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传增支部】第7经 四集 (续2)


四 集(续2)

130 一百二十六
一 “诸比丘!有此等四种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四者为何?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与慈俱行心,……乃至……(一二五之一)……
以无恼害心,偏满而住。彼于色……(一二四之一)……等随观见,彼身坏死后,
生净居天同类中。诸比丘!此生于异生是不共者。
二 复次,诸比丘!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与悲俱行心,……乃至……喜……乃至……
与舍俱行心……以无恼害心偏满而住……乃至(一二四之一)……死后生净居天同
类中。诸比丘!此生与异生是不共者。”
一百二十七
一 “诸比丘!由于如来、应供、正自觉者出现,出现四种之希有未曾有法。四者为
何?
诸比丘!菩萨由睹史多众中没,正念正知而入母胎时,于天、世间、魔、梵天、
沙门、婆罗门、天神与诸民众中,出现无量广大光,超越诸天之天威光1,所有世
界--无有被覆、无有涯底、闇黑,即使有大威神、有大威德日月不能照处,出现
无量广大光,超越诸天之天※威光,生于彼处所有有情,由于其光,更知他有情亦
131 生此处。诸比丘!由如来、应供、正觉者之出现,令此第一希有未曾有法出现。
二 复次,诸比丘!菩萨正念、正知而出母胎时,于天、世间、魔、梵天、沙门、
婆罗门、天神与诸民众中,出现无量广大光,超越诸天之天威光,所有世界……其
处亦出现无量广大光,超越诸天之天,威光,生于彼处所有有情……(一二七之一)
……知其所生。诸比丘!由如来、应供、正自觉者之出现,令此第二希有未曾有法
出现。
三 复次,诸比丘!如来现等觉无上正自觉时,了知天、世间……乃至(一二七之
二)……其生。诸比丘!如来、应供、正自觉者之出现,令此第三希有未曾有法出
现。
四 复次,诸比丘!如来转无上法轮时,了知天、世间……(一二七之二)……其
生。诸比丘!由如来、应供、正自觉者之出现,令此第四希奇有曾有法出现。
诸比丘!由于如来、应供、正自觉者之出现,令此等第四希有未曾有法出现。”

注1 天威光 底本之devanubhavanam,在暹本作devanubhavam,正确。下之注※有者
皆然。
一百二十八
一 “诸比丘!由于如来、应供、正自觉者之出现,四种之希有未曾有法出现。四者
为何?
诸比丘!有情爱乐(阿赖耶)所执处1、欣悦所执处、欢喜所执处2,如来说
示非所执处法时,彼进听、倾耳,知唤起心。诸比丘!由于如来、应供、正自觉者
之出现,此第一之希有未曾有法出现。
二 诸比丘!有情爱乐慢、欣悦慢、欢喜慢,如来说示慢之调伏法时,彼进听、倾
132 耳,知唤起心。诸比丘!由于如来、应供、正自觉者之出现,此第二之希有未曾有
法出现。
三 诸比丘!有情爱乐3非寂静、欢喜非寂静,如来说示4能寂静法时,彼进听……
唤起。诸比丘!如来……由于出现,此第三之希有未曾有法出现。
四 诸比丘!有情有无明,致盲,普偏为缠。如来5说示无明之调伏法时,彼进听、
倾耳,知唤起心。诸比丘!由于如来、应供、正自觉者之出现,此第四之希有未曾
有法出现。
诸比丘!由于如来、应供、正自觉者之出现,此等第四希有6未曾有法出现。”

注1 爱乐所执处底本之alayarama,在暹作alayarama,正确。以下仿之。
2 欢喜所执处底本之alayasamudita,在暹本及其他作alayasammudita,正确,以
下仿之。
3 爱乐 底本之anupasamarama,在暹本作anupasamarama,正确。
4 底本上脱漏“说示时”(desiyamane),依暹本补。
5 底本之Tathagatassa,虽不成其意义,但依前述类文及暹本,而采Tathagatena形式。
6 底本上脱漏“希有”(acchariya)字,依前述类文及暹本补。

一百二十九1
一 “诸比丘!此等是阿难之四种希有未曾有法。四者为何?
诸比丘!若诸比丘为谒阿难而来访,彼等见阿难而欢欣;于其处,阿难或当面
陈辞,彼等亦欢欣;诸比丘!阿难2默然时,诸比丘无有厌足。
二 诸比丘!若比丘尼为谒阿难来访,彼等见阿难而欢欣;于其处,阿难或当面陈
辞……默然[……]。
三 诸比丘!若优婆塞……默然[……]。
四 诸比丘!若优婆夷众为谒阿难来访,彼等见阿难而欢欣;于彼处,阿难或当面
陈辞,彼等亦欢欣;诸比丘!阿难默然时,优婆夷众无有厌足。
诸比丘!此等是阿难四种之希有未曾有法。”

注1 参阅Mps.V.16.(汉译南传藏经、七十第五诵品第一六节)。
2 阿难 底本Ananda,系Anando之误。

133 一百三十1
一 “诸比丘!此等是转轮王2之四种希有未曾有法。四者为何?
诸比丘!若刹帝利众,为谒转轮王而来者,彼等见王而欢欣;于其处所,转轮
王或所陈辞,彼等亦欢欣;诸比丘!转轮王默然时,刹帝利众无有厌足。
二 诸比丘!若婆罗门……默然。
三 诸比丘!若居士……默然。
四 诸比丘!若沙门……默然。
诸比丘!此等是转轮王之四种希有未曾有法。
五 诸比丘!正是如是,于转轮王……[乃至]……四种希有未曾有法。”(参阅一
二九)

注1 参阅Mps.V.16.(汉译南传藏经、七.第五诵品第一七节)。
2 王 底本之ranno,在暹本作ranne,正确。

此之摄句:
自责、浪、二殊异及慈有二
又、二希有更有二未曾有法。

第四 补特伽罗品
一百三十一
一 “诸比丘!有此等四种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四者为何?
诸比丘!世间之一类补特伽罗,尚未断顺下分结,未断生得结,未断有得结。
134 又,诸比丘!世间之一类补特伽罗,已断顺下分结,未断生得结,未断有得结。
又,诸比丘!世间之一类补特伽罗,已断顺下分结,已断生得结,未断有得结。
又,诸比丘!世间之一类补特伽罗,已断顺下分结,已断生得结,已断有得结。
二 诸比丘!云何之补特伽罗,未断顺下分结,未断生得结,未断有得结耶?
是一来。诸比丘!此类之补特伽罗,尚未断顺下分结,未断生得结,未断有得
结。
三 诸比丘!云何之补特伽罗,已断顺下分结,未断生得结,未断有得结耶?
是往上流色究竟者。诸比丘!此之补特伽罗,已断顺下分结,……未断……。
四 诸比丘!云何之补特伽罗,已断顺下分结,已断生得结,未断有得结耶?
是中般涅槃。诸比丘!此之补特伽罗,已断顺下分结,……未断……。
五 诸比丘!云何之补特伽罗,已断顺下分结,已断生得结,已断有得结耶?
是阿罗汉。诸比丘!此之补特伽罗,已断顺下分结,已断生得结,已断有得结。
诸比丘!有此等四种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
135 一百三十二1
“诸比丘!有此等四种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四者为何?
即:相应辩而非自在辩,自在辩而非相应辩,相应辩而又是自在辩,既非相应
辩,又非自在辩是。
诸比丘!有此等四种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

注1 参阅Pug.IV.6.。

一百三十三1
“诸比丘!有此等四种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四者为何?
即:略闻即知者、广演知者、须引导者2、文句为最者是。
诸比丘!有此等四种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

注1 参阅Pug.IV.5。
2 须引导者 底本之neyyo,在暹本作neyyo,正确。

一百三十四1
“诸比丘!有此等四种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四者为何?
即:于精勤果活,于业果则不活;于业果活,于精勤果不活;于精勤果活,又
于业果亦活;于精勤果不活,又于业果亦不活。
诸比丘!有此等四种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

注1 参阅Pug.IV.18。

一百三十五1
一 “诸比丘!有此等四种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四者为何?
即:有罪、多罪、少罪、无罪是。
二 诸比丘!又,云何之补特伽罗,是有罪?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成就有罪身业,……乃至……成就有罪之意
业。诸比丘!如是之补特伽罗,是有罪。
136 三 诸比丘!又,云何之补特伽罗,是多罪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多成就有罪身业,少于无罪[成就身业]……
乃至……多成就有罪意业,少于无罪[成就意业]。诸比丘2!如是之补特伽罗,是
多罪。
四 诸比丘!又,云何之补特伽罗,是少罪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多成就无罪身业,少于有罪[成就身业]……
乃至……多成就无罪意业,少于有罪[成就意业]。诸比丘!如是之补特伽罗,是少
罪。
五 诸比丘!云何之补特伽罗,是无罪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成就无罪身业,……乃至……成就无罪意业。
诸比丘!如是之补特伽罗,是无罪。
诸比丘!有此等四种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

注1 参阅Pug.IV.4。
2 底本之脱漏“诸比丘”(bhikkhave)一字,暹本补。

一百三十六1
“诸比丘!有此等四种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四者为何?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于戒不圆满、于定不圆满、于慧不圆满。
复次,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于戒圆满、于定不圆满、于慧不圆满。复
次,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于戒圆满、于定圆满、于慧不圆满。复次,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于戒圆满、于定圆满、于慧圆满。
诸比丘!有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

注1 参阅Pug.III.15。

一百三十七
“诸比丘!有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四者为何?
137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于戒不尊重、于戒为上主不尊重;于定不尊
重、于定为上主不尊重;于慧不尊重,于慧为上主不尊重。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
补特伽罗,于戒尊重、以戒为上主;于定不尊重、不以定为上主;于慧不尊重、不
以慧为上主。复次,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于戒尊重、以戒为上主;于
定尊重、以定为上主;于慧不尊重、不以慧为上主。复次,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
补特伽罗,于戒尊重、以戒为上主;于定尊重、以定为上主;于慧尊重、以慧为上
主。
诸比丘!有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
一百三十八
一 “诸比丘!有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四者为何?
即:身出而心不出,身不出而心出,身既不出、心亦不出,身出心亦出。
二 诸比丘!又,云何之补特伽罗,是身出而心不出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亲近于山岩林薮中设床座,彼于其处,亦起
欲寻、亦起恚寻、亦起害寻。诸比丘!如是之补特伽罗,是身出而心不出。
三 诸比丘!又,云何之补特伽罗,是身不出而心出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于岩……不亲近,彼于居处,亦无起欲寻、
亦无起恚寻、亦无起害寻。诸比丘!如是之补特伽罗,是身不出而心出。
四 诸比丘!又,云何之补特罗,是身亦不出、心亦不出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于山岩……不亲近,彼于居处,亦起欲寻、
138 ……亦起害寻。诸比丘!如是之补特罗1,是身亦不出、心亦不出。
五 诸比丘!又,云何之补特伽罗,是身亦出,又心亦出耶?
诸比丘!世间2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亲近于山岩,……彼于彼处,亦无起欲寻、
亦无起恚寻,亦无起害寻。诸比丘!如是之补特伽罗,是身亦出,又心亦出。
诸比丘!有此等四种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

注1 底本上脱漏特伽罗(puggalo),依暹本补之。
2 底本上有idha pana也有,pana在暹本则无,征诸前述类文,当以暹本为可。

一百三十九1
一 “诸比丘!有此等四种之说法师。四者为何?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说法师,少语而不称要。又,彼徒众亦不知于称要或不
称要。诸比丘!如是说法师,于如是徒众中,可名说法师。
二 复次,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说法师,少语而称要。又,徒众知于称要不称要。
诸比丘!如是说法师,于如是徒众中,可名说法师,。
三 复次,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说法师,多语而不称要。又,彼徒众亦不知于称
要不称要,如是说法师,于如是徒众中,可名说法师。
四 复次,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说法师,多语而称要。又,彼徒众知于称要不称
要。诸比丘!如是说法师,于如是徒众中,可名说法师。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之说法师2。”

注1 参阅Pug.IV.7.。
2 说法师 底之dhammakatthika,系dhammakathika之误。

一百四十
一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之论师。四者为何?
139 诸比丘!有论师者,义失而文不失。诸比丘!有论师者,文失而义不失。诸比
丘!有论师者,义、文俱失。诸比丘!有论师者,义、文俱不失。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论师。
二 成就四无碍解者,于义、文俱失,是无是处,是无可能。”

此之摄句:
结、辩、略开知者、精勤1,
有罪、二戒、出、法是论者。

注1 依前之一三0摄句,以下之摄句,于暹本完全缺如,而底本之谬误亦不在少,以语形而不
固执于意作译。


第五 光品
一百四十一
一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光。四者为何?
即:月光、日光、火光、慧光是。
二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光。诸比丘!慧光于此等四者之中,是第一。”
一百四十二
一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光明。四者为何?
即:月光明、日光明、火光明、慧光明是。”
一百四十三
一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明。四者为何?
即:月明、日明、火明、慧明是。
二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明。诸比丘!慧明于此等四者之中,是第一。”
一百四十四
一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照。四者为何?
即:月照、日照、火照、慧照是。
140 二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照。诸比丘!慧照于此等四者之中,是第一。”
一百四十五
一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炽。四者为何?
即:月炽、日炽、火炽、慧炽是。
二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炽。诸比丘!慧炽于此等四者之中,是第一。”
一百四十六
“此等是四种应时。四者为何?
即:应时听法、应时谈法、应时止、应时观是。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应时。”
一百四十七
一 “诸比丘!正修此等四种应时,若正随转者,能次第竭尽诸漏。四者为何?
即:应时听法、应时谈法、应时止、应时观是。
诸比丘!正修此等四种应时,若正随转者,能次第竭尽诸漏。
二 1诸比丘!譬如山上大粒雨滴,自空而降时,其水则向低随流,充满山溪、峡
谷、沟渠;充满山溪、峡谷、沟渠,则充满小池;充满小池,则充满大池;充满大
池,则充满小河;充满小河,则充满大河;充满大河,则充满大海水,正是如此。
诸比丘!正修此等四种应时,若正随转者,则能次第竭尽诸漏。”

注1 参阅增支部、三集、九十三之五(南传藏、一九·第五一掬盐品三十九第五节)。

141 一百四十八
一 “诸比丘!此等者,是四种恶语行。四者为何?
即:虚诳语、离间语、粗恶语、杂秽语是。
诸比丘!此等者,是四种恶语行。”
一百四十九
“诸比丘!1此等者,是四种语妙行。四者为何?
即:是谛语、不离间语、柔软语、聪慧语是。
诸比丘!此等者,是四种语妙行。”

注1 诸比丘(bhikkhave),系暹本补。

一百五十
“诸比丘!此等者,是四种实。四者为何?
即:戒实、定实、慧实、解脱实是1。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实。”

注1 底本vimuttisaro ti之ti可以不用,依暹本可除。

于此之摄句:
光、光明、明、照、炽、二应时
二行(?)、实(?)、品中有十
第1三之五十竟

注1 此一行,底本中从缺,仿前之第二之五十,私加。


第一 根品
一百五十一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根。四者为何?
即: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是。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根。”
一百五十二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力。四者为何?
即: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是。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力。”
142 一百五十三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力。四者为何?
即:慧力、精进力、无罪力、能摄力1是。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力。”

注1 能摄力 底本之sahgahabalam,在暹本作sahgahakabalam,正确。一百五十四、
一百五十五之附※者亦然。

一百五十四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力。四者为何?
即:念力、定力、无罪力、能摄力是※。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力。”
一百五十五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力。四者为何?
即:简择力、修力、无罪力、能摄力是※。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力。”
一百五十六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无数劫。四者为何?
诸比丘!劫坏时,几岁、或几百岁、或1几千岁、或几百千岁,数犹不易。
诸比丘!劫坏已住时,……或几百千岁,数犹不易。
诸比丘!劫成时,……或几百千岁,数犹不易。
诸比丘!劫成已住时,几岁、或几百岁、或几千岁、或几百千岁,数犹不易。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无数劫。”

注1 底本中之va,系va之误。

一百五十七
143 一 “诸比丘!此等是二种病。二者为何?
身病与心病是。
“诸比丘!见于有情,能有一年亦称身无病,二年亦称身无病,三年亦……四年
亦……五年亦……十年亦……二十年亦……三十年亦……四十年亦……五十年亦称
身无病,或百年亦称身无病者。诸比丘!然而,于世间有称须臾无心病之有情难得,
除漏尽者。
二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出家病。四者为何?
诸比丘!世间有大欲者,感匮乏之苦,于衣、食、床、座、治病药资具,均不
喜足,彼人欲者而感匮乏之苦。衣、食、……均不喜足。为得称赞,为得利养、恭
敬、名闻,心怀恶欲,彼为得称赞,为得利养、恭敬、名闻而奋起、勉励、勤劳,
彼思择往诣权门,思择坐,思择说法,亦思择大小便利。诸比丘!此等是四种出家
病。
三 诸比丘!故今应如是学,谓我等无有大欲,不认匮乏为苦,衣食……资具,均
无不感喜足。不为得称赞、利养、恭敬、名闻,而怀恶欲1;不为得利养、恭敬、
名闻,而奋起、勉励、勤劳;应堪忍寒、热、饥、渴、虻、蚊、风、日、腹行之触,
身受苦、猛、粗、利、不悦、非可意、夺命卑受、骂辱,应忍耐。诸比丘!汝等应
如是学。”
注1 不怀底本之panidahissama,系panidahissama之误。

一百五十八
一 于其处,具寿舍利弗,言诸比丘曰:“友诸比丘!”彼等诸比丘亦以:“友!
144 ”回答具寿舍利弗,具寿舍利弗言:
“友!或比丘、或比丘尼,于自己随观四法,究竟于此应知,[谓]我退转善法,
世尊说示于此。四者为何?
即:贪之广大,嗔之广大,痴之广大,复于甚深是非处,是慧眼所不能及。
友!或比丘、或比丘尼,于自己随观四法,究竟于此应知,[谓]我退转四法,
世尊说示于此。
二 友!或比丘、或比丘尼,于自己随观四法,究竟于此应知,[谓]我不退转善法,
世尊说示于此。四者为何?
贪之薄弱,嗔之薄弱,痴之薄弱,便于甚深是非处,是慧眼所能及。
友!或比丘、或比丘尼,于自己随观此等四法,究竟于此应知,[谓]我不退转
善法,世尊说示于此。”
一百五十九1
一 一时,具寿阿难住憍赏弥瞿私多园,尔时,有一比丘尼,告一余人言:“阁下!
敢请去往阿难住处。至已,依我托咐,以头作礼,接圣阿难足谓:‘大德!有某名
比丘尼者,烦恼、痛苦、病重,彼尼2以头作礼,接圣阿难足’;又当作如是言……
‘大德!圣阿难哀怜垂慈,请往比丘尼住处,实感有幸!’”
斯人则曰:“法尼!(我)当允诺。”答允彼比丘尼之请,即诣具寿阿难住处。
145 至已,问讯具寿阿难,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此人,白阿难言:
“大德!有某名比丘尼者烦恼、痛苦、病重。彼尼以头作礼,接圣阿难足,并作
如是言:‘大德!圣阿难哀怜垂慈,请往比丘尼3住处,则实感幸!’”具寿阿难默
然允许。
二 时,具寿阿难著内衣,持钵,披衣,去往彼比丘尼住处。彼比丘尼遥见具寿阿
难来,见已,彼尼即蒙头横卧床上。时,具寿阿难,既来彼比丘尼处。至已,坐于
设席,坐已,具寿阿难告诉比丘尼曰:
三 “姊妹!依食而生此身,食应依食可断。姊妹!依爱而生此身,爱应依爱可断。
姊妹!依慢而生此身,慢应依慢可断。姊妹!依交会而生此身,交会而毁桥4,是
世尊所说。
四 姊妹!依食生此身,食应依食可断,虽作如是说,此又缘何而说?姊妹!世有
比丘,如理思择摄食,而非为戏、亦非为醉、亦非为饰、亦非为美,乃至只为身住、
为活、为息害、为修净行。如是而我灭旧受,不应生新受。又,我5须生存,须为
无罪。又,须住于安稳。彼于后时,依食断食。
姊妹!依食生此身,食应依念而断,作如是说者,是缘此而作所说。
五 姊妹!依爱生此身,爱应依爱可断,虽作所说,此又缘何而说?姊妹!世间有
146 比丘,名某比丘,诸漏尽故,已于现法,自己了知、作证、具足而住,无漏心解脱、
慧解脱,彼言,我将于何时得诸漏尽,故……乃至……作证,住于具足。彼于后时,
依爱断爱。
姊妹!依爱生此身,爱应依爱可断,作如是说者,是缘此而作所说。
六 姊妹!依慢而生此身,慢应依慢可断,虽作是说,此又缘何而说?姊妹!世间
有比丘,名某比丘,由诸漏尽……乃至……作证,具足住,彼谓:彼具寿由诸漏尽
……乃至……作证,住于具足,何况于我,彼于后时,依慢断慢。
姊妹!由慢生此身,慢应依慢可断,如是说者,是缘此而作所说。
七 姊妹!依交会而生此身,交会而毁桥者,是世尊所说。”
八 尔时,斯比丘尼,从床而起,一肩著上衣,稽首具寿阿难足,白具寿阿难言:
“大德!我愚痴,昏迷,为不良所制而具过失,令我作如是。大德!圣阿难请容
纳我过失,当来将防护。”
九 “姊妹!汝实愚痴、昏迷,为不良所制而具过失,令汝如是。而,姊妹!汝见过
失如过失,如法悔除故,我当为容纳。姊妹!见过失知过失,如法悔除,当来防护,
是圣者之律繁兴。”

注1 参阅杂阿含二一(大正藏、二.一四八a)
2 彼尼 依暹本其他,见于ayyassa次前之sa加补,其次之注※者依然。
3 比丘尼……底本bhikkhunipassayo,应作bhikkhunipassayo,以下仿之。
4 “毁桥”者,是毁方便,毁因缘之义。
5 在yatra ca之次下,在暹本及前之类文(A.I.114,6),有me字样,今依之。

147 一百六十
一 “诸比丘!或善逝、或善逝律之住世时,是为群众益、为群众乐、为天人利、为
益、为乐1。诸比丘!又,善逝者为何?
诸比丘!于世间生是如来、应供、正自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
调御丈夫、天人师、觉者、世尊。诸比丘!此为善逝。
二 又,诸比丘!善逝律者为何?
彼宣说法,开示初善、中善、后善,有义、有文、纯一圆满、清净梵行。诸比
丘!此为善逝律。
诸比丘!如是2或善逝、或善逝律之住世时,是为群众益、是为群众乐、是为
哀悯世间、为天、人之利、益、乐。
三 诸比丘!此等四法,能忘失正法,使之隐没。四者为何?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误解经,倒诵念文句。诸比丘!文句被倒置,其义亦难
了知3。诸比丘!此是能令正法4忘失、隐没之第一法。
四 复次,诸比丘!或有比丘,恶口具骂詈性,不容忍,逆解教诫。诸比丘!此是
能令正法忘失、隐没之第二法。
五 复次,诸比丘!或有比丘,多闻而持阿含、持法、持律、持摩夷,而于他人不
说经。于彼等过世后,于经断绝根本5,失所依。诸比丘!此是能令正法忘失、隐
没之第三法。
148 六 复次,诸比丘!有长老诸比丘,生活丰富6、[三学]缓慢,以销沉7为先导,
于远离废精进,不精勤为未得之得、为未达之达、为未作证之作证。从彼人等亦随
[其]见而堕,彼等亦生活丰富、[三学]缓慢,以销沉为先导,于远离废精进,不
精勤为未得之得、为未达之达、为未作证之作证。诸比丘!此是能令正法忘失8、
隐没之第四法。
诸比丘!此等之四法,能令正法忘失、隐没。
七 诸比丘!此等之四法,能住正法,不令忘失、不令隐没。四者为何?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正解经典,文句不倒置念诵。诸比丘!不倒置文句,于
义亦易了知。诸比丘!此是能住持正法,不令忘失、不令隐没之第一法。
八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善语、具善语性,容忍,正顺解教诫。诸比丘!此是
能令※正法住,不令忘失、不令隐没之第二法。
九 复次,诸比丘!或有比丘多闻而传阿含、持法、持律、持摩夷者而于他人说经。
不由于彼等过世,而断绝经根本,有所依。诸比丘!此是能住正法,不令忘失、不
令隐没之第三法。
一0 复次,诸比丘!有长老比丘,生活不丰富、[三学]不缓慢,不以销沉作先导,
于远离不废精进,而精勤为未得之得、为未达之达、为未作证之作证。从彼人等亦
随[其]见,彼等生活亦不丰富、于[三学]不缓慢,不销沉而精进,于远离为先
导,而精勤为未得之得、为未达之达、为未作证之作证。诸比丘!此是能令正法住
,不令忘失、不令隐没之第四法。
149 诸比丘!此等四法,能令正法住,不令忘失、隐没。”

注1 底本之assu,系assa之误。
2 sugato 之前有evam者,系依暹本补。
3 难了知 底本之dunnnayo,系dunnayo之误。
4 正法 底本dhammo之次下,有saddhammassa之语,系依暹本补,以下仿之。
5 根本 此指比丘。
6 丰富 底本之bahulika,在暹本作bahullika,正确,以下仿之。
7 销沉 行于五盖之性质者,故有斯名。
8 不令忘失 底本脱漏sammosaya,依暹本补。

此之摄句:
根、三力、第五慧思择
劫、病、退转、比丘尼、善逝律为十。


第二 行品
一百六十一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行。四者为何?
即:苦迟通行、苦速通行、乐迟通行、乐速通行是。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行。”
一百六十二1
一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行。四者为何?
即:苦迟通行、苦速通行、乐迟通行、乐速通行是。
二 诸比丘!又,何者是苦迟通行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2,本性贪炽盛,而屡受由贪所生之苦忧。又,
本性嗔亦炽盛,而屡受由嗔所受之苦忧。又,本性痴亦炽盛,而屡受由痴所生之苦
忧。彼显现此等软五根,[谓]是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彼此等五根软
故,为尽漏而迟得无间[道定]。诸比丘!此名苦迟通行。
三 诸比丘!又,云何是苦速通行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本性贪亦炽盛,……受,彼显现此等上五根
150 ,[谓]是信根、……慧根。彼此等五根上故,为尽漏而速得无间[道定]。诸比丘!
此名苦速通行。
四 诸比丘!又,云何是乐迟通行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本性贪不炽盛,不屡受由贪所生之苦忧,本
性嗔3亦不炽盛……本性痴亦不炽盛,不屡受由痴所生苦忧,彼显现此等软五根,
[谓]是信根……慧根。彼之此等五根软故,为尽漏而迟得无间[道定]。诸比丘!
此名乐迟通4行。
五 诸比丘!又,云何是乐速通行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本性贪不炽盛,不屡受由贪所生之苦忧。本
性嗔亦不炽盛,不屡受由嗔所生之苦忧。本性5痴亦不炽盛,不屡受由痴所生苦忧。
彼显现此等之上五根,[谓]是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彼此等之五根上
故,为尽漏而速得无间[道定]。诸比丘!此名乐速通行。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行。”

注1 参阅增一阿含二三(大正藏二·六六八)。
2 底本无此补特伽罗(puggalo)语,依暹本补,下之注,者亦然。只本章之五存此语。
3 底本缺Pi,依暹补,下仿此。
4 迟通 底本之dandabhinna,系dandhabhinna之误。
5 本性 底本脱漏pakatiya pi字,依暹本补。

一百六十三
一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行。四者为何?
苦迟通行、……乐速通行是。
二 诸比丘!又,云何是苦迟通行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于身循观不净,于食有违逆想,于一切世间有不喜想,
151 于诸行有无常想住。复在彼内心,安住死想。彼依止此等五有学力住,[谓]是信
力、惭力、愧力、精进力、慧力。彼显现此等之软五根,[谓]是信力……慧力。彼
之此等五根软故,为尽诸漏而迟得无间[道定]。诸比丘!此名苦迟通行。
三 诸比丘!又,云何是苦速通行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于身循观不净,于食有违逆想,于一切世界有不喜想,
于诸行有无常想住。复于内心,安住死想。彼依止此等五有学力住,[谓]是信力……
慧力。彼显现此等之上五根,[谓]是信根……慧根。彼此等五根上故,为尽诸漏而
速得无间[道定]。诸比丘!此名苦速通行。
四 诸比丘!又,云何是乐迟通行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离欲,离不善法……乃至……具足初静虑住,寻与伺寂
静故,……乃至……具足第二静虑住。离喜之贪故……乃至……于身受乐,而圣者
是舍,说有念是乐住,具足第三静虑住。又,断乐故,又,断苦故,前已灭喜、忧
故,是不苦不乐,是舍念清净,具足第四静虑住。彼依止此等之五有学力住,(谓)
是信力……慧力,彼显现此等之软五根,[谓]是信根……慧根。彼此等五根软故,
为尽诸漏,而迟得无间[道定]。诸比丘!此名乐迟通行。
五 诸比丘!又,云何是乐速通行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离欲……具足初静虑住……乃至……具足第二静虑住…
152 …乃至……具足第三静虑住……乃至……具足第四静虑住。彼依止此等之五有学力
住,[谓]是信力……乃至……慧力。彼显现此等上五根,[谓]是信根……乃至……
慧根。彼此等五根上故,为尽诸漏,而速得无间[道定]。诸比丘!此名乐速通行。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行。”
一百六十四1
一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行。四者为何?
即:不堪忍行、堪忍行、调伏行、寂静行是。
二 诸比丘!又,云何是不堪忍行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2,以骂报骂、以嗔报嗔、以戏弄报戏弄。诸
比丘!此名不堪忍行耶?
三 诸比丘!又,云何是堪忍行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不以骂报骂、不以嗔报嗔、不以戏弄报戏弄。
诸比丘!此名堪忍行。
四 诸比丘!又,云何是调伏行耶?
诸比丘3!世间有比丘,眼见色已,不取相4、不取状,由斯之作,犹不防护
眼根住时,贪与忧之恶不善法,即流入来。由斯之作,为防护而修行,护眼根,作
眼根防护--耳闻声已……乃至……鼻嗅香已……乃至……舌尝味已……乃至……
身触所触已……乃至……意识法已,不取于相,不取状,由斯作而不防护意根住时,
贪与忧之恶不善法,即流入来,为防护斯作修行,护意根,作意根防护。诸比丘!
153 此名调伏行。
五 诸比丘!又,云何是寂静行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不容纳已生之欲寻,断之、除之、息之、远之、令灭亡,
已生之恚寻……已生之害寻……随生恶不善法不容纳,断之、除之、息之、远之、
令灭亡。诸比丘!此名5寂静行。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行。”
注1 参阅集异门、七(大正藏、六,三九五b)
2 底本上无有补伽罗(puggalo)语,依暹本补,下之注,亦然。
3 参阅增支部、三集之十六(南传大藏、一七、一八四页)。
4 不取相 底本之mimmitaggahl,nimittaggahi系之误。
5 名 底本之脱漏vuccati字,依暹本补。

一百六十五1
一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行。四者为何?
即:不堪忍行……不寂静行是。
二 诸比丘!又,云何是不堪忍行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2,不堪忍于寒、热、饥、渴、虻、蚊、风、
日、腹行之触,苦、猛、粗、利、不悦、夺非可意命,生身受骂辱不能忍。诸比丘!
此名不堪忍行。
三 诸比丘!又,云何是堪忍行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堪忍于寒、热……乃至……能忍。诸比丘!
此名堪忍行。
四 诸比丘!又,云何是调伏行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3,于眼见色已,不取相……乃至[一百六十四之四]……。
诸比丘!此名调伏行。
五 诸比丘!又,云何是寂静行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不容纳已生之欲寻……乃至[一百六十四之五]……。
诸比丘!此名寂静行。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行。”

注1 与前章之1同。
2 补特伽罗(puggalo),系依暹本补。以次附*者然。
3 比丘 底本之ekacco,在暹本作bhikkhu,集先章之例,后者应可行。
154 一百六十六
一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行。四者为何?
即:苦迟通行……乐速通行是。
二 诸比丘!此中苦迟通行,诸比丘!此者具有两种劣行之名。此行以苦故名劣;
此行以迟1故亦名劣。诸比丘!此行所具之两者,皆名劣。
三 诸比丘!此中苦速通行,诸比丘!此行苦故名劣。
四 诸比丘!此中乐迟通行,诸比丘!此行迟故名劣。
五 诸比丘!此中乐速通行,诸比丘!此两者皆名妙行。此行乐故名妙,此行速故
亦名妙。诸比丘!此行两者皆名妙。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行。”

注1 迟 底本之dandhabhihna,在暹本作dandha,正确。

一百六十七
一 一时,具寿舍利弗,诣访具寿摩诃目犍连住处。至已,与具寿摩诃目犍连相互
庆慰,交谈感铭之语已,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舍利弗,告具寿摩诃目犍连言:
“友!此等是四种行。四者为何?
苦迟通行……乃至……友!此等是四通行。
二 友!汝依此等四通行之何种行,无所取,令心由漏获解脱?”
155 “友舍利弗!此等是四种行。四者为何?
苦迟通行……乃至……友!此等是四通行。友!此等四通行中,依苦速通行,
我无所收,由漏心解脱。”
一百六十八
一 一时,具寿摩诃1目犍连,诣访具寿舍利弗住处,……坐于一面之具寿摩诃目
犍连,告具寿舍利弗言:
“友!此等是四种行……乃至……友!此等是四种行。
二 友!汝依此等四种行之何种行,无所收,由漏心获解脱?”
“友目犍连!此等是四种行……乃至……此等四种行中,依乐速通行,我无所
取,由漏心获解脱。”

注1 摩诃(maha)语,系依暹本补。

一百六十九
一 “诸比丘!有此等四类补特伽罗,存在世中。四者为何?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补特伽罗,于现法,是有行般涅槃。复次,诸比丘!复有
一类之补特伽罗,身坏后,是有行般涅槃。复次,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
于现法,是无行般涅槃。复次,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身坏后,是无行
般涅槃。
二 诸比丘!又,云何补特伽罗,于现法是有行般涅槃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于身循观不净,于食有违逆想,于一切世界有不喜想于
诸行见无常。复次,在彼内心,安住死想。彼依止此等之五有学力住,[谓]是信
156 力……慧力。彼显现此等之上五根,[谓]是信根……慧根。彼依此等之五根上故,
已于现法有行般涅槃。
诸比丘1!如是之补特伽罗,于现法,是有行般涅槃。
三 诸比丘!又,云何之补特伽罗,身坏后,是有行般涅槃耶?
诸比丘!复次,世间有比丘,于身……;复次,在彼内心,安住死想。彼依止
此等五有学力住,[谓]是信根……慧根。彼依此等五根软故,身坏后,是有行般涅
槃。
诸比丘!如是之补特伽罗,身坏后,是有行般涅槃。
四 诸比丘!又,云何之补特伽罗,于现法是无行般涅槃耶?
诸比丘!世有比丘2,离欲……乃至……具足第四静虑住。彼依此等五有学力
……显彼上五根……上故,已于现法无行般涅槃。
诸比丘!如是之补特伽罗3,于现法,是无行4般涅槃。
五 诸比丘!又,云何之补特伽罗,身坏后是无行般涅槃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离欲……乃至……具足第四静虑住。彼显现此等……软
五根……软故,身坏后,是无行般涅槃。
诸比丘!5如是之补特伽罗,身坏后是无行般涅槃。
诸比丘!有此等6之四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

注1 此之一,系依暹本称,谓:evam kho bhikkhave puggalo dittheva dhamme sasan-
kharaparinibbayi hoti.
2 比丘(bhikkhu)语,依暹本补。
3 底本虽有ekacco puggalo,但依前后文例,又据暹本,将之省略。
4 无行 底本之sasankhara,系asankkara-之误。
5 此之一段,依暹本补,谓:evam kho bhikkhave puggalo kayassa bhcda asan-
kharaparinibbayi hoti.
6 此等,底本之ima,系ime之误。

一百七十1
一 一时,具寿阿难住憍赏弥瞿私多园,于其处所,具寿阿难言诸比丘曰:“友诸比
丘!”诸比丘则答称:“友!”具寿阿难言:
157 “友!比丘或比丘尼不论谁,凡于我前,明示得阿罗汉者,悉是四支,或由其随
一。四者为何?
二 友!世间有比丘2,依止修观,于依止修观彼道生,彼习其道,多所作,彼习
修、其道,以多所作结断,疏远3随眠。
三 复次,友!有比丘,依观修止,于依观修止彼道生,彼习其道,多所作,彼习
修、其道,以多所作结断,疏远随眠。
四 复次,友!有比丘,止与观一双统修,止与观一双统修彼道生,彼习其道,多
所作,彼习修、其道,以多所作结断,疏远随眠。
五 复次,友!比丘意4离于法之掉举,彼坚持。友!彼安住正内、正止、趣一境、
正持时,彼之道生,彼习此道……疏远。
友!比丘或比丘尼,不论是谁,凡于我前,明示得阿罗汉者,悉由此等四支,
或其随一。”
注1 参阅杂阿含二一(大正藏、二·一四六c)。
2 比丘 底本之bhikkhu,在暹本作bhikkhu,正确。
3 疏远 底本之vyantihonti,在暹本作vyantihonti,正确。
4 意云云 底本之dhammuddhaccaviggahittamana ,在暹本其他,作viggahitam
manasam,正确。

此之摄句:
略、广、不净、二不堪忍及第二
目犍连、舍利弗、统为一双1。

注1 统为一双 底本之yuganandhena,应作yuganaddhena。


第三 故思品
一百七十一
158 一 诸比丘!有身行时,由身行故有思,于内生苦与乐。诸比丘!或有语时,由语
故有思,于内生苦与乐。诸比丘!或有意时,由意故有思,于内生苦与乐。或[只]
由无明缘。
二 诸比丘!自造作此1身行,其缘2故,于彼内生此苦乐。诸比丘!或他为彼造
作此身行,其缘故,于彼3内生此苦乐。诸比丘!或正知而造作此身行,其缘故,
彼内生此苦乐。诸比丘!或不正知造作此身行,其缘故,于彼内生此苦乐。
三 诸比丘!或自造作此语行,其缘故,于彼内生此苦乐。诸比丘!或他为彼造作
此语行,其缘故,于彼内生此苦乐。诸比丘!或正知而造作此语行,其缘故,于彼
内生此苦乐。诸比丘!或不正知而造作此语行,其缘故,于彼内生此苦乐。
四 诸比丘!或自造作4此意行……生苦乐。诸比丘!或他为彼造作意行……生苦
乐。诸比丘!或正知而造作此意行,……生苦乐。诸比丘!或不正知而造作此意行,
其缘故,于彼内生此苦乐。
五 诸比丘!于此等诸法中,恒有无明,若无明无余,离贪、灭,于彼内生此苦乐
之缘,于此身不存,于彼内生此苦乐之缘,于此语不存,于彼内生此苦乐之缘,于
159 此意不存,内生此苦乐之缘,于此田不存,此事不存……乃至……此处不存……此
所依不存。
六5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得自体。四者为何?
诸比丘!有得自体,于其得自体,自思与力非他思。诸比丘!有得自体,于其
得自体,他思与力非自思。诸比丘!有得自体,于其得自体,自思与他思与力。诸
比丘!有得自体,于其得自体,自思与他思均不与力。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得自体。”
七 作如是说时,具寿舍利弗,白世尊言:
“大德!我于世尊之略说,如是解此之广义。大德!有得自体,于其得自体,云
自思与力非他思;于其中,依自思因,彼等有情,是依此身死。大德!有得自体,
于其得自体,云他思与力非自思;于此中,依他思因,彼等有情,是依此身死。大
德!有得自体,于其得自体,云自思与他思与力;于此中,依自思因,又依他思因,
彼等有情是依此身死。大德!于其得自体,云自思与他思均不与力;于此中,此应
见何天耶?”
八 “舍利弗!见此应是生非想非非想处天。”
“大德!有何因何缘,世间有一类之有情,此身死后,是还来者,得还来其现状
否?大德!复次,何因何缘,世间有一类之有情,此身死后,是不还,是不还其现
160 状否?”
九 “舍利弗!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未断顺下分结,彼于现法,具足非想非非想
处住,彼嗜于此,希于此;又,由此得满足,住于此,信解于此,多住于此不退下,
死而生非想非非想处天同类中,彼由其处死,而成还来者,是还于现状者。
一0 舍利弗!复次,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已断顺下分,彼于现法,具足非想
非非想处住,彼于嗜此,希于此……不退下,死而生非想非非想处天同类中,彼由
其处死,成不还者,是不还于现状者。
舍利弗!有此因、此缘,世间有一类之有情……是不还,不还现状。”
注1 此 依暹本后类文之 tam 一语补。
2 其缘 底本之yam paccaya,可作yam-paccaya,下仿之。
3 于彼 底本之ssa,系ssa之误。
4 造作 底本中在yam之次前,脱漏abhisankharoti字。
5 底本自此以下,作为一二七,从品末之摄句看,又依暹本,今在此不分章,随之,其分节
数字,亦应改。
参阅集异门、九、(大正藏、二六.四0三c)

一百七十二1
于此处,具寿舍利弗,告诸比丘曰:“友诸比丘!”彼等诸比丘答具寿舍利弗:
“友!”具寿舍利弗言:
“友!我自受具足戒半月,依因、依文,作证义无碍解,我以其种种道理说、教、
示、令知、起、开、分显。复就此有惑或犹豫者问我,我应记说,善知我等法,我
等之师现前。
友!我自受具足戒半月,依因、依文,作证法无碍解……复就此有惑或犹豫者
问我,我应记说,善知我等之法,我等之师现前。
友!我自受具足戒半月……词无碍解……乃至……现前。
友!我自受具足戒半月,依因、依文,作证辩无碍解,我其……现前。”

注1 参阅增一阿含一八(大正藏、二·六三九a)。一七二及一七三依底本号码,各向上类推
其一。

161 一百七十三1
一 一时,具寿摩诃拘絺罗诣访具寿舍利弗处。至已,与具寿舍利弗俱相庆慰
坐于一面之具寿摩诃拘絺罗,向具寿舍利弗言:
“友!无余六触处离贪、灭后,有余何物耶?”
“友!不可作此言。”
“友!无余六触处离贪、灭后,非有余何物耶?”
“友!不可作此言。”
“友!无余六触处离贪、灭后,余物是有又非有耶?”
“友!不可作此言。”
“友!无余六触处离贪、灭后,余物非有,又非非有2耶?”
“友!不可作此言。”
二 “友!问:无余六触处离贪、灭后,有余何物耶?答以:汝不可作此言。友:亦
问:无余六触处离贪、灭后,余之何物亦非有耶?答以:汝不可作此言。问:六……
灭后,余物非有又非非有耶?答以:不可作此言。问:六……灭后,余物非有,又
非非有3耶?答以:汝不可作此言。然则友!于此所说义,应如何见耶?”
三 “友!六……灭后,此言有余何物之人,于无戏论为戏论。友!六……灭后,此
言非有余何物之人,是戏论无戏论者。六……灭后,此言余物有又非有之人,于无
戏论为戏论。六……灭后,余物是非有,又非非有之人,于无戏论为戏论。友!只
有六触处道,是戏论;只有戏论道,是六触处。友!六触处无余离贪故,戏论灭、
162 戏论寂。”

注1 参阅杂阿含九、(大正藏、二·五九c)
2 非非有 底本之no atth系no natth之误
3 非有 底本之evatth系evatthi之误。

一百七十四1
一 一时,具寿阿难,往访具寿摩诃拘絺罗处。至已2,与具寿拘絺罗共相庆慰,
欢叙感铭之语已,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阿难,语具寿拘絺罗言:
163 友!以六触处……(乃至)……戏论寂。(参阅一七三之一.二.三)

注1 在底本于此处不分章,依据品摄句及暹本如今文。
2 至已 在底本脱漏(upasankamitva),今依暹本加。
一百七十五
一 一时,具寿优和洹往至具寿舍利弗处,至已,与具寿舍利弗俱相庆慰……坐于
一面之具寿优和洹,语具寿舍利弗曰:
“友!舍利弗!可有由明而尽[轮回苦]否?”
“友!此,否。”
“复次,友,舍利弗!可有由行而尽[轮回苦]否?”
“友!此,否。”
“友,舍利弗!可有由明与行而尽[轮回苦]否?”
“友!此,否。”
“友,舍利弗!可有由明与行以外者,而尽[轮回苦]否?”
“友!此,否。”
二 “友,舍利弗!或问:可有由明而尽[轮回苦]否?友!汝答以:此,否。复次,
友,舍利弗!或问:可有由行而尽[轮回苦]否?友!汝答以:此,否。友!舍利
弗!或问:可有明与行而尽[轮回苦]否?友!汝答以:此,否。复次,友舍利弗!
或问:可有由明与行以外,而尽[轮回苦]否?友!汝答以:此,否。然而,友!
尽[轮回苦]者,于意云何?
三 “友!若有由明而尽[轮回苦]者,应如取有而竟尽[轮回苦]。友!若有由行
而尽[轮回苦]者,应如取有而竟尽[轮回苦]。友!若有由明与行……应如取有而
竟尽[轮回苦]。友!若有由明与行外,而尽[轮回苦]者,异生应尽[轮回苦],
164 所以,友!异生是明与行外者。友!缺行者不如实知、不如实见;具足行者,如实
知、见,尽[轮回苦]。”
一百七十六1
一 “诸比丘!有信心之比丘,于希求,应如是正希求,我将如舍利弗及目犍连者。
诸比丘!彼等舍利弗及目犍连,是我比丘弟子之秤、量。
二 诸比丘!有信心之比丘尼,于希求,应如是正希求,我将如凯玛及莲华色比丘
尼者。
诸比丘!彼等凯玛比丘尼及莲华色比丘尼,是我比丘尼弟子之秤、量。
三 诸比丘!有信心优婆塞,于希求,应如是正希求,当如质多居士及呵哆阿罗婆
者。
诸比丘!彼等质多居士及呵哆阿罗婆,是我优婆塞弟子之秤、量。
四 诸比丘!有信心之优婆夷,于希求,应如是正希求,我将如久寿多罗婆夷及难
陀母者。
诸比丘!彼久寿多优婆夷及难陀母,是我优婆夷弟子之秤、量。”

注1 参阅增支部、二集第十二之一~四同。(汉译南传大藏、一七·第二集第十二希求品之一
~四)。

一百七十七
一 一时,具寿罗喉罗诣访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世尊告坐于一
面之具寿罗喉罗言:
“罗喉罗!所有内地界、所有外地界,只是此地界,故此非我所有、此非我、此
非我之我,如是,应以如实正慧见,以此如实正慧见已,厌地界,由慧而心离贪。
二 罗喉罗!所有内水界,所有外水界,只是此水界,故……厌水界,由慧而心离
165 贪。
三 罗喉罗!所有内火界,所有外火界,只是此火界,故……厌火界,由慧而心离
贪。
四 罗喉罗!所有内风界,所有外风界,只是此风界,故此非我所有、此非我、此
非我之我,如是,应以如实正慧见,厌风界,由慧而心离贪。
五 罗喉罗!有比丘,于此等四法界,不见我、我所1、等随观时,罗喉罗!此比
丘截渴爱,裂结,现观正慢,故名尽苦。”

注1 我所 底本之nattani yam,在暹本作nattaniyam,正确。

一百七十八1
一 “诸比丘!有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四者为何?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具足随一寂静心解脱住,彼作意有身灭,彼作意有身灭
时,于有身灭,心不进、不澄、不安住、不信解2。诸比丘!于有时此比丘,不可
望有身灭。诸比丘!譬如有士夫,涂胶3于手执树枝,此手当著枝,当执,当结。
诸比丘!正是如此。有比丘,具足随一寂静心解脱住,彼作意有身灭,彼作意有身
灭时,于有身灭,心不进……不信解。诸比丘!于有时此比丘不可望有身灭。
二 复次,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具足随一寂静心解脱住,彼作意有身灭,彼作意
166 有身灭时,于有身灭,心进、澄、安住、※信解。诸比丘!然于有时此比丘望有身
灭。诸比丘!譬如有士夫,净手执树枝,此手不应著枝、不应执、不应结。诸比丘!
正如是有比丘,具足随一寂静心解脱住,……应望有身灭。
三 复次,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具足随一寂静心解脱住,彼作意无明破坏,彼作
意无明破坏时,于无明破坏心不进、不澄、不安住、不信※解。诸比丘!于有时此
比丘,不可望无明破坏。诸比丘!譬如聚落之傍,有多年泥池,士夫塞其池[水]
入口,开其[水]出口,而天不降雨。诸比丘!如是时,不可望破坏此泥池(水)
堤。诸比丘!正是如是,有比丘4,具足随一寂静心解脱住,彼作意无明破坏,彼
作意无明破坏时,于无明破坏,心不进……。诸比丘!于有时比丘,不可望无明破
坏。
四 复次,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具足随一寂静心解脱住,彼作意无明破坏,彼作
意无明破坏时,于无明破坏,心进、澄、安住、信※解。诸比丘!然于有时此比丘,
望无明破坏。诸比丘!譬如聚落之傍,有多年泥池,士夫开其池[水]入口,塞其
[水]出口,而天正降雨。诸比丘!如是时,应望此泥池[水]堤破坏。诸比丘!
正是如是,有※比丘,具足随一寂静心解脱住,彼作意无明破坏,彼作意无明破坏
167 时,于无明破坏心进、澄、安住、信※解。诸比丘!于有时此比丘,应望无明破坏。
诸比丘!“有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

注1 参阅杂阿含一八(大正藏、二·一二八b)。
2 信解 底本之vimuccati,在暹本作adhimuccati,正确。有※者亦然。
3 胶 底本之lasagatena,在暹本及释,本均作lapagatena,亦认为是底本之脚注所出
lepagatena之误植,又认为或许lapa,是lepa之转讹。
4 比丘 底本之bhikkhuno,在暹本作bhikkhu,正确。以次之有※者亦然。

一百七十九
一 一时,具寿阿难诸具寿舍利弗之处。至已,与具寿舍利弗俱相庆慰……坐于一
面之具寿阿难,言具寿舍利弗曰:
“友,舍利弗!有何因、何缘,世间有一类之有情,于现法不般涅槃耶?”
“友,阿难!世间有情,于此顺退分想,不如实知;于此顺住分想,不如实知,
于此顺胜进分想,不如实知;于此顺抉择分想,不如实知。友:阿难!依此因、此
缘,世间有一类之有情,于现法不般涅槃。
二 友,阿难!有何因,何缘,世间有一类之有情,于现法般涅槃耶?
友,阿难!世间有有情,于此顺退分想,如实知;于此顺住分想,如实知;于
此顺进分想,如实知;于此顺抉择分想,如实知。友,阿难!依此因、此缘,世间
有一类之有情,于现法般涅槃。”
一百八十1
一 一时,世尊住菩伽城阿难陀支提。于其处,世尊告诸比丘曰:“诸比丘!”诸比
丘则答世尊:“大德!”世尊曰:
“诸比丘!我当说此等四大处,闻者善作意,我将说。”诸比丘答称:“唯然,
168 大德!”世尊宣说:
“诸比丘!何为四大处耶?
二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将作如是语,谓:‘友!我从世尊现闻此,现受持,此
即是法、此即是律、此是师教。’诸比丘!此比丘所说,不可欢喜、不可骂詈。不
欢喜、不骂詈、善了解其文句,应入经中,应于律中搜。若其文句得入经中、律中
搜,于经中若不入,于律中亦不见,当于此处须断定,谓:此确实非世尊、应供、
正自觉者语,是此比丘所误解。诸比丘!是故汝等应舍此。
三 复次,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将作如是语,谓:‘友!我从世尊现闻此……是
师之教。’诸比丘!此比丘所说2,不可欢喜、不可骂詈……若其文句得入经、律
中搜,亦入经中,若于律中亦见,于此处须断定,谓:此确实是世尊、应供、正自
觉者语,而3是此比丘所正解。诸比丘!此为第一大处,应记忆。
四 复次!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将作如是语。谓:‘于名某者住处有僧伽住、有
长老、有上首,我从此僧伽现闻、现受持,此是法、此是律、此是师教。’诸比丘!
此比丘所说,不可欢喜、不可骂詈、不欢喜、不骂詈,善了解其文句,应入于经中、
律中搜。若其文句入于经中、律中搜,亦不入经中,若于律中方不见,于此处须断
定,谓:此确实非世尊、应供、正自觉者语,而此是僧伽所误解。诸比丘!是故汝
169 等应舍此。
五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将作如是语,谓:‘友!于名某者住处,有僧伽住、有
长老、有上首,我从此僧伽现闻、现受持,此是法、此是律、此是师教。’诸比丘!
此比丘所说,不可欢喜、不可骂詈。不欢喜、不骂詈,善了解其文句,应入于经中、
须于律中搜。若其文句入经中、律中搜,亦入经中,若于律中能见,于此处应定,
谓:此确实是世尊、应供、正自觉者语,而此是僧伽所正解。诸比丘!此为第二大
处,应记忆!
六 复次,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将作如是语。谓:‘于名某者住处,有多长老比
丘住,多闻而传承阿含、持法、持律、持摩夷,我从彼等长老现闻、现受持,此是
法、此是师教。’诸比丘!此比丘所说,不可欢喜、不可骂詈。不欢喜、不骂詈,
善了解其文句,应入于经中、须于律中搜,若其文句可入经中、于律中搜,亦不入
经中,若于律中亦不见,应于此处断定,此确非此世尊、应供、正自觉者语……而
彼等长老所误解。诸比丘!此故汝等应舍此。
七 复次,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将作如是语。谓:‘于名某者住处,……应搜。
若其文句可入经中于律中搜,亦入经中,若于律中方得见,应于此处断定,谓:此
确是……语,而此等长老所正解。诸比丘!此是第三大处,应记忆!
八 复次,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将作如是语。谓:‘于名某住处,有一长老比丘
170 住,多闻而传承阿含、持法、持律、持摩夷,我从此长老现闻、现受持,此是法、
此是律、此是师教。’诸比丘!此比丘所说不可欢喜、不可骂詈。不欢喜、不骂詈,
善了解其文句,应入于经中、须于律中搜。若其文句可入经中,于律中搜,亦不入
经中,若于律中亦不见者,应于此处断定,谓:是确非4……语,而此是长老所误
解。诸比丘!此故汝等应舍此。
九 复次,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作如是语,谓:‘于名某住处,有一长老比丘……
应搜,亦入于经中,若于律中亦得见,此处应断定。谓:此确是世尊、应供、正自
觉者语,而此是长老所正解。诸比丘!此是第四大处,应记忆!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大处。”

注1 参阅Mps.IV.7-11.(汉译南传大藏经、七.大般涅槃经第四诵品第八~十一节)、增一
阿含二0(大正藏、二·六五二b)
2 所说 底本在bhikkhnno以次,脱漏bhasitam字,依暹本补。
3 而 底本imassa以次,脱漏ca字,依暹补。
4 非 底本idam以次,脱漏na ceva字,依暹本补。

此之摄句
思、分别、拘絺罗、阿难、优和洹第五
希求、罗喉罗、泥池、涅槃于大处为(一)品。


第四 战士品
一百八十一1
一 “诸比丘!成就四支之战士,适宜于王,堪王使用,算为王之股肱。四者为何?
诸比丘!世间有战士,善知射程,能射远方,又能不误射,又2能破大集团。
诸比丘!成就此等四支战士,适宜于王,堪王使用,算为王之股肱。
171 二 诸比丘!正是如是,成就四法之比丘,是应请……是世人无上福。四者为何?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善知射程,能射远方,又能不误射,又能破大集团。
三 诸比丘!又,云何比丘善知射程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具戒……乃至……受学于学处。诸比丘!比丘如是,能
知射程。
四 诸比丘!又,云何而比丘能射远方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所有色之过去、未来、现在,或内、或外、或粗、或细、
或劣、或胜,所有远、近之一切色……此不属我,此皆非我,此非我之我……如是,
以正慧如实见此,所有受……乃至……所有想……乃至……所有行……乃至…所有
识之过去、未来、现在,或内、或外,或粗、或细、或劣,或胜、所有远、近之一
切识……此不属我,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如是,以正慧如实见此。诸比丘!比
丘如是,能射远方。
五 诸比丘!又,云何比丘能不误射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于此是苦,能如实知……乃至……趣苦灭道,如实知。
诸比丘!比丘如是者,能不误射。
六 诸比丘!又,云何比丘能破大集团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破大无明蕴。诸比丘!比丘如是,能破大集团。
诸比丘!成就此等四法之比丘,是应请……乃至……是世人无上福田。”

注1 参阅增支部、三集,百三十一(汉译南传大藏经、一七.第四战士品百三十一第一节)
2 又底本于mahato,次后脱漏ca,兹依前后用例及暹本补。

172 一百八十二
一 “诸比丘!沙门、婆罗门、天魔、梵天或1世中任何者,无有能保证四法者。四
者为何?
保证不老2之沙门……任何者亦非是。
二 保证不病之沙门……任何者亦非是。
三 保证不死之沙门……任何者亦非是。
四 复次,所有恶业杂染,而能招后有,苦患与俱、有苦之异熟,于当来有生、老、
死者,不起异熟,能保证之沙门、婆罗门、天、魔、梵天、或世中任何者,亦皆非
是。
诸比丘!能保此等四法……任何者亦非是。”

注1 或 底本之va,系va之误。
2 老 底本之jiviti,在暹本之作jiriti,正确。
一百八十三
一 一时,世尊住王舍(城)竹林中栗鼠饲养处。时,摩揭陀大臣禹舍婆罗门,诣
访世尊之处。至已,与世尊俱相庆慰……乃至……坐于一面之摩揭陀大臣禹舍婆罗
门,白世尊言:
“尊者瞿昙!我如是语,如是见。谓:凡所见事,我云:如是见!无失。凡所闻
事,我云:如是闻!无失。凡所觉事,我云:如是觉!无失。凡所了别,我云:如
是了别!无失。”
二 “婆罗门!我不说应语一切所见;复次,婆罗门!我不说不应语一切所见。婆
173 罗门!我不说应语一切所闻;复次,婆罗门!我不说不应语一切所闻。婆罗门!我
不说应语一切所觉;复次,婆罗门!我不说不应语一切所觉。婆罗门!我不说应语
一切所了别;复次,婆罗门!我不说1不应语一切所了别。
三 婆罗门!有所见者而语,于此时,若增不善法,而灭善法,如是所见者,我不
说其应语。婆罗门!有所见者而语,此时,若灭不善法,而增善法者,如是所见者,
我说应语。婆罗门!有所闻者,此说……。婆罗门!有所觉者,……此说……,婆
罗门!有所了别者而语,此时,若增不善法,减善法时,如是所了别,我不说应语。
婆罗门!有所了别而语,此时,若灭不善法,而增善法,如是所了别,我说应语。”
时摩揭陀大臣禹舍婆罗门,欢喜世尊之所说,随喜从座而起,离去。

注1 底本vinnatam以次,脱漏,依暹本补。

一百八十四
一 一时,生闻婆罗门诣访世尊之处。至已,与世尊俱相庆慰……乃至……坐于一
面之生闻婆罗门,白世尊言:
“尊瞿昙!我如是说,如是见。谓:所有应死者,无不怖死、无不恐惧。”
“婆罗门!应死者有怖死、有恐惧者;复次,婆罗门!应死者有不怖死、有不恐
惧者。
二 婆罗门!又,云何是应死而怖死、恐惧者耶?
174 婆罗门!世间有一类,于诸欲不离贪、不离欲、不离爱、不离渴、不离焦、不
174 离渴爱,于一刻间,彼触随一重疾患,如是触随一重疾患,彼谓:呜呼![我]爱
乐之诸欲将舍我;又我1应舍[我]爱乐诸欲。彼忧、疲、哭、椎胸2号泣、迷乱。
婆罗门!此是应死者怖死、而又恐惧。
三 复次,婆罗门!世间有一类,于身不离贪……于一刻间,彼触随一重疾患,如
是触随一重疾患,彼谓:呜呼!爱乐身将舍我;又,我应舍[我]爱乐身。彼忧……
迷乱。婆罗门!此是应死者……而又恐惧。
四 复次,婆罗门!世间有一类,不作福、不作善、不由怖畏出,作恶、作凶暴、
作罪垢,于一刻间,彼触随一重疾患,如是触随一重疾患,彼谓:呜呼!我不作福、
不作善、不作自怖畏出,作恶、作凶暴、作罪垢。呜呼!不作福、不作善、不作自
怖畏出,作恶、作凶暴、尽情趣向作罪垢所,我死而趣而其处。彼忧、疲、哭、椎
胸号泣、迷乱。婆罗门!此是应死者,怖死而又恐惧。
五 复次,婆罗门!世间有一类,于正法有惑、有疑、不决定,于一刻间,彼触随
一重疾患,如是触随一重疾患,彼谓:呜呼!我于正法有惑、有疑、不决。彼忧、
疲、哭、椎胸号泣、迷乱。婆罗门!此是应死者,怖死而恐惧。
婆罗门!此等四者,是应死者,怖死而又恐惧。
175 六 婆罗门!又,云何是应死者而又不怖死、又不恐惧耶?
婆罗门!世间有一类,于诸欲离贪、离欲、离爱……于一刻间,彼触随一重疾
患,如是触随一重疾患,彼谓:呜呼![我]离爱乐诸欲,我应舍;又,我应舍,
[我]离爱乐诸欲。彼不忧、不疲3、不哭、不椎胸号泣、不迷乱。婆罗门!此是
应死者不怖死、而又不恐惧。
七 复次,婆罗门!世间有一类,于身离贪、离欲……于一刻间,彼触随一重疾患,
如是触随一重疾患,彼谓:呜呼![我]离爱乐身,我应舍;又,我应舍,[我]离
爱乐身。彼不忧、不疲、不哭、不椎胸号泣、不迷乱。婆罗门!此是应死者,不怖
死、而又不恐惧。
八 复次,婆罗门!世间有一类,不作恶、不作凶暴、不作罪垢,作福、作善、作
从怖畏出者,于一刻间,彼触随一重疾患,如是触随一重疾患,彼谓:呜呼!我不
作恶、不作凶暴、不作罪垢、作福、作善,尽情作自怖畏出者,所趣向处,我死趣
其所。彼不忧、不疲、不哭、不椎胸号泣、不迷乱。婆罗门!此是应死者,不怖死、
而又不恐惧。
九 复次,婆罗门!世间有一类,于正法无惑、无疑、决定,于一刻间,彼触随一
重疾患,如是触随一重疾患,彼谓:鸣呼!我于正法无惑、无疑、决定4。彼不忧
176 、不疲、不哭、不椎胸号泣、不迷乱。婆罗门!此是应死者,不怖死、而又不恐惧。
婆罗门!此等四种应死者而不怖死、又不恐惧。”
“尊者瞿昙!奇哉……尊者瞿昙,请存念我,从今日起,终生归依为优婆塞。”

注1 又我 底本之vaham,依暹本及其,他采caham形,以下仿之
2 胸 底本之uratthalam,在暹本作urattali正确,以下仿之。
3 疲 底本之kilamati,系kilamati之误。
4 决定 底本之mitthangato nitthangato之误。

一百八十五1
一 一时,世尊住王舍[城]耆阇崛山。尔时,众多高望偏历者,住叶毗尼[河]
畔偏历者园,曰:安那巴拉2与游行者善生优陀夷3偏历者,及其余高望偏历者是。
时,世尊晡时,从宴坐起,往叶毗尼河畔偏历者园。复,是时集坐于彼等外道
偏历者之间,“相互交谈此为婆罗门真谛,此亦为婆罗门真谛。”
二 时,世尊来至偏历者处。至已,坐于所设座。坐已,世尊告彼等偏历者:
“偏历者众!如何4为谈话而集坐耶?又,中断汝等谈话为何?”
“尊瞿昙!集坐此处,我等作如是对话。谓:如是亦婆罗门真谛,如是亦婆罗门
真谛。”
三 “偏历者众!我于此等四婆罗门之真谛,自知作证宣说。四者为何?
偏历者众!世间有婆罗门,作如是说,谓:一切有情不可杀5。作如是语婆罗
门,是语真实,非虚诳。彼依此[我]不说是沙门,不说是婆罗门,我不说更殊胜,
我不说相等,我不说下劣,更于此中知有真谛,悉为有情哀愍,为悲愍而修行。
四 复次,偏历者,婆罗门如是说,谓:一切欲是无常、是苦、是应变易者。作如
177 语婆罗门,是语真实,非虚诳。彼依此[我]不说是沙门……不说,更于此中知有
真谛,悉为厌诸欲、为离贪、为灭而修行。
五 复次,偏历者!婆罗门如是说,谓:一切有是无常、是苦、是应变易者。作如
是语之婆罗门,是语真实,非虚诳。彼依此[我]不说是沙门……,更于此中知有
真谛,悉为厌有、为离贪、为灭而修行。
六 复次,偏历者!婆罗门如是说,谓:我非何处、任何者、如何者;又,何处、
任何者6、如何者非属我。如是语之婆罗门,语真实,非虚诳。彼依此[我]不谓沙
门,不谓婆罗门,我不谓殊胜,我不谓相等,我不谓下劣。更复于此中,如有真
谛,全修行无所有之行。
偏历者!此等四婆罗门真谛,我自知、作证而宣说。”

注1 参阅杂阿含三五(大正藏、二.二五一a)、别译杂阿含一一(大正藏、二十四五0c)
2 底本之Antabharo,在暹本及四集三十之一有Annabharo,今依此。
3 与 Sakuludayi亦同处有Sakuludayi,今依此。
4 如何 底本之kaya,系kaya之误。
5 不可杀 底本avijja,在暹本作avajjha,正确。
6 任何者 底本kincanamnatthiti系kincanam atthiti之误,在暹本作kincinatthiti。

一百八十六1
一 一时,有一比丘,诣访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坐于一边面,坐于一面之比
丘,白世尊言:
“大德!世界为何者所引导?世界为何者所牵引?已生者随何力2耶?”
“比丘!善哉,善哉!比丘!汝之(慧)发现贤明、辩才聪明、询问善巧。比丘!
汝作如是问耶?谓:大德!世界为何者所引导?世界为何者所牵引?已生者随何力
耶?”
“大德!诚然!”
“比丘!世界为心所引导,为心所牵引,已生者随心之力。”
178 二 “大德!善哉!”称后,彼比丘欢喜,于世尊所说,随喜已,再问世尊,谓:“大
德!多闻持法者,说多闻持法者,大德!限于几何方为多闻持法者耶?”
“比丘!善哉!善哉!比丘!汝之(慧)发现贤明、辩才聪明、询问善巧。比丘!
汝作如是问耶?谓:大德!多闻……持法者,大德!限于几何方为多闻持法者耶?”
“大德!诚然!”
“比丘!我说多3种法,是:经、应颂、记说、讽颂、无问自说、如是说、本生、
未曾有法、知解。比丘!即使一四句偈,知义、知本文、行法随法,即是多闻持法
者。”
三 “大德!善哉!”称后,斯比丘于世尊所说……更问,谓:“大德!具闻抉择慧
者,说具闻抉择慧者,大德!限于几何方为具闻抉择慧者耶?”
“比丘!善哉,善哉!比丘!汝之(慧)发现……善巧所问。比丘!汝作如是问
耶?谓:大德!具闻抉择慧者,说具闻抉择慧者。大德!限于几何方为具闻抉择慧
者耶?”
“大德!诚然!”
“比丘!比丘闻‘此是苦,’以慧分析其义,而见苦;闻‘此是苦之集’,以慧
分析其义,而见苦集;闻‘此是苦之灭’……见此是趣苦灭之道。比丘!如是方为
具闻抉择慧者。”
四 “大德!善哉!”称后,斯比丘于世尊所说……更再问,谓:“大德!贤人大慧
者,说贤人大慧者,大德!限于几何方为贤人大慧者?”
179 “比丘!善哉,善哉!比丘!汝之(慧)发现贤明……询问善巧。比丘!汝作如
是问耶?谓:大德!贤人大慧者,说贤人大慧者,大德!限于几何方为贤人大慧者
耶?”
“大德!诚然!”
比丘!世间有贤人大慧者,不想为自恼害,不想为他恼害,不想为两者恼害,
只作自利与他利两者之利,与一切世界之利思惟。比丘!如是,是贤人大慧者。

注1 参阅中阿含、四五(大正藏、一.七0九a)、佛说意(大正藏、一.九0一b)
2 底本作 gacchati在暹本作gacchatiti,正确,惟依日文举译,此为。
3 多 底本暹本bahu作bahu,正确。
一百八十七
一 一时,世尊住王舍(城)竹林中栗鼠饲养处。时,摩揭陀大臣禹舍婆罗门,诣
访世尊之处。至已,与世尊俱相庆慰……坐于一面之摩揭陀大臣禹舍婆罗门,白世
尊言:
“尊瞿昙!不善士知有不善士是不善士否?”
“婆罗门!不善士知有不善士是不善士者,是无是处,是无可能。”
二 “尊瞿昙!复次,不善士知有善士是善士否?
婆罗门!不善士知有善士是善士者,是无是处,是无可能。”
三 “尊瞿昙!善士知有善士是善士否?”
“婆罗门!善士知有善士是善士者,是有是处,是有可能。”
四 “复次,尊瞿昙!善士知有不善士是不善士否?”
“婆罗门!善士知有不善士是不善士者,是有是处,是有可能。”
五 “尊瞿昙!希奇哉!尊瞿昙!是未曾有!尊瞿昙如是善说,谓:婆罗门!不善
180 士知不善士是不善士者,是无是处,是无可能。婆罗门!不善士知有善士是善士者,
亦无是处,是无可能。婆罗门!善士知有善士是善士者,是有是处,是有可能。婆
罗门!善士知有不善士是不善士者,亦有是处,是有可能。
六 尊瞿昙!曾于一时,于都提村婆罗门徒众1中,有作非难于他者,谓:‘此耶
励亚王是愚者,彼深信罗摩弗多;复,于沙门罗摩弗多作如是最大谦下2,谓:是
问讯、起迎、合掌、和敬业。又,耶励亚王彼等眷族:亚玛卡、毛迦拉、郁伽、那
延达奇、犍达婆、阿吉耶沙亦是愚者,彼等深信沙门罗摩弗多:复,于沙门罗摩弗
多作如是最大谦下,谓:是问讯、起迎、合掌、和敬业。’”
“都提村婆罗门如何以不正道理引导彼等[徒众],诸贤者皆谓:贤明之耶励亚
王于正所作与余分所作、于正所言与余分所言,比见义者,尤为更能见义者。”
“尊者!诚然!贤明之耶励亚王于正所作与余分所作、于正所言与余分所言,比
见义者,尤为更能见义者。尊者!沙罗摩弗多,比耶励亚3更贤4明,于正所作
与余分所作、于正所言与余分所言,比见义者,尤能更见义故,耶励亚王深信沙门
罗摩弗多;复于罗摩弗多作如是最大谦下,谓:是问讯、起迎、合掌、和敬业。”
“诸贤者云何思惟耶?耶励亚王贤眷族:亚玛卡、毛迦拉、郁迦、那延达奇、犍
181 达婆、阿吉耶沙,于正所作与余分所作、于正所言与余分所言,比见义者,更能见
义。”
“尊者!诚然!耶励亚王贤眷族:亚玛卡、毛迦拉、郁迦、那延达奇、犍达婆、
阿吉耶沙,于正所作与余分所作、于正所言与余分所言,比见义者,更能见义。尊
者!沙门罗摩弗多,比耶励亚王贤眷族更贤明,于正所作与余分所作、于正所言与
余分所言,比见义者,更能见义故,耶励王眷族深信沙门罗摩弗多;复于沙门罗摩
弗多作如是最大谦下,谓:是问讯、起迎、合掌、和敬业。
七 尊瞿昙!希奇哉!……尊瞿昙如是善说,谓:婆罗门!不善士知有不善士是不
善士者,是无是处,是无可能。婆罗门!不善士知有善士是善士者,是无是处,是
无可能。复次,婆罗门!善士知有善士是善士者,是有是处,是有可能。婆罗门!
善士知有不善士是不善士者,是有是处,是有可能。
尊瞿昙!我等今将离去,于我等多有所作,多有不办者。
“婆罗门!由汝随意!”
时,摩揭陀之大臣禹舍婆罗门,欢喜于世尊之所说,随喜,从座而起,离去。

注1 徒众 底本之parisati,在暹本作parisati,正确。
2 最大谦下 底本之paramanpacckaram,在暹本作paramanpaCCakaram,正确,
以下仿之。
3 王 底本之ranno,系ranna之误。
4 更贤底 本之panditaro,在暹本作panditataro,正确,以下仿之。

一百八十八
一 一时,世尊住王舍[城]耆阇崛山。时,文祁子优波迦诣访世尊之处。至已,
问讯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文祁子优波迦,白世尊言:
“大德!我如是说、如是见,谓:无论谁非难于他者,若一切1非难于他[之理]
不予成立,不予成立者,应诃、应毁。”
“优波迦!若非难他,非难他2[之理]若不成立,不予成立者,应诃、应毁
182 。优波迦!若汝3非难他,非难他[之理]不予成立,不予成立故,应诃、应毁。”
二 “大德!譬如以绳索缚浮物,正是如此。大德!我此浮物,须由世尊之大索捆缚。”
“优波迦!此是不善,是我制定,此中有无量句、无量文、无量如来说法,谓:
如是之类是不善。复次4,优波迦!此之不善应断,是我制定,此中有无量句、无
量文、无量如来说法,谓:如是不善之类应断。优波迦!此是善,是我制定……说
法,谓:如是之类是善。复次,优波迦!此善应修,是我制定,于此中有……说法,
谓:如是善类应修。”
三 时,文祁子优波迦,于世尊所说,欢喜、随喜已,从座而起,问讯世尊,右绕
而往摩揭陀王--韦提希子阿阇世处。至已,报告与世尊对谈之始终。
作如是语时,摩揭陀王--韦提希子阿阇世怒而不悦,告文祁子优波迦曰:“鸣
呼!此制盐[村]子!不过败[德]、不过饶舌、不过铁面皮,此类人想抗辩于世尊、
应供、正自觉者,且去!优波迦!消失!我不[再]见汝!”

注1 如何 底本之sabbaso,在暹本作sabbo so,据释文sabbo pi so所称看来,当从暹
本。
2 在Upaka之次,在暹本有vatteti parpparambham,底本可能是脱漏此字,今依暹
本·
3 汝 底本上虽有tvam kho si(pi?)但在暹本,则单只tvam kho,今从此。
4 底本之akusalam,在暹本作akusalan ti,正确,但依日文本华译,此字可从略。

一百八十九1
一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应证法。四者为何?
183 诸比丘!有身应证法。诸比丘!有念应证法。诸比丘!有眼应证法。诸比丘!
有慧应证法。
二 诸比丘!云何是身应证法耶?
诸比丘!八解脱是身应证。
三 又,诸比丘!云何是念应证法耶?
诸比丘!宿住是念应证。
四 又,诸比丘!云何是眼应证法耶?
诸比丘!有情之死与生,是眼应证。
五 又,诸比丘!云何是慧应证法耶?
诸比丘!诸漏之尽,是慧应证。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应证法。”

注1 参阅集异门、七(大正藏、二六.三九五a)。

一百九十
一 一时,世尊住舍卫[城]东园鹿子母讲堂。尔时,世尊于布萨日,为诸比丘所
围坐。时,世尊见诸比丘悉皆默然,乃告诸比丘曰:
“诸比丘!此会离于谈论。诸比丘!于此会无谈论者,清净、坚实住,于世间是
难得一见之会。诸比丘!此诸比丘如是。诸比丘!此会如是,是应请1、极应请、
应施、应合掌、世之无上福田会。诸比丘!此诸比丘如是。诸比丘!此会如是。为
躬逢[其]会自若干由旬,负粮食与会,诚亦可行。诸比丘!此诸比丘夷是。诸比
丘!此会如是,此诸比丘如是。
184 二 诸比丘!于此诸比丘中,有比丘得天住。诸比丘!于此诸比丘中,有比丘得梵
住。诸比丘!……得不动住。诸比丘!……得圣住。
三 诸比丘!又,云何者,比丘是得天住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离欲……乃至……具足初静虑住……乃至……第二静虑
……乃至……第三静虑……乃至……具足第四静虑住。诸比丘!如是者,有比丘是
得天住。
四 诸比丘!又,云何者,有比丘是得梵住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以慈俱行心……乃至……住偏满,以悲……喜……舍俱
行心偏满一方住,如是第二、如是第三、如是第四五[偏满住],如是偏上、下,横
偏于一切虑处,一切世界,与舍俱行,广、大、无量、无怨、无恼害心偏满住。诸
比丘!如是者,有比丘是得梵住。
五 诸比丘!又,云何者,有比丘是得不动住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出过一切色想,不作意有对想、种种想故,具足空是
无边,于空无边处住。出过一切空无边处,具足识是无边,于识无边处住。出过一
切识无边处,具足无所有,于无所有处住。出过一切识无边处,具足非想非非想,
于非想非非想处住。诸比丘!如是者,有比丘是得不动。
六 诸比丘!又,云何者,有比丘是得圣住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如实知此是苦……乃至……如实知此是趣苦灭道。诸比
丘!如是者,有比丘是得圣住。”

注1 应请底本之ahuneyyo,在暹本作ahuneyya,正确。自此以下之三个形容词,亦准
之。

185 此之摄句:
战士、保证、所闻、无畏、真谛第五
出现、禹舍、优波迦、作证、布萨。


第五 大品
一百九十一
一 诸比丘!于语入耳令熟习,于意观察,于见善分析于法者,可望于四种胜利。
四者为何?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通达:经、应颂……知解法。该等法入其耳,于语熟习,
于意观察,于见善分析。彼失念死后生随一天众,于彼处,彼安乐而想起1法句。
诸比丘![随念佛语]起念难,然斯有情,诚速趣胜进。
诸比丘!此于语入耳……于见善分析于法,是可望之第一胜利。
二 复次,诸比丘!通达:经、应颂;…知解法,该等法入彼耳……善分析,彼失
念,死后生随一天众,于彼处安乐不想起法句,然比丘具通,得心自在,于天众中
说法,彼谓:此必2是法、律,我前世于此中行梵行。诸比丘!起念难,然斯有情,
诚速趣胜进。
诸比丘!譬如有善知大鼓声人,彼于行路之次,具闻鼓声,彼谓:是鼓声耶?
或非鼓声耶?非惑亦非犹豫,得以直下决定,是鼓声。正是如此,诸比丘!有比丘
186 ,通达:经……知解法,彼等法,彼……乃至……诚速趣胜进。
诸比丘!此入耳……于见善分析于法,是可望之第二胜利。
三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不起[二]法句,又具通,得心自在,于天众中不
说法,然有天子,于天众中说法,彼谓:此必是斯法、律,我前世于其中行梵行。
诸比丘!起念难,然斯有情,诚速趣胜进。
诸比丘!譬如有善知螺声之人,彼于行路之次,具闻螺声,彼谓:是螺声耶?
或非螺声?非惑亦非犹豫,得以直下决心,正是如是。诸比丘!有比丘,通达经……
趣胜进。
诸比丘!此入耳……第三胜利。
四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通达经……乃至……不想起法句;又,比丘具通,心得
自在,于天众中不说法;又,有天子于天众中不说法,然化生想起化生3,谓:友!
我等前世于何[法]中行梵行?请汝想起!友!请汝想起!彼如是言,谓:友!我
想起,友!我想起。诸比丘!起念难,然斯有情,诚速趣胜进。
诸比丘!譬如有二人伴侣,俱是聚沙游戏[旧友],或于处所,时而互相邂逅,
其时一人向另一人言:友!汝曾想起否?友!汝曾想起否?彼如是言:友!我想
187 起,友!我想起!正是如是。诸比丘!有比丘……乃至……趣胜进。
诸比丘!入此耳来……是第四胜利。
诸比丘!入耳来……善分析于法,是可望之第四种胜利。”

注1 想起 底本之pi lapanti,在暹本作pilapanti,正确,以下仿之。
2 必斯 底本之vaso,在暹本作va so,正确,以下仿之。
3 “化生于化生”者 是“最初所生之天子,以后生……”

一百九十二1
一 “诸比丘!此等四处,应由他四处而知。四者为何?
诸比丘!由同住而知戒;又,由于长时间,而非短时间;由作意,而非不作意;
由具慧者,非无慧者。
诸比丘!由对谈而知有净;又,由于长时间,而非短时间;由作意,而非不作
意;由具慧者,而非无慧者。
诸比丘!由艰难时2应知刚毅;由于长时间,而非短时……非无慧者。
诸比丘!由论议而知慧;又,由于长时间,而非短时;由作意,非不作意;由
具慧者,非无慧者。
二 诸比丘!由同住而知戒;又,由于长时……非无慧者。缘何而说此?
诸比丘!世有补特伽罗,与补特伽罗俱住3,如是知,谓:此具寿者,于戒缺
所作,穿所作,于所作有斑点,常不作,无恒行状,此具寿是无戒,此具寿不具戒。
复次,诸比丘!世有补特伽罗,与补特伽罗俱住,如是知,谓:此具寿于戒不
缺所作,不穿所作,所作无斑点,所作无斑纹,常作,有恒行状,此具寿具戒,此
188 具寿非无戒。
诸比丘!由同住而知戒;又,由于长时,非短时;由作意,非不作意;由具慧
者,非无慧者。如是说者,是缘此而说。
三 诸比丘!由对谈应知净;又,由长时……非无慧者。缘何说此?
诸比丘!世有补特伽罗,与补特伽罗俱对谈4,如是知,谓:此具寿与一人俱,
语一致,与二人、三人、多人则[语]有异,此具寿侵前言说,入后言说5,此具
寿是不清净言说,此具寿非清净言说。
诸比丘!由对谈而知清净;又,……乃缘此而说。
四 诸比丘!由艰难时而知刚毅;又,……非无慧者。缘何说此?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遭遇亲族厄难、或遭财产丧失、或遭病厄难,如是思择,
谓:此世界住于如是体性,八世法随转世界;又,世界随转八世法,谓:利、衰、
称、讥、毁、誉、乐、苦是。此世界住于如是体性,于是,彼亲族遭厄难……或遭
病厄难而忧、疲、哭、椎胸号泣,迷乱。
189 复次,诸比丘!世有一类,亲戚厄难……遭病厄难,如是思择,谓:此世界住
……如是体性,于是,彼遭亲族厄难……或遭病厄难,不忧、不疲6……不迷乱。
诸比丘!由艰难时而知刚毅……是缘此而说。
五 诸比丘!由论议而知慧,又,彼……非无慧者。缘何说此?
诸比丘?世有补特伽罗,与补特伽罗俱论议,如是知…谓:随此具寿所提[问];
又,若随其作意思惟;又,若随其发问法,此具寿是无慧,此具寿不具慧,何以故?
此具寿不说甚深、寂静、胜妙、非寻思境、幽微,不说智者应知义或句;又,此具
寿说任何法,彼或略说、或广义说,教诫、施设、建立、开示、分别、不能显示故,
此具寿是无慧者,此具寿不具慧。诸比丘!譬如有眼人,伫立湖岸,见浮跃小鱼,
彼将如是谓:随此鱼之浮动,又,若随其打浪法;又,若随其势速,此鱼是小,此
鱼非大。正是如是,诸比丘!补特伽罗与补特伽罗俱论议,如是知……乃至……非
具慧。
诸比丘!世间有补特伽罗,与补特伽罗俱论议,如是知,谓:随此具寿所提
[问];又,若随其作意思惟;又,若随其发问法,此具寿具慧7,非无慧者8,何
以故?此具寿说甚深、寂静、胜妙、非寻思9境、幽微,说智者应知义或句;又,
此具寿说任何法,彼能说,或略说、或广义说,教诫、施设、建立、开示、分别、
190 显示故,此具寿具慧,此具寿非无慧者。诸比丘!譬如有眼人,伫立湖岸,见浮动
大鱼,彼将作如是思,谓:随此鱼之浮动;又,若随其打浪法,又,若随其势速,
此鱼是大,此鱼非小。正是如是,诸比丘!有补特伽罗,与补特伽罗俱论议,如是
知,谓:随此具寿所提[问];又10,若随其作思惟;又,若随其发问法,此具寿,
具慧,此具寿非,无慧者,何以故?此具寿说甚深、寂静、胜妙、非寻思境、幽微,
说智者应知义或句;又,此具寿说任何法,彼能说,或略说、或广义说,教诫、施
设、建立、开示、分别、显示故,此具寿具慧,此具寿非无慧者。
诸比丘!由论议而知慧;又,由于长时,非短时;由作意,非不作意;由具慧者,
非无慧者;所说是缘此而说。
诸比丘!此等之四处,应由他四处而知。”

注1 参阅S.III.2.1.。
2 应云云 底本之veditabbam,在暹本作veditabbo,正确,以下仿之。
3 住 底本之samvasamano暹本作samvasamano,正确。
4 对谈 底本之samvoharamano,在暹本作samvoharamano,正确。
5 后言说 底本之pacchimavohara,在暹本造pacchimavoharam,正确。
6 底本在samano与rogavyasanena之间,脱漏略字符号。
7 具慧 底本之duppanno,在本作pannava,正确,下之注以,者亦然。
8 无慧者 底本之pannava,在暹本作duppanno正确,下之注以,者亦然
9 寻思云云 底本之atakkavacanam,系atakkavacaram之误。
10 底本yatha ca之次下,脱漏abhinihao yatha ca之字。

一百九十三
一 一时,世尊住毗舍离大林中重阁讲堂。时,离车人跋提诣访世尊之处,至已,
问讯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离车人跋提,白世尊言:
“大德!我闻此事,谓:‘沙门瞿昙有幻术1,知诱引术,以诱引异道弟子。’
大德!‘沙门瞿昙有幻术,知诱引术,以诱引异道弟子。’如是言人,是正说世尊
语耶?又,以无实而予诽谤世尊耶?又,是辩明法随法耶?又,论难同法者,不堕
应诃毁地位耶?大德!我等非欲诽谤世尊者。”
191 二2 “跋提!汝等勿信风说!勿信传说!勿信臆说!勿信藏[经]与教[合]!勿
信基于寻思!勿信基于理趣!勿信熟虑因相!勿信审虑忍许见[合]!勿信[说者]
是堪能!勿信[此]沙门是我等师。跋提!汝等只自以为--是不善法,此法有罪,
此法是智者所诃毁者,圆满此法,若自觉执取,则能引无益苦--。跋提!汝等当
时应断[彼]。
三 跋提!汝等谓此云何?--人内心起贪为益耶?或无益耶?”
“大德!为无益。”
“跋提!有此贪心人,蔽于贪,心为执,杀有命,不与取,通他妻,语虚诳,亦
守是劝他人,此于彼是长夜之无益与苦耶?”
“大德!唯然。”
四 “跋提!汝等谓此云何?--人内心起嗔……乃至……人心内愤激,是为益耶?
或为无益耶?”
“大德!为无益。”
“跋提!复此愤激人,为愤激所蔽……是无益与苦耶?”
“大德!唯然。”
五 “跋提!汝等谓此云何?--此等法是善耶?或不善耶?”
“大德!是不善。”
“是有罪或无罪?”
“大德!是有罪。”
“是智者所诃毁耶?或智者所称赞者耶?”
“大德!是智者所诃毁者。”
“若圆满此法,自觉执取,能引无益与苦耶?或不然耶?或于此云何?”
“大德!若圆满此法,自觉执取,能引无益与苦,于此,我等所思如是。”
192 六 “跋提!是故,我语……跋提!汝等勿信风说,勿信传说,勿信臆说,勿信藏[经]
教[合],勿信基于寻思,勿信基于理趣,勿信熟虑因相,勿信审虑忍许见[合],
勿信[说者]是堪能,勿信[此]沙门是我等师。跋提!若汝等只自以为--此法
是不善,此法是有罪,此法是智所诃毁者,此法若圆满,自觉执取,能引无益与苦
……。跋提!汝等当时应断[彼]。如是前所语,即是缘此而说。
七 跋提!汝等勿信风说,勿信传说……乃至……勿信是师。跋提!若汝只自……
此是善法,此法是无罪,此法是智者所称赞,此法若圆满,自觉执取,能引益与乐
……。跋提!当时具足而住。
八 跋提!汝等谓此云何?……人内心起无贪,是为益耶?或为无益耶?”
“大德!为益。”
“复次,跋提!此无贪人,不为贪蔽,心不为执,不杀有命,不与不取,不通他
妻,不语虚诳,亦如是观3他人,此于彼是长夜之益与乐耶?”
“大德!唯然。”
九 “跋提!汝等谓此云何?……人内心起无嗔……乃至……人内心起无痴……乃
至……人内心起无愤激,为益?或为无益?”
“大德!为益。”
“复次,跋提!此无愤激人,不为贪蔽,心不为执,不杀有命,不与不取……。
是益与乐耶?”
“大德!唯然。”
一0 “跋提!汝等谓此云何?……此等法,是善?或不善?”
“大德!是善。”
“是有罪?或无罪?”
“大德!是无罪。”
“是智者所诃毁者?或智者所称赞者?”
“大德!是智者所称赞者。”
193 “若圆满,执取,能引益与乐耶?或否?或于此云何?”
“大德!若圆满,执取,能引益与乐,于此我等所说如是。”
一一 “跋提!是故,我语……跋提!汝等勿信风说,勿信传说,勿信臆说,勿信藏
[经]教[合],勿信基于寻思,勿信基于理趣,勿信熟虑因相,勿信审虑忍许见[合],
勿信[说者]是堪能,勿信[此]沙门是我等师。跋提!若汝自以为……此法是善,
此法是无罪,此法是智者所称赞者,此法若圆满,执取,能引益乐……作斯觉者。
跋提!其时具足住……如是先前语4,是缘此而说。
一二 跋提!世中寂静善士,咸如是观弟子,谓:应当知,汝伏贪而住,若住伏贪,
于身语意不作由贪所生业;伏嗔而住,若住伏嗔,于身语意不作由嗔生业;伏痴而
住,若住伏痴,于身语意不作由痴生业;伏愤激而住,若伏愤激,于身语意不作由
愤激所生业。”
一三 如是说时,离车子跋提白世尊言:
“大德!奇哉……乃至……大德!世尊存念于我,从今日始,将终生归依为优婆
塞。”
“跋提!我曾为汝作如是语耶?谓:‘来!跋提!汝将为我弟子,我将为汝师。’”
“大德!否。”
“跋提!如是语,如是说我,乃是一类不深思量之沙门、婆罗门之诽谤,为虚妄
不实5,谓:‘沙门瞿昙有幻术,知诱引术,以引诱异道弟子。’”
194 “大德!是善良引诱,是美妙幻术。大德!是善良引诱,是美妙幻术。大德!我
殷望以此诱引,诱导我所受亲戚血族,我所受亲戚血族皆得长夜利益与安乐。大德!
若一切刹帝利为此诱引所诱,则一切刹帝利皆得长夜利益与安乐。大德!若一切婆
罗门……毗舍……首陀为此诱引所诱,则一切首陀皆得长夜利益与安乐。”
“跋提!此事确然。跋提!此事确然。跋提!若一切刹帝利须断不善法6,具足
善法所诱者,则一切刹帝利皆得长夜利益与安乐。跋提!若婆罗门……毗舍7……
首陀应断不善法,具足善法所诱者,一切首陀皆得长夜利益与安乐。跋提!若天、
世间、魔、梵天、沙门、婆罗门、天神、民众,应断不善法,具足善法所诱者,则
天、世间、魔、梵天、沙门、婆罗门、天神、民众均有长夜利益与安乐。
跋提!若于此等大沙罗树有思惟,由此诱引应断不善法,具足善法所诱者,此
等大沙罗树得长夜利益与安乐,何况生于人者。”

注1 有幻术 底本mayavi在暹本作mayavi,正确。
2 二~一一与增支部、三集、六十五之三~一四(汉译南传大藏经、一九.第二大品六十五
之三~一四)几乎完全相同。
3 在samadapeti之前,有na者,是误,在暹本则无。
4 所语 底本之tamvuttam,系tam vuttam误植。
5 不实 底本之abhutena,系abhutena之误。
6 底本系以括弧显示脱漏imaya avattaniya二字,暹本亦从阙,姑且不论有无,于意义
若通顺,勉强不必视为脱漏二字,以下之avatteyyum,在暹本作avatteyyum,此为通
形。
7 底本之brahmana vessa,应作brahmana…vessa…,又,其次之sudda…,依前次
之注,意义推量,宜单作sudda,暹本亦然。

一百九十四1
一 一时,具寿阿难住拘利名沙布迦之拘利人邑。时,众多住于沙布迦之拘利子,
诣访具寿阿难处。至已,问讯阿难……乃至……坐于一面,具寿阿难同彼沙布迦拘
利人等曰:
“虎路2住者!此等四清净精勤支,是知者、见者、应供、正自觉者、世尊,为
195 有情之清净,为超越忧悲,为消灭苦愁,为证正埋,为作证涅槃,所正说示。四者
为何?
为戒清净精勤支、为心清净精勤支、为见清净精勤支、为解脱清净精勤支是。
二 虎路住者!又,云何是为戒清净精勤支耶?
虎路住者!世间有比丘,具戒、受学诸学处。虎路住者!此名戒清净,如以上
[所说]戒清净,或未圆满,我当圆满,或已圆满,以种种慧当饶益,此中于欲、
勤、勇,不退转念正知。虎路住者!此名为戒清净精勤支。
三3 虎路住者!又,云何是为心清净精勤支耶?
虎路住者!世间有比丘,离欲……乃至……具足第四静虑住。虎路住者!此名
心清净,如以上之心清净,或未圆满……乃至……以种种慧当饶益,此中于欲……
正知。虎路住者!此名为心清净精勤支。
四 虎路住者!又,云何是为见清净精勤支耶?
虎路住者!世间有比丘,如实知此是苦……如实知趣苦灭道。虎路住者!此名
见清净,如以上见清净,或未圆满……乃至……以种种慧当饶益。此中于欲……正
知。虎路住者;此名为见清净精勤支。
五 虎路住者!又,云何是为解脱清净精勤支耶?
虎路住者!斯圣弟子,为成就此戒清净精勤支,又,为成就此心清净之精勤支
196 ,又,为成就此见清净精勤支,于应起贪法,心离贪,于应解脱法,心解脱;彼于
应起贪法,心离贪已,于应解脱法,心解脱已,触证正解脱。虎路住者!此名解脱
清净,如以上解脱清净……以种种慧,当饶益,此中于欲……正知。虎路住者!此
名为解脱清净精勤支。
虎路住者!此等四种为清净精勤支,是知者,见者、应供、正自觉者、世尊,
为有情之清净,为越忧悲,为灭苦愁,为证正理,为作证涅槃,所正说示。”

注1 参阅杂阿含二一(大正藏、二.一四八c)。
2 虎路是沙布迦之另一名。
3 “三”底本将此置于次行之首,是错。
一百九十五1
一 一时,世尊住释迦种地迦毗罗卫尼拘律树园。时,释迦种恕破是尼干之弟子,
诣访具寿大目犍连处。至已,问讯具寿大目犍连……乃至……具寿大目犍连语于坐
于一面之尼干弟子释迦种恕破曰:
“恕破!有处世护身、护语、护意者,彼为离贪无明,彼明生之后。于当来,有
因缘,汝见诸漏(其)人入来处否?”
“大德!世间,我见前世造恶业异熟果尚未熟,由此因缘,其人当来应受苦,诸
漏入来其处。”
二 复次,具寿大目犍连,与尼干弟子释迦种恕破,于此谈话尚未终了,适值世尊
197 日晡时,从宴坐起,去往讲堂。至已,坐于设座。坐已,世尊向具寿大目犍连语曰:
“目犍连!汝等今为何谈话而坐?又,汝等之对谈何以中止耶?”
“大德!我于此处,向尼干弟子释迦种恕破,作如是语,谓:‘恕破!世间,有
护身、护语、护意者,彼为离贪无明,彼明生之后。于当来有因缘,汝见诸漏(其)
人入来处否?’大德!作如是语时,尼干弟子释迦种恕破,作如是语,谓:‘大德!
于世间,我见前世造恶业,异熟果尚未熟,由其因缘,[其]人当来应受苦,应有诸
漏入来其处。’大德!与尼干弟子释迦种恕破之对谈,尚未完了,世尊过已来临。”
三 尔时,世尊语尼干弟子释迦种恕破曰:
“恕破!若汝于我,应予赞同者赞同,应予非难者非难;又,于我所说义不了知,
就此……‘大德!如何而致此耶?此义云何?’更若问我,我等于此应有言论。”
“大德!若我于世尊应赞同者赞同,应非难者非难;又,我于世尊所说义不了
知,就此……‘大德!如何而致此耶?此义云何?’若更问世尊,就此我等应有言
论。”
四 “恕破!于此云何?谓:依所有身之起动缘,所生诸漏、苦痛、烦热,离身之起
动时,彼以如是,而无有该等诸漏、苦痛、烦热。又,彼云不造新业,故业悉以[
198 慧]触灭,[此]现见,应时、来观、引导,是智者应内证[烦恼]损灭[之道]。
恕破!汝有因缘,于当来,于人见诸漏应入来其处否?”
“大德!此,否。”
五 “恕破!于此云何?谓:依所有语之起动缘,所生诸漏、苦痛、烦热,离语之起
动时,彼以如是,无有该等诸漏、苦痛、烦热。又,彼云新业……触灭,[此]现见
……是应内证[烦恼]损灭[之道]。
恕破!汝有因缘,于当来,于人见诸漏应入来其处否?”
“大德!此,否。”
六 “恕破!于此云何?依所有意之起动缘……乃至……离意起动时,彼以如是,无
有该等诸漏、苦痛、烦热:又,彼云新业……见其处否?”
“大德!此,否。”
七 “恕破!于此云何?依所有无明缘,所生诸漏、苦痛、烦热,离贪无明,依明生
之后,彼以如是,无有该等诸漏、苦痛、烦热;又,彼于新业……见其处否?”
“大德!此,否。”
八 “恕破!如是心正解脱比丘,证六恒住,彼眼见色已,不喜、不忧、住舍、正念、
正知,耳闻声已……乃至……身触所触已,意了别法已,不喜、不忧、住舍、正念、
是正知,彼身感边际受,了知身感边际受,命感边际受,了知命感边际受,身坏后,
既由命尽,正于此处一切受不欢喜,当了知清冷。
九 恕破!譬如缘树而知影,有人携斧笼来,彼将由其树根截断,截断根已,复挖
199 ,挖已,乃至挖出嗢尸罗草茎根;彼将其树寸断,寸断已,切成细片,成细片已,
曝之风日,于风日下暴已,入火烧之,火烧已,成灰烬,成火烬已,簸之于大风,
或漂河急流。恕破!如是,缘树之影根断,如多罗树顶被切,不更生,无生于未来,
正是如是。恕破!如是心正解脱比丘,证六恒住,彼于眼见色……是正知,耳闻声
已……身触所触已,意了别法已,不喜、不忧、住舍,是正念正知,彼以身为边际
……乃至……当了知清冷。”
一0 如是说时,尼干弟子释迦种恕破,白世尊言:
“大德!譬如有人希富裕,欲贩马2,然彼若不得到,终起疲劳、苦痛。正是如
是,大德!欲利愚尼干事师,我不得到,终起疲劳、苦痛。大德!我由今日始,我
于愚尼干徒之信心,尽悉簸诸大风,或散漂河急流。
200 大德!奇哉……乃至……大德!世尊存念我,由今日始,终生归依为优婆塞。”

注1 参阅中、三[大正藏、一.四三四a]
2 贩马 底本之assa papyam,在暹本作assapamyam,正确。

杂阿含经 中阿含经 长阿含经 增一阿含经 南传相应部 南传中部 南传长部 南传增支部 南传小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