“尊瞿昙!奇哉!……乃至……从今日以后终生归依。”

注1 杂阿含一七(大正藏二、一一七c)
2 依注释,取暹罗本之dhiti-dhatu为正确。

三十九
一 “诸比丘!此等,是集业之三缘。以何为三耶?
二 即:贪者集业之缘,嗔者集业之缘,痴者集业之缘。诸比丘!由贪不起无贪,
然而,诸比丘!由贪唯起贪。诸比丘!由嗔不起无嗔,然而,诸比丘!由嗔唯起嗔。
诸比丘!由痴不起无痴,然而,诸比丘!由痴唯起痴。诸比丘!以由贪而生之业、
339 由嗔而生之业、由痴而生之业,不施设天、人以及其余若干善趣。然而,诸比丘!
以由贪而生之业、由嗔而生之业、由痴而生之业,施设地狱、施设傍生、施设饿鬼
以及其余若干之恶趣。
诸比丘!此等是集业之三缘。
三 诸比丘!此等是集业之三缘。以何为三耶?
四 即:无贪是集业之缘,无嗔是集业之缘,无痴是集业之缘。诸比丘!由无贪不
起贪,然而,诸比丘!由无贪唯起无贪。诸比丘!由无嗔不起嗔,然而,诸比丘!
由无嗔唯起无嗔。诸比丘!由无痴不起痴,然而,诸比丘!由无痴唯起无痴。诸比
丘!以由无贪而生之业、由无嗔而生之业、由无痴而生之业,不施设地狱、傍生、
饿鬼境以及其余若干之恶趣。然而,诸比丘!以由无贪而生之业、由无嗔而生之业、
由无痴而生之业,施设天、人以及其余若干之善趣。
诸比丘!此等是集业之三缘。”
四十1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金毗罗之竹园。尔时,具寿金毗罗诣世尊之处,至已,
问讯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金毗罗白世尊言:
340 二 “大德!是何因、何缘,如来灭后正法不久住耶?”
三 “金毗罗!于如来灭后,世间之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不恭敬、不尊崇
[大]师而住;不恭敬、不尊崇法而住;不恭敬、不尊崇僧伽而住;不恭敬、不尊
崇于学而住;不恭敬、不尊崇不放逸而住;不恭敬、不尊崇承迎而住。金毗罗!是
为如来灭后正法不久住之因、缘。”
四 “大德!是何因、何缘,如来灭后正法久住耶?”
五 “金毗罗!于如来灭后,世间之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恭敬、尊崇[大]
师而住;恭敬、尊崇法而住;恭敬、尊崇僧伽而住;恭敬、尊崇于学而住;恭敬、
尊崇不放逸而住;恭敬、尊崇承迎而住。金毗罗!此为如来灭后正法久住之因、缘。”

注1 参照A.VII.156。

四十一1
一 如是我闻。一时,具寿舍利弗住王舍[城]之鹫峰山。时,具寿舍利弗于日前
时分,著内衣,披衣执钵,与诸多比丘众俱,由鹫峰山而下,见某处之大木聚。见
已,而告诸比丘曰:“诸贤!汝等见彼大木聚耶?”“贤者!唯然。”
二 “诸贤!具神通、得心自在之比丘若随意,则此之木聚唯地与胜解可得。何故
341 耶?诸贤!于彼木聚中有地界。依彼而具神通、得心自在之比丘,彼之木聚唯地与
胜解可得。
三 诸贤!具神通、得心自在之比丘若随意,则彼木聚唯水与胜解可得;……乃至
……唯火与胜解可得;……唯风与胜解可得;……唯净与胜解可得;……唯不净与
胜解可得。何故耶?诸贤!于彼木聚中有不净界,依彼而具神通、得心自在之比丘,
彼木聚唯不净与胜解可得。”

注1 杂阿含一八(大正藏二、一二八c)。

四十二1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游行于憍萨罗[国],与大比丘众入伊奢能伽罗憍萨罗之
婆罗门村。世尊住于伊奢能伽罗之伊奢能伽罗密林中。伊奢能伽罗之婆罗门居士,
闻尊贵释子沙门瞿昙由释迦族出家而到伊奢能伽罗,住于伊奢能伽罗之伊奢能伽罗
密林中。复闻彼之尊贵瞿昙,有如是善美高扬称赞之声名:彼世尊是应供、等正觉
者、明行具足、……乃至……佛、世尊。彼于此世、人界、天界、魔界……乃至……
善哉!当谒见如是应供者。时,伊奢能伽罗之婆罗门居士其夜过后,各取许多嚼食、
啖食,而往伊奢能伽罗密林。至已,发出高声、大声而立于楼门之外。
二 又复当时,具寿那只多是世尊之侍者。其时,世尊告具寿那只多:“那只多!
342 彼之高声大声者何耶?恰如渔夫争相捕鱼。”
“大德!彼等伊奢能伽罗之婆罗门居士,各取许多之嚼食、啖食而立于楼门之
外,欲[供养]世尊及比丘僧伽。”
“那只多!我不欲遇荣华,不欲求荣华。那只多!此无欲乐、远离乐、寂静乐、
自觉乐,不能随意可得,不能得无艰难、无梗涩者,令彼得彼之不净乐、睡眠乐、
利养恭敬名闻乐。无欲乐、远离乐、寂静乐、自觉乐随意可得,得无艰难、无梗涩
之我,当寻味耶?”
“大德!世尊今当接受,善逝当接受。大德!今乃世尊当接受之时。大德!今世
尊所往不论何处,婆罗门居士、都市人及乡下人皆趣向而来。大德!譬如有密云而
下雨之时,水随低处而流注。大德!今世尊所往不论何处,婆罗门居士、都市人及
乡下人皆趣向而来,其故云何?大德!乃世尊之戒、慧故。”
“那只多!我不欲遇荣华,不欲求荣华。那只多!此无欲乐、远离乐、寂静乐、
自觉乐,不能随意可得,不能得无艰难、无梗涩者,令彼得彼之不净乐、睡眠乐、
利养恭敬名闻乐。无欲乐、远离乐、寂静乐、自觉乐,随意可得,得无艰难、无梗
涩之我,当寻味耶2?
343 三 那只多!我于此处,住于村边,见得定而坐之比丘,那只多!我随彼而如是思
惟:今或守园人侵此具寿、或沙弥令彼自其定而起,故那只多!我不赞许住于彼比
丘之村边。
四 复次,那只多!我于此处,见坐于林中,睡眠住林之比丘。那只多!我随彼而
如是思惟:此具寿当除遣彼睡眠与疲劳,当只一心3思惟闲寂想。以故,那只多!
我赞许住于彼比丘之林中。
五 复次,那只多!我于此处,见坐于林中,而未得定住林之比丘。那只多!我随
彼而如是思惟:此具寿当令定不定之心,或当得定之心。是故,那只多!我赞许住
于彼比丘之林中。
六 复次,那只多!我于此处,见坐于林中,而得定住林之比丘。那只多!我随彼
而如是思惟:此具寿当令解脱未解脱心,或当已解脱心。是故,那只多!我赞许住
于彼比丘之林中。
七 复次,那只多!我于此处,见住于村边,得衣服、饮食、床座、治病药及资具
344 之比丘。彼期望利养、恭敬、名闻,废除宴座,废除坐卧于闲寂、林薮、山岩之边
际。是故,那只多!我不赞许住于彼比丘之林中。
八 又,那只多!我于此处,见得衣服、饮食、床座、治病药等资具之林住比丘,
彼弃其利养、恭敬、名闻、不废宴座,不废闲静、林薮、山岩边际之坐卧,是故,
那只多!我赞许住彼比丘之林中。
然4,那只多!我行于大路要道,前或后皆不见少物安稳,那只多!乃至我之
大小便利亦如是。”

注1 杂阿含四七(大正藏二、三四三b),第一、二节同五集第三十章之初。
2 在此字之下有ti之语,暹罗本没有,今依此。
3 ekattan暹罗本有ekaggan为正确。
4 yasmaham暹罗本作yasmim panaham。

摄句:
有学、二不退、目犍连、顺明分、诤
施、自作、缘、金毗罗、木聚与那只多


第五 昙弥品
四十三1
一 一时,世尊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于日前时分,著内衣,披
衣执钵,为乞食而入舍卫[国]。于舍卫[国]中乞食讫,食后,由托钵而还。告具
345 具寿阿难言:“阿难!为白昼之憩息,今当诣东园鹿子母讲堂。”具寿阿难应诺世尊:
“大德!唯然。”尔时,世尊与具寿阿难同诣东园鹿子母讲堂。时,世尊于日晡时分,
自宴坐起,告具寿阿难言:“阿难!今诣布婆俱陀[河]沐浴肢体。”具寿阿难应诺
世尊:“大德!唯然。”时,世尊与具寿阿难为沐浴肢体而往布婆俱陀[河]。于布婆
俱陀[河]沐浴肢体已,出著一衣擦拭肢体而立。
二 复次,其时憍萨罗[国]之波斯匿[王]有名之白象,伴随盛大之音乐,由布
婆俱陀[河]上来。众人见彼已,而如是言:“呜呼!端正庄严哉王象!呜呼!人见
而乐哉王象!呜呼!容貌殊妙哉王象!呜呼!肢体圆满哉王象!象!呜呼象!”[众
人之]如是语时,具寿优陀夷白世尊言:“大德!众人只见象之壮大肢体圆满而作如
是赞美耶?象!呜呼象!或复见其他异于壮大肢体圆满之何者,众人亦将如是赞美
耶?象!呜呼象!”优陀夷!众人见壮大肢体圆满之象,如是赞美:象!呜呼象!优
陀夷!即使见马……乃至……优陀夷!……见牛……乃至……优陀夷……见蛇……
346 乃至……优陀夷……见树……乃至……优陀夷!即使见壮大肢体圆满之人,众人亦
如赞美:象!呜呼象!且又,优陀夷!于此世界- -天界、魔界、梵天界及沙门、
婆罗门、国王、民众中,凡身、语、意皆不作不善事之人,我皆称为象2。”“大德!
是希奇。大德!是未曾有。大德!世尊之此语:‘且又,优陀夷!于此世界- -天
界、魔界、梵天界及沙门、婆罗门、国王、民众中,凡身、语、意皆不作不善事之
人,我皆称为象。’是为善说。又,大德!我即将世尊之此善说,以如次之偈颂而
随喜赞叹。
自觉受人身 御己得正定
住于清净道 爱乐心止寂
穷尽一切法3 众人所敬重
亦为天所敬 我闻是应供4
超越一切结 欲出得涅槃5
爱乐诸欲舍 如石出真金
象越一切光6 凌众岳雪山
一切象名中 相应无上士
以尊为象我 象不作恶事
柔和及不害 此二是象足
守禁与梵行 象余之二足
大象信为鼻 保有舍白牙
念项智慧头 观察法思惟
法腹成熟处7 远离彼之尾
彼静虑息好8 内心得深定
象行亦在定 象住亦在定
象卧亦在定 象坐亦在定
347 象普偏防护 象如是具足
受用无罪者 不受有罪者
受得菜被服 远离断蓄积
一切无小大 截已结与缚
彼行何处时 正行无希望
犹如白莲花 水生水长养
泥水不能染 净香悦意色
世中善生者 觉者住世中9
不染莲花水 无染于世间
犹如大火炽 无薪而消灭
归于诸行寂 为涅槃者说
智者说此喻 欲令解其义
大象众所识 象与象所说10
远离贪与嗔 离痴而无漏
象舍离其身 无漏者圆寂”

注1 参照中阿含二九(大正藏一、六0八b)。同颂文是Thera-gatha689-704

2 “象”之原文为naga,“作不善事”之原语为na agum karoti今以象之naga的na+
agu||naga而说之。
3 dhammana paragum是dhammana paragum之误。
4 “应供”是指世尊。
5 “欲”之原语vana,“涅槃”之原语nibbana vana和bana之音直近似,而nidbana是
“离欲”之义,可称为涅槃,故以nibbana读为nibbana而造此句。
6 此处及以下全部之象皆非动物,用为“不作不善事人。”
7 见释文之义,合成为dhammakucchisamatapo“法”是指第四静虑之三昧。
8 “息”指佛果之三昧。
9 虽欲取原本之virajjati[明]译者可虑汉译及文意而取暹罗本。
10 能说之“象”是优陀夷,所说之“象”是指世尊。

四十四1
一 一时,具寿阿难于日前时分,著内衣,披衣执钵,往鹿住优婆夷家。至已,坐
于所设之席。尔时,鹿住优婆夷诣具寿阿难之处。至已,问讯具寿阿难,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鹿住优婆夷白阿难言:
二 “大德阿难!世尊所说之彼法,云何可了解耶?谓梵行者与非梵行者之两人,其
后世当生于同一趣。大德!我之父富兰那为梵行者,远离[世俗],远离淫欲鄙劣,
348 彼死后,世尊受记为一来之有情,而生兜率陀天之众中。大德!我所爱之叔父梨师
达多是非梵行者,满足于自妻,彼死后,世尊复受记为一来之有情,而生兜率陀天
之众中。大德阿难!世尊所说之彼法,云何可了解耶?谓梵行者与非梵行者之两人,
于后世生于同一趣。”“姊妹!如是乃世尊之所记耳。”
三 尔时,具寿阿难于鹿住优婆夷家,受食已,即从座起而去。具寿阿难自乞食食
后,还诣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阿难白世尊言:
“大德!我今日于日前时分,穿著内衣,披衣执钵,往鹿住优婆夷家。至已,坐于所
设之席。大德!其时,鹿住优婆夷来诣我处。来已,问讯于我,坐于一面。大德!
坐于一面之鹿住优婆夷语我曰:‘大德阿难!世尊所说之彼法,云何可了解耶?谓
梵行者与非梵行者之两人,于后世同生于一趣。大德!我之父富兰那为梵行者,还
349 离[世俗],远离淫欲鄙劣,彼死后,世尊受记为一来之有情,而生于兜率陀天之众
中。大德!我所爱之叔父梨师达多是非梵行者,满足于自妻,彼死后,世尊复受记
为一来之有情,而生于兜率陀天之众中。大德阿难!世尊所说之彼法,云何可了解
耶?谓梵行者与非梵行者之两人,于后世同生于一趣。’大德!如是语时,我语鹿
住优婆夷而曰:‘如是乃是世尊之所记耳。’”
“阿难!是愚而不明,此女人与称女人之鹿住者,了知人补特伽罗之胜劣是几何
耶?阿难!有此等六种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以何为六耶?
四 阿难!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离[恶],共住容易,同梵行者喜欢共住。然彼
闻不得益,亦不勤多闻2,见亦不通达,亦不得时解脱。彼身坏死后,退而不胜进,
唯只退失,无有胜进者。
五 阿难!复次,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离[恶],共住容易,同梵行者喜欢共住。
彼闻得益,亦勤多闻,见亦通达,亦得时解脱。彼身坏死后,胜进不退失,唯只胜
进,无有退失者。阿难!此中有思量者,筹量而曰:此亦有此法,彼亦有同法,何
故此等两者之一则劣,一则胜耶?阿难!如是[思量]者于长夜是无益,是苦。阿
难!此中凡有补特伽罗,离[恶],共住容易,同梵行者喜欢共住。彼闻得益,亦勤
多闻,见亦通达,亦得时解脱。阿难!此补特伽罗比先之彼补特伽罗更美、更胜。
350 何故而然耶?阿难!法流使此补特伽罗进而不退失3,如来之外谁知此因?阿难!
因此勿为补特伽罗之思量者,勿筹量补特伽罗。阿难!量补特伽罗者堕失。阿难!
我,或等于我者,唯能量补特伽罗。
六 阿难!复次,世间有一类补特伽罗,有忿、慢,又,彼再三起贪,彼闻不得益,
亦不勤多闻,见亦不通达,亦不得时解脱。彼身坏死后,退而不胜进,唯只是退失,
无有胜进者。
七 阿难!复次,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有忿与慢,又,彼再三起贪,彼闻得益,
……乃至……
八 阿难!复次,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有忿与慢,又,彼再三起语行,彼闻不
得益,亦不勤多闻,见亦不通达,亦不得时解脱。彼身坏死后,退而不胜进,唯只
退失,无有胜进者。
九 阿难!复次,世间有一类补特伽罗,有忿、慢,又,彼再三起语行。彼闻得益,
亦勤多闻,见亦通达,亦得时解脱。彼身坏死后,唯只胜进,无有退失者。阿难!
351 此中有思量者,思量而曰:此亦有此法,彼亦有同法,何故此等两者之一则劣、一
则胜耶?阿难!如是[思量]者,于长夜是无益,是苦。阿难!此中有忿、慢之补
特伽罗,又,彼再三起语行,彼闻得益,亦勤多闻,见亦通达,亦得时解脱。阿难!
此补特伽罗比先之彼补特伽罗更美、更胜。何故而然耶?阿难!法流使此补特伽罗
进而不退失,如来之外谁知此因?阿难!因此勿为补特伽罗之思量者,勿筹量补特
伽罗。阿难!量补特伽罗者堕失。阿难!我,或等于我者,唯能量补特伽罗。
阿难!是愚而不明,此女人与称女人之鹿住者,了知人补特伽罗之胜劣是几何
耶?阿难!有此等之六种补特伽罗,存在于世间中,阿难!若富兰那成就之戒与梨
师达多所成就之戒同,此时富兰那应不同于梨师达多之所趣。阿难!又若梨师达多
成就之慧与富兰那所成就之慧同,此时梨师达多应不同于富兰那[智]之所趣。阿
难!此等之两补特伽罗,是[互]缺一支。”

注1 杂阿含三十五(大正藏二、三五七b)。
2 依据释文,此处所言“多闻”者乃精进之意。
3 lmam Ananda者,依据暹罗本及第九节1文类,可读马lmam hAnanda

四十五1
一 “诸比丘!世间有欲人贫穷为苦耶?”“大德!唯然。”“诸比丘!若贫穷人无所
352 有、无富2而负债,诸比丘!世间有欲人以负债亦为苦耶?”“大德!唯然。”“诸比
丘!若贫穷人无所有、无富而负债,约利息,诸比丘!世间有欲人以利息亦为苦耶?”
“大德!唯然。”“诸比丘!若贫穷人无所有,无富而约利息已,若不付应时之利息,
则[债主]督促于彼,诸比丘!世间有欲人以财主督促亦为苦耶?”“大德!唯然。”
“诸比丘!若贫穷人无所有、无富而被督促,若不付则[债主]追随于彼[而辱于彼]。
诸比丘!世间有欲人以财主追随亦为苦耶?”“大德!唯然。”“诸比丘!若贫穷人无
所有、无富而被追随,若不付则[债主]收缚于彼。诸比丘!世间有欲人以财主收
缚亦为苦耶?”“大德!唯然。”“如以上,贫穷为世间有欲人之苦,负债亦为世间有
欲人之苦,利息亦为世间有欲人之苦,督促亦为世间有欲人之苦,追随亦为世间有
欲人之苦,束缚亦为世间有欲人之苦。
诸比丘!正如是,凡于善法而无信,于善法而无惭,于善法而无愧,于善法而
无精进,于善法而无慧者,是于圣者之调伏为贫、无所有、是无富。
二 诸比丘!彼之贫、无所有、无富之人,于善法而无信之时,于善法而无惭之时,
于善法而无愧之时,于善法而无精进之时,于善法而无慧之时,以身行恶行,语行
恶行,意行恶行,我乃称为彼之负债。彼为隐覆彼身恶行而起恶欲,欲作不令人知
353 之事,思惟不令人知之事,作不欲人知之语,作不欲人知之举动。彼为隐覆彼语恶
行而……乃至……彼为隐覆彼意恶行而起恶欲,欲作不为人知之事,思惟不为人知
之事,作不欲人知之语,作不欲人知之举动,我乃称为彼之利息。纯净之同梵行者
呼彼而曰:‘具寿如是作,如是行。’我乃称为彼之督促。彼居于林中,坐于树下,
或居于空屋之时,与追悔俱行之恶不善寻者现起,我乃称为彼之追随。
三 诸比丘!彼贫穷而无所有、无富之人,以身行恶行已,以语行恶行已,以意行
恶行已,身坏死后,束缚于地狱之缚或傍生之缚。诸比丘!我不见更有缚如是可怖,
如是剧烈,障于证如是无上轭安稳。诸比丘!所谓地狱缚或傍生缚也。”
世间贫穷苦 负债他钱财
贫人负债已 受用而衰亡
财主故追随 因此收系缚
此缚诸多苦 人人乐欲利
圣调伏亦然 何人皆无信
354 无惭亦无愧 决意无恶业
造作身恶业 语恶业亦同
造作意恶行 欲求无人知
彼以身与语 或以心揣测
若有到处行 恶事作增上
彼以愚作恶 承认己之过
贫穷负债起 受用而衰亡
依此彼心中 自追悔苦痛
思惟追随彼 聚落及森林
彼以愚作恶 承认己之过
随一堕傍生 或为地狱缚
此缚最痛苦 智者之所离
财宝正所得 惠施而心澄
在家之信者 获得两幸福
随现法中利 又随当来乐
如是在家施 增上彼福业
与此同圣律 安立信于中
有惭又有愧 具慧而守戒
彼于圣律中 名为安乐住
获得无染乐 安住平等性
除去离五盖 常起行精进
具足诸静虑 趣常委正念3
如实一切者 知结永尽已
偏离去所取 正得心解脱
如彼正解脱 于人皆有结
灭尽我解脱 不动为有智
此即最胜智 无有上安乐
无忧离尘安 最上无负债

注1 中阿含二十九(大正藏一、六一四a)。
2 “无富”之原语analiko另本作analhiko或如暹罗本作anaddhiko亦可。
3 “常委”之译语出集异门足论第十七(大正藏二六、四三九b),瑜伽师地论第二十五(大
正藏三0、四0六b)。

355 四十六
一 如是我闻。一时,具寿摩诃周那住支提[国]沙诃茶只[村]。于其处,具寿摩
诃周那问候诸比丘:“诸贤比丘众!”彼等诸比丘回答具寿摩诃周那:“贤者!”具寿
摩诃周那曰:
二 “诸贤!世间有法相应之比丘众,毁静虑之比丘众而曰:‘彼等谓:“我等静虑,
我等静虑。”而静虑,极静虑。彼等如何静虑,彼等为何静虑,彼等因何之故而静虑
耶?’于此,法相应之比丘不欢喜,静虑之比丘亦不欢喜,又不为群众之益、群众
之乐、群众之利及天人之益、[天人之]乐而行。
三 复次,诸贤!世间有静虑之比丘众,毁法相应之比丘众而曰:‘彼等谓:“我等
与法相应,我等与法相应。”而扬举,自满,高摇,多言,语不谨慎,失念,不正知,
不专心,心迷乱,根不修练。彼等为法相应耶?彼等如何为法相应耶?彼等因何之
故为法相应耶?’于此,静虑之比丘不欢喜,法相应之比丘亦不欢喜,又不为群众之
益、群众之乐、群众之利及天人之益、[天人之]乐而行。
四 复次,诸贤!世间有法相应之比丘众,唯称赞法相应之比丘众,不称赞静虑之
比丘众。于此,法相应之比丘众亦不欢喜,又,静虑之比丘众亦不欢喜,又不为群
356 众之益、群众之乐、群众之利及人天之益、[人天之]乐而行。
五 复次,诸贤!世间有静虑之比丘众,唯称赞静虑之比丘众,不称赞法相应之比
丘众。于此,静虑之比丘众亦不欢喜,法相应之比丘众亦不欢喜,又不为群众之益、
群众之乐、群众之利及人天之益、[人天之]乐而行。是故诸贤!应如是学:
六 我等有与法相应之时,当称赞静虑之比丘众。
诸贤!汝等应如是学,何故而然耶?诸贤!世间中此等之补特伽罗难得。谓:
乃以甘露界触证于身而住。是故诸贤!应如是学:
七 我等有静虑之时,当称赞与法相应之比丘众。
诸贤!汝等应如是学,何故而然耶?诸贤!世间中此等之补特伽罗难得。谓:
乃以慧彻见甚深之句义。”
四十七
一 尔时,普行者目离耶悉诣世尊之处。至已,与世尊相互交谈庆慰、欢喜感铭之
语已,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普行者目离耶悉白世尊言:“大德!法是现见,法是现
见。大德!限于几何之法,是现见、是无时、是来观、是引导、是智者内证耶?”
357 二 “目离耶悉!然则我今当问汝,如汝所肯定者作答!目离耶悉!汝于意云何,若
内心有贪,则汝知我之内心有贪;或若内心无贪,则[汝]知我之内心无贪耶?”“大
德!唯然。”“目离耶悉!汝若内心有贪则知我之内心有贪,或若内心无贪则知我之
内心无贪之故,如是,目离耶悉!法是现见,……目离耶悉!于汝意云何?若内心
有嗔……乃至……若内心有痴,或若内心有贪法1,或若内心有嗔法,或若内心有
痴法,则知我之内心有痴法,或若内心无痴法,则知我之内心无痴法耶?”“大德!
唯然。”“目离耶悉!汝若内心有痴法,则知我内心有痴法;或若内心无痴法,则知
我内心无痴法之故,如是,目离耶悉!法是现见、是无时、是来观、是引导、是智
者内证。”
“奇哉!……乃至……大德!世尊存念我为优婆塞,我自今日终生归依。”

注1 “贪法”者,是贪相应之法,余仿此。

四十八
一 尔时,有一婆罗门,诣世尊之处。至已,与世尊相互交谈庆慰、欢喜感铭之语
已,坐于一面。坐一面之彼婆罗门白世尊言:“尊者瞿昙!法是现见,法是现见。尊
358 者瞿昙!限于几何之法,是现见、是无时、是来观、是引导、是智者内证耶?”
二 “婆罗门!然则我今当问汝,如汝所肯定者作答!婆罗门!汝于意云何,若内心
有贪,则汝知我内心有贪;或若内心无贪,则[汝]知我之内心无贪耶?”“大德!
唯然。”“婆罗门!汝若内心有贪,则知我之内心有贪;或若内心无贪,则知我之内
心无贪之故,如是,婆罗门!法是现见,……婆罗门!汝于意云何,若内心有嗔,
或内心有痴,或内心有身秽,或内心有语秽,或内心有意秽,则知我之内心有意秽,
或若内心无意秽,则知我之内心无意秽耶?”“大德!唯然。”“婆罗门!若汝内心有
意秽,则知我之内心有意秽,或若内心无意秽,则知我之内心无意秽之故,婆罗门!
如是,法是现见、是无时、是来观、是引导、是智者内证。”
“尊者瞿昙!奇哉!尊者瞿昙!奇哉!……尊者瞿昙存念我为优婆塞,我自今日
终生归依。”
四十九
一 一时,世尊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具寿差摩尼与具寿苏摩那近[住]
于舍卫[国]之安陀林。尔时,具寿差摩尼与具寿苏摩那诣世尊之处。至已,问讯
359 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差摩尼白世尊言:“大德!凡有比丘,若为应供、
漏尽、已住1、已办所办、弃诸重担、逮得已利、尽诸有结、正智解脱,则彼不念:
有比我胜者,或等于我者,或比我劣者耶?”具寿差摩尼说此已,[大]师赞可。时,
具寿差摩尼思:[大]师赞可我,即从座而起,问讯世尊,右绕而去。时,具寿苏
摩那于具寿差摩尼离去不久白世尊言:“大德!凡有比丘,若为应供、漏尽、已住、
已办所办、弃诸重担、逮得己利、尽诸有结、正智解脱,则彼不念:有非比我胜者,
非等于我者,非比我劣者。具寿苏摩那说此已,[大]师赞可。时,具寿苏摩那思:
[大]师赞可我,即从座而起,问讯世尊,右绕而去。
二 其时,世尊于具寿差摩尼与具寿苏摩那离去不久,告诸比丘曰:
“诸比丘!善男子等如是记说正智,说义而自身未达。复又,世间有一类之痴人,
有如取笑夸张记说正智,彼等于后受苦。
殊胜或卑劣 不比完成者
漏尽无生起 度完梵行日
诸结已解脱

注1 “已住”是已住于梵行住。

360 五十
一 “诸比丘!若无防护根,则缺根之防护故,毁戒之所依;若无戒,则缺戒故,毁
正定之所依;若无正定,则缺正定故,毁如实智见之所依;若无如实智见,则缺如
实智见故,毁厌离之所依;若无厌离,则缺厌离故,毁解脱智见之所依。
二 诸比丘!譬如树缺枝、叶时,则树之幼芽不成长,皮亦不成长,木亦不成长,
心亦不成长。正如是,诸比丘!若无防护于根,则缺根之防护故,毁戒之所依;……
乃至……毁解脱智见之所依。
三 诸比丘!若有根之防护,则具根之防护故,具足戒之所依;若有戒,则具戒故,
具足正定之所依;若有正定,则具正定故,具足如实智见之所依;若有如实智见,
则具如实智见故,具足厌离之所依;若有厌离,则具厌离故,具足解脱知见之所依。
四 诸比丘!譬如树具枝、叶时,则树之幼芽成长,皮亦成长,木亦成长,心亦成
长。正如是,诸比丘!若有防护于根,则具根之防护故,具足戒之所依……乃至……
具足解脱智见之所依。”
361 五十一
一 尔时,具寿阿难诣具寿舍利弗之处。至已,与具寿舍利弗相互交谈庆慰、欢喜
感铭之语已,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阿难语具寿舍利弗曰:
二 “贤者舍利弗!限于几何是比丘闻未闻之法,又不忘失于已闻之法,又现行于昔
曾思惟之法,又了别未了别耶?”“具寿阿难乃多闻,具寿阿难当善说。”“然则,贤
者舍利弗!谛听,善思作意!我当说。”“贤者!唯然。”具寿舍利弗回答阿难,具寿
阿难言曰:
三 “贤者舍利弗!世间有比丘,通利于契经、应颂、记说、讽颂、无问自说、如是
说、本生、未曾有法、吠陀罗之法。多闻、通利,彼广为他人说法;多闻、通利,
广为他人读诵;多闻、通利,广为讽诵;多闻、通利,以心随寻随伺其法,以意而
随观。于何处有多闻而传阿含,持法1、持律、持摩夷2之长老比丘,彼住居于长
老比丘之住处,时时诣其比丘。‘大德!云何而有如是耶?’彼质问此义如何。其长
老具寿于彼闻其不闻,显其隐,又于种种生疑之诸法除疑。贤者舍利弗!限于此,
362 比丘闻未闻之法,又不忘失于已闻之法,又现行于昔曾思惟之法,又了别未了别。”
四 “贤者!是希奇,贤者!是未曾有。善哉!具寿阿难之所说!我等作思:阿难成
就此等之六法。
五 其实,具寿阿难通利于契经、应颂、记说、讽颂、无问自说、如是说、本生、
未曾有法、吠陀罗之法。具寿阿难多闻、通利面广为他人说法。具寿阿离多闻、通
利面广为他人读诵法。具寿阿难多闻、通利面广为讽诵法。具寿阿离多闻、通利,
以心随寻随伺其法,以心随观。具寿阿难于何处有多闻、传阿含、持法、持律、持
摩夷之长老比丘,彼住居于长老比丘之住处,时时诣其比丘。‘大德!云何而有如是
耶?’彼质问此义如何。其长老比丘于具寿阿难闻其不闻,显其隐,又于种种生疑
之诸法除疑。”

注1 “法”者是谓阿含。

2 “摩夷”者是二波罗提木叉。

杂阿含经 中阿含经 长阿含经 增一阿含经 南传相应部 南传中部 南传长部 南传增支部 南传小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