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 集
小部经典二 (台南)云庵比丘尼 译
一 蛇 品 1
一 蛇經1 1
二 陀尼耶經1 3
三 犀牛經1 5
四 耕田婆羅墮闍經1 8
五 淳陀經1 10
六 敗亡經1 11
七 賤民經1 13
八 慈經1 15
九 雪山〔夜叉〕 經1 16
一○ 曠野(夜叉)經1 19
一一 征勝經1 21
一二 牟尼經1 23
二 小 品 24
一 寶經1 24
二 臭穢經1 27
三 慚經1 28
四 大吉祥經1 29
五 針毛夜叉經1 30
六 法行經1 31
七 婆羅門法經1 32
八 船經1 35
九 何謂戒經1 36
一○ 起立經1 36
一一 羅喉羅經1 37
一二 鵬耆舍經1 38
一三 正普行經1 40
一四 曇彌迦經1 41
三 大 品 44
一 出家經1 44
二 精勤經1 45
三 善說經1 47
四 孫陀利迦婆羅墮闍經1 48
五 摩伽經1 53
六 薩毘耶經1 56
七 施羅經1 62
八 箭經1 67
九 婆私吒經1 69
一○ 拘迦利耶經1 74
一一 那羅迦經1 78
一二 二種隨觀經 81
四 義品1 88
一 欲經2 88
二 窟八偈經1 91
三 瞋怒八偈經1 92
四 淨八偈經1 93
五 第一八偈經1 94
六 老經1 95
七 帝須彌勒經1 96
八 波須羅經1 97
九 摩健地耶經1 98
一○ 死前經1 100
一一 鬥諍經1 101
一二 小集積經1 102
一三 大集積經1 104
一四 迅速經1 105
一五 執杖經1 107
一六 舍利弗經1 109
五 彼岸道品1 111
一 序偈2 111
二 阿耆多學童所問1 116
三 帝須彌勒學童所問1 117
四 富那迦學童所問1 118
五 彌多求學童所問1 119
六 度多迦學童所問1 120
七 優波私婆學童所問1 121
八 難陀學童所問1 122
九 醯摩迦學童所問1 123
一○ 刀提耶學童所問1 123
一一 劫波學童所問1 124
一二 闍都乾耳學童所問1 124
一三 跋陀羅浮陀學童所問 125
一四 優陀耶學童所問1 126
一五 布沙羅學童所問1 126
一六 莫伽羅闍學童所問1 127
一七 賓祇耶學童所問1 128
一八 〔十六學童所問之結語1〕 128
【目 次】
小部经典二 云庵 译
经集…………………………………………………………………………………………………一
本集为五品七十经(若加上第五品之序偈及结偈,则有七十二经)一千一百四十九偈(因
一六三偈有三,实际上是一千一百五十一偈)而集成的,是较少量的经偈。然,虽言经
偈,非如法句经、长老偈等,唯偈颂之集成。第一品中之四经,第二品中之五经,第三
品中之八经,合十七经是偈颂以外含有长行(散文),此等,于经首有「如是我闻」,保
持和一般经典之同一形式。其余五十五经,完全唯偈颂而成,此等,所见如法句经,从
诸经中之德目,一偈一偈集录出来比较少,大都是一经中之各偈有连络,表示非于一时
候之所说的。
在巴利三藏中有保存几千之经数,言本集何故名为「经集」,其它经之集成,有附其各特
定名称,当有其特征,但本集因为没有此特征,故唯被称为经集之名吧!现在本书之注
释的序偈,觉音三藏言:「没有其它特别名称之相故,如斯得名为经集。」本集如斯无附
特别名称,集成杂多之经,名为经集是其它部派之杂藏中,想绝对没有的。经集即南方
上座部独特之物,其集成想是属于部派分裂以后的。此乃本集之第四品、第五品及第一
品第三经之各偈语句注释之义译(nlddesa)是巴利藏所独有的,本集之集成,亦可得
知是在义释之后。即想义释即是部派分裂后之作品,就不能不想本集是由义释以后而集
成的。不论如何,若义释作成之时,现在之经集已经存在的话,义集应该由本集之第一
品、第二品开始注释,而实际上唯本集的一部份,不从本集之顺序以注释也。
这样,言经集之现在形状之集成,虽属相当以后之时代的,但其内容之构成以至诸
经,其渊源是甚为古旧,几乎所有之经,想其原形有部份是部派分裂以前的。这乃以本
集之各经各偈比较梵文及汉译等之部派文献就可知道。继承姊崎博士或奥多福兰克之
绝大努力:(M.Anesaki, The sutta–Nipata in chinese JPTS. 1907:M. Anesaki,
the Four Boddhist Agamas in Chinese 1908. p.9 ff;R.o. Franke, Die suttanipata
Gathas mit ihnen paralleln,ZDMG. 1909; 1910; 1912)之迹,译者(日译者水野博
士)于新探究之得,如由合举附录之对照表可知和本集有关系的他部派之经、偈有很多。
即于本集之七十经中,和其它部派之经差不多一致的,有三十一经,属于同一本源是很
明暸;又有某些类似关系的有三十经,除去重复的,两者即有五十七经。又本集七十经
中,于此经中,一偈亦没有发见和他部派之文献的相当偈之经--明显地和他部派有关
之彼岸道(波罗延)品中没有相当偈九经除外--唯一之八的慈经,二之二的臭秽经,
二之八的船经,二之一三的正普行经之四经而已。又于他部派之文献,见和本集相当之
偈,有:
义足经 二三六偈 瑜伽师地论 三三偈
杂阿含经 一四五偈 中阿含经 三○偈
Mahavastu 一一一偈 大智度论 二八偈
佛本行集经 八○偈 立世阿毘昙论 二八偈
有部律类 四九偈 四分律 二六偈
法集要颂经 四六偈 Lalitavistara. 一七偈
出曜经 四四偈
大毘婆沙论 一五偈
法句经 四二偈
等,于此以外的不见于对照表。此等皆除去重复之数,合此等之全体,除去重复的,实
和本集偈相当的有五百七十余偈,达到本集全部一千一百五十偈之半数。再加未发现
的,想象他部派之文献没有现存之时,或许本集之各经各偈,想是很多和他部派有关系
吧!这样想的时候,本集之内容本身,不能不看为部派分裂以前已有之原形。如本集之
义品、彼岸道(波罗延)品,其中之偈、经名或义品、波罗延之名,是引用相应部(S.
II,p.47;p.49;III,P,9;P.12)增支部(A.I.p.133;p.134;II,p.45;III,p.399;p.401;IV,p.63f)律藏
等(v,I,p.196;UD.p.59)的,于汉译诸文化献亦有此等之相当个处之存在,想其原形说
不定可以溯至佛陀在世中。
其次,本集有古旧的渊源,是于本集的偈文中,普通与巴利文法不一致之古代吠陀
语之文法,屡处被使用着,而且本集之思想内容,或于本集所表现比丘之日常生活,于
佛教固定化以前,甚为朴素之处亦可知道的。
本集诸经,因为堆集如斯纯朴之多的佛教思想,至后世并法句经和本集中之偈,为
佛教徒所爱好,见注释诸书常常引用本集中之偈亦可知道。又见阿育王于婆浮罗之敕文
中,鼓励一般人普遍的读诵之七种经典中的三种(Munigatha,Moneyasute,Upatisa=
pasine)事实存在于本集中(一、一二,三、一一,四、一六,)即知本集之诸经被珍
重而广大流通。
本集之罗马字本,由好须黑如之校订,于PTS 一八八五年出版,又再版于一八九三
年,又安提先之新版,由PTS 一九一三年出版,日本翻译,以他为底本,欧洲语之翻译,
有:英译V.Fausboll The sutta-niapata.SBE.X,part2.1881,2nd ed.1898,New ed.1924
德译 K.E.Neumann:Die Reden Gotamo Buddhos ,aus der Sammlung der Bruch-
stucke Suttamipato des palikanons.Leipzig 1905,2Aufl.1911(于后来Reden Gotamo
Buddho,s 之第四卷,)其它由英译而德译,亦有部份英译、德译等。于日本由立花俊道
有(国译大藏经、经部第十三卷、大正七年),由荻原云林博士:(释迦牟尼圣训集、
大东出版社、昭和十年)之日本译本,本集于和译时,以参考上述之欧和诸译。
本集之批注,有公元五世纪之觉音三藏的第一义明(paramatthajotika)
suttanipata Commentary,ed.by H.smith 2vols.PTS.1916-1917出版,为本集读解之不
可缺的。又本集应参考的是小诵经的批注,(The Khuddaka-patha together with its
Commentary Paramatthajotika I ed.by H.smith PTS.1915)及本集第四品、第五
品及第一品第三经解的大小义解,于日本国译而注意保持连络义释之国译而译出。
一 蛇品
一 蛇经………………………………………………………………………………一
二 陀尼耶经…………………………………………………………………………七
三 犀角经…………………………………………………………………………一二
四 耕田婆罗堕阇经………………………………………………………………二○
五 淳陀经…………………………………………………………………………二四
六 败亡经…………………………………………………………………………二七
七 贱民经…………………………………………………………………………三一
八 慈经……………………………………………………………………………三七
九 雪山(夜叉)经…………………………………………………………………四○
一○ 旷野(夜叉)经………………………………………………………………四七
一一 征胜经………………………………………………………………………五一
一二 牟尼经………………………………………………………………………五五
二 小品
一 宝经……………………………………………………………………………五九
二 臭秽经…………………………………………………………………………六五
三 惭经……………………………………………………………………………六八
四 大吉祥经………………………………………………………………………七○
五 针毛(夜叉)经…………………………………………………………………七三
六 法行经…………………………………………………………………………七五
七 婆罗门法经……………………………………………………………………七八
八 船经……………………………………………………………………………八五
九 何戒经…………………………………………………………………………八六
一○ 起立经………………………………………………………………………八八
一一 罗喉罗经……………………………………………………………………九○
一二 鹏耆舍经……………………………………………………………………九二
一三 正普行经……………………………………………………………………九六
一四 昙弥迦经……………………………………………………………………九九
三 大品
一 出家经………………………………………………………………………一○六
二 精勤经………………………………………………………………………一一○
三 善说经………………………………………………………………………一一五
四 孙陀利迦婆罗堕阇经………………………………………………………一一八
五 摩伽经………………………………………………………………………一二九
六 萨毘耶经……………………………………………………………………一三七
七 施罗经………………………………………………………………………一五三
八 箭经…………………………………………………………………………一六五
九 婆私咤经……………………………………………………………………一六九
一○ 拘迦利耶经………………………………………………………………一八二
一一 那罗迦经…………………………………………………………………一九一
一二 二种随观经………………………………………………………………二○○
四 义品 二
一 欲经…………………………………………………………………………二一七
二 窟八偈经……………………………………………………………………二二四
三 瞋怒八偈经…………………………………………………………………二二六
四 净八偈经……………………………………………………………………二二八
五 第一八偈经…………………………………………………………………二三一
六 老经…………………………………………………………………………二三三
七 帝须弥勒经…………………………………………………………………二三五
八 波须罗经……………………………………………………………………二三八
九 摩健地耶经…………………………………………………………………二四一
一○ 死前经……………………………………………………………………二四五
一一 斗诤经……………………………………………………………………二四八
一二 小集积经…………………………………………………………………二五二
一三 大集积经…………………………………………………………………二五五
一四 迅速经……………………………………………………………………二五九
一五 执杖经……………………………………………………………………二六三
一六 舍利弗经…………………………………………………………………二六七
五 彼岸道经
一 序偈…………………………………………………………………………二七三
二 阿耆多学童所问……………………………………………………………二八五
三 帝须弥勒学童所问…………………………………………………………二八八
四 富那迦学童所问……………………………………………………………二八九
五 弥多求学童所问……………………………………………………………二九二
六 度多迦学童所问……………………………………………………………二九四
七 优波私婆学童所问…………………………………………………………二九七
八 难陀学童所问………………………………………………………………二九九
九 酰摩迦学童所问……………………………………………………………三○二
一○ 刀提耶学童所问…………………………………………………………三○三
一一 劫波学童所问……………………………………………………………三○五
一二 阇都干耳学童所问………………………………………………………三○六
一三 跋陀罗浮陀学童所问……………………………………………………三○七
一四 优陀耶学童所问…………………………………………………………三○九
一五 布沙罗学童所问…………………………………………………………三一一
一六 莫伽罗阇学童所问………………………………………………………三一二
一七 宾祇耶学童所问…………………………………………………………三一四
一八 [十六学童所问的结语]…………………………………………………三一五
经 集
p.1.
归命彼世尊 应供等正觉者
一 蛇 品
一 蛇经1
一 体中漫蛇毒2 药草能消除
心中生忿恚 比丘须调伏
共舍彼此岸 如蛇蜕旧皮3 (一)
二 池中生莲华4 子等潜入折
比丘须弃断 爱欲尽无余
一 蛇 品 一 蛇经 一
--------------------------------------------------------------------------
小部经典二 二
共舍彼此岸 如蛇蜕旧皮 (二)
三 轮回如急流5 务须使涸竭
比丘须弃断 贪欲尽无余
共舍彼此岸 如蛇蜕旧皮 (三)
四 洪水大暴流 冲毁竹苇桥
比丘须破坏 我慢尽无余
共舍彼此岸 如蛇蜕旧皮 (四)
五 无花果树林 求花不可得
三界诸有中 不可得坚实
共舍彼此岸 如蛇蜕旧皮 (五)
六 内心无怒火6 嗔恚尽无余
祸福与善恶 比丘须超越
共舍彼此岸 如蛇蜕旧皮 (六)
2 七 诸寻已烧尽7 心内一切善
比丘应受持 共舍彼此岸
如蛇蜕旧皮 (七)
八 精进勿逾分 无迟亦无怠
所有诸障碍 比丘须超越
共舍彼此岸 如蛇蜕旧皮 (八)
九 精进勿逾分8 无迟亦无怠
比丘知世间 一切皆虚妄
共舍彼此岸 如蛇蜕旧皮 (九)
一○ 精进勿逾分 无迟亦无怠
比丘离贪欲 一切皆虚妄
共舍彼此岸 如蛇蜕旧皮 (一○)
一一 精进勿逾分 无迟亦无怠
比丘离爱欲 一切皆虚妄
共舍彼此岸 如蛇蜕旧皮 (一一)
一 蛇 品 一 蛇经 三
--------------------------------------------------------------------------
小部经典二 四
一二 精进勿逾分 无迟亦无怠
比丘离瞋恚 一切皆虚妄
共舍彼此岸 如蛇蜕旧皮 (一二)
一三 精进勿逾分 无迟亦无怠
比丘离愚痴 一切皆虚妄
共舍彼此岸 如蛇蜕旧皮 (一三)
一四 随眠诸烦恼9 一切不可有
诸种不善根 比丘悉坏破
共舍彼此岸 如蛇蜕旧皮 (一四)
一五 凡来此岸者 一切应有缘
所生无不安 比丘无烦恼
共舍彼此岸 如蛇蜕旧皮 (一五)
一六 结缚为因本 身心不得脱
爱林无所生 比丘无烦恼
共舍彼此岸 如蛇蜕旧皮 (一六)
3 一七 舍断除五盖10 无苦度疑惑
比丘无忧虑 离开烦恼箭
共舍彼此岸 如蛇蜕旧皮 (一七)
以上蛇经毕
注 1 本经非是一时所说的,如「共舍彼此岸,如蛇蜕旧皮」之句,凡在诸说法中,有此等句之偈
文,集合而成此经。而与此相类似之句,如「苾刍胜彼此,如蛇蜕旧皮」之偈句,本经不存,
而在法句经之异译本赵宋天息灾译法集要颂经卷四苾刍品(大正藏四、七九七页)中,则
多有此文。
2 本偈为SnA.P.2;P.14所引用。本偈与法集要颂经卷四苾刍品(大正藏四、七九七c)相应。
参照法句经卷上教学品(大正藏四、五五九c)。
3 「彼此岸」(orapara)依注:(a)在本偈则具忿结全断之阿那含向、已断下五分结者称
为orapara。(b)本经全偈的一般情况,orapara 有轮回大海之此岸(ora)与彼岸(Para)
一 蛇品 一 蛇经 五
--------------------------------------------------------------------------
小部经典二 六
之义。又(c)orapara是住于阿那含果比丘所断之事。此有六种解释:(一)以自己身
体为此岸,他人之身体为彼岸。(二)内六处(六根)为此岸,外六处(六境)为彼岸。
(三)人界为此岸,天界为彼岸。(四)欲界为此岸,色、无色界为彼岸。(五)欲有、色
有为此岸,无色有为彼岸。(六)身体为此岸,资助身体与乐之物为彼岸。
4 与本偈相当之偈,引用资料有:阿毘昙八犍度论卷二(大正藏二六、七七六c),阿毘达
摩发智论卷一(大正藏二六、九二二c),大毘婆沙论卷二八、卷九三(大正藏二七、一
四五b、四○八a),阿毘昙毘婆沙论卷一五、卷四六(大正藏二八、一一二c、三五二
c 以下)。
5 本偈参阅出曜经卷二九(大正藏四、七六八b),法集要颂经卷四(大正藏四、七九七a)。
6 本偈参阅V.II,P.184;Ud.P.20(II10)。
7 本偈参阅Ud.P.71(VI,7),瑜伽师地论卷一九(大正藏三○、三八四c)。
8 本偈参阅出曜经卷二九(大正藏四、七六七c),法集要颂经卷四(大正藏四、七九七a)。
9 本偈参阅出曜经卷二九(大正藏四、七六八b),法集要颂经卷四(大正藏四、七九七b)。
10 本偈参阅出曜经卷二九(大正藏四、七六八a),法集要颂经卷四(大正藏四、七九七a)。
二 陀尼耶经1
一八 牧牛者陀尼耶曰:
「我既炊饭榨乳已 摩企河岸妻共住
葺家灯火能安居 故我若望天降雨」 (一)
一九 世尊曰:
「无忿我已离顽固 摩企河岸一夜宿
剥去我扰烦恼消 故我若望天降雨 (二)
二○ 牧牛者陀尼耶曰:
「蛇与蚊虫无所有 牛共沼池食茂草
天雨来降能堪忍 故我若望天降雨 (三)
二一 世尊曰:
「既以圣筏善组作 调伏暴流到彼岸
一 蛇 品 二 陀尼耶经 七
--------------------------------------------------------------------------
小部经典二 八
而今已度勿须筏 故我若望天降雨」 (四)
4 二二 牧牛者陀尼耶曰:
「我妻从顺不动贪2 贞淑共住有情爱
不闻彼女有恶行 故我若望天降雨」 (五)
二三 世尊曰:
「我心从顺能解脱 久久遍修善调御
而我从无一恶行 故我若望天降雨」 (六)
二四 牧牛者陀尼耶曰:
「我持租资度朝暮 我子女共息灾难
彼等未闻有恶行 故我若望天降雨」 (七)
二五 世尊曰:
「我非何人之佣者 自律知智游世间
为他佣雇无必要 故我若望天降雨」 (八)
二六 牧牛者陀尼耶曰:
「我有犊牛与乳牛3 有孕牛与处女牛
更有主牛大牡牛 故我若望天降雨」 (九)
二七 世尊曰:
「犊牛无缰乳牛眠 亦无孕牛处女牛
主牛牡牛亦无有 故我若望天降雨」 (一○)
二八 牧牛者陀尼耶曰:
「掘建坚固不动杙 文邪草制新绳绹
乳牛等亦不能断 故我若望天降雨」 (一一)
二九 世尊曰:
「能断诸结如牛王4 如象摧破臭蔓草
我再不致坐母胎 故我若望天降雨」 (一二)
三○ 俄然大雨降来临 充满高地与低地
闻天降雨心欢喜 陀尼耶为述此义 (一三)
三一 「我等见奉大世尊 所有利得实不尟
一 蛇 品 二 陀尼耶经 九
--------------------------------------------------------------------------
小部经典二 一○
归依具眼大尊师 我等尊师大牟尼 (一四)
三二 我妻从顺随我去 善逝之许行梵行
苦之边际已走尽 渡达生死之彼岸」 (一五)
6 三三 恶魔波旬曰:
「有子者依子等喜5 有牛者依牛等喜
依五欲者人之喜6 不依五欲实无喜」 (一六)
三四 世尊曰:
「有子者依子等愁7 有牛者依牛等愁
依五欲者人之愁 不依五欲实无愁」 (一七)
陀尼耶经毕
注1 本经中之陀尼耶是具有数万头牛和许多妻子眷属、佣人等,过游牧生活之一位长者,住于
摩企河畔。世尊在度过雨期四个月中,对他说法。本经之名,为在 Milindapanha p.369
中之牧牛者陀尼耶经(Dhaniyagopalakasutta)。
2 「动贪」(lola)妇女有食物、装饰品、其它男性、财产、旅游之五种动贪。
3 「乳牛」(dhenupa)依注为吮食母乳之犊、或是授乳之母牛。
4 本偈被引用于Mlil.p.369。
5 本偈亦见于S.I,P.6;P.107f,被引用于Netti.p.34.与本偈相当偈为Mahavastu III,p,417见
杂阿含一○○四经(大正藏二、二六三a)、别译杂阿含一四二经(大正藏二、四二八a)。
6 「依」(upadhi)有二欲依(kamupadhi)、蕴依(khandhupadhi)烦恼依(kilesupadhi)、
行依(abhisankharupadhi)四种。五欲乃喜乐之止住所(adhitthana)故、五蕴乃根本
苦止住所故、烦恼乃恶趣苦止住所故、善恶诸行乃有苦之止住所故、以上四者谓之依。其
中本偈所指为欲依。
7 本偈亦出于S.I,P.6;P.108、被引用于Nzetti.P.34与本偈之相当偈见Mahavastu III,p.417f,
出于杂阿含一○○四经(大正二、二六三a)、别译杂阿含一四二经(大正藏二、四二八a)
一 蛇 品 二 陀尼耶经 一一
--------------------------------------------------------------------------
小部经典二 一二
三 犀牛经1
三五 不对诸众生行恶2 此对彼无任何害
没有亲友之欲望 应如犀牛任独行3 (一)
三六 为相交者有亲爱4 亲爱从而众苦生
观察所生诸祸患 应如犀牛任独行 (二)
三七 怜愍友人与亲朋5 心被系缚失所益
7 观察亲昵斯怖畏 应如犀牛任独行 (三)
三八 对妻子有贪爱者 恰似茂竹互缚着
如笋突出无附凭 应如犀牛任独行 (四)
三九 如鹿无缚驰林野6 欲求食处如其行
智者欢喜寻自由 应如犀牛任独行 (五)
四○ 朋友之间来与往 受邀游行交话语
不喜来往喜自由 应如犀牛任独行 (六)
四一 朋友之间有戏乐 大爱生于妻子中
嫌忌爱别离之苦 应如犀牛任独行 (七)
四二 于四方有情无怒7 于现有资俱满足
堪忍危险无动转 应如犀牛任独行 (八)
四三 一分出家摄益难 住家在家者亦然
对他子女无扰心 应如犀牛任独行 (九)
四四 又如昼度树落叶8 取除鬘发世俗相
8 断去结缚称雄者 应如犀牛任独行 (一○)
四五 若得聪明友共行9 善住行者汝等得
与彼克服诸危机 有愉快念应游行 (一一)
四六 若无聪明友共行 善住贤者汝等得
如王征服舍国土 应如犀牛任独行 (一二)
四七 无学成具我赞赏 胜等善友应亲近
不得受用有罪食 应如犀牛任独行 (一三)
一 蛇 品 三 犀牛经 一三
--------------------------------------------------------------------------
小部经典二 一四
四八 金工善制光辉器10 黄金二环悬腕中
接触见彼有光亮 应如犀牛任独行 (一四)
四九 如斯我共第二者 冗谈闲言应回避
观察未来斯怖畏 应如犀牛任独行 (一五)
五○ 五欲乐为甘美味11 方法杂多搅乱心
见五种欲有过患12 应如犀牛任独行 (一六)
五一 我有疾祸如疖疽 如病若箭甚怖畏
见五种欲有怖畏 应如犀牛任独行 (一七)
9 五二 有寒有暑有饥渴 有风有热有虻蛇
此等一切堪忍胜 应如犀牛任独行 (一八)
五三 发育肢体似莲华 犹如大象避众群
以住林野尽所欲 应如犀牛任独行 (一九)
五四 乐群集者时解脱13 应至道理实无有
若遵日种佛言语 应如犀牛任独行 (二○)
五五 战斗超越诸邪见 获得圣道达正定
我起自导独觉智 应如犀牛任独行 (二一)
五六 无贪无诈无渴欲 无覆除去痴恶浊
于诸世间无意乐 应如犀牛任独行 (二二)
五七 不见正义住邪曲 此等恶友应回避
自着放逸不可习 应如犀牛任独行14 (二三)
10 五八 应交伟大善益友 应辩持法具多闻
调伏疑惑知彼此 应如犀牛任独行 (二四)
五九 不自庄严不期待 世间戏乐与欲乐
缁素实语离严饰 应如犀牛任独行 (二五)
六○ 舍子抛妻离父母14 财宝谷物及亲族
一切诸欲皆摒弃 应如犀牛任独行 (二六)
六一 受乐缚着可乐小 欢味殊少苦味多
知此钩针觉慧者 应如犀牛任独行 (二七)
一 蛇 品 三 犀牛经 一五
--------------------------------------------------------------------------
小部经典二 一六
六二 如鱼在水冲破网 破裂十结得解脱
已息烦恼勿复燃 应如犀牛任独行 (二八)
六三 注眼向下莫彷徨 制意守心护诸根
烦恼已息无流漏 应如犀牛任独行 (二九)
六四 如昼度树断除叶15 16 取除鬘发世俗相
11 出家披着袈裟衣 应如犀牛任独行 (三○)
六五 勿求美味不动贪 次第乞食非养他
心无结缚逐家过 应如犀牛任独行 (三一)
六六 初禅舍断心五盖 除却一切随烦恼
断爱瞋恚无依止 应如犀牛任独行 (三二)
六七 豫先离却乐与苦 二禅三禅除喜忧
四禅清净得舍止 应如犀牛任独行 (三三)
六八 精进为达第一义17 心无懈怠与沉滞
坚固致力殊胜智 应如犀牛任独行 (三四)
六九 勿遣处身独坐禅 于诸法常随法行
思惟三界诸过患 应如犀牛任独行 (三五)
七○ 灭尽爱欲不放逸 有闻有念非聋哑
正定正勤悟诸法 应如犀牛任独行 (三六)
12 七一 狮子不怖骇诸声18 不着罗网如风行
水滴莲叶不涂着 应如犀牛任独行 (三七)
七二 狮子牙坚百兽王 压制威服如其行
栖息坐卧边境所 应如犀牛任独行 (三八)
七三 慈悲喜舍四无量19 时时习行得解脱
一切世法无染着 应如犀牛任独行 (三九)
七四 舍断贪欲与瞋痴 裂破一切诸结网
生命灭尽不骇怖 应如犀牛任独行 (四○)
七五 人人为利勤亲近 不净之人为私慧
无所得友今难遇 应如犀牛任独行 (四一)
一 蛇 品 三 犀牛经 一七
--------------------------------------------------------------------------
小部经典二 一八
犀牛经毕
注 1 本经是对辟支佛具有缘觉、独觉诸德而说。在注书中是由三五到七五之四十一偈,即:由
三五~四四(十偈)、四五~五四(十偈)、五五~六四(十偈)、由六五~七五(十一偈)
共分为四品。各偈均附有偈名。本经四十一偈,系采用原Apadana pp.8-13辟支佛之说明。
又在 Cula–Niddesa pp.317-429(暹罗本),对本经各偈,有逐字的注释。希望读者参阅南
传大藏经「小义释经」。又在Mahauastu I,PP.357-359, eko care khadgavisanakalpo
有最终一句与本偈同类之偈十二个。
2 本偈前半被引用于 UdA,p.3 参阅 Mahavastu I,P,358。
3 「如犀牛」(khaggavisanakappa)梵语Khadgavisanakaipa、汉译为「麟角喻」。麟角喻
是指辟支佛。辟支佛自觉而不救他。不与他人相交往,具行独一,故譬喻为犀牛之具有一
角。故本偈终句说;「应如犀牛任独行」。
4 本偈可参阅Mahavastu I,p.358 Divyavadana P.294 金色王经(大正藏三、三八九b)
及大毘婆沙论卷一二六(大正藏二七、六六○a)。
5 本偈参阅 Mahavastu I,P.359。
6 本偈被引用于 UdAP.163;。
7 本偈被引用于 DA.I,P.207;MAII,P.213。本偈前半被引用于khpA.P.147。
8 昼度树(paricchattaka)一名(kovilala)是一种落叶树,据云产于三十三天。
9 次二偈可参照 M.III,P.154;V,IP.350;J.III,P.488;Dhp.328,329偈、中阿含七二经长寿王本起
经(大正藏一、五二五c)、四分律卷四三(大正藏二二、八八二c)、法句经卷下象喻品
(大正藏四、五七○b)等。
10 本偈可参阅有部苾刍尼毘奈耶卷二(大正藏二三、九一五b)。
11 本偈前半被引用于 SnA.P.509。
12 「五种欲」(panca Kamaguna)是对色、声、香、味、触的五种欲。
13 「时解脱」(samayika-vimutti)依注为世间定。世间定之根本,在每入四禅定时,得解
脱烦恼,故谓世间定为时解脱。
14 与本偈稍相类似之偈,见辟支佛因缘论卷下(大正藏三二、四七八b)。
15 本偈可参照 Mahavastu I,P.358。
一 蛇 品 三 犀牛经 一九
--------------------------------------------------------------------------
小部经典二 二○
16 「昼度树」可参照前之注8。
17 本偈可参照 Mahavastu I,P.357。
18 本偈参照 Sn. 213偈。
19 本偈参照 Mahavastu I,P.357。
四 耕田婆罗堕阇经1
13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在摩揭陀国,南山之「一茅」婆罗门村。尔时,耕田婆罗
堕阇婆罗门播种时,约有五百轭牛之犁锄。时世尊晨早着衣2(僧伽梨)、持钵,来
至(耕田婆罗堕阇)婆罗门耕作之处。尔时,耕田婆罗堕阇婆罗门以食物分配农夫
等。时世尊走近食物分配之处,立于一方。时耕田婆罗堕阇婆罗门见世尊为食而立。
见已,白世尊言:「沙门!我耕耘且播种,耕耘且播种而后食。沙门!汝亦当耕耘且
播种,耕耘且播种然后食。」「婆罗门!我亦耕耘且播种,耕耘且播种然后食。」「然
我等未见卿瞿昙之轭、犁锄、锄头、鞭及牛。世尊当时却言:『婆罗门!我亦耕耘
且播种,耕耘且播种然后食。』」耕田婆罗堕阇婆罗门以偈白佛曰:
七六 「卿既自称耕耘者3 我等未见汝耕耘
我等问汝耕耘法 请为我等说耕耘」 (一)
七七 「信为种子苦行雨 慧为我轭与犁锄
惭为锄棒意为勒 正念即是锄与鞭 (二)
14 七八 护身恶行语恶行 对衣食住腹制量
智谛刈除烦恼草 自制柔和我解脱 (三)
七九 精进为我荷驮牛 运载我瑜伽安稳
向前行进无退转 欲至彼岸无愁烦 (四)
八○ 如是行此之耕耘 获致涅盘甘露果
如是行此耕耘后 即得一切苦解脱」 (五)
时,耕田婆罗堕阇婆罗门,以大青铜钵,盛乳粥供献世尊曰:「卿瞿昙请食乳粥;
因卿所耕耘,可获甘露果。」
八一 「唱偈得食非正食4 婆罗门依偈受食
一 蛇 品 四 耕田婆罗堕阇经 二一
--------------------------------------------------------------------------
小部经典二 二二
非诸正见者之法 唱偈得食诸佛斥
婆罗门净法有时 行乞乃佛生活法 (六)
八二 具一切德诸漏尽5 恶作寂静是大仙
依偈以外行供养 为求福者增福田」 (七)
15 「卿瞿昙!我此乳粥应与何人?」「婆罗门!我未见含括天、魔、梵天之一切世界
及沙门、婆罗门、天、人等之中,除如来与如来弟子外,不见能消化、食此乳粥。
故汝婆罗门应将此乳粥弃于无草之地或沉于无生物之水中。」时耕田婆罗堕阇婆罗门
将此乳粥流入无生物水中。当乳粥投注水中,立起沸烟,发出嘶嘶声音,一如为日
光炽然之锄头投入水中所发嘶嘶声音。时耕田婆罗堕阇婆罗门身毛竖立、大为悚惧,
即来至世尊前,以头伏于世尊足下,白世尊言:「卿瞿昙!希有哉!卿瞿昙!希有
哉!卿瞿昙!譬如使倒者起,使蔽者开,教迷者以道,又如于闇夜揭举灯火使具眼
16 者得见诸色。卿瞿昙!汝以诸多之教说说法,我愿归依卿瞿昙、教法及比丘众。我
欲在卿瞿昙之处出家,欲得受具足戒。」
如是,耕田婆罗堕阇婆罗门,即于世尊之处出家、受具足戒。而于受戒后不久,
尊者婆罗阇独处远离、不放逸、热心精勤独住。不久----正如诸善男子正得由家出
家、达非家之目的----于现世具足作证了达,住于无上梵行之终局(涅盘),于生已
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了知更复不至轮回苦界之状态。」如此,尊者婆罗堕阇,
即得成为阿罗汉之一人。
以上耕田婆罗堕阇经竟
注1 本经大部分出自S.I.P.172f(S.7.2.1 kasi)。本经与kasi耕田经之相违处:本经是婆罗堕
婆罗门闻佛之说法而出家,随后遂成阿罗汉;而耕田经则说此婆罗门归依三宝成优婆
塞,而未说出家。可参照杂阿含九八经(大正藏二、二七a以下)、别译杂阿含二六四经
(大正藏二、四六六b 以下)。
2 「晨早着衣」是世尊与诸比丘日常乞食生活之一般状态。佛教出家者生活,中夜吉祥卧就寝
入眠、初夜与后夜坐禅或经行。天晓即起、洗面漱口。年少比丘为长老比丘备水及杨枝,
乃至作其它之琐务以及洒扫僧房内外。行托钵之前,再度坐禅至世人早餐之时起座。着好
安陀衣(内衣)、郁多罗僧(上衣)、系带,以僧伽梨衣(重衣)披肩,盛钵入袋、挂于头
一 蛇 品 四 耕田婆罗堕阇经 二三
--------------------------------------------------------------------------
小部经典二 二四
颈而出行乞。彼等至村落或近城市,出钵持于手上,以僧伽梨衣缠身,威仪庄正托钵。以
上晨早着衣,即是携钵与衣之谓。
3 以下之五偈,亦出于 S.I.P.172f。相当于汉译于偈参照杂阿含九八经(大正藏二、二七a
以下)、别译杂阿含二六四经(大正藏二、四六六b以下)。
4 本偈亦出于 S.I.P.167;P.168;P.173.Sn.480O之偈。被引用于MIL.P.228偈。又参照别译杂阿
含九九经(大正藏二、四○九a)。
5 本偈亦出于 S.I.P.167;P.168;P.173;Sn.481偈。又参照别译杂阿含九九经(大正藏二、四○
九a以下)。
五 淳陀经1
八三 铁匠之子淳陀曰 「牟尼佛陀慧广博
离爱法主最上者 我辈御者中最优
世间沙门有几何 谨请佛陀语示我」 (一)
八四 世尊宣说:「淳陀!
沙门有四无第五 汝今现问为汝说
17 胜道者及入道者 道中生活与污道」 (二)
八五 铁匠之子淳陀曰 「诸佛谁是胜道者
云何无比说入道 我问道中生活者
为我说明污道者」 (三)
八六 「离烦恼箭度疑惑 乐趣涅盘无随贪
天人世界为导师 佛说斯人胜道者 (四)
八七 教中第一知第一 教中说法有分别
断疑不动之牟尼 第二比丘说入道。 (五)
八八 有自制念无罪句 亲闻法句诸善说
此是道中生活者 第三比丘为依道 (六)
八九 覆盖伪装行善务 众中傲慢污在家
虚谈谄谩不自制 非胜行者污道者 (七)
一 蛇 品 五 淳陀经 二五
--------------------------------------------------------------------------
小部经典二 二六
九○ 有闻有慧圣弟子 洞察此等四沙门
彼等一切知如斯 如斯见已不退信
18 云何染污不染污 净与不净可辨比」 (八)
淳陀经竟
注1 本经是世尊临入灭之前,住于波婆城铁匠之子淳陀所有庵婆园时,佛受淳陀最后之供养,
于彼时佛应淳陀之讯问有关四种沙门而作此说法。此一说法,在叙述佛入灭前后之巴利长
部大般涅盘经(Mahaparinibbanasuttanta)中无存,此为别出之单独经。汉译长阿含游行
经及其它之涅盘经类,均未别立而另说此法,乃是包含在涅盘经中。即在:长阿含游行
经(大正藏一、一八b)、佛般泥洹经卷上(大正藏一、一六七c以下)、般泥洹经卷上(大
正藏一、一八三b)、有部毘奈耶杂事卷三七(大正藏二四、三九○b以下)包含有与本
经相当之说法。在有部毘奈耶杂事中,亦有与本经极为相似之说法。
六 败亡经1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容貌壮丽之天神,于夜稍
过时分,遍照祇园各角落。走近世尊前,然后作礼,立于一方。天神以偈白世尊:
九一 「我等向瞿昙世尊 欲请问败亡者人
如何为败亡者门 为此我等前来问」 (一)
九二 「了知胜存者容易 了知败亡者容易
乐法者为胜存者 嫌法者为败亡者」 (二)
九三 「第一类之败亡者 如斯我等能了知
敢请世尊说第二 如何为败亡者门」 (三)
九四 「他喜无寂之诸人 喜不善法之诸人
喜恶离善之教法 此是败亡者之门」 (四)
九五 「第二类之败亡者 如斯我等能了知
敢问世尊说第三 如何为败亡者门」 (五)
一 蛇 品 六 败亡经 二七
--------------------------------------------------------------------------
小部经典二 二八
19 九六 「睡眠集会之为事 又懒惰而不精进
忿恚为自之标识 此是败亡者之门」 (六)
九七 「第三类之败亡者 如斯我等能了知
敢问世尊说第四 如何为败亡者门」 (七)
九八 「父母之年岁已老2 不是复居盛壮人
生活富裕不奉养 此是败亡者之门」 (八)
九九 「第四类之败亡者 如斯我等能了知
敢问世尊说第五 如何为败亡者门」 (九)
一○○ 「婆罗门或是沙门3 以及其它行乞者
妄语欺瞒之此等 此是败亡者之门」 (一○)
一○一 「第五类之败亡者 如斯我等能了知
敢问世尊说第六 如何为败亡者门」 (一一)
一○二 「财产甚多有金银 积聚富裕食物人
独自一人享美味 此是败亡者之门」 (一二)
一○三 「第六类之败亡者 如斯我等能了知
敢问世尊说第七 如何为败亡者门」 (一三)
一○四 「夸慢血统憍财富 矜耀自家之姓氏
轻蔑己身亲戚者 此是败亡者之门」 (一四)
一○五 「第七类之败亡者 如斯我等能了知
敢问世尊说第八 如何为败亡者门」 (一五)
一○六 「溺着女色耽于酒 终日酷嗜于博奕
心欲求得反而失 此是败亡者之门」 (一六)
20 一○七 「第八类之败亡者 如斯我等能了知
敢问世尊说第九 如何为败亡者门」 (一七)
一○八 「己妻嫌厌不满足 另喜他人之妻女
乐见游荡诸淫女 此是败亡者之门」 (一八)
一○九 「第九类之败亡者 如斯我等能了知
敢问世尊说第十 如何为败亡者门」 (一九)
一 蛇 品 六 败亡经 二九
--------------------------------------------------------------------------
小部经典二 三○
一一○ 「年龄已过盛壮者 如树果实之熟透
连牵妻女散步行 嫉妒彼女夜难眠
此是败亡者之门」 (二○)
一一一 「第十类之败亡者 如斯我等能了知
世尊请语第十一 如何为败亡者门」 (二一)
一一二 「不论男人或妇女 居立主人之位者
散财破产耽酒肉 此是败亡者之门」 (二二)
一一三 「第十一之败亡者 如斯我等能了知
再请世尊语十二 何为败亡者之门」 (二三)
一一四 「生于剎帝利家者 财产小而渴爱大
希求此世君王位 此是败亡者之门」 (二四)
一一五 世间此等败亡者 正确具足而观见
不赴败亡成圣者 彼等幸福升天界」 (二五)
败亡者经竟
注1 依本经之注书为佛说吉祥经(经集小品第四、大吉祥经),因只说示有情繁荣之一面,故
诸天更问世尊,世间之有情,缘何理由而衰亡。于是佛于说吉祥经之次日,为彼等说本经。
又与本经相当诸偈,见杂阿含一二七九经(大正藏二、三五二a以下)、别译杂阿含二七
七经(大正藏二、四七○b以下)。
2 本偈参照Sn.124偈及J.IV.P184。
3 本偈参照Sn,129偈。
七 贱民经1
p.21.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给孤独园。时世尊晨早着衣持钵及僧伽梨衣,
为行乞而入舍卫城。尔时,事火婆罗堕阇婆罗门之居所,然神火之灯、供养供物。
时世尊于舍卫城内次第行乞,走近事火婆罗堕阇婆罗门之居处。事火婆罗堕阇婆罗
门遥见世尊前来。见已,白世尊言:「汝!止于彼处,低级伪滥沙门!止于彼处。汝
一 蛇 品 七 贱民经 三一
--------------------------------------------------------------------------
小部经典二 三二
贱民者,贱民者!止于彼处,勿近神圣之处。」世尊闻是言已,即向事火婆罗堕阇婆
罗门作如次宣示:「汝婆罗门!然汝知贱民者?汝知贱民者之法耶?」「卿瞿昙!我
不知秃头者事,亦不知贱民者之法。卿瞿昙!愿汝说示,我欲知贱民者事与秃头者
之法。」「汝婆罗门!然者,谛听善思念之,我为汝说。」「卿!唯然!「事火婆罗堕阇
婆罗门答世尊已,世尊宣说如次:
一一六 「有忿者或有恨者2 又覆盖伪善恶人
有恶邪见有谄者 应知彼人是贱民 (一)
一一七 一生或是二生者 加害此世之生类
对生类无慈爱者 应知彼人是贱民 (二)
22 一一八 加害包围及掠夺 村落都市诸人等
此辈称为压制者 应知彼人是贱民 (三)
一一九 于村落或于林野 人不与而起盗心
掠夺窃取他人物 应知彼人是贱民 (四)
一二○ 实是承蒙受负债 对汝竟说未贷借
迫令还债为遁辞 应知彼人是贱民 (五)
一二一 确实由些许欲心 杀害行道之诸人
夺取他人些许物 应知彼人是贱民 (六)
一二二 为己为人为财物 恐失身命及财产
为人作证说虚语 应知彼人是贱民 (七)
一二三 亲戚或友人之妻 或用暴力或合意
与之相交成淫行 应知彼人是贱民 (八)
一二四 父母之年岁已老3 盛壮年期已过去
生活富裕不奉养 应知彼人是贱民 (九)
一二五 父母兄弟及姊妹 或对父母与亲戚
以加害语恼乱者 应知彼人是贱民 (一○)
一二六 若人询问第一义 枉教于不饶益义
隐蔽真义妄语者 应知彼人是贱民 (一一)
一二七 多作恶业之行为 所作不欲令人知
一 蛇 品 七 贱民经 三三
--------------------------------------------------------------------------
小部经典二 三四
隐蔽真象行为者 应知彼人是贱民 (一二)
一二八 时到他家去作客 蒙受佳馔之飨待
客来不作还飨礼 应知彼人是贱民 (一三)
一二九 婆罗门或者沙门4 及其它之行乞者
以用妄语之欺诈 应知彼人是贱民 (一四)
23 一三○ 婆罗门或者沙门 饭食之时将来临
出语恼乱而不与 应知彼人是贱民 (一五)
一三一 此世愚痴之所缠 贪求些许金钱物
常为不实言语者 应知彼人是贱民 (一六)
一三二 自己宣扬自己行 且又轻贱于他人
自慢实乃卑贱者 应知彼人是贱民 (一七)
一三三 恼害乃至吝啬者 恶作以及自私者
诳者与无惭愧者 应知彼人是贱民 (一八)
一三四 或为诽谤彼佛陀 或为诽谤彼比丘
乃至在家之佛子 应知彼人是贱民 (一九)
一三五 自己实非阿罗汉5 声言而为阿罗汉
含括梵天世间贼 此实最下之贱民
我为汝等作说明 此等类人称贱民 (二○)
一三六 非因生来乃贱民6 亦非生是婆罗门
乃由依行是贱民 亦依行是婆罗门 (二一)
一三七 我说如此之真伪 由此次例可得知
杀犬之摩檀迦事7 有名旃陀罗之子 (二二)
24 一三八 然彼摩檀迦得难 所得第一之名声
多剎帝利婆罗门 齐来对彼施供养 (二三)
一三九 彼离尘垢得大道 乘得天乘八等至
离却贪欲至梵天 彼至梵天无遮止 (二四)
一四○ 虽生诵习圣典家 因缘甚深婆罗门
彼等造作诸恶业 屡屡近行于此者 (二五)
一 蛇 品 七 贱民经 三五
--------------------------------------------------------------------------
小部经典二 三六
一四一 乃于现世受呵责 以至来世生恶趣
彼等趣至于恶趣 又受种种之呵责
虽生尊位难遮止 (二六)
一四二 非因生来乃贱民8 亦非生是婆罗门
乃由依行当贱民 亦依行是婆罗门」 (二七)
事火婆罗堕阇婆罗门闻此言后,白佛言:「卿瞿昙!希有哉,卿瞿昙!希有哉。
卿瞿昙!譬如使倒而复起,蔽者开露,如教迷者以道,如暗夜揭来灯火,使具眼者
得见诸色,如此卿瞿昙以诸多之教说说法。我愿归依卿瞿昙、教法、比丘僧。卿瞿
昙!由今日以后,以至寿尽,认受我归依为优婆塞。」
贱民经竟
注1 本经之注释书中以事火婆罗堕阇经(Aggika-Bharadvaja-sutta)之名为标题。汉译本与
本经相当之经为杂阿含一○二经(大正藏二、二八b以下),别译本杂阿含二六八经(大
正藏二、四六七b以下)。
2 本偈亦出于PTS.I,P.160。
3 本偈参照Sn.98偈及J.IV.P.184。
4 本偈参照Sn.100。
5 本偈参照十诵律卷二卷四九(大正藏二三、一二b、三五六c)、有部毘奈耶卷一○(大
正藏二三、六七六a)、有部苾刍尼毘奈耶卷四(大正藏二三、九二七b)。
6 本偈与 Sn.142 偈同。
7 摩檀迦(Matanga)故事出自SnA.PP.184-191;J.IV.PP.376-389 等。
8 本偈与 Sn.136 偈同。又出自SnA,P.192。
八 慈经1
一四三 义巧之人现观行 彼涅盘之寂静句
有能耿直且端正 善语柔和无过慢 (一)
一四四 心中知足且易养 生活简素无杂行
一 蛇 品 八 慈经 三七
--------------------------------------------------------------------------
小部经典二 三八
诸根寂静且聪明 不谄檀越无随贪 (二)
一四五 虽受诸识者非难 不行一切杂秽行
但修慈悲安乐法 与众生幸福安稳2 (三)
一四六 任何生物及生类 怖动者与定立者
任何长身大身者 中身者与短躯者
微细者与粗大者 (四)
26 一四七 目见者与不见者 住远者与不远者
已生者与住胎者3 利乐此等诸有情 (五)
一四八 彼此互相勿欺瞒 任何处人勿轻贱
勿作恼害瞋恚想 不欲使人受苦辛 (六)
一四九 恰似母有独生子 甘为守护舍身命
修习无量大慈意 一切生类如斯对 (七)
一五○ 善待世间诸众生 无量慈意应习生
上下纵横无障碍 既无怨恨亦无敌 (八)
一五一 行住坐卧如实知 住立慈祥正念中
远离睡眠狮子卧 佛教名谓慈梵住 (九)
一五二 具足戒律成正见 不从恶见随烦恼
调伏诸欲莫贪求 从此不再入母胎 (一○)
大悲经竟
注1 本经亦出于Khuddaka-patha P.8(小诵经第九经)。依据Manoratha-purani II,P.342、
本经一名慈护咒(Metta-paritta)。是故可知本经常用为护咒。本经乃世尊在雪山之麓、
为诸天神所恼乱之比丘,作为护咒及业处(禅定观法之对象)所说之经。
2 以下之二句被引用于Visudahi-magga P.297。
3 「已生者」(bhuta)指已生更无生之阿罗汉。
一 蛇 品 八 慈经 三九
--------------------------------------------------------------------------
小部经典二 四○
p.27.
九 雪山〔夜叉〕 经1
一五三 萨达其罗夜叉曰:
「今当十五布萨日2 天辉晚霞夜近时
我等当谒高名师 不见瞿昙在何处」 (一)
一五四 黑摩瓦特夜叉曰:
「彼对一切有情众 善能平等确立否
彼对好恶有思惟 善能自在统制否」 (二)
一五五 婆多耆利夜叉曰:
「彼对一切有情众 善能平等得确立
彼对好恶有思惟 善能自在行统制」 (三)
一五六 喜玛远达夜叉曰:
「不取非所与者否 对诸生物自制否
由诸放逸远离否 禅定有无遣除否」 (四)
一五七 婆多耆利夜叉曰:
「不被与者决不取 对诸生物有自制
由诸放逸得远离 佛对禅定无遣除 (五)
一五八 喜玛远达夜叉曰:
「汝不作妄语者否 汝不作恶口者否
28 不言毁伤之语否 不语无义绮语否」 (六)
一五九 婆多耆利夜叉曰:
「彼乃不作妄语者 以至不作恶口者
不言毁伤之言语 彼以慧智语胜义」 (七)
一六○ 喜玛远达夜叉曰:
「于诸欲无染着否 心不杂混污浊否
已能超越愚痴否 佛对诸法具眼否 (八)
一六一 婆多耆利夜叉曰:
「彼不染着于诸欲 心亦无杂混污浊
一 蛇 品 九 雪山经 四一
--------------------------------------------------------------------------
小部经典二 四二
已超越一切愚痴 佛对诸法有具眼」 (九)
一六二 喜玛远达夜叉曰:
「有成就具足明否 彼行已为清净否
彼诸有漏已尽否 有无再生后有否」 (一○)
29 一六三 婆多耆利夜叉曰:
「必以明成就具足 彼之行为亦清净
一切诸有漏已尽 无有后有之再生 (一一)
一六三 牟尼身意具正业 正语等业已具成
彼佛成具明行足 汝应如法行赞叹 (一一之一)
一六三 牟尼身意具正业 正语等业已具成
彼佛成具明行足 汝应如法行随喜 (一一之二)
一六四 牟尼身意具正业 正语等业已具成
彼佛成具明行足 我等应见彼瞿昙 (一二)
一六五 如鹿之胫有瘦身3 叡智少食不动贪
林中禅思有牟尼 让我等诣见瞿昙 (一三)
一六六 断除诸欲无期待 坐如师子行如象
离于死魔解脱者 我等近前问世尊 (一四)
一六七 宣说者及解脱者 一切诸法悟达者
怨恨怖畏越度者 我等欲问瞿昙佛」 (一五)
一六八 喜玛远达夜叉曰:
「何时之生起世间4 对于何者为亲爱
世间有何可执取 因何成为世间害 (一六)
30 一六九 世尊告喜玛远达:
「世间有时生起六5 众生对六生起爱
世间唯有执取六 生起六欲害世间」 (一七)
一七○ 「世间因此而受害 何以世人偏执取
请问以语出脱道 云何由苦得解脱」 (一八)
一七一 「世间原有五种欲6 第六心欲意所示
一 蛇 品 九 雪山经 四三
--------------------------------------------------------------------------
小部经典二 四四
若离此等六种欲 如此由苦得解脱 (一九)
一七二 世间以此出脱道 对汝等如实宣说
我为汝等宣斯说 如斯由苦得解脱」 (二○)
一七三 「谁度此世之瀑流7 谁渡此世浪洋海
无有支援无依赖 有谁不沉生死海」 (二一)
一七四 「一生常时戒成具 有慧善作三等持
内有思虑正念者 得渡难渡之暴流」 (二二)
一七五 「远离欲爱之妄想 超越一切诸有结
可得灭尽喜与有 彼乃不沉于深海」 (二三)
一七六 「见甚深慧微妙义 不着欲有无所有
于一切处得解脱 见此经行彼大仙」 (二四)
一七七 「见微妙义有高名8 与慧不着欲藏识9
31 遍知一切有善慧 见此经行彼大仙」 (二五)
一七八 「我等今日见善义10 善义光辉善现起
我等于此渡暴流 得见无漏之正觉 (二六)
一七九 我等一千诸夜叉 皆向尊师为归依
既有神变之名声 我等尊师无上师 (二七)
一八○ 我等由村复至村11 由山至山更徘徊
今再礼拜正觉者 善法性法比丘众」 (二八)
雪山〔夜叉〕经竟
注1 依本经之注:前世有出家积善根之二人,一人为过失,今生作夜叉王,各为五百夜叉之首
领;一夜叉住雪山,一夜叉住中印度七岳。彼等知世尊出世成佛,共来闻佛说法。与本经
汉译本相当之经典,见杂阿含一三二九经(大正藏二、三六五c 以下)、别译本则为杂阿
含三二八经(大正藏二、四八三c 以下)、义足经卷下兜勒梵志经(大正藏四、一八三b
以下)、立世阿毘昙论卷一、夜叉神品(大正藏三二、一七七b 以下)等。此等之中,立
世阿毘昙论与本经最为接近,义足经则居次,杂阿含经与本经相差最差远。但由以上汉译
诸经相互关系作比较,亦有与本经之关系相近者。
一 蛇 品 九 雪山经 四五
--------------------------------------------------------------------------
小部经典二 四六
2 以下二偈被引用于AA.I,P.239。
3 本偈前半与次偈,亦出于S.I,P.16。
4 次二偈亦出于S.I,P.41。与此等汉译之相当偈,见杂阿含一○○八经(大正藏二、二六四
a)、杂阿含一三二六经(大正藏二、三六四c)、别译本杂阿含二三五经(大正藏二、四
五九a 以下)、有部毘奈耶卷四七(大正藏二三、八八四c)。
5 「六」系指眼、耳、鼻、舌、身、意之内六处与色、声、香、味、触、法之外六处。
6 本偈亦出于S.I,P.16。与Mahavastu III,P. 417杂阿含六○二经(大正藏二、一六一a)、
请参阅别译本杂阿含一七七经(大正藏二、四三八a以下)。四分律卷三二(大正藏二二、
七九二c 以下)之偈,部分亦与本偈相类。
7 以下三偈与S.I,P.53.杂阿含一二六九经、一三一六经(大正藏二、三四八c、三六一b以
下)、别译本杂阿含一七八经、三一五经(大正藏二、四三八b、四七九c)、瑜伽师地论
卷一八(大正藏三○、三七六b)请参阅。
8 本偈亦出于S.I,P.33。
9 欲阿赖耶(kamalaya),关于欲是指渴爱与邪见二者。阿赖耶有执着之义。
10 本偈前半其表面意义是:「今日我等迎接好日,天明美丽的曙光,使我等神清气爽而出。」
而本偈所译乃是其两面的含义。
11 本偈参照SN.192偈。
一○ 旷野(夜叉)经1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旷野之旷野夜叉栖息处。时旷野夜叉来诣世尊前,近
前白世尊言:「沙门!汝去。」世尊:「友!唯诺」即去。「沙门!汝来。」世尊:「友!
唯诺。」即来。旷野夜叉再度白世尊言:「沙门!汝去。」世尊:「友!唯诺。」即去。
「沙门!汝来。」世尊:「友!唯诺。」即来。旷野夜叉三度白世尊言:「沙门!汝去。」
世尊:「友!唯诺。」即去。「沙门!汝来。」世尊:「友!唯诺。」即来。旷野夜叉四
度白世尊言:「沙门!汝去。」〔世尊:〕「友!汝欲我去,我不去。汝可作汝想欲之
32 事。」
「沙门!我将问汝,若汝不给我解答,我将令汝心错乱、撕裂汝心脏、或捉汝两
一 蛇 品 一○ 旷野经 四七
--------------------------------------------------------------------------
小部经典二 四八
足投向恒河彼岸。」〔世尊曰:〕「友!含括天、魔、梵天世界,于沙门、婆罗门、
天、人等大众之中,未曾见能令我心错乱、撕裂我心脏、或捉我两足投至恒河彼岸
者。但友!汝若欲问,即当问。」
时旷野夜叉以偈白世尊:
一八一 「此世何者最胜宝2 如何善行聚乐人
何者味中最美味 如何之命最胜命」 (一)
一八二 「此世信为最胜宝 施戒善行最可乐
第一义谛味最美 慧命乃为最胜命」 (二)
一八三 「云何能渡此瀑流3 云何能渡此海洋
云何能越度苦恼 云何能得遍清净」 (三)
33 一八四 「依信始能渡瀑流4 依不放逸度海洋
依精进能越苦恼 依慧始能得遍净」 (四)
一八五 「云何而能得智慧5 云何而能得财宝
云何而获得称誉 云何而结交友谊
云何而得此世界 至他世界无愁烦」 (五)
一八六 「汝欲获得涅盘道6 应信阿罗汉诸法
心不放逸聪明者 依闻六欲得智慧 (六)
一八七 行所当行耐荷负7 勤奋斗者得财富
依真实语获称誉 与所欲者结友谊」 (七)
一八八 「实语善心精进舍 此等四法信为主
在俗生活若存此 当至他界无愁烦 (八)
一八九 实语调御舍忍辱8 此四胜者应须知
但欲广知其它等 问他沙门婆罗门」 (九)
一九○ 「何须再问他彼等 应问之人云何存
现世后世安隐法 云何当得知原因」 (一○)
一九一 佛实为我得饶益 今特来此住旷野
我今已知何所施 能令我得大果报 (一一)
一九二 我今由村复至村9 由城至城且徘徊
一 蛇 品 一○ 旷野经 四九
--------------------------------------------------------------------------
小部经典二 五○
今且礼拜正觉者 善法性等之诸法 (一二)
旷野〔夜叉〕经竟
注1 本经说示佛对旷野夜叉化导。本经亦出于S.I,PP.213-215(SIC.12.Alavam),是为此经之
原貌。可参照汉译杂阿含一三二六经(大正藏二、三六四b 以下)、别译本杂阿含三二五
经(大正藏二、四八二c以下)、有部毘奈耶卷四七(大正藏二三、八八四b以下)。此等
汉译相当之经中,以杂阿含三二五经与本经最为接近。
2 以下之二偈亦出于前注之诸经及S.I,P.42。在杂阿含一○一三经(大正藏二、二六五a)、
别译本杂阿含二四○经(大正藏二、四六○a)、出曜经卷一二(大正藏四、六七三a)、
法集要颂经卷一(大正藏四、七八二a)中亦有此等相当偈颂。
3 以下之二偈,除出于前注之诸经外,可参照杂阿含六○三经、一三九经(大正藏二、一六
一a 以下、三六七a),别译本:杂阿含三二八经(大正藏二、四八五a)、瑜伽师地论卷
一八(大正藏三○、三七五c 以下)。
4 本偈被引用于Mil.P.36。又与本偈之相当者,见大毘婆沙论卷一四二(大正藏二七、七三
一c)、阿毘昙毘婆沙论卷三七(大正藏二八、二七三c)。
5 本偈与一八七偈为稍相类似之偈,出于杂阿含一二八二经(大正藏二、三五三a),别译
杂阿含二八○经、三二五经(大正藏二、四七一b、四八三a)、瑜伽师地论卷一八(大
正藏三○、三七五b)。
6 本偈可参照出曜经卷一二(大正藏四、六七三b)、法集要颂经卷一(大正藏四、七八二
a 以下)。
7 本偈前半被引用于KhpA.P.139。
8 以下二偈之相似偈颂可见杂阿含一三二九经(大正藏二、三六七a)。一八九偈后半被引
用于Sn.I,p.26。
9 本偈被引用于DA.I,P.232;MA.I,P.133;AA.II,p.110。参照一八○偈。
p.34.
一一 征胜经1
一九三 或立或步行 或坐又或卧
一 蛇 品 一一 征胜经 五一
--------------------------------------------------------------------------
小部经典二 五二
身有屈与伸 此是身动作 (一)
一九四 骨腱相结联2 深皮肉上涂
表皮外包蔽 如实不见身 (二)
一九五 身充肠与胃 肝脏与膀胱
心脏与肺脏 肾脏与脾脏 (三)
一九六 充洟与唾液 充汗与脂肪
关节血滑液 胆汁与油膏 (四)
一九七 此身有九孔3 常时流不净
由眼流眼垢 由耳流耳垢 (五)
一九八 由鼻流洟液 时口吐胆汁
时时咳出痰 由身流汗水 (六)
一九九 此头虽空洞 其中脑充满
愚者障无明 常思身是净 (七)
二○○ 一旦身死至 膨胀成青瘀
墓场横弃置 亲兄弟不顾 (八)
二○一 尸体为狗噉 野干狼蛆虫
鸦鹫同来啄 其它生物拖 (九)
35 二○二 闻已佛之语 中有慧比丘
遍知身不净 彼则见如实 (一○)
二○三 生身同如尸 尸同如生身
内脏与外体 对身应离欲 (一一)
二○四 具慧之比丘 远离贪与欲
甘露无有死 证得涅盘句 (一二)
二○五 爱此人间身4 不净实恶臭
充满诸污秽 流漏此彼处 (一三)
二○六 如此不净身 犹自思高扬
轻视他人者 是无见愚盲
征胜经竟
一 蛇 品 一一 征胜经 五三
--------------------------------------------------------------------------
小部经典二 五四
注1 在注释书中,本经之标题为身断坏经kayavicchedanika-sutta。本经之由来,依注所示,
因佛访问迦毘罗城,令使多数释迦族子弟出家。酰摩迦释迦王(khemaka-Sakkaraja)
之女,许婚佛弟难陀。彼女为国中第一美人,名为言Janapada-kalyani-Nanda(即孙陀利
难陀)。彼女因失夫,不得已而出家,实则并非真信佛教。世尊为止彼女之欲心,使感世
间之无常,于是化作妙龄绝世之美人,令奉侍自己。此化女最初十五六岁,次第成为二十
岁、三十岁、四五十岁乃至百岁之老妪,老衰而无昔日之容貌,遂即死去。其尸体膨胀、
腐败、烂坏、化现为白骨。遂令彼女入正修行,成阿罗汉果。本经即是当时为彼女之说法。
本经之经名征胜经,即意味说示征服欲爱之经意。如注释书为身断坏经之经名,乃最适
切。以上孙陀利难陀故事在本经之注(SnA.P.241-243)以外,亦出于Dhpa,III,P.113-119。
2 以下之六偈亦出于J.I.P.146。
3 九孔(nava sota)指两眼、两耳、两鼻、口、大小便孔。
4 本偈亦出于Thag.453偈。
一二 牟尼经1
二○七 渴爱邪见生怖畏2 居家所缘尘垢生
舍断亲昵不居家 此实牟尼之伟见 (一)
二○八 断绝烦恼勿生长 现世烦恼勿任生
彼牟尼中第一者 见此涅盘寂静仙 (二)
36 二○九 考虑烦恼亡种子 勿使爱润生活动
牟尼实见生灭尽 不入轮回舍断寻 (三)
二一○ 了知所住烦恼爱 是等一一不欲求
牟尼实离诸贪欲 舍欲勤修达彼岸 (四)
二一一 一切胜知有善慧3 一切诸法无执着
舍尽渴爱解脱者 彼诸贤者知牟尼 (五)
二一二 禁行具备戒慧力4 等持一心有定念
脱着除障无漏者 彼诸贤者知牟尼 (六)
一 蛇 品 一二 牟尼经 五五
--------------------------------------------------------------------------
小部经典二 五六
二一三 牟尼独行不放逸5 如师子不畏诸声6
如风行不着诸网 如莲出水无涂着
毁誉褒贬无动迁 导他不被他导者
彼诸贤者知牟尼 (七)
37 二一四 他人极端施毁语 柱立无动心泰然
离贪诸根成等持 彼诸贤者知牟尼 (八)
二一五 如梭柱立自端直 于诸恶业嫌忌者
正与不正细观察 彼诸贤者知牟尼 (九)
二一六 业制自已不行恶 幼年中年皆自制
自无恼害不恼他 彼诸贤者知牟尼 (一○)
二一七 依存他施得上食78 或中或残均无别
心中无赏亦无贬 彼诸贤者知牟尼 (一一)
二一八 青壮之时远女色 牟尼离淫不缚着
离憍解脱不放逸 彼诸贤者知牟尼 (一二)
二一九 了知世间第一义 越度大海与瀑流
断除漏缚无依止 彼诸贤者知牟尼 (一三)
二二○ 在家出家两不同 在家善务养妻子
出家漏尽断我执 在家害物不自制
牟尼自制常护生 (一四)
二二一 青颈孔雀翱翔空9 不如天鹅快速力
在家如斯均难比 林中禅思之牟尼 (一五)
牟尼经竟
以上蛇品第一竟。
总摄颂
蛇与陀尼耶 犀角与耕田
纯陀与败亡 贱民与慈经
七岳与旷野 征胜与牟尼
此等十二经 总名谓蛇品
一 蛇 品 一二 牟尼经 五七
--------------------------------------------------------------------------
小部经典二 五八
注1 本经依注释文所示,并非一时对一人所说,而是在种种场合对种种人所说,是对有关牟尼
(真实之比丘)之行,汇集所说。
2 本偈被引用于Mil.P.211,P.385。
3 本偈可参照S.II.P.284,杂阿含一○七一经(大正藏二、二七八c),别译杂阿含一○经(大
正藏二、三七六b)
4 「禁行」(vata)是头陀行(dhutanga)。有关头陀之事,参照「清净道论」第二品。
5 本偈可参照Mahavastu III,P.110,四分律卷一六(大正藏二二、六七三c)。
6 以下之三句参照Sn.71偈。
7 本偈被引用于DhpA.Iv,P.99。
8 「由上之食」是由瓮中最初取出之食。「由中」是由中之食,乃由瓮之中间取出之食。「残余」
之食是残留瓮底中之一匙二匙之食。
9 与本偈相当之偈见别译杂阿含卷(大正藏二、三七四b),三法度论卷上(大正藏二五、
一七b),大智度论(大正藏二五、八四b)。
p.39.
二 小 品
一 宝经1
二二二 来此云集诸鬼神2 无论地上与空中
诸鬼神众皆幸福 恭敬谛听我所说 (一)
二二三 诸鬼神众请倾听3 须对人类施慈行
不分昼夜运供物 是故护彼不放逸 (二)
二二四 此世他世多财富4 胜诸天界有财宝
无有等胜如来宝 是故我说如来宝
依此真理有吉祥 (三)
二二五 释迦牟尼证得定5 胜灭离贪甘露法
此即殊胜为法宝 依此真理有吉祥 (四)
二 小 品 一 宝经 五九
--------------------------------------------------------------------------
小部经典二 六○
二二六 最胜佛陀净赞叹 此是世人无间定6
40 无有等同此定等 依此真理有吉祥 (五)
二二七 八辈善人皆赏赞7 此等僧众有四双
弟子应施善逝者 施与彼等有大果
此即殊胜为僧宝 依此真理有吉祥 (六)
二二八 持意坚固善精进8 瞿昙教中无欲者
彼等应达甘露门 已得无负受寂定
此即殊胜为僧宝 依此真理有吉祥 (七)
二二九 恰似帝柱依大地9 四方之风不能动
如此不动诸圣者 此等谛观谓善人
此即殊胜为僧宝 依此真理有吉祥 (八)
二三○ 甚深慧者善说示10 明暸诸圣谛仁者
若彼屡屡有放逸 彼等不取第八有11
此即殊胜为僧宝 依此真理有吉祥 (九)
二三一 彼等共有见成具12 彼等实能舍三法
41 舍去存在诸身见 怀疑乃至戒禁取
更由四恶趣解脱13 且能不犯六重罪14
此即殊胜为僧宝 依此真理有吉祥 (一○)
二三二 假令彼等以身语15 更以心意行恶业
不得隐蔽而忏悔 是则可见涅盘句
此即殊胜为僧宝 依此真理有吉祥 (一一)
二三三 恰似夏月中初夏16 如林丛中花满开
为说第一利益法 如此胜法至涅盘
此即殊胜为佛宝 依此真理有吉祥 (一二)
二三四 伏知伏施知将来 能说胜法无上者
此即殊胜为佛宝 依此真理有吉祥 (一三)
二三五 旧业已尽新未生17 对于未来心离贪
42 种子已尽欲不长 贤者如灯明寂灭
二 小 品 一 宝经 六一
--------------------------------------------------------------------------
小部经典二 六二
此即殊胜为僧宝 依此真理有吉祥 (一四)
二三六 诸鬼神聚集来此 无论地上与空中
如来应为人天敬18 礼佛有情有吉祥 (一五)
二三七 诸鬼神聚集来此19 无论地上与空中
如来应为人天敬 礼法有情有吉祥 (一六)
二三八 诸鬼神聚集来此 无论地上与空中
供奉如来及人天 礼僧有情有吉祥 (一七)
宝经竟
注1 依注所示:在毘舍离城发生饥馑等灾祸时,毘舍离之离车族欲消除此难,特至王舍城招请
世尊来毘舍离。世尊赴毘舍离,为除其灾祸而说此经。本经亦出于 khuddakapatha PP.
3-6(小诵经第六经)。在 Milinda-Panha P.150;Visuddhi-magga P.414;Samanta-
Pasadika P.159;ptsA.I,P.367等之中,作为世尊所说护咒(Paritta)之一乃最初举出本
经之名。又在manoratha-purani II.P.342中,以本经为保护咒(Ratana-paritta)。故知
本经是用为重要的护咒经。又与本经相当之经有Mahavastu I;pp.290-295,两者类似之偈
极多。
2 本偈可参照Mahavastu I,P.290。
3 本偈可参照ibid.P.294。
4 本偈可参照ibid.P.290F。
5 以下之三偈,可参照ibid.P.291。
6 「无间定」(anantariya-samadhi)谓之无漏之道定(magga–samadhi)。此定于无间之后
无任何障碍,即可得圣果,故云无间定。
7 「八辈」(attha puggala)是八种圣者,即须陀洹向、须陀洹果、斯陀含向、斯陀含果、
阿那含向、阿那含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四双cattari yugani是向与果为一双,以上
须陀洹乃至阿罗汉为四双。
8 本偈可参照Mahavastu I.P.293。
9 本偈可参照ibid.P.292。
二 小 品 一 宝经 六三
--------------------------------------------------------------------------
小部经典二 六四
10 本偈可参照ibid.P.292f。
11 「第八有」(bhavam atthamam),虽谓极七反生之最劣者,但今后只生于七次生存世界
(有),以为最极时,其后即般涅盘,更不再来。故得见道圣者,不受第八回之有。
12 本偈是说有关得见道者。本偈被引用于Katha-vatthn P.109;P.179;P.185f;P.193。又可参
照Mahavastu P.291f。
13 「四恶趣」(cattaro apaya)是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
14 「六重罪」(cha abhithanani)是在杀母、杀父、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之五逆
罪上,再加就他师外学。
15 本偈可参照Mahavastu I,P.292。
16 本偈可参照ibid;P.294。
17 本偈可参照ibid.P.293。
18 「作如来」tathagata 原本作「如来」,在本偈亦可译为如来,但次二偈系指法与僧,故不译
为如来。全部使共通而译为如来。以下二句可参照Mahavastu I.P.295。
19 本偈之后半及次偈之后半被引用于UdA.P.153。
二 臭秽经1
二三九 〔苦行婆罗门帝须向迦叶佛曰〕
「稷与谷物支那豆 叶果根果蔓果物
诸善人如法得食 不语虚伪不贪欲 (一)
二四○ 善能炊煮善调理 他人净施吃美味
43 有者且食诸米饭 彼谓迦叶食臭秽 (二)
二四一 梵天亲类婆罗门 善能炊煮善调理
且食米饭与鸟肉 食臭秽者我不许
问汝迦叶说斯义 汝之臭秽为何者 (三)
二四二 杀生宰割并绳缚 盗取妄语与诈欺
习诵邪曲淫人妇 如此之行为臭秽
臭秽非因食肉而 (四)
二 小 品 二 臭秽经 六五
--------------------------------------------------------------------------
小部经典二 六六
二四三 此世诸欲不自制 贪求诸味业不净
邪空邪见难化导 肉食不是实臭秽 (五)
二四四 粗暴冷酷习暗害 害友过慢无悲愍
吝啬从不行施舍 肉食不是实臭秽 (六)
44 二四五 忿憍刚愎反抗心 谄曲嫉妒自矜扬
亲诸不善有过慢 肉食不是实臭秽 (七)
二四六 赖债行恶与谗谤 奸商行诈饰言说
于世为恶最下人 肉食不是实臭秽 (八)
二四七 对诸众生无禁制 取他物品施加害
无戒残忍行不仁 肉食不是实臭秽 (九)
二四八 贪求诸欲多侵害 常行恶事死至闇
彼等有情入地狱 肉食不是实臭秽 (一○)
二四九 不食肉断食裸体2 结发涂尘服兽皮
侍火供养于世间 为得不死多苦行
真言祭祀及牺牲 不分季节激烈行3
不度疑惑非净人 (一一)
45 二五○ 守护通路胜根行4 质真柔软乐谛法
断一切苦去执着 贤者见闻无执着」 (一二)
二五一 斯义世尊反复说 通晓吠陀之彼等
牟尼宣说种种偈 知义无着无臭秽 (一三)
二五二 佛示善说为除苦 开涅盘句无臭秽
帝须谦虚礼如来 当场乞求作沙门 (一四)
臭秽经竟
注1 本经乃对于鱼肉为臭秽而不食,信为成圣者之条件,世尊为苦行婆罗门说示,持来迦叶
佛之臭秽说法。是即过去迦叶佛之时,迦叶佛为信以鱼肉为臭秽之帝须婆罗门说真正臭秽
为何物之说法,而成为本经。
二 小 品 二 臭秽经 六七
--------------------------------------------------------------------------
小部经典二 六八
2 不食鱼肉兽肉乃至断食、裸体(na maccha-mamsam nanasakattam)。依注释,古人
解释为鱼、肉、断食,亦可解释为鱼与肉之不食(na maccha-mamsanansakattam)。但
今则从古说。
3 「季节激烈行」(utupasevana)。暑期太阳照射,雨期中不入屋檐之下而住于树下,冬季
入水中,此种习行以为苦行。
4 「胜根」(vijitindriya),在异本及注释书为(viditindriya)知根之义。注为「以智遍知六
根,明察六根。」
三 惭经1
二五三 超越惭愧嫌忌者 若言我为汝之友
不引受自所作业 彼非我友应须知 (一)
二五四 口说爱语伴不实 对诸友人而语者
只知言而不实行 此诸贤者皆识知 (二)
二五五 疑惧不和常行此2 只见彼过非友人
我身依彼如母子 不坏他人真实友 (三)
二五六 赏赞将来涅盘果 期待者为通学人
为人担负为喜悦 精进修习生原因 (四)
二五七 涅盘寂静味远离 已饮定味心欢喜
永断烦恼及诸恶 名为饮味法喜者 (五)
惭经竟
注1 本经之五偈乃一婆罗门请问世尊:「何为不可亲近之友,何为友人应可亲近?修如何之加
行?得如何之上味?」等四种意义。世尊察彼之心而为说此五偈法。在本生经三六三惭故
事(Hiri-jataka.J.III.p.196)中有此五偈。除二五四偈前半不同之外,其它全部相同。然
依本经注文,不谓释尊之说法,而是释尊前生为菩萨作婆罗奈长者时所说。又与本经五偈
同源所出有汉译杂阿含九七八经(大正藏二、二五三c)、别译本杂阿含二一二经(大正
二 小 品 三 惭经 六九
--------------------------------------------------------------------------
小部经典二 七○
藏二、四五三a 以下)等。于此等经中,其说法乃释尊之所说,虽非本生谭,而其说法因
缘亦与本经大不相同。盖此为忘却说时、说处、说法因缘等之偈语,如此传承下来,而为
后人附以种种之因缘谭而成为如现在之种种经典。
2 本偈亦出于J.III;P.192f。
四 大吉祥经1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容姿美丽之天神,夜半
过后,遍照祇树园各隅。接近世尊之前,敬礼世尊,立于一方。天神以偈白世尊:
二五八 「诸天诸人等 思念诸吉祥
仰望诸福报 语我最吉祥」 (一)
二五九 「勿近诸愚者2 亲近诸贤者
供养应供者 是最上吉祥 (二)
二六○ 住于适当所 积前世福德
自有正誓愿 是最上吉祥 (三)
47 二六一 多闻与工巧3 调伏与善学
多说诸善语 是最上吉祥 (四)
二六二 孝养父与母 妻子当摄受
正业无混浊 是最上吉祥 (五)
二六三 如法行布施 摄受诸亲戚
诸行业无罪 是最上吉祥 (六)
二六四 不乐诸恶行 且自离饮酒
诸法不放逸 是最上吉祥 (七)
二六五 敬重与谦让 满足及感恩
时时闻妙法 是最上吉祥 (八)
二六六 忍辱与柔和 会见诸沙门
时时有法谈 是最上吉祥 (九)
二六七 修苦与梵行 善观四圣谛
二 小 品 四 大吉祥经 七一
--------------------------------------------------------------------------
小部经典二 七二
涅盘之作证 是最上吉祥 (一○)
二六八 触诸世间法4 其心不动摇
安稳离尘忧 是最上吉祥 (一一)
二六九 如斯诸行已 一切处不败
人人得福利 是最上吉祥」
大吉祥经竟
注1 本经乃向诸天说示有关吉祥之教法。本经原出自Khuddaka-patha P.2f(小诵经第五经)
依吉祥经之名。又在法句经卷下吉祥品(大正藏四、五七五a)、法句譬喻经卷四吉祥品
(大正藏四、六○九a以下)中,与本经诸偈比较甚为一致及类似之偈亦多。
2 本偈可参照成实论卷一(大正藏三二、二四七b)。
3 本偈被引用于J.III;P.369。
4 诸世间法(1oka-dhamma)为利得(labha)、不利得(alabha)、名声 ( yasa)、不名声
(ayasa)赏赞(pasamsa)、毁誉(ninda)、乐(sukha)、苦(dukkha)之八法。
五 针毛夜叉经1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伽耶村单奇他满杰(Tamkita-manca)之针毛夜叉栖
48 息处。尔时粗皮夜叉与针毛夜叉过世尊之近处。时粗皮夜叉告针毛夜叉曰:「此是沙
门。」「彼似沙门而非沙门,我所知,彼为沙门、或似沙门非沙门。」时,针毛夜叉趋
近世尊前,近前复更挨至世尊身旁。时世尊将身回避。时针毛夜叉白世尊言:「沙门!
汝畏我耶?」「友!我非畏汝,但恶触汝,故我回避。」「沙门!我将问汝。汝若不能
回答,我将使汝心错乱、或裂汝心脏、或捉汝两足投至恒河彼岸。」「友!含括天、
魔、梵天之世界乃至沙门、婆罗门、天、人等中未曾见能使我心错乱、裂我心脏、
或捉我两足投至恒河彼岸者。但友!汝若欲问,可即问之。」时针毛夜叉以偈白世尊:
二七○ 「贪欲瞋恚依何因缘起?2
乐不乐依何因缘生?
诸不善寻与善意,又依何等起?
二 小 品 五 针毛夜叉经 七三
--------------------------------------------------------------------------
小部经典二 七四
二七一 如诸童子放乌鸦,是否为放舍?」 (一)
贪欲瞋恚依身因缘起3,
乐不乐依身因缘生,
诸不善寻与善意,依此身体起,
如诸童子放乌鸦,是为真放舍。 (二)
49 二七二 贪欲乃至不善寻,由己亲爱生,
恰似尼拘律树木,生如寄生木,
贪欲乃至不善寻,广系着诸欲,
恰如林中生蔓草,扩散遍满处。 (三)
二七三 夜叉汝谛听!若人已了知,
烦恼依何生,彼能度烦恼,
难度之瀑流,前未曾度处,
已度,不再受诸有。」 (四)
针毛夜叉经竟
注1 本经原文亦出于S.I.P.207f(S.10.3.Suciloma)。汉译相当此经有杂阿含一三一四经(大正
藏二、三六一a 以下),别译杂阿含三一三经、三二三经(大正藏二、四七九b 四八一c
以下)等。
2 以下四偈之相当偈,见瑜伽师地论卷一八(大正藏三○、三七六c)。
3 本偈被引用于MNd.P.16;P.471;CNd.P.352(小义释暹逻本)。与本偈相当之偈,除上揭示
之汉译杂阿含之外,在别译杂阿含等则无存。
六 法行经1
二七四 法行与梵行2 最上之宝力
从家而非家 出家应修持 (一)
二七五 若彼语麤语 如兽乐害人
彼命实更恶 唯自增尘垢 (二)
二 小 品 六 法行经 七五
--------------------------------------------------------------------------
小部经典二 七六
二七六 比丘乐争斗 愚痴法所障
佛所说之法 告之亦不知 (三)
二七七 加害自修者 先行起无明
杂染至地狱 惛然之昧道 (四)
二七八 彼堕入地狱 由胎复至胎
如斯之比丘 死后受诸苦 (五)
二七九 恰如陷粪坑 污秽悉充满
长年受污染 实难得清净 (六)
二八○ 诸比丘应知 恶欲喜恶者
恶思惟恶行 知斯至恶处3 (七)
50 二八一 汝等应和合4 摈斥恶比丘
吹除谷皮滓5 取去恶尘芥 (八)
二八二 沙门非沙门 除此恶谷壳
应吹除恶欲 恶行及恶处 (九)
二八三 一心住静虑6 净人共其住
聪明和合者 除尽苦边际 (一○)
法行经竟
注1 本经乃在迦叶佛灭后出家,通达三藏,傲慢唱尊邪说,诽谤他人,堕入阿鼻地狱,今世为
鱼,更死入地狱之迦毘罗比丘(Kapila)之故事,世尊用以对众比丘说法。在注书中本经
标题为迦毘罗经。
2 本偈被引用于DhpA.IV,P.42。
3 「恶行处」(Papa-gocara)为淫女、寡妇、处女、比丘尼、黄门之居所及酒家等处,详请
参阅Visuddhi-maggaP.17。
4 以下三偈亦出于A.IV,P.172。
5 以下半偈及次偈前半偈被引用于MilP.414。以下半偈及次之二偈被引用于MA,II.P.119;
SA.II,P.49。又此等亦可参阅四分律卷六○(大正藏二二、一○一○a)。二八二偈前半,
被引用于SnA.P.165。
二 小 品 六 法行经 七七
--------------------------------------------------------------------------
小部经典二 七八
6 本偈被引用于Mil.P.411。
七 婆罗门法经1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时憍萨罗国婆罗门之权威长老、
耆宿年迈高龄众人来至世尊前,近至世尊之座,共同问候,交谈述怀喜、慰之语后,
彼等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婆罗门诸众白世尊言:「卿瞿昙!今婆罗门于诸婆罗门
法,符合于往昔之诸婆罗门否?」「汝众婆罗门!今诸婆罗门,于诸婆罗门法与往昔
诸婆罗门不相符合。」「卿瞿昙!若无不便之障难,卿瞿昙为我等说往昔诸婆罗门之
婆罗门法。」「若然,汝等婆罗门!当自善作意谛听,我当宣说。」彼等婆罗门回答世
尊:「唯然!卿瞿昙。」世尊作斯言曰:
二八四 「往昔苦行仙 善能行自制
彼等舍五欲 各自行真利 (一)
51 二八五 往昔婆罗门 无畜无财谷
读诵是财谷 守护梵库藏 (二)
二八六 彼等依信者 各家备食物
思惟此信施 施诸婆罗门 (三)
二八七 种种染衣服 卧具住居富
诸方国土人 礼拜婆罗门 (四)
二八八 神圣不可侵 法护不能胜
彼至各家户 任进无妨遮 (五)
二八九 四十八年间 童子行梵行
往昔婆罗门 只求明与行 (六)
二九○ 不与他姓婚 彼等不买妻
交际共相爱 相乐同共住 (七)
二九一 近妻之外时 月水之不远
此间婆罗门 决不行淫法 (八)
二九二 梵行戒质直 柔软与苦行
二 小 品 七 婆罗门法经 七九
--------------------------------------------------------------------------
小部经典二 八○
柔忍不害命 忍辱受赞说 (九)
52 二九三 彼第一梵行 坚固精勤者
彼实断淫法 梦中亦不行 (一○)
二九四 此世有识人 随学彼禁戒
梵行不淫戒 忍辱受赞说 (一一)
二九五 米衣与卧具 乞求酥与蜜
如法受取者 于中行施与
在行施与时 决不杀牛等 (一二)
二九六 牛实第一友 由彼生五味
如父母兄弟 或如他亲戚 (一三)
二九七 彼等与食力 乐与肤光泽
知牛斯利益 决不杀牛等 (一四)
二九八 身优美且大 色丽有名声
已持诸行法 热心为行止
彼等生世间 世人皆得乐 (一五)
二九九 王室之荣华 严饰众美女
彼等渐欢乐 彼等生颠倒 (一六)
三○○ 善作良马轭 车驾饰美彩
门庭分区划 家室敷豪华 (一七)
三○一 牛群及美女 世俗人拥有
得广大财富 婆罗门思忖 (一八)
三○二 彼等编圣典 行往蔗王处2
53 供汝有多富 亦复有多财
愿汝生来世 多谷亦多财 (一九)
三○三 王为车兵主 婆罗门劝说
献马献人祭3 掷棒与苏摩45
此等献供祭 乃至无遮会
种种诸财富 施彼婆罗门 (二○)
二 小 品 七 婆罗门法经 八一
--------------------------------------------------------------------------
小部经典二 八二
三○四 牛衣与卧具 善饰众美女
善作良马轭 美彩缝车驾 (二一)
三○五 门庭分区划 家室敷豪华
种种谷充满 施诸婆罗门 (二二)
三○六 彼等得财宝 欢喜共贮藏
彼等陷欲深 渴爱益增长
彼等编圣典 更白甘蔗王 (二三)
三○七 犹如水与池 黄金与财谷
恰如人资具 牛亦人资具
献供汝多财 献供汝多富 (二四)
三○八 王为车兵主 婆罗门劝说
数十万只牛 宰杀为献供 (二五)
三○九 牛羊有脚角 不作任何害
牛羊性柔和 出乳多满瓮
王杀彼诸牛 执刀夺其命 (二六)
54 三一○ 祖神与诸天 帝释阿修罗
若王刀下牛 诸天叫非法 (二七)
三一一 古来有三病 欲食不足老
杀害诸家畜 病起九十八 (二八)
三一二 非法伤众生 成为昔所传
暴害共害牛 献供法退失 (二九)
三一三 此昔之恶法 识者均苛责
众等见非法 苛责婆罗门 (三○)
三一四 如斯法毁失 首陀毘舍裂
剎帝利分争 妻以轻视夫 (三一)
三一五 剎利婆罗门 种姓所护者
不崇己血统 被欲所左右」 (三二)
斯言已,彼等长老婆罗门白世尊言:「卿瞿昙!善哉,卿瞿昙!善哉。汝瞿昙如
二 小 品 七 婆罗门法经 八三
--------------------------------------------------------------------------
小部经典二 八四
使倒者起,使蔽者露现,如教迷者以道,如暗夜揭来灯火使有眼者见诸色。
55 如斯卿瞿昙以诸多教说而为宣示。我等归依瞿昙与法及比丘僧,卿瞿昙!自今
日以后,容纳我等尽形寿归依为优婆塞。」
婆罗门法经竟
注1 本经虽与汉译中阿含一五六经、梵波罗延经(大正藏一、六七八a 以下)相当,但两者之
间则有很大的不同。
2 「甘蔗王」(Okkaka),往昔之大王,为日种族,乃释迦族之祖。
3 「献马祭」(assa-medha),以马牺牲献神,杀而为供祭。献人祭(purisa-medha),杀人
为祭祀,亦为牺牲祠神方式之一,其情即当可推知。
4 掷棒祭(sammapasa),投掷祭祀用之棒,以为献供祭,详细不明。
5 「苏摩祭」(Vaja-peyya),是饮苏摩酒献供祭。无遮会(niraggala)是施一切众生之供
养法会。
八 船经1
三一六 人由他学能识法 犹如诸天礼帝释
礼敬学人多闻者 对彼显示乐法心 (一)
三一七 亲近贤者不放逸 听闻解了此师法
如法随法行师教 识者分别聪慧者 (二)
三一八 未得其义且羡他 亲近小人及愚者
于兹道法无知辩 至死疑惑不度越 (三)
三一九 譬如有人渡大水 彼入河中有急流
己之运行从水流 彼又岂得度他人 (四)
三二○ 如此于法无知辩 不听诸多闻者义
未度疑惑自不知 岂能使他得悟解 (五)
56 三二一 譬如乘坐坚固船 具备桨舵甚完全
巧知操纵觉慧者 度他多人乘其船 (六)
二 小 品 八 船经 八五
--------------------------------------------------------------------------
小部经典二 八六
三二二 通晓吠陀自修习 多闻不为世法侵
若人倾听近习彼 以自知解悟彼等。 (七)
三二三 故实有慧修道者 多闻善人应亲近
了知行道第一义 彼识道法应得乐
船经竟
注1 本经依注释文:舍利弗对于引导彼入佛教之马胜(Assaji)比丘,常尊敬为师。当马胜离
至他方时,舍利弗向马胜所在之方向礼拜。比丘等见此而不知此事,思惟舍利弗之礼拜方
隅,未弃外道之邪习,对舍利弗出以恶口。世尊知悉此事之后,对诸比丘宣说本经以为对
师之敬。在注释书中,以本经之经题为法经(Dhamma-sutta)。
九 何谓戒经1
三二四 「如何有戒有正行 身口意业如何增
若人立于正定者 应可到达最上义」 (一)
三二五 「莫妒他人敬长上 须知此是谒见师
听闻说法知剎那 恭敬谛听善说者 (二)
三二六 态度谦逊无意气 时时向师面前去
57 义法梵行与禁制 且应随念须正行 (三)
三二七 乐法之人有法乐 住立于法知决定
冒渎法语不可语 善说真理度此生 (四)
三二八 喜笑饶舌悲泣瞋 谣曲诡诈贪与慢
激情暴言污浊惑 离憍自己住立行 (五)
三二九 闻彼善说识真髓 闻识定修成真髓
性急而成放逸人 彼之闻慧不可增 (六)
三三○ 喜诸圣者宣说法 人人语意成无上
寂静柔和住立定 证达闻慧之真谛」 (七)
何谓戒经竟
二 小 品 九 何谓戒经 八七
--------------------------------------------------------------------------
小部经典二 八八
注1 依据注释文:舍利弗为令其在俗友人出家,施与种种教法及业处(禅家观法的对象),惟
因未得圣果,舍利弗知此比丘,于自己之教化无缘,须更得佛之教化,于是携彼同至佛所。
此比丘乃以本经最初之偈向佛请问。佛对之解答,遂成本经。与本经大体相当之经、见佛
本行集经卷三八(大正藏三、八二八c 以下)。
一○ 起立经1
三三一 应须起立与静坐2 汝等耽眠有何益
烦恼箭射所恼苦 患病痛人何得眠 (一)
58 三三二 应须起立与静坐 为求寂静精进学
死神知汝不放逸 不来向汝作翻弄 (二)
三三三 诸天及人皆依止3 欲求居所得安乐
度越渴爱与染着 修习剎那勿空过4
修习剎那空过者 堕入地狱实可悲 (三)
三三四 放逸即为污尘垢5 尘垢乃从放逸生
不放逸者智慧明 即可拔除烦恼箭 (四)
起立经竟
注1 本经乃佛为出家后不久之五百新参比丘之放逸、食事时杂谈高声,而说之法。
2 本偈可参照S.I,P.198.杂阿含一三三二经(大正藏二、三六七c),别译本杂阿含三五二经
(大正藏二、四八九c),大智度论卷一七(大正藏二五、一八四b)。
3 与本偈相当之偈,见出曜经卷五不放逸品(大正藏四、六三四c 以下)、法集要颂经卷一
放逸品(大正藏四、七七八c)。
4 以下三句亦出于Thag.403偈。
5 本偈与Thag.404偈同。
二 小 品 一○ 起立经 八九
--------------------------------------------------------------------------
小部经典二 九○
一一 罗喉罗经1
三三五 「与汝共依住 非轻蔑智者
为人执法炬 汝尊彼教否」 (一)
三三六 「与我共依住 无轻蔑智者
为人执法炬 常尊彼教者」 (二)
〔以上〕 为序偈
三三七 「舍弃五种欲 愉悦之色声2
依信而出家 灭尽苦边际 (三)
三三八 亲近诸善友3 远离无聒噪
边地处卧坐 于食知量者 (四)
59 三三九 衣服或食物 坐卧或药品
对此勿渴爱 勿再入轮回 (五)
三四○ 遵律别解脱 五根自防护
于汝身至念4 一切须厌离 (六)
三四一 净相伴欲贪5 此须应回避
善依不净想 修习心一境 (七)
三四二 修习无相定6 舍去慢随眠
止灭斯慢故7 汝为寂灭行」 (八)
世尊实以此等偈对罗喉罗屡屡教诫。
罗喉罗经竟
注1 佛子罗喉罗出家为比丘,以舍利弗、目犍连为师。佛为使他对自己之出生、种姓、容貌等
不起骄慢不为虚谈,佛在其出家以来至得圣道时止,屡屡对他教诫。本经即是教诫之一。
2 本偈可参照Thag.195偈。
3 以下之二偈,被引用于MA.II,p.380。
4 以下之半偈,亦出于Thag.1225偈后半S.I,p.188。又被引用于Vm.P.38。杂阿含一二一四
经(大正藏二、二三一b)、别译杂阿含二三○经(大正藏二、四五八b)、瑜伽师地论卷
二 小 品 一一 罗喉罗经 九一
--------------------------------------------------------------------------
小部经典二 九二
一七(大正藏三○、三七二b)中有相当之偈。
5 本偈亦出于Thag.1224偈后半1225偈前半、S.I,P.188。又被引用于Vm. P.38。可参照杂阿
含同上、别译杂阿含同上、瑜伽师地论亦同上(三七二a)。
6 本偈亦出于Thag.1226 偈S.I,P.188。又被引用于Vm.P.38。DhsA.P.223,于杂阿含、别译
杂阿含皆同上,瑜伽师地论同上(三七二a 以下)有相当之偈。
7 「止灭之故」(abhisamaya)此语非现观意义之abhisamaya ( abhi + sam +i,乃由abhi+
sam + ya 而成。在注释书中说明为灭尽之故(khaya)、衰灭之故(vaya)、舍断之故
(pahana)、舍遣之故(patinissagga)。又如以上诸用语可参照七三七偈。
一二 鹏耆舍经1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旷野之阿伽罗婆庙。尔时尊者婆耆舍之和尚尼拘卢陀
劫波长者,于阿伽罗婆寺般涅盘不久。时闲处禅思之婆耆舍尊者之心中起如斯思念:
「我和尚果然已般涅盘或未般涅盘耶?」时尊者婆耆舍于下午由禅思出,至世尊所。
60 至后礼拜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尊者婆耆舍白世尊言:「世尊!我于此闲处禅
思,我心起是思念:『我师和尚已般涅盘或未般涅盘耶?』」时尊者婆耆舍即从座起
偏袒衣一肩,向世尊合掌,以偈白世尊曰:
三四三 「请问崇高智慧者 尊师现世断诸疑2
比丘慧寂有名声 阿伽罗婆寺命终 (一)
三四四 「世尊付彼婆罗门 名尼拘卢陀劫波
见固法者礼世尊 勤望解脱行精进 (二)
三四五 释尊普眼观声闻 我等欲知彼一切
我等已预耳听闻 汝为吾师无上者 (三)
三四六 语我使我断疑惑 知广慧者般涅盘
千眼诸天帝释说 普眼者为我等说 (四)
三四七 此世愚痴与无智 疑惑根据诸结缚
61 此遇如来而止灭 彼为人中第一眼 (五)
三四八 若不除尽烦恼者 犹如无风拂密云
二 小品 一二 鹏耆舍经 九三
--------------------------------------------------------------------------
小部经典二 九四
一切世间覆黑暗 智光者亦无光辉 (六)
三四九 诸智者光照世间 故我思惟知尊师
亲近尊师观慧者 请为众中明劫波 (七)
三五○ 即发种种美妙音 举首徐啼如天鹅
徐出圆音善调适 我等一心闻端直 (八)
三五一 舍断生死遣烦恼 众等乞奉我说法
凡夫不能言欲知 如来智虑知且说 (九)
三五二 尊师端正有智慧 令此凡夫得知解
把握完全说明法 最后合掌向尊师
高慧了知劫波趣 勿令我等做无知 (一○)
三五三 高精进者知圣法 勿令我等做无知
夏时暑热渴望水 闻佛言若降甘雨 (一一)
三五四 志愿涅盘劫波师 彼之梵行成功否
如解脱者般涅盘 我等请问学有余」 (一二)
三五五世尊曰:
「彼对名色等渴爱 断长久随黑魔流
度越生死无残余 五者最胜世尊说3 」 (一三)
三五六 「我闻第七仙人语4 尊师之语我信乐
我之所问实非空 婆罗门师不欺我 (一四)
三五七 佛陀弟子言行一 如佛之言起身行
恶魔诳人思扩展 断彼波旬坚固网 (一五)
三五八 世尊乃是劫波师 见取轮转初根元
劫波师实是难度 而超死魔之领域」 (一六)
鹏耆舍经竟
注1 在注书中,本经系以尼拘卢陀劫波经(Nigrodhakappa-sutta)为标题。本经与汉译杂阿
含一二二一经(大正藏二、三三三a以下)相当。
2 以下十六偈全部与Thag.1263-1278偈一致。
二 小 品 一二 鹏耆舍经 九五
--------------------------------------------------------------------------
小部经典二 九六
3 「五者最胜」(panca-settha),按注释文是指阿若憍陈如等五比丘为最胜者,或以信、勤、
念、定、慧之五根,或以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之五分法身为最胜之人。
4 「第七仙人」(isi-sattama),释尊为次于毘婆尸佛乃至迦叶佛之过去六佛之第七佛。
一三 正普行经1
p.63.
三五九 「广博智慧渡瀑流2 到达彼岸般涅盘
我问牟尼自住立 出家离欲之比丘
云何世间正普行」 (一)
三六○世尊曰:
「天变地异之判断 梦断吉凶并祸福
占相问卜应根绝 舍断占卜之过失
比丘世间正普行 (二)
三六一 天界人界之诸欲 比丘应令调伏贪
超越诸有证知法 比丘世间正普行 (三)
三六二 比丘舍离两舌语 忿怒吝惜应舍弃
除断适顺与异逆 比丘世间正普行 (四)
三六三 爱与不爱均舍已 无依止物无取着
离脱一切结缚缘 比丘世间正普行 (五)
三六四 不见诸蕴等坚实 面对诸欲当调伏
彼自无依不导他 比丘世间正普行 (六)
64 三六五 持语持意持身业 善知正法不违逆
专心欲求涅盘道 比丘世间正普行 (七)
三六六 『彼之礼我』不自高 种种怒骂无瞋恨
由他得食无憍慢 比丘世间正普行 (八)
三六七 舍断三界贪欲有 远离有情离结合
离烦恼箭度疑惑 比丘世间正普行 (九)
二 小 品 一三 正普行经 九七
--------------------------------------------------------------------------
小部经典二 九八
三六八 自己知行适当道 不害世间任何物
蕴处谛法如实知 比丘世间正普行 (一○)
三六九 任何随眠皆无有 诸不善根悉根绝
意乐渴爱不希求 比丘世间正普行 (一一)
65 三七○ 诸漏已尽舍断慢 一切贪路皆过越
调御圆寂自住立 比丘世间正普行 (一二)
三七一 见有信闻正决定 智者群中不随群
调伏贪欲与瞋怒 比丘世间正普行 (一三)
三七二 开覆善净胜烦恼 四谛之法达彼岸
诸行之灭善巧智 比丘世间正普行 (一四)
三七三 于诸过去未来蕴 越度分别净慧者
离脱一切十二处 比丘世间正普行 (一五)
三七四 知四谛句证谛法 舍断诸漏见涅盘
一切依蕴灭尽故 比丘世间正普行 (一六)
三七五 世尊所说诚如斯 自行调御如斯住
66 超越一切结缚缘 彼应世间正普行」 (一七)
正普行经竟
注1 按注释文:本经因在大会之日所说,故又云大会经(Mahasamaya-sutta)。世尊于迦毘
罗城之大林,由五百阿罗汉围绕,为化导闻法集会之诸天,世尊对自行化作化佛之质问而
说此经。此为向具有贪行倾向之诸天所说之法。
2 本偈被引用于DA.II,P.684。
一四 昙弥迦经1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时有昙弥迦优婆塞共五百优婆
塞,诣世尊之处。诣已,礼拜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昙弥迦优婆塞以偈白世
尊言:
二 小 品 一四 昙弥迦经 九九
--------------------------------------------------------------------------
小部经典二 一○○
三七六 「我问尊师广慧者 由家乃至成非家
或者在家优婆塞 佛子如何行善妙 (一)
三七七 尊师知天含世界 知善恶趣与彼岸
师见无比微妙义 世言尊师殊胜佛 (二)
三七八 怜愍有情师证入 说示一切智与法
普眼者开三毒覆 无垢之光遍世间 (三)
67 三七九 伊罗婆那是象王 闻师胜者来师前
与师谈论而证得 闻佛善哉而喜去 (四)
三八○ 毘沙门天鸠鞞罗 来近师尊遍闻法
贤者彼问师尊语 闻佛所说而喜去 (五)
三八一 邪命外学或尼犍 此等外学喜论争
众慧难越我尊师 立者难越走行人 (六)
三八二 论争为事婆罗门 老中幼者皆如是
其它论客亦思考 皆依尊师望利益 (七)
三八三 尊师善说微妙法 此法微妙乐致喜
人人欲闻尊师法 最胜之佛为我说 (八)
三八四 此等比丘优婆塞 为闻佛说来集坐
如诸天闻天王说2 随觉善说彼等闻」 (九)
三八五 「闻我汝等除烦恼 听闻正法并行持
68 随顺出家觉慧者 行住坐卧习威仪 (一○)
三八六 比丘行乞勿非时3 清早至村可行乞
非时行者被缚着 觉者非时不行乞 (一一)
三八七 诸法色声香味触 易使有情生憍慢
对此诸法调伏欲 清早为食可入村 (一二)
三八八 比丘清早得食已 由村回归独密坐
摄制自己内思念 不可放逸生外意 (一三)
三八九 假令彼与诸佛子 或与比丘为共语
为彼应说殊胜法 勿为诽谤与两舌 (一四)
二 小 品 一四 昙弥迦经 一○一
--------------------------------------------------------------------------
小部经典二 一○二
三九○ 有人反驳起诽谤 我等不赞小慧者
诸种缚着缚彼等 心由圣道远离故 (一五)
三九一 食住卧具僧伽梨4 乃至除垢之用水
胜慧声闻闻善说 于此种种应省察 (一六)
三九二 食住卧具僧伽梨 水除尘垢此等法
69 对此比丘无染着 犹如荷叶寄水滴 (一七)
三九三 次为汝说在家务 在家弟子何修行
纯然善妙比丘法 所有在家不能达 (一八)
三九四 不自杀害教杀生5 他人杀害亦不容
世间刚强藏笞杖 一切生类哀战栗 (一九)
三九五 何处何物不与者 应知他物须回避
人盗令盗不容认 不与取者应回避 (二○)
三九六 智者回避非梵行 犹如回避炽热火
不能行此梵行者 至少不可淫人妻 (二一)
三九七 集会之时或众中 彼此不可说妄语
令妄教妄皆不容 不真之语应回避 (二二)
三九八 自行饮酒不可行 在家乐法不饮酒
令饮教饮皆不容 应知饮酒人醉狂 (二三)
三九九 愚者因醉行诸恶 又使人醉行诸恶
70 愚者欲行非福因 狂醉痴根应回避 (二四)
四○○ 不害生物不盗取6 不说妄语不饮酒
离非梵行不事淫 不应于夜非时食 (二五)
四○一 不着花环不用香 地上敷床唯可卧
此即八支布萨者 依佛所说尽苦边 (二六)
四○二 月半十四十五日7 及第八日行布萨
神变之月具八支8 信乐之意行无缺 (二七)
四○三 布萨终了诸智者 心起信乐皆随喜
翌朝以进饮食物 随所供与比丘众 (二八)
二 小 品 一四 昙弥迦经 一○三
--------------------------------------------------------------------------
小部经典二 一○四
四○四 如法得财养父母 正当商贾彼应行
在家斯行不放逸 死后生天名自光」 (二九)
昙弥迦经竟
71 小品第二终。
小品之摄颂(总偈)
宝与臭秽惭 最上之吉祥
针毛与法行 更婆罗门法
船经与何戒 起立罗喉罗
劫波与普行 更又昙弥迦
此等十四经 经集言小品
注1 持三归五戒、多闻而通晓经典、得阿那含果之昙弥迦优婆塞,与彼同样之五百优婆塞俱,
诣至世尊前,请益有关在家者及出家者之行道,佛为解答,即成本经。
2 「天王」(Vasava)为帝释之别名。
3 本偈可参照Mahavastu III,p.328。
4 以下之二偈被引用于Visuddhi-magga p.45。
5 以下至最后十一偈,与之相当之偈颂,可参见舍利弗阿毘昙论卷第六(大正藏二八、五七
四a 以下)。
6 以下之二偈亦出于A.I,p.214f;A.IV,p.254;p.257f,P.261。可参照增一阿含卷一六(大正藏
二、六二五c)、长爪梵志请问经(大正藏一四、九六八c)。
7 本偈可参照A.I,p.144;p.145杂阿含一一一七经(大正藏二、二九六a),别译本杂阿含四六
经(大正藏二、三八九a)以下。
8 「神变月」(Patihariya-pakkha)依注释文,为入雨季前之月Asalha-masa(额沙茶月
--五、六月),雨季三个月及雨季后之月Kattika-masa(迦刺底迦月--九、十月)共五个
月。此外一般人以神变月为Asalha Kattika及 phagguna-masa(额勤娄那月--一、
二月)之三个月,此外更有人以每半月布萨日之前后日一日、十三日、七日及九日为神变
月份。
二 小 品 一四 昙弥迦经 一○五
--------------------------------------------------------------------------
小部经典二 一○六
三 大 品
p.72.
一 出家经1
四○五 云何出家具眼者2 云何观察彼世尊
出家何为大喜庆 佛之出家阿难说 (一)
四○六 在家居住多狭隘 烦恼尘垢发生处
出家之后多宽广 视无烦恼始出家 (二)
四○七 出家以后依我身 避离恶行与恶业
已舍恶语并恶行 生活遍净度活命 (三)
四○八 成道前在摩揭陀3 山围之国王舍城
充满三十二德相 为行乞而赴王城 (四)
四○九 高殿耸立摩揭陀 频毘沙罗见彼佛
见已具足微妙相 王对近臣述次义 (五)
四一○ 「汝等注意此尊者4 容姿长大颜色净
彼之行步正完全 眼前约可见一寻 (六)
四一一 于中有念眼下垂 彼之出身非贱家
王遣使者走向问 比丘欲向何处行」 (七)
四一二 所遣彼等之王使 由佛之后追随行
比丘今欲往何处 彼之住所何处寻 (八)
四一三 每家次第续行乞5 善自防护根门护
彼佛正知有正念 适量受食钵或满 (九)
四一四 彼牟尼佛行乞已 由王舍城出市外
此处山麓为住所 一直前往盘荼婆 (一○)
四一五 近前得见佛住所 然后诸使近前行
其中一使还王城 追踪之事奏王听 (一一)
四一六 「大王若问此比丘 盘荼婆前山窟中
三 大 品 一 出家经 一○七
--------------------------------------------------------------------------
小部经典二 一○八
如虎如牛如师子 置身一直而端坐」 (一二)
73 四一七 王闻使者之言已6 剎帝利王乘美乘
一心前往佛住所 盘荼婆山直急行 (一三)
四一八 剎帝利王乘车行 来至山麓下坐乘
步行行近比丘前 诣彼牟尼坐其处 (一四)
四一九 国王坐已心欢喜 与彼交问喜候语
感铭语毕王致意 国王如是述次义 (一五)
四二○ 「汝尚年轻且年少 青年人生第一期
具备容貌与壮行 出身如正剎帝利 (一六)
四二一 我欲与汝诸财物 象众先导有光辉
精锐军队汝受用 语我所问汝之生」 (一七)
四二二 「雪山山腹是故居7 憍萨罗国往昔住
具备财宝勇进者 端方正直一民族 (一八)
74 四二三 彼之族姓为日种 彼之生族曰释迦
由彼家族我出家 非为冀求诸欲者 (一九)
四二四 已见诸欲之过患8 以见出离为安稳
我为出离行精勤 意喜精勤非诸欲」 (二○)
出家经竟
注1 本经乃世尊踰城出家后,由迦毘罗城南下入王舍城行乞时,与摩竭陀国王频毘娑罗会见时
所述之状况。为佛传之一部。此与会见频毘娑罗王之故事,虽出于多种佛传,但如本经之
以偈文出者,与本经同源而来者有Mahavastu II,P.198f、四分律卷三一(大正藏二二、
七七九c以下)、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卷四(大正藏二四、一一八b以下)等。特别是有部
毘奈耶破僧事与本经各偈极为相似。
2 本偈以下至最后之各偈可参照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卷四(大正藏二四、一一八b以下)。
3 本偈以下之很多偈,可参 Mahavastu II,P.198f。
4 本偈以下至最后之各偈,与四分律卷三一(大正藏二二、七七九c以下)相当一致。
三 大 品 一 出家经 一○九
--------------------------------------------------------------------------
小部经典二 一一○
5 在Mahavastu中无与本偈相当者。
6 以下之四偈,不与Mahavastu 相当。
7 以下之二偈,可参照大智度论卷三(大正藏二五、七七a)。
8 在 Mahavastu 中无与本偈相当偈。
二 精勤经1
四二五 尼连禅河畔 瑜伽得安稳
极勤修禅思 专心我精勤 (一)
四二六 恶魔障解脱 悲悯语近我
「汝瘦颜色恶 汝之近死期 (二)
四二七 汝死有千分 汝生只一分
汝生为殊胜 有命行诸善 (三)
75 四二八 汝若行梵行 向火献供物
汝应积多福 汝何作精勤 (四)
四二九 精勤道难至 难行到达难」
恶魔述此偈 立于佛之前 (五)
四三○ 如此示恶魔 世尊如次说
「放逸之波旬 来此何目的 (六)
四三一 世间福微量 于我无所用
目的求诸福 恶魔为人说 (七)
四三二 先信次精进 又是我有慧
如此自专心 何须汝求生 (八)
四三三 我起精进风 涸竭诸流水
如此自专心 使我身血涸 (九)
四三四 身体血涸时 胆汁痰亦涸
身体肉灭尽 我心益澄静
我具念慧定 愈能善立住 (一○)
四三五 如斯善住立 得最高受用
三 大 品 二 精勤经 一一一
--------------------------------------------------------------------------
小部经典二 一一二
心不求诸欲 有情中清净 (一一)
76 四三六 汝欲第一军2 不乐第二军
饥渴第三军 渴爱第四军 (一二)
四三七 惛眠第五军 怖畏第六军
疑为第七军 覆情汝八军 (一三)
四三八 恭敬利名誉 邪行得名声
称扬赞自己 贬下毁他人 (一四)
四三九 汝军障解脱 黑魔之军势
无勇者不胜 勇者胜已乐 (一五)
四四○ 我着文邪草3 不乐着生命
若我败之生 不如战死胜 (一六)
四四一 沙门婆罗门 没于战不见
寻行诸善者 不知涅盘道 (一七)
四四二 驾象意无怠 四方见魔军
斗战我抗衡 此场不能动 (一八)
四四三 含天诸世人4 不堪胜魔军
77 我慧破汝军 如石破土钵 (一九)
四四四 自由善思惟 善念使住立
诸国我游行 广导诸弟子 (二○)
四四五 我教诸弟子 专心不放逸
无忧至彼处 无欲得涅盘」 (二一)
四四六 「我于七年间5 缠付从随彼
有念正觉者 不得乘机会 (二二)
四四七 石有脂肪色6 或有此柔软
有此美味食 如鸦步徘徊 (二三)
四四八 不得其美味 鸦舍此处去
如近石之鸦 我等厌瞿昙」 (二四)
78 四四九 彼魔败忧闷7 由胁落琵琶
三 大 品 二 精勤经 一一三
--------------------------------------------------------------------------
小部经典二 一一四
夜叉意销沉 从此便消失 (二五)
精勤经竟
注1 本经与前经之最后偈:「意喜精勤非诸欲」,精勤是佛在成道前六年间有关与恶魔争斗而
说者。此亦成为佛传之一部分。此一故事亦多由佛传中出。与本经同源之偈者有Mahavas-
tu II,PP.238-240佛本行集经卷二五(大正藏三、七六九b以下), Lalitavistara ( Lef-
mann)PP.261-263,方广大庄严经卷七(大正藏三、五八二b以下)等。
2 以下四偈被引用于MNd.P.96;P.174;P.333f CNd(暹罗本)P.144f。又与此等四偈相当之
偈,可见大智度论卷五、卷一五(大正藏二五、九九b以下、一六九a)。而在其卷五则
被引用于杂藏经所说与此四偈及以后数偈相当之偈。
3 「文邪草」(munja)为世尊于成道时在菩提树下敷座之草。属禾本科,汉译吉祥草。
4 以下三偈可参照大智度论卷五(大正藏二五、九九c)。
5 本偈被引用于DA.III,P.994;MA,III,P.373;SnA,P.37。
6 以下二偈亦出于S.I,p.124。与之相当之偈可参见杂阿含二四六经、一○九二经(大正藏二、
五九b、二八六c),别译杂阿含三一经(大正藏二、三八三b)。
7 本偈亦出于S.I,p.122被引用于DhpA.I,P.433。汉译相当之偈可参见杂阿含一○九一经(大
正藏二、二八六b)。
三 善说经1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时世尊告诸比丘曰:「诸比丘!」
诸比丘答世尊:「尊师!」
世尊如是曰:「诸比丘!具备四支语,为善说而非恶说,无罪而不见责难于诸识
者。云何四支?诸比丘!有比丘只语善说、不语恶说;只语法、不语非法;只语爱
语、不语不爱语;只语真实语、不语虚伪语。具备此等四支语,为善说而非恶说,
无罪而不见责难于诸识者。」世尊如斯说,善逝如斯说已,师〔世尊〕更曰:
四五○ 善人最上语善说(此为第一)2
语法不应语非法(此为第二)
三 大 品 三 善说经 一一五
--------------------------------------------------------------------------
小部经典二 一一六
爱语不语不爱语(此为第三)
语实不语虚伪语(此为第四) (一)
79 时尊者婆耆舍由座而起,偏袒一肩,向世尊合掌,白世尊言:「善逝!我已明解
世尊所说义。」「婆耆舍!汝言明解。」时婆耆舍尊者于世尊前,以适当诸偈赞叹世尊:
四五一 「勿使自己苦3 又勿害他人
只语之应语 此实善说语 (二)
四五二 能作欢迎言 只应言爱语
勿用诸恶言 爱语言他人 (三)
四五三 真实语甘露 是为永远语
善人真实义 法上言住立 (四)
四五四 佛为达涅盘4 为尽苦边际
说示安稳语 诸语实最上」 (五)
善说经竟
注1 本经其原形出于S.I,p.188f(S.8,5,Subhasita)。汉译之相当经,则杂阿含一二一八经(大
正藏二、三三二a),其别译杂阿含二五三经(大正藏二、四六二b 以下)等。尤以杂阿
含与巴利很类似。
2 本偈出于上述诸经外,被引用于KhpA,P.135,在出曜经卷一一(大正藏四、六六七a),
法集要颂经卷一(大正藏四、七八一b),四分律卷五二(大正藏二二、九五二b),大毘
婆沙论卷六(大正藏二七、二八c),阿毘昙毘婆沙论卷三(大正藏二八、二○c),瑜伽
师地论卷一七(大正藏三○、三八一b)均有相当之偈。
3 以下之四偈亦出于Thag.V V.1227-1230。更在出曜经卷一一(大正藏四、六六七a以下),
法集要颂经卷一(大正藏四、七八一c),四分律卷五二(大正藏二二、九五二b)均有
相当之偈。
4 本偈被引用于KhpA.P.136。
三 大 品 三 善说经 一一七
--------------------------------------------------------------------------
小部经典二 一一八
四 孙陀利迦婆罗堕阇经1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憍萨罗国孙陀利迦河边。尔时,孙陀利迦婆罗堕阇祀
火婆罗门,于孙陀利迦河边,行祀圣火之火供养。时孙陀利迦婆罗堕阇婆罗门行祀
火之火供养已,即由座起,回望四方自谓:「此残余供物,应使谁受耶?」孙陀利迦
80 婆罗堕阇婆罗门由不远之树下见世尊以衣披缠至头而坐。见已,以左手持残余供物,
行近世尊之处。时世尊闻孙陀利迦婆罗堕阇婆罗门之足音而开启头衣。时孙陀利迦
婆罗堕阇婆罗门见世尊为光头圆顶,即谓:「此是沙门。」便欲转回。时孙陀利迦婆
罗堕阇婆罗门作如是思念:「虽为光头圆顶,此世亦有一部分光头圆顶之婆罗门;我
且近前,问彼之出身。」于是,孙陀利迦婆罗堕阇婆罗门行近世尊之处。诣前白世尊
言:「尊者何姓之出生?」时世尊以偈对孙陀利迦婆罗堕阇婆罗门曰:
四五五 「我非婆罗门 亦非剎帝利
既非毘舍族 又非他何者
遍知凡夫姓 皆称为五蕴
我无有一物 以慧游世间 (一)
四五六 着僧伽梨衣2 无家我游行
剃除须与发 自心使寂灭
对此世人等 悉是无染着
汝今问我姓 实为不适宜」 (二)
81 四五七 「我等婆罗门 见时相问讯
尊婆罗门否 习问为常例
若汝婆罗门 答非婆罗门
我今重问汝 三句廿四字
彼之娑毘底3 吠陀之赞歌」 (三)
四五八 「何为是仙人 剎帝利何为4
乃至婆罗门 人人于此世
何以多营作 供养诸天神
极达吠陀者 供时受供物
三 大 品 四 孙陀利迦婆罗堕阇经 一一九
--------------------------------------------------------------------------
小部经典二 一二○
我说供有效」 (四)
四九五 婆罗门曰:
「通达吠陀人 我今见如斯5
彼供实有效 未见如尊师
献果施其它 无有资格人」 (五)
四六○ 「汝于信乐我 婆罗是故门
汝为求知义 近前来请问
认汝是寂静 无忿恨烟者
无苦亦无求 发见善慧者」 (六)
四六一 「乐供卿瞿昙 欲供予不知
82 教予供养法 何处供有效
敬请教示我 然者婆罗门
汝倾耳谛听 为汝说供法 (七)
四六二 勿问出生族 唯问彼之行
火生实由薪 虽是卑贱家
牟尼是有智 高贵惭愧者 (八)
四六三 真谛自调练7 调御己诸根
极达诸吠陀8 梵行已成人
期福婆罗门 应当供养彼 (九)
四六四 无家舍诸欲9 能善自制伏
如梭之端直 时物供诸人
期福婆罗门 应当供养彼 (一○)
四六五 善能离诸贪 等持寂诸根
如月离罗喉10 时物供诸人
期福婆罗门 应当供养彼 (一一)
四六六 常念无执着 我意之舍离
游行于世间 时物供诸人
期福婆罗门 应当供养彼 (一二)
三 大 品 四 孙陀利迦婆罗堕阇经 一二一
--------------------------------------------------------------------------
小部经典二 一二二
四六七 离舍于诸欲 战胜诸欲行
生死知边际 而寂灭明澄
83 清凉如湖水 如来受献果 (一三)
四六八 如来诸等者 远离诸不等
有无边智慧 此世及他世
亦无有染着 如来受献果 (一四)
四六九 无谄无傲慢 离贪无我意
无求除忿恨 而成自寂静
离垢婆罗门 如来受献果 (一五)
四七○ 既断意住着 无何之执取
无此彼世着 如来受献果 (一六)
四七一 等持度暴流 知法最上见
漏尽最后身 如来受献果 (一七)
四七二 有漏麤恶语 遣除灭无存
解脱达吠陀 如来受献果 (一八)
四七三 超染无染着 有慢有情中
而至于无慢 遍知于诸苦
84 共生田因缘 如来受献果 (一九)
四七四 不依于意欲 而至见远离
说超异端见 所起之烦恼
无何之所缘 如来受献果 (二○)
四七五 证知彼此法 遣除及此等
灭没令无余 达成于寂静
取尽而解脱 如来受献果 (二一)
四七六 见结烦恼生 究竟之灭尽
贪路除无余 清净而无过
离垢无障碍 如来受献果 (二二)
四七七 无观自己我 一心于等持
三 大 品 四 孙陀利迦婆罗堕阇经 一二三
--------------------------------------------------------------------------
小部经典二 一二四
身端正自住 不动不心栽11
乃至无疑惑 如来受献果 (二三)
四七八 无毫愚痴因 于一切诸法
而具有智见 不再以持有
最后之生身 以达有吉瑞
无上之正觉 以上人心净
如来受献果」 (二四)
85 四七九 「如是之尊师 吠陀达人故
如此我供养 为实之供养
梵天实证人 受食我献果」 (二五)
四八○ 「唱偈与得食12 非我所应食
依偈而受食 非诸正见法
诸佛斥唱偈 而得供养食
婆罗门有时 法唯诸佛行 (二六)
四八一 有一切诸德 漏尽灭疑惑
如是此大仙 供养他饮食
佛为期福者 最大之福田」 (二七)
四八二 「如何食我施 我愿欲知此
敬受尊师教 我于供养时
遍求如斯人 欲作斯供养」 (二八)
四八三 「远离强情者 其心不混乱
解脱诸欲者 除去诸昏沉 (二九)
四八四 调伏越诸境 明察生死者
具备牟尼性 斯者来受供 (三○)
四八五 对彼调颦蹙 合掌礼拜彼
供彼饮食物 斯施为有效」 (三一)
86 四八六 「彼尊师佛陀 值得受献果
无上之福田 受供一切世
三 大 品 四 孙陀利迦婆罗堕阇经 一二五
--------------------------------------------------------------------------
小部经典二 一二六
施与于尊师 必有获大果」 (三二)
时孙陀利迦婆罗堕阇婆罗门白世尊言:「卿瞿昙!希有,卿瞿昙!希有。卿瞿
昙!犹如使倒者起,蔽覆者露现,教迷者以道,又如暗夜揭来灯火,使有眼者得见
诸色。如斯,瞿昙以诸多教说之说法,我愿归依卿瞿昙、法与比丘众。我愿在卿瞿
昙之前出家,得具足戒。」
孙陀利迦婆罗堕阇婆罗门得于世尊前出家,得受具足戒。而后不久,尊者孙陀
利迦婆罗堕阇婆罗门远离独自,虔诚不放逸,住于精勤,不久即了知--诸善男子
由家出家而达非家之目的--「我生已尽、梵行已成、所作已办、更不至如斯(轮回
苦界)之状态」,现世而自通达、作证、具足、住于无上梵行之终局(涅盘)。此尊
者孙陀利迦婆罗堕阇婆罗门成为阿罗汉之一人。
孙陀利迦婆罗堕阇婆罗门经竟
注1 在注释书中以本经为献果经(Puralasa-sutta)本经序文之长行部分与S.I.P.167f(S.7,
1,9,Sundarika)相一致。
2 「僧伽梨衣」(Sanghati)义译为重衣,内衣(安陀衣)、为着于外衣是于上者(郁多罗僧),
此等谓之三衣,普通比丘之衣服原则上限于此三衣。可参照蛇品第四耕田婆罗堕阇经之
注。
3 「娑毘底」(Savtti)偈,由三句二十四字组成,见Rigveda III,62,10,为对太阳神Savitti
之赞歌。此赞歌普通称为Gayatri,为婆罗门学习吠陀者最初学习之物。与娑毘底偈相同
在佛教最初唱念有由三句二十四字所组成之三归文。
Buddham saranam gacchami(归依佛)
Dhammam saranam gacchami(归依法)
Sangham saranam gacchami(归依僧)
今所说之娑毘底,乃指佛教之娑毘底三归依文。又有关婆罗门之娑毘底可参照五六八偈。
4 本偈前半同一○四三偈。
5 本偈可参照S.I,P.168杂阿含一一八四经(大正藏二、三二○c),别译杂阿含九九经(大
正藏二、四○九a)。
三 大 品 四 孙陀利迦婆罗堕阇经 一二七
--------------------------------------------------------------------------
小部经典二 一二八
6 本偈及次之前半偈亦出于S.I,P.168。汉译相当之偈可参见杂阿含一一八四经(大正藏二、
三二○c),别译杂阿含九九经(大正藏二、四○九a)。
7 本偈前半被引用于SA.I,P.26。
8 「吠陀」(Veda)指须陀洹道乃至阿罗汉道之智。
9 以下二偈同于四九七偈、四九八偈。
10 「罗喉」(Rahu)为印度信仰传说中之阿修罗(鬼神),吞月及太阳。罗喉吞月及太阳时,
起月蚀及日蚀。
11 「心栽」(cetokhila)乃心之荒芜。此有五种,即:疑佛不信、疑法不信、疑僧不信、疑
戒定慧三学不信、对同梵行者瞋而不喜,自不精勤。
12 以下二偈与八一偈、八二偈相同。亦出于S.I,P.167.P.168,前偈被引用于Mil.P228。此等
二偈汉译相当之偈可参见别译杂阿含九九经(大正藏二、四○九a 以下)。
五 摩伽经1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王舍城之灵鹫山。时2 摩伽学童诣近世尊之所。近已,
与世尊相问候,交谈喜庆怀念之语,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摩伽学童白世尊言:「卿
87 瞿昙!我为施主、施者,宽容仁慈而应他所求,依法遍求诸财。依法遍求诸财已,
如法得、如法储。以诸财施一人、施二人、施三人、施四人、施五人、施六人、施
七人、施八人、施九人、施十人、施二十人、施三十人、施四十人、施五十人、施
百人、施其以上之人。卿瞿昙!我如斯施、如斯供养,生多福否?」「学童!汝如斯
施、如斯供养,生多福。学童!汝为施者、施主,宽容仁慈而应他求,依法遍求诸
财。依法遍求诸财已,如法得、如法储。以诸财施一人乃至施百人,施其以上之人。
斯人生多之福。」
时摩伽学童以偈白世尊,
四八七 摩伽学童曰:
「我身着袈裟 游行而无家
三 大 品 五 摩伽经 一二九
--------------------------------------------------------------------------
小部经典二 一三○
敬问尊瞿昙 望求福供养
为应他之求 在家施主者
此世于他人 施与饮食物
献供者何处 献供是清净」 (一)
四八八 世尊曰:
「望求福供养 为应他之求
88 在家施主者 此世于他人
施与饮食物 应施与圣者
此施彼有幸」 (二)
四八九 摩伽学童曰:
「望求福供养 为应他之求
在家施主者 此世于他人
施与饮食物 应施与圣者
世尊教语我」 (三)
四九○ 「诸德无一物 自制实无染
游行于世间 受人时供养
期福婆罗门 应当供养彼 (四)
四九一 断一切结缚 调御诸根门
解脱而无苦 无求于诸人
应受时供物 期福婆罗门
应当供养彼 (五)
四九二 解脱一切结 调御诸根门
解脱而无苦 无求于诸人
应受时供物 期福婆罗门
应当供养彼 (六)
四九三 舍断诸贪欲 瞋恚及愚痴
诸漏已灭尽 梵行已成立
应受时供物 期福婆罗门
三 大 品 五 摩伽经 一三一
--------------------------------------------------------------------------
小部经典二 一三二
应当供养彼 (七)
89 四九四 无谄慢贪欲3 离欲无我意
受人时供物应 期福婆罗门
应当供养彼 (八)
四九五 无陷诸结爱 度越于暴流
无我意行人 应受时供物
期福婆罗门 应当供养彼 (九)
四九六 此世及彼世 并任何世界
无种有渴爱 受人时供物
期福婆罗门 应当供养彼 (一○)
四九七 诸欲舍无家4 游行善自制
如梭之端直 受人时供物
期福婆罗门 应当供养彼 (一一)
四九八 远离诸贪欲 等持善诸根
解脱诸烦恼 如月脱罗喉
受人时供物 期福婆罗门
应当供养彼 (一二)
四九九 自己行寂止 无怒离贪欲
舍断世五蕴 而成无所趣
受人时供物 期福婆罗门
应当供养彼 (一三)
五○○ 生死断无余 超越诸疑惑
受人时供物 期福婆罗门
应当供养彼 (一四)
五○一 所依自己德 游行于世间
无有存一物 解脱一切处
受人时供物 期福婆罗门
应当供养彼 (一五)
三 大 品 五 摩伽经 一三三
--------------------------------------------------------------------------
小部经典二 一三四
五○二 『此为最后有 无有存再生』
如实知此世 受人时供物
期福婆罗门 应当供养彼 (一六)
90 五○三 乐禅达吠陀 有念得正觉
人天归依处 受人时供物
期福婆罗门 应当供养彼」 (一七)
五○四 「我无空质问 世尊之宣说
为我应施者 尊师知法界
尊师于此世 如斯知如实」 (一八)
五○五 摩伽学童曰:
「期福而供养 应于他人求
在家施主者 此世施他人
一切饮食物 世尊以语我
完全法供养」 (一九)
五○六 世尊曰:
「摩伽行供养 于一切三时5
令心欣寂净 如斯供养者
所缘真施物 彼住断过恶 (二○)
五○七 彼离诸贪欲 调伏于瞋恚
修慈无量心 日夜不放逸
于一切诸方 遍满无量心」 (二一)
五○八 离为净解脱 又谁使缠缚
依何至梵界 牟尼之问我
不知而说示 世尊我今日
91 面见于梵天 尊师真如同
我等之梵天 光明辉耀人 (二二)
五○九 世尊曰:
三 大 品 五 摩伽经 一三五
--------------------------------------------------------------------------
小部经典二 一三六
「摩伽三种物6 完具行供养
加斯受施人 共幸应施者
供养应正求 我言生梵界」 (二三)
如斯言已,摩伽学童白世尊言:「卿瞿昙!希有,卿瞿昙!希有。卿瞿昙!犹如
使倒者起,令覆蔽者显露,如迷者教以道,如暗夜揭来灯火,使有眼者得见诸色。
如斯,卿瞿昙以诸多之教说说法。我归依卿瞿昙与法及比丘众。卿瞿昙受我自今日
以后至尽形寿归依为优婆塞。」
摩伽经竟
注1 本经相当于汉译杂阿含一一五九经(大正藏二、三○九a以下),别译杂阿含八二经(大
正藏二、四○二b以下)。汉译极为简洁,偈数较少,虽与巴利文多少类似,但一一偈比
较,字义难令相当。
2 学童(Manava)汉译为儒童。谓为就师受学时代之婆罗门子弟,多为青年,故译为学童、
儒僮等。其中如一一二○偈之宾祇耶学童,乃极为老年者亦称学童之名,盖彼当时,尚为
婆和利弟子之故。
3 本偈可参照四六九偈。
4 以下之二偈与四六四偈、四六五偈相同。
5 「一切三时」(Sabbattha)指施前、施时、施后之三时,此三时应以欣心供养。
6 「三种」参照前注。
六 萨毘耶经1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迦兰陀竹林园。尔时,萨毘耶普行者,因昔日与之具
血缘之天神提示问题,并曰:「萨毘耶!汝可至沙门或婆罗门处,若解答此疑问,汝
得行梵行。」时萨毘耶普行者于彼天神处受其问已,即至有弟子众、有群,为群众之
92 师,有名而有名声,为宗祖及众人之善评者,2所谓不兰迦叶、末伽梨瞿舍罗、阿
耆多翅舍钦婆罗、波拘陀迦旃延、散若耶毘罗弗多、尼犍若提子等(六师)沙门婆
罗门处,向彼等请问。彼等受萨毘耶普行者之问,而不能满足答复,不能满足答复
三 大 品 六 萨毘耶经 一三七
--------------------------------------------------------------------------
小部经典二 一三八
更又现瞋怒不愉快,且反问萨毘耶普行者。时萨毘耶普行者即自思念:「尊者沙门婆
罗门,有弟子众、有群、为群之师,有名而有名声,为宗祖及众人之善评者,所谓
不兰迦叶乃至尼犍若提子(六师),彼等对我之问,不能满足答复而现瞋怒不悦,且
反问我有关此者。如是,我转居于劣位(在家之状态)退受诸欲耶?」时萨毘耶普行
者又更思念:「沙门瞿昙有弟子众、有群、为群之师,有名而有名声,为宗祖及众人
之善评者。我何不至沙门瞿昙之处,为此等而问耶?」于时萨毘耶普行者又更思念:
「尊者沙门婆罗门长老耆宿,达高老龄者而多经验,出家甚久,有弟子众、有群为群
93 之师,有名而有名声,为宗祖及众人之善评者,所谓不兰迦叶乃至尼犍若提子(六
师),彼等尚不能满足解答我之问而现瞋怒不悦,且反问有关此事,然沙门瞿昙又何
能得解答此等之质问耶?盖以沙门瞿昙年少、新出家。」时萨毘耶普行者又更思念:
「不可以沙门年轻而轻视侮蔑。纵令沙门虽年少而彼有大神变、大威力、我何不至沙
门瞿昙之处,为此等而问耶?」时萨毘耶普行者向世尊之住处旅行前去。次第近至王
舍城迦兰陀竹林园世尊之居处。诣近已,与世尊共致问喜庆怀念之语后,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萨毘耶普行者以偈白世尊言。
五一○ 萨毘耶曰:
「我有疑疑惑 我欲来请问3
今我此终熄 对我之所问
顺次而随法 敬请解答我」 (一)
94 五一一 世尊曰:
「萨毘耶远来 汝欲行询问
为汝此终熄 我对汝之问
顺次而随法 为汝言解答 (二)
五一二 萨毘耶汝意4 所欲之何事
随意汝询问 使汝疑终熄」 (三)
时,萨毘耶普行者思念:「尊者瞿昙实甚稀有,尊者瞿昙实未曾有!我实于其它
诸沙门婆罗门处,不获请益之机会,而沙门瞿昙则予我询问之余地。」萨毘耶欢喜踊
跃、心生喜悦,向世尊询问。
五一三 萨毘耶曰:
三 大 品 六 萨毘耶经 一三九
--------------------------------------------------------------------------
小部经典二 一四○
「得何言比丘 依何为柔和
何谓调御者 如何称为佛
世尊我所问 敬请为答复」 (四)
95 五一四 世尊曰:5
「萨毘耶修道 至于般涅盘
度脱诸疑惑 舍断有非有
行成灭再有 此称为比丘 (五)
五一五 有舍一切处 有念诸世间
不害任何物 越度暴流者
无浊称沙门 无恼是柔和 (六)
五一六 内外诸世间6 调修诸根门
洞察此彼世 修习调御者 (七)
五一七 一切之妄想 分别及轮回
生死此两者 当应善辨知
离尘无秽污 而得为清净
得生之灭尽 此称为如来」 (八)
时,萨毘耶普行者于世尊之所说,生大欢喜,随喜、意悦、欢喜踊跃、喜悦,
更向世尊询问。
五一八 萨毘耶曰:
「何言婆罗门 依何为沙门
96 何谓沐浴者 何称为龙象
世尊我所问 敬请为答复」 (九)
五一九 世尊曰:7
「萨毘耶离垢 斥一切诸恶
善等持其心 而得自住立
超越于轮回 而有诸功德
如是无系缚 此称婆罗门 (一○)
五二○ 寂静舍善恶 远离尘秽垢
三 大 品 六 萨毘耶经 一四一
--------------------------------------------------------------------------
小部经典二 一四二
知此世他世 如超生与死
如是之行者 故称为沙门 (一一)
五二一 洗落内与外 世间之诸恶
时间之轮回 天人之世界
不入时轮回 此名沐浴者 (一二)
五二二8 不行何等罪 舍离诸结缚
一切处解脱 是为无染着
如是之行者 故称为龙象」 (一三)
时,萨毘耶普行者于世尊之所说,生大欢喜,随喜、意悦、欢喜踊跃、喜悦,
更向世尊询问。
五二三 萨毘耶曰:
「佛说谁田胜 依何为善巧
97 如何成贤者 如何谓牟尼
世尊我所问 敬请为答复 (一四)
五二四 世尊曰:
「萨毘耶天人 梵天等为田
辨知一切田 解脱一切田
之根本结缚 如斯之行者
故称胜田者 (一五)
五二五 天人梵为藏 辨知一切藏
解脱一切藏 之根本结缚
如斯之行者 故称为善巧 (一六)
五二六 内外两者白 辨知有净慧
超越黑与白 如斯之行者
故称为善贤 (一七)
五二七9 内外诸世间 知善不善法
值天人供养 越网是牟尼」 (一八)
时,萨毘耶普行者于世尊之所说,生大欢喜,随喜、意悦、欢喜踊跃、喜悦,
三 大 品 六 萨毘耶经 一四三
--------------------------------------------------------------------------
小部经典二 一四四
更向世尊询问。
98 五二八 萨毘耶曰:
「如何之得者 言达吠陀人
依何成随知 如何具精进
何者称贵族 世尊我所问
敬请为答复」 (一九)
五二九10 世尊曰:
「萨毘耶应知 沙门婆罗门
辨知诸吠陀11 对一切诸受
远离于贪欲 超越一切受
此达吠陀人 (二○)
五三○11 内外等病根 随知障名色12
脱诸病根缚 如斯之行者
故称为随知 (二一)
五三一 离此世诸恶 越离地狱苦
有精进精勤 如斯之贤人
故称精进者 (二二)
五三二 内外诸结缚 断除染根本
解脱诸染着 乃至根本缚
如斯之行者 故称高贵族」 (二三)
时,萨毘耶普行者于世尊之所说生大欢喜,随喜、意悦、欢喜踊跃、喜悦,更
向世尊询问。
五三三 萨毘耶曰:
「何得谓闻解 依何为圣者
99 如何具行者 何为普行者
世尊我所问 敬请为答复」 (二四)
五三四 世尊曰:
「萨毘耶闻已 知通世间之
三 大 品 六 萨毘耶经 一四五
--------------------------------------------------------------------------
小部经典二 一四六
罪无罪诸法 征胜无疑惑
解脱一切处 无苦闻解者 (二五)
五三五 断除种种漏 阿赖耶执着
知无赴母胎 除去三种思13
以及泥泞欲 而无妄分别
此言为圣者 (二六)
五三六 行得此教中 善巧一切时
知于涅盘法 诸处无执着
解脱无瞋恚 此为有行者 (二七)
五三七 中上下及横 过去现未来
所有招苦果 等业当回避
谄慢与贪忿 遍知而行持
尽名色边际 应得而得者
言为普行者」 (二八)
时,萨毘耶普行者闻世尊之所说,生大欢喜,随喜、意悦、欢喜踊跃、喜悦,
100 即从座起,上衣偏袒一肩,合掌向世尊前,以适宜之偈,赞叹世尊:
五三八 「沙门之诤论 由依止而起
含说及文字 依止倒想起
调伏六十及 三之异端说14
如是广慧者 度越暗暴流 (二九)
五三九 至苦之边际 到达于彼岸
尊师阿罗汉 等正觉者是
我想于尊师 乃是漏尽者
尊师有光辉 有觉慧博慧
以尽苦际者 敬请来度我 (三○)
五四○ 请知我疑惑 使我度越疑15
极牟尼道顶 归命于尊师
无荒废日种16 尊师是柔和 (三一)
三 大 品 六 萨毘耶经 一四七
--------------------------------------------------------------------------
小部经典二 一四八
101 五四一 于我存疑惑 敬请具眼者
为我作解答 牟尼是尊师
确实正觉者 尊师无诸盖 (三二)
五四二 尊师之苦恼 悉推破断灭
清凉得调御 成实心坚固 (三三)
五四三 龙象中龙象 大雄师说法
一切之诸天 以及那罗陀
钵婆多两神 皆为共随喜 (三四)
五四四 人中高贵者 归命彼尊师
人中最上者 归命彼尊师
含天诸世界 无胜彼尊师 (三五)
五四五17 尊师是佛陀 尊师人天师
尊师征胜魔 而是为牟尼
尊师已断除 一切诸随眠
己达于自度 亦度此诸人 (三六)
五四六 尊师度所依 破坏一切漏
尊师无取着 乃是为师子
怖畏及恐怖 一切舍断者 (三七)
五四七 犹如美莲华 不涂着泥水
如是之尊师 不涂着善恶
雄者出两足 萨毘耶礼师」 (三八)
时,萨毘耶普行者于世尊之两足以头面顶礼,白世尊言:「希有,尊师!希有,
尊师!尊师犹如使倒者起,覆蔽者显露,如教迷者以道,如暗夜揭来灯火,使具眼
者能见诸色。如斯尊师以诸多教说说法。我归依尊师与法及比丘众。我欲于尊师世
102 尊前出家,得具足戒。
「萨毘耶!曾为异学徒,欲于此佛教之法与律出家、受具足戒时,彼应四月之间
别住。四月后心能决定者,诸比丘可使彼出家受具足戒成为比丘。然此情形18,亦
将因人而有不同。〔汝未及四月之别住,而得出家〕。」
三 大 品 六 萨毘耶经 一四九
--------------------------------------------------------------------------
小部经典二 一五○
「尊师!若曾为异学徒,欲于此佛教之法与律出家、受具足戒时,彼四月间别住,
过四月后,心能决定,诸比丘可令彼出家受具足戒成为比丘之规定,我不但四月之
间,我将四年之间别住。过四年后,心能决定,诸比丘可令我出家,令我成戒具足
之比丘。」然萨毘耶普行者于世尊前即得出家,受具足戒成为比丘。而于具戒后不久,
尊者萨毘耶独一远离,住不放逸,虔诚精勤,不久即于诸善男子正由家出家趣非家
之目的,自行通达作证具足无上梵行之终局(即涅盘),更得了知「我生已尽,梵行
已成,所作已办,更不至〔轮回苦界〕之状态。」如斯尊者萨毘耶成为阿罗汉之一人。
萨毘耶经竟
注1 合与本经相当者有Mahavastu II.PP.389-401佛本行集经卷三八、三九(大正藏三、八三
三a 以下)等。而于Mahavastu 等有萨毘耶之详细故事。于巴利文之萨毘耶故事则出有
本经之注(SaA.PP.420-422)及Thag.VV.275-278之注,后者实则近于Mahavastu等。
2 「不兰迦叶等乃所谓六师外道,彼等于释尊时代,即以摩揭陀为中心,在中印度居一派之
宗祖,立说率徒众成沙门僧园。有关彼等之所说请参照所出之诸种文献。例如长阿含沙门
果经(大正藏一、一○八a 以下), Sumangala-vilasini I,P.142ff。
3 以下本经各偈,可参Mahavastu III,PP.394-401,佛本行集经卷三九(大正藏三、八三三
c 以下)。
4 本偈被引用于DA.I,P.155;MA.II,P.274。
5 本偈被引用于MNd.P.71;CNd,(暹罗本)P.31。
6 本偈被引用于MNd.P.170;CNd,(暹罗本)P.244;Netti,P.170。
7 本偈被引用于MNd.P.87;CNd,(暹罗本)P.100;P.113。
8 本偈被引用于MNd.P.202;CNd,(暹罗本)P.98;P.373;MA.I,P.153.SA,I,P.77。
9 本偈被引用于MNd.P.58;P.336;CNd,(暹罗本)P.84f等。
10 本偈被引用于MNd.P.93;p.205;CNd,(暹罗本)P.70。
11 吠陀指须陀洹道等四圣谛之智。
12 障碍(papanca)指渴爱与恶见。汉译为戏论。
13 三种想(tividha-sanna)为欲想(Kama-Sanna)、恚想(Vyapada-Sanna)、害想(Vahim
三 大 品 六 萨毘耶经 一五一
--------------------------------------------------------------------------
小部经典二 一五二
sa-Sanna)。
14 六十三异见(timi satthi osaranani)为于六十二见加入邪见。六十二见可参照长部第一
梵网经(D.I,P.13ff)。
15 疑(Vicikiccha)于底本为vicikiccham,今从异本读音。
16 日种(Adicca-bandhu)意为「太阳之亲戚」,是种族之名称,释尊属由日种族之释迦族出
身,故谓释尊为日种。
17 次二偈与五七一偈、五七二偈及Thag.vv.839,840相同。
18 因人而不同者,谓由异学归依佛教时,原则上须经四个月之试验时期,始得被允许出家之
规定。但如曾为事火外学、结发外学者,为释迦族而曾作异学徒者,及任何具得四向果之
具因者,均得除外之规例,将得立即允许出家。今萨毘耶之情况,适应于后者之除外规例。
有关前述之三项除外规例亦可参照V.I,P.71。
七 施罗经1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游行2鸯崛多罗波国,入
103 于鸯崛多罗波国,名为阿波那村。3适结发苦行者迦尼耶得闻:「实乃释迦族子,沙
门瞿昙由释迦族出家,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游行鸯崛多罗波国,来至阿波
那。而尊瞿昙,彼世尊是4阿罗汉、等正觉者、明行足者、善逝、世间解、无上者、
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彼自通达作证,对含括诸天、恶魔、梵天、之一切
世界、及沙门、婆罗门、天人等而教说。彼有初善、中善、后善而说有义、有文之
法,说明完全遍净之梵行。其善名声四布。如得见如斯阿罗汉,堪称幸福。」
时结发苦行者迦尼耶诣近世尊之处,诣已,与世尊共致问候,交谈庆慰怀念之
语后,坐于一面。世尊向坐于一面之结发苦行者迦尼耶说法教示,鼓舞、激励、使
之悦喜。时,结发苦行者迦尼耶,因世尊之说法教示,鼓舞、激励、使得悦喜,而
白世尊言:「尊瞿昙与比丘众俱,明日请听受我之请食。」如斯言已,世尊向结发苦
行者迦尼耶曰:「迦尼耶!比丘众多至千二百五十人。加之,汝信奉诸婆罗门,〔故
三 大 品 七 施罗经 一五三
--------------------------------------------------------------------------
小部经典二 一五四
施食婆罗门,更又供养我大比丘众,实汝之大负担,请止供养我等。」结发苦行者迦
尼耶,再白世尊言;「尊瞿昙!纵令比丘众多至千二百五十人,且我虽信奉诸婆罗
门,尊瞿昙与比丘众俱,明日请听受我之请食。」世尊再又向结发苦行者迦尼耶曰:
104 「迦尼耶!比丘众多至千二百五十人,加之,汝信奉诸婆罗门。」结发苦行者迦尼耶
又三度白世尊言:「尊瞿昙!纵令比丘众多至千二百五十人,且我虽信奉诸婆罗门,
尊瞿昙与比丘众俱,明日请听许受我之请食。」世尊闻已,默然而听许。
此结发苦行者迦尼耶得知世尊之听许,即从座起,归己住院。归后,告诸友人、
同僚、亲戚、缘者:「诸友人、同事、亲戚、缘者请听我言,我将招待沙门瞿昙与比
丘众共明日之食。故请汝等帮助我。」「唯然、卿!」结发苦行者迦尼耶之友、同事、
亲戚、缘者等答结发苦行者迦尼耶。说已,或掘灶、或伐薪、或洗器具、或充水瓮、
或设座席,而结发苦行者迦尼耶自行预备(圆堂)假屋(用帐幕围盖)。
105 尔时,有施罗婆罗门通晓三吠陀6,并通语汇、仪轨、音韵语源论、(阿闼婆吠
陀)之类,及古传说为第五诸圣典之句与解说(文法),并熟达6 顺世论、大人相论,
住于阿波那,向三百人之学童,教吠陀圣典。
尔时,结发苦行者迦尼耶信奉施罗婆罗门。时,施罗婆罗门从三百人之学童,
〔为除久坐所生之疲劳〕,各处作游步伸膝之行,近至结发苦行者迦尼耶之住处。施
罗婆罗门见迦尼耶属诸结发苦行者,或掘灶、〔或伐薪、或洗器具、或充水瓮〕、或
设座席、而迦尼耶则自行预备假屋。施罗婆罗门见已,问结发〔苦行者〕迦尼耶曰:
「卿迦尼耶!为子娶妇耶?为女嫁夫耶?现起大供养耶?又对摩揭陀王斯尼耶频毘
娑罗与军队共招待明日之食事耶?」「卿施罗7!我非为子娶妇、非为女嫁夫、又非
对摩竭陀王斯尼耶频毘娑罗与军队共招待明日之食事,但我现起大供养。即由释迦
族出家之释子沙门瞿昙游行鸯崛多罗波国,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已达阿波那
106 。而此尊者瞿昙,彼世尊是阿罗汉、等正觉者、明行具足者、善逝、世间解、无上
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名声善扬。我将请彼与比丘众俱明日之食。」「卿
迦尼耶!卿言佛耶?」「卿施罗!我言称佛。」「卿迦尼耶!卿言佛耶?」「卿施罗!我
言称佛。」
时施罗婆罗门思念:「此佛之声,尚为世间所难得。而我等圣典中述三十二大人
相,具备三十二相之大人,唯此二而无其它:即若彼住家则为转轮圣王,作如法正
三 大 品 七 施罗经 一五五
--------------------------------------------------------------------------
小部经典二 一五六
义之王,征服四边诸国,使国土安定。具备七宝,彼有此等七宝,所谓:轮宝、象
宝、马宝、珠宝、女宝、居士宝及第七之主兵宝。又彼奋勇豪迈、击破敌军,有千
人以上之子。彼之全境不用杖罚、不用刀剑,住于正义以法征服。然若彼由家出家
而趣非家者,彼成阿罗汉、等正觉者,开现世间诸烦恼蔽。」
107 「卿迦尼耶!然此阿罗汉、等正觉者尊瞿昙,今住何处?」于是结发苦行者迦尼
耶伸右腕谓施罗婆罗门言:「卿施罗!此方一带有青树林,〔世尊等即住彼处〕。」
时施罗婆罗门共三百学童,即赴世尊之处。于是施罗婆罗门告彼等学童:「汝等
须分作小班静肃步入。盖彼等世尊难近如师子,可一人行之。而我与沙门瞿昙共谈
时,汝等勿容置言其间。汝等应待我至谈论终止。」时,施罗婆罗门诣近世尊之住处。
近后,与世尊共致问,交谈述怀庆慰之语后,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施罗婆罗门探
望世尊身中有否三十二大人相。施罗婆罗门除世尊身中之二相,大致见三十二大人
相。但所谓马阴藏相、广长舌相之二大人相,〔彼世尊是否有?〕 则起疑惑,即对佛
不能信解信受。时世尊以作神变使施罗婆罗门得见马阴藏相;世尊更又出舌,以舌
108 触抵两耳孔上下、触抵两鼻孔上下、更以舌蔽前额之一面。如此施罗婆罗门思念言:
「沙门瞿昙完整具足三十二大人相而无所缺。我虽不知彼是否为佛陀,然我曾闻诸年
老耆宿婆罗门师,又更其师婆罗曾言:『阿罗汉等正觉之人,当被赞说及己身时,
现自己之面目。』如是我应以偈赞叹。」如此施罗婆罗门于世尊前以偈赞叹曰:
五四八 「世尊汝身体健全8 善生善辉我欲见9
具黄金色精进者 牙齿亦复极洁白 (一)
五四九 然而善生之人者 所有相好皆具现
大人之相三十二 一切皆在汝身中 (二)
五五○ 澄净之眼善颜面 身大端正有光辉
沙门众中无比伦 遍照大地如太阳 (三)
五五一 汝现庄严成比丘 有如黄金之皮肤
如斯最上之容色 汝为沙门更何为 (四)
五五二 汝若在家作轮王 车兵称主服四方
阎浮林中主宰者 汝为斯人当得值 (五)
109 五五三 地方诸王剎帝利 亦应为汝隶属者
三 大 品 七 施罗经 一五七
--------------------------------------------------------------------------
小部经典二 一五八
瞿昙本是王中王 人类帝王统治者」 (六)
五五四 世尊曰:
「施罗当知我是王10 实乃无上之法王
依法转轮轮常转 不可反转大法轮」 (七)
五五五 施罗婆罗门曰:
「汝是公称正觉者 瞿昙汝曾如斯说
我是无上之法王 依法常转永无歇 (八)
五五六 谁将果能继师后 卿之将军是弟子
谁将继汝之运转 法轮随汝转不歇」 (九)
五五七 世尊曰:
「施罗我转是此轮 乃是无上之法轮
诸佛如来由此生 随我转者舍利弗 (一○)
五五八 应明达者已明达11 应修习者已修习
应舍断者已断舍 故汝应知我是佛 (一一)
五五九 汝当对我无疑惑 汝婆罗门信解我
屡屡见诸正觉者 但能见佛极难得 (一二)
110 五六○ 彼等正觉者于世 出现之时实甚难12
婆罗门我是佛陀 烦恼箭之治愈者 (一三)
五六一 我为最胜无比类 善能击破恶魔军
一切之敌使降伏 处处欢喜无怖畏」 (一四)
五六二 〔施罗对三百弟子等言曰:〕
「具眼者箭治愈者 大雄师子处林中
说法如同师子吼 彼之所说善倾听 (一五)
五六三 最胜尊师无比类 击破魔军方成佛
人见有谁不信乐 贱族者亦信乐彼 (一六)
五六四 欲从我者随我来 不愿我者可自去
我近殊胜慧者前 于此佛教我出家 (一七)
五六五 若开此等正觉教 若为尊师所望者
三 大 品 七 施罗经 一五九
--------------------------------------------------------------------------
小部经典二 一六○
我等亦于慧者前 立志精进愿出家 (一八)
五六六 此等三百婆罗门 期求所愿同合掌
世尊之前誓愿求 齐求师处行梵行」 (一九)
五六七 世尊曰:
施罗梵行是善说 现见实时有乐果
学者如能不放逸 就此出家不空过 (二○)
111 施罗婆罗门与徒众于世尊前出家受具足戒。时13,结发苦行者迦尼耶于其夜过
后,翌晨于自己住处,准备美味之软食硬食,以告世尊:「尊者瞿昙!备食已就,现
至食时。」于是世尊晨早着衣,持钵、着僧伽梨衣,近至结发苦行者迦尼耶之住处。
至后与比丘众共坐设席。时,结发苦行者迦尼耶亲自奉侍,以美味之软食、硬食使
世尊与比丘众满足饱食。如此结发苦行者迦尼耶于世尊食讫由钵放手时,自就低座,
坐于一面。世尊对坐于一方之结发苦行者迦尼耶以次偈随喜曰:
五六八 「最上供养献供火14 最上圣偈娑毘底15
王为人中最上者 大海诸水中最上 (二一)
五六九 月为诸星最上者 太阳光辉最上者
僧众最上实望福 最上之人应施者」 (二二)
如是世尊向结发苦行者迦尼耶以此等偈随喜后,起座离去。
时,尊者施罗与徒众远离独处、虔诚不放逸、自住精勤、不久即住于诸男子确
112 实达于由家出家而趣非家之目的,得无上梵行之究竟(涅盘)于现世住于自知、作。
证具足,了知「我生已尽、梵行已成、所作已办、更不至轮回苦界。」如斯施罗与徒
众皆成阿罗汉之人。时,尊者施罗与徒众复俱诣世尊之住处。诣已,偏袒一肩向世
尊合掌,以偈白世尊:
五七○ 「我等自今八日前16 归依尊师具眼者
我等今已过七夜 尊师教中得调御 (二三)
五七一 尊师是佛亦是师17 征胜魔者是牟尼
尊师已断诸随眠 自已度己且度人 (二四)
五七二 尊师善超于有依 尊师诸漏已破坏
尊师师子无取着 舍断怖畏与恐怖 (二五)
三 大 品 七 施罗经 一六一
--------------------------------------------------------------------------
小部经典二 一六二
五七三 此等三百诸比丘 齐向世尊合掌立
敬请雄者伸两足 示诸龙象礼师尊」 (二六)
施罗经竟
注1 本经其原形出自中部九二经,亦与PTS 本相重复,故予省略。因此在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
亦予省略。与本经相似者,见增一阿含卷四六、四七(大正藏二、七九八以下),此与本
经或有若干之类似情节,但大部分不同。
2 「鸯崛多罗波(Anguttarapa)即Anga-Uttrapa、Uttrapa是系指摩企河水(apa)之北
(uttara)地方之意、鸯伽(anga)地方在摩企河之北方,故此云鸯伽地方。
3 以下至底本一○四页十六行止,与V.I,P.245f大体一致,双方或部分出入。
4 「阿罗汉」等,此为如来十号之一。有关如来十号,本书注释中亦有有略说,详细可参照
Visuddhi–magga PP.198-212;Samantapasadika PP.112-125等。
5 「三吠陀」云云之语,乃形容博学多识婆罗门而用之佛典中之定型句。
6 顺世论(lokayata)为世俗之学问,按哲学之说法,指唯物论。注释中为诡辩论(Vitan
da-sattha)。
7 「卿」(bho)之一字,在本藏经中由异本借来补用,底本无此语,盖「卿」之意为高贵官吏
之称谓,与经中尊称他人不太符合。故在底本译文中概称为「汝」。
8 以下五、六、七偈至二十偈与Thag.VV.818-837之二十偈同。
9 「欲见」(carudassano)依注为「有美眼」之解释。
10 本偈被引用于Mil.P.183。
11 本偈被引用于Vm.P.201;VDA.P.84;MNDA.P.186。
12 「实」(Vo)在异本中亦用(Ve),Vo有时与Ve同用。可参照七六○偈。
13 「时」(atha),底本(attha)系误植。由底本一一一页下至第二行止,其原形系出自V.I.
P.246。
14 次之二偈亦出于V.I,P.246。乃与五六八偈及五六九偈之前半偈相若,见中阿含一六一梵摩
经(大正藏一、六八九c),杂阿含一一○经(大正藏二、三七b),别译;杂阿含五二经、
二五九经(大正藏二、三九一b 四六五a 以下),增一阿含卷九(大正二、五八九b)、卷
三 大 品 七 施罗经 一六三
--------------------------------------------------------------------------
小部经典二 一六四
一八(六三七c)、卷二五(六八四a)、卷二六(六九四c)、卷三○(七一七a)、卷四
○(七六八b)、卷四一(七七五b),频毘娑罗王诣佛供养经(大正藏二、八五六c),
过去现在因果经卷四(大正藏三、六四七b、c、六四八a、b),五分律卷一(大正藏
二二、二○),十诵律卷一四、卷二六(大正藏二三、一○○b、一八八c 以下一八九c
以下、一九二b),佛本行集经卷三三、卷五五(大正藏三、八三五b、九○九a),中本
起经卷下(大正藏四、一六三b),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卷一一(大正藏二四、一五八b),
有部毘奈耶杂事卷三五(大正藏二四、三八○a)、鼻奈耶卷四(大正藏二四、八六七a
以下)等。
15 「娑毘底」(Savitti)为婆罗门偈颂中最重要之偈,见Rig-Veda III,62,10。即由om tat
Savitur varenyam,bhargo devasya dhimahi,dhiyo yo nah Pracodayat之三句二十
四字而成。更可参照四五七偈之注。
16 以下四偈与Thag.VV.38-41相同。
17 次之二偈与五四五偈、五四六偈相同。
八 箭经1
五七四 人命于此世2 无相不可知
时短且惨悲 更与苦相应 (一)
113 五七五 生者必有死 此无他方法
生者至老死 生物之法性 (二)
五七六 诸早熟果实3 有落地怖畏
生人亦如是 常有死恐畏 (三)
五七七 犹如于陶工4 作粘土器具
最后皆于坏 人命亦如斯 (四)
五七八 无论幼与长5 所有贤与愚
皆为死左右 一切必至死 (五)
五七九 为死战败离6 所有父与子
亲类复戚族 他界难相救 (六)
三 大 品 八 箭经 一六五
--------------------------------------------------------------------------
小部经典二 一六六
五八○ 现见种种亲 相语诸亲人
如牛引屠场 死魔强曳去 (七)
五八一 如斯世间人 老死交相击
贤者知世性 已知无忧虑 (八)
五八二 生来而死去 此道汝岂知
两端无正见 悲泣亦无益 (九)
五八三 蒙昧害自己7 悲泣有何益
若能赍己利 听慧者应为 (一○)
五八四 悲泣与忧愁 无得心寂静
但增生彼苦 彼身唯受害 (一一)
114 五八五 自己害自己8 身瘦容颜褪
死者不复苏 悲泣有何益 (一二)
五八六 忧愁不舍断 愈益受其苦
恸哭命终者 己成忧愁虏 (一三)
五八七 人人随业行 为死所左右
行他世界时 生类多战栗 (一四)
五八八 思此为当然 生住异灭现
异变有如斯 见此世间性 (一五)
五八九 假如生百年 或生百以上
彼遂别亲众 舍此世生命 (一六)
五九○ 往听罗汉法 命终见亡者
彼我不共生 调伏悲泣心 (一七)
五九一 犹如家燃火9 以水可消熄
如斯有慧者 贤者善巧人
如风吹兜罗 忧愁起速灭 (一八)
五九二 为求自乐者 勿悲勿贪求
自己可除忧 应拔烦恼箭 (一九)
五九三 恼箭拔无余 心中得寂静
三 大 品 八 箭经 一六七
--------------------------------------------------------------------------
小部经典二 一六八
超越诸忧愁 无忧寂灭者 (二○)
箭经竟
注1 依注释文所示,有一檀越优婆塞丧子,忧愁之余,七日间未曾摄食。世尊怜悯,赴彼之家,
为说本经。
2 本偈可参照J.IV,P.113。
3 本偈亦出于J.IV,P.127;J.IV,P.28被引用于MND,P.121;Vm.P.231。又与本偈相若之经可
参见:增一阿含经卷二六(大正藏二、六九○c),中本起经卷下(大正藏四、一六○c),
法句经卷下〈生死品〉(大正藏四、五七四a),法句譬喻经卷四(大正藏四、六一六a),
出曜经卷一(大正藏四、六一四a),法集要颂经卷一(大正藏四、七七七a)等。
4 本偈被引用于MND,P.121;Vm.P.231。又可参照D.II,P.120。与本偈相似者,可参见法句
经卷上〈无常品〉(大正藏四、五五九a),法句譬喻经卷一(大正藏四、五七五c),出
曜经卷一(大正藏四、六一四a、c),法集要颂经卷一(大正藏四、七七七b)等。
5 本偈被引用于MND.P.121又可参照D.II,P.120;J.IV,P.127。
6 以下五八一偈前半至二偈半被引用于MND.P.121。
7 本偈亦出于J.IV,P.127。
8 本偈亦出于J.IV,P.127。
9 本偈亦出于J.IV,P.127。
九 婆私咤经1
p.115.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于伊车能伽罗村之伊车能伽罗森林。尔时2,有颇负
盛名之众多婆罗门诸长老住于伊车能伽罗村。所谓:商伽婆罗门、多梨车婆罗门、
沸伽罗娑帝婆罗门、生闻婆罗门、刀提耶婆罗门及其它之盛名婆罗门诸长老。时,
有婆私咤与婆罗堕阇二学童为除久坐所生之疲劳,伸膝游步、各处漫行。彼等因「云
何婆罗门?」而生议论。婆罗堕阇学童曰:「人由父母之正当因缘,宿纯洁之母胎,
乃至七世祖先系统未曾被指责非难故,故为婆罗门也。」婆私咤学童曰:「能具戒、
116 能完成其义务,是故方成婆罗门。」婆罗堕阇学童未能说服婆私咤学童;又婆私咤学
三 大 品 九 婆私咤经 一六九
--------------------------------------------------------------------------
小部经典二 一七○
童亦未能说服婆罗堕阇学童。时,婆私咤学童告婆罗堕阇学童曰:「3汝婆罗堕阇!
由释迦族出家之释〔迦族〕子沙门瞿昙住伊车能伽罗森林。而此尊者瞿昙被称:『
彼世尊是阿罗汉、等正觉者、明行具足者、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
人师、佛、世尊』而名扬四布。婆罗堕阇!我等往沙门瞿昙之处,以此义问沙门瞿
昙,依沙门瞿昙为我等之解答而受持。」「唯然!」婆罗堕阇学童答婆私咤学童。如是
婆私咤与婆罗堕阇二学童诣至世尊之处,彼等与世尊共相问候,谈叙欢愉庆慰之语
后,坐于一面。坐一面之婆私咤学童以偈白世尊曰:
五九四 「我等三吠陀学者 由他认知亦自称
沸伽罗沙帝我师 此多梨车之学童 (一)
五九五 三吠陀之论说者 其说奥秘我等极
我等解通吠陀句 等同吠陀阿阇梨 (二)
117 五九六 沙门瞿昙观我等 系统之说有诤论
由生而成婆罗门 婆罗堕阇此主张
然我谓依行为得 如具眼者应知斯 (三)
五九七 我等两人相互论 我不能得说服彼
等正觉者有名声 我等前来问尊师 (四)
五九八 人人犹如向满月 近前合掌行恭敬
世人如斯同礼拜 恭敬礼拜瞿昙师 (五)
五九九 为使兴起世间眼 世尊瞿昙我等问
依生而成婆罗门 或依行为而得成
我等不知请示汝 令我等婆罗门知」 (六)
六○○ 世尊曰:婆私咤! 我为汝等诸解说
生物生来有差别 依序如实为解说
实则出生即相异 (七)
六○一 应知草木有差别 彼等差别自不认
生来形相既有殊 实乃生类生相异 (八)
118 六○二 次为蛆虫与蟋蟀 蚁类差别亦应知
彼等生来形相殊 实则生类生相异 (九)
三 大 品 九 婆私咤经 一七一
--------------------------------------------------------------------------
小部经典二 一七二
六○三 生有矮小与粗大 应知四足兽差别
彼等生来形相殊 实则生类生相异 (一○)
六○四 腹行背长是蛇类 蛇类差别亦须知
彼等生来形相殊 实则生类生相异 (一一)
六○五 次说水族水中栖 鱼类差别亦应知
彼等生来形相殊 实则生类生相异 (一二)
六○六 次说乘翼凌虚空 鸟类差别亦应知
彼等生来形相殊 实则生类生相异 (一三)
六○七 此等生类依于生 形相差别有种种
如是情状在人类 形相由生无种种 (一四)
六○八 虽依于发或依头 虽依于耳或依眼
虽依于口或依鼻 虽依于唇又依眉 (一五)
六○九 虽依于头或依肩 虽依于腹或依背
虽依于臀或依胸 虽依阴部或行淫 (一六)
六一○ 虽依于手或依足 虽依于指或依爪
虽依于胫或依腿 虽依于色或依声
如于其它诸生类 依生形相无有别 (一七)
六一一 人各于己身体中 各自人中无别异
婆罗门与剎帝利 说称人中有差别 (一八)
119 六一二 人中耕作土地者4 为生活者皆如是
农夫非是婆罗门 婆私咤如斯当知 (一九)
六一三 人中种种工巧者 为生活者皆如是
工人非是婆罗门 婆私咤如斯当知 (二○)
六一四 又在人中作买卖5 为生活者皆如是
商人非是婆罗门 婆私咤如斯当知 (二一)
六一五 又于人中服事人 为生活者皆如是
奴仆非是婆罗门 婆私咤如斯当知 (二二)
六一六 又于人中为盗者 为生活者皆如是
三 大 品 九 婆私咤经 一七三
--------------------------------------------------------------------------
小部经典二 一七四
盗贼非是婆罗门 婆私咤如斯当知 (二三)
六一七 又于人中武术者 为生活者皆如是
武士非是婆罗门 婆私咤如斯当知 (二四)
六一八 又于人中司祭者 为生活者皆如是
祭官非是婆罗门 婆私咤如斯当知 (二五)
六一九 又于人中村与国 受用领有皆如是
王者非是婆罗门 婆私咤如斯当知 (二六)
六二○ 而我依胎由母生6 产妇非称婆罗门
彼被尊崇称为卿7 有所得者实为彼
无物又无取著者 我称彼为婆罗门 (二七)
六二一 一切众结均已断 远离扰着离系缚
无有恐惧无怖畏 我称彼为婆罗门 (二八)
六二二 革纽革绪与网绳 马勒随眠皆已断
觉四谛者弃门闩 我称彼为婆罗门 (二九)
六二三 怒骂殴打被绳缚8 对此无瞋忍耐者
具忍辱力强忍军9 我称彼为婆罗门 (三○)
六二四 无忿精勤具头陀 持戒渴爱不增盛
调御此身最后身 我称彼为婆罗门 (三一)
六二五 不着莲叶如水珠10 不承锥尖如芥子
对彼诸欲无染着 我称彼为婆罗门 (三二)
六二六 此世自己苦灭尽 了知灭尽诸苦者
卸除重担离缚者 我称彼为婆罗门 (三三)
六二七 甚深智慧具慧者 道与非道通晓者
通达最上义理者 我称彼为婆罗门 (三四)
六二八 在家以及非家者11 不与两者交往者
少欲远离不住家 我称彼为婆罗门 (三五)
六二九 不论战栗与刚强 对诸生类藏鞭笞
不害彼等亦不杀 我称彼为婆罗门 (三六)
三 大 品 九 婆私咤经 一七五
--------------------------------------------------------------------------
小部经典二 一七六
六三○ 违背人中不违背12 执笞人中不执笞
取着人中不取着 我称彼为婆罗门 (三七)
六三一 贪瞋痴慢与覆盖 如芥子粒置锥尖
如是其人亦落置 我称彼为婆罗门 (三八)
121 六三二 不为粗恶所含义13 真实语言是所说
彼语谁亦不忿怒 我称彼为婆罗门 (三九)
六三三 无论长短与大小 一切世间净不净14
非所与者绝不取 我称彼为婆罗门 (四○)
六三四 无论此世与他世 面对三世无欲求
不求意乐离缚者 我称彼为婆罗门 (四一)
六三五 无阿赖耶之执着 己知真相无疑惑
耽于甘露到达者 我称彼为婆罗门 (四二)
六三六 世间善恶皆弃舍15 超越善恶无执着
离尘无忧清净者 我称彼为婆罗门 (四三)
六三七 清净犹如无昙月 明澄清净无混浊
普皆喜有灭尽者 我称彼为婆罗门 (四四)
六三八 烦恼难路贪险路16 超越轮回与愚痴
禅渡瀑流到彼岸 不动无爱无疑惑
烦恼寂灭无取着 我称彼为婆罗门 (四五)
六三九 舍断诸欲于此世 普行无家非家行
普遍欲有灭尽者 我称彼为婆罗门 (四六)
六四○ 舍断贪爱于此世 普行无众独寂行
普遍爱有灭尽者 我称彼为婆罗门 (四七)
六四一 舍去人轭寿五欲 超越天轭寿五欲
超舍诸轭离缚者 我称彼为婆罗门 (四八)
六四二 乐与不乐舍离者 清凉快乐无依缚
一切世界胜雄者 我称彼为婆罗门 (四九)
六四三 一切有情死与生17 此等一切皆觉知
三 大 品 九 婆私咤经 一七七
--------------------------------------------------------------------------
小部经典二 一七八
无着善逝是觉者 我称彼为婆罗门 (五○)
六四四 诸天诸人干闼婆18 彼之行踪无可知
断尽诸漏阿罗汉 我称彼为婆罗门 (五一)
六四五 过去现在与未来19 前后或中无何物
既无一物无取着 我称彼为婆罗门 (五二)
六四六 牛王精进最胜者20 大仙已为征服者
洗浴烦恼觉四谛 我称彼为婆罗门 (五三)
六四七 觉知有情了宿住21 见来世天与恶趣
已达生之灭尽者 我称彼为婆罗门 (五四)
六四八 于人所赋名与姓 此唯世间之通名
世俗相传皆如此 人于生时已赋名 (五五)
六四九 姓名不知人之心 长时随在先入见
诸不知者谓汝等 由生即是婆罗门 (五六)
六五○ 依生非是婆罗门 依生非非婆罗门
依行为是婆罗门 依行为非婆罗门 (五七)
六五一 依行为而为农夫 依行为而为工匠
依行为而为商人 依行为而为奴仆 (五八)
六五二 依行为而为盗贼 依行为而为武士
依行为而为祭官 又依行而为王者 (五九)
123 六五三 见缘起法诸贤者 通晓业与异熟果
如斯行为如实见 如实得见信不误 (六○)
六五四 世间依业而存在22 人之存在亦依业
有情为业所结缚 犹如行车为辖结 (六一)
六五五 梵行苦行根律仪23 戒律禁制调御慧
由此得成婆罗门 是即最上婆罗门 (六二)
六五六 具备三明而寂静 尽其再有阿罗汉
梵天帝释诸识者 婆私咤如斯当知」 (六三)
作如斯言已,婆私咤与婆罗堕阇二学童白世尊言:「希有瞿昙!希有瞿昙!〔犹
三 大 品 九 婆私咤经 一七九
--------------------------------------------------------------------------
小部经典二 一八○
如令倒起者、使蔽者显露,如教迷者以道,又如暗夜揭来灯火,使具眼者见诸色,
如斯,瞿昙以诸多教法说示〕。我等归依卿瞿昙、归依法、归依比丘众。卿瞿昙容许
我等自今而后,尽形寿归依为优婆塞。」
婆私咤经竟
注1 本经原形出自《中部》九八经,但在PTS 版本则只列出本经之题目而略去经文,或系因与
本经重复之故。在南传大藏经中,中部经典对婆私咤经亦予省略。
2 以下之长行(散文)殆与D.I,P.235f之经文一致。
3 「卿」(bho),底本作kho,今从异本。
4 「耕作土地」(gorakkhaim),按语义有护牛之义,依注释作「护田」、「耕作」。
5 本偈被引用于MA.III,P.39;SA.I,P.149;UDA.P.332。
6 以下至六四七偈共二十八偈与Dhp.VV.396-423之二十八偈相同。与此相若之偈之汉译偈
颂,可参见:法句经卷下、〈梵志品〉(大正藏四、五七二c以下),出曜经卷二九、卷三
○(大正藏四、七七○b以下),法集要颂经卷四(大正藏四、七九八b以下)等。
7 「卿」之称呼(bhovadi)系指婆罗门族。盖彼等相互尊称其它为「卿」之称呼(bho)。
8 本偈被引用于 khpa.P.149。
9 以下二句被引用于 Vm.P.295。
10 本偈被引用于 VA.P.273;DhpA.II,P.51。
11 本偈被引用于 MiL,P.386。
12 本偈可参照 S.I,P.236弥沙塞五分戒本(大正藏二二、二○○a、二○六b),五分比丘
尼戒本(大正藏二二、二一四a),十诵比丘戒本(大正藏二三、四七八c),十诵比丘尼
戒本(大正二三、四八八b)等。
13 本偈被引用AA.I,P.277。
14 「净」(Subha)指高价值物品;「不净」(asubha)指廉价物品。
15 本偈被引用于 DhpA.II,P.200。
16 本偈被引用于 AA.I,P.247。
17 本偈被引用于 ibid,P.268。
18 本偈被引用于 ibid,P.269。
三 大 品 九 婆私咤经 一八一
--------------------------------------------------------------------------
小部经典二 一八二
19 本偈被引用于 ibid,P.363。
20 本偈被引用于 DhpA.III,P.187。
21 本偈可参照:M.II,P.144;S.I,P.167;P.175;A.I,P.165;P.167;It,P.100;Thig.VV.63-64,中阿
含一六一梵摩经(大正藏一、六八九a),杂阿含一一六一经,一一八一经(大正藏二、
三○九c、三一九c),别译:杂阿含八四经、九五经(大正藏二、四○三a、四○七c)等。
22 本偈被引用于KV.P.546;DhsA.P.66。
23 本偈与Thag.V.631同。
一○ 拘迦利耶经1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给孤独园。时,拘迦利耶比丘诣至世尊之处。
124 诣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坐一面之比丘拘迦利耶白世尊言:「尊师!舍利弗、目
犍连有恶欲,为诸恶欲所缚。」如斯言已,世尊告拘迦利耶比丘曰:「拘迦利耶!汝
勿作斯言,拘迦利耶!汝勿作斯言。拘迦利耶!汝对舍利弗、目犍连应心生信乐;
舍利弗、目犍连是可敬爱者。」拘迦利耶比丘再白世尊言:「尊师!假令世尊以我为
可信赖者,则舍利弗、目犍连实有恶欲,为诸恶欲所缚。」世尊再告拘迦利耶比丘曰:
「拘迦利耶!汝勿作斯言,拘迦利耶!汝对舍利弗、目犍连应心生信乐;舍利弗、目
犍连是可敬爱者。」拘迦利耶比丘再三白世尊言:「尊师!假令世尊信赖我语,则舍
利弗、目犍连实有恶欲,为诸恶欲所缚。」世尊再三告拘迦利耶比丘曰:「拘迦利耶!
汝勿作斯言。拘迦利耶!汝对舍利弗、目犍连应心生信乐;舍利弗、目犍连是可敬
爱者。」时拘迦利耶比丘即由座而起,礼世尊右绕而去。
拘迦利耶比丘去后不久,彼全身出芥子大之脓疱。渐成小豆大,由小豆大而渐
成如大豆粒。由大豆程度渐成枣核大。由枣核大渐成枣粒大。由枣粒大渐成余甘子
(庵摩罗果)大。由余甘子大渐成青木瓜大。由青木瓜大渐成熟木瓜大。由熟木瓜
大,而溃裂出脓血。时拘迦利耶比丘终因此病而命尽。拘迦利耶命终后,因心恨舍
利弗、目犍连,遂生红莲地狱。
时,梵天娑婆世界主于夜半过后,以丽色容光遍照祇园各隅,而诣近世尊之住
三 大 品 一○ 拘迦利耶经 一八三
--------------------------------------------------------------------------
小部经典二 一八四
处。诣已,敬礼世尊,立于一面。立于一面之梵天娑婆世界主,乃白世尊言:「尊师!
拘迦利耶比丘命终。尊师!命终之拘迦利耶比丘,因对舍利弗、目犍连有瞋恨心,
而生红莲地狱。」梵天娑婆世界主作如言。作如斯言已,顶礼世尊右绕,而由其处消
逝。
时,世尊于是夜过后告诸比丘曰:「汝等比丘!昨夜梵天娑婆世界主,于夜半过
后以丽色容光遍照祇园各隅,诣至我处。至已礼我,立于一面。立一面之梵天娑婆
世界主白我言:』尊师!拘迦利耶比丘命终,尊师!命终之拘迦利耶比丘,因对舍
利弗、目犍连怀有恨心,而生红莲地狱。『梵天娑婆世界主,作如上言。如斯言已,
126 敬礼我右绕,即消逝。」世尊作如斯言,时有一比丘,白世尊言:「尊师!红莲地狱
寿量几何?」「比丘!红莲地狱寿命极长。彼处几年、几十年、几千年、或几十万年
难以计数。」「尊师!然以譬喻能说明耶?」「比丘!能说明。」世尊曰:「比丘!譬如
依憍萨罗国以升斗量二十石胡麻,人由其中每百年取一粒。比丘!依此憍萨罗国容
量之二十石胡麻,依上示方法取尽,其年时较短于一阿浮陀地狱之寿量。比丘!二
十阿浮陀地狱之寿量,等于一尼罗浮陀地狱之寿量。比丘!二十尼罗浮陀地狱之寿
量,等于一阿婆婆地狱之寿量。比丘!二十阿婆婆地狱之寿量,等于一阿诃诃地狱
之寿量。比丘!二十阿诃诃地狱之寿量,等于一阿咤咤地狱之寿量。比丘!二十阿
咤咤地狱之寿量,等于一白睡莲地狱之寿量。比丘!二十白睡莲地狱之寿量,等于
一青睡莲地狱之寿量。比丘!二十青睡莲地狱之寿量,等于一青莲地狱之寿量。比
丘!二十青莲地狱之寿量,等于一白莲地狱之寿量。比丘!二十白莲地狱之寿量,
等于一红莲地狱之寿量。比丘!而拘迦利耶比丘因心恨舍利弗、目犍连,而生红莲
地狱。」世尊如是言。善逝如斯言已,师更告诸比丘曰:
127 六五七 「人之生来有其口2 口其实是利斧生
愚者常为恶言语 利斧断除己善根 (一)
六五八 应毁訾者而赞赏3 应赞赏者作毁訾
彼以口业积恶运 为积恶运不得乐 (二)
六五九 骰子博戏失财产 复失己身犹微少
对诸善逝心瞋恚 彼之恶运实甚大 (三)
六六○ 责骂圣者恶语意 堕入十万大地狱
三 大 品 一○ 拘迦利耶经 一八五
--------------------------------------------------------------------------
小部经典二 一八六
尼罗布陀三十六4 五阿浮陀红莲狱 (四)
六六一 语不真者行不真5 行言不行堕地狱
彼等共为卑劣业 死后当堕他世界 (五)
六六二 无瞋心净无污点6 愚者所作瞋恚怒
瞋怒愚者恶必返 如向逆风投细尘 (六)
128 六六三 种种贪欲耽著者 彼以恶语谤他人
无信吝啬不亲切 两舌悭物以为事 (七)
六六四 恶口不实非圣者7 邪恶杀生为恶行
极劣恶运卑贱生 一生在世勿多言
不然汝至地狱行 (八)
六六五 汝撒恼尘招不利 责骂善人造罪恶
此世多造诸恶行 长陷深渊至地狱 (九)
六六六 任何诸业无灭者 业主必来承受得
自造罪恶愚钝者 此世他世自受苦 (一○)
六六七 铁针钉入所至处 锐利枪刃为所抵
129 赤热钢弹似食物 果报随业令服食 (一一)
六六八 狱卒恶语无和颜 罪人无有避难处
坐于扩敷炭火上 普入盛燃火焰中 (一二)
六六九 更以铁网覆其上 铁制之锤击其中
由闇入闇真黑暗 其闇扩漫如雾蒙 (一三)
六七○ 次更普燃炽盛火 金属制镬入彼等
于火盛燃之镬中 罪人长时浮沉煮 (一四)
六七一 脓血混满在镬中 作罪过者煮于此
130 无论走往何方隅 到处烦恼触脓血 (一五)
六七二 又有虫类栖水镬 作罪过者煮其中
四边皆是等大釜 无有边岸出去处 (一六)
六七三 更有锐利剑叶林 入其处者断四肢
狱卒用钩捕其舌 曳引拉长予痛击 (一七)
三 大 品 一○ 拘迦利耶经 一八七
--------------------------------------------------------------------------
小部经典二 一八八
六七四 复有剃刀锐利刃 彼等难越地狱河
诸多愚钝作恶者 行诸恶者堕其中 (一八)
131 六七五 其处更有黑斑犬 野干大鹫乌鸦群8
人人悲泣被噉食 彼等受尽鹰鸟啄 (一九)
六七六 造罪之人所遭遇 地狱生活实悲惨
此世余命作善行 不可放逸度日行 (二○)
六七七 红莲地狱之寿量 如智计量担胡麻
五千万兆年已多 又加年百二十亿 (二一)
六七八 地狱之苦长难说 其长彼处不可住
故为好净善诸德 语意经常遍守护」 (二二)
拘迦利耶经竟
注1 本经前半至六六○偈,殆与S.I,PP.149-153 ( S.6.1.10.Kokaliko)全文相一致;又与A.V,
P.170ff(A.10.89)相类似。或系相应部经典另附加十数偈而成本经。与汉译相似之经有
杂阿含一二七八经(大正藏二、三五一b 以下),其别译杂阿含二七六经(大正藏二、
四七○a以下),增一阿含卷一二(大正藏二、六○三b以下),大智度论卷一三(大正藏
二五、一五七b以下)等。
2 以下四偈亦出于S.I,P.149;P.152f;A.V,P.171;P.174,系引用于Netti P.132f。此等四偈之汉
译相似之偈有:杂阿含一一九四经(大正藏二、三二四a),及同部一二七八经(大正藏
二、三五一c,但缺乏与六六○偈相似者),别译杂阿含一○六经、及二七六经(大正藏
二、四一一c、四七○a以下),增一阿含卷一二(大正藏二、六○三c,义足经卷上(大
正藏四、一七七a),法句经卷上、〈言语品〉(大正藏四、五六一c),出曜经卷一○(大
正藏四、六六四a 以下),法集要颂经卷一(大正藏四、七八一b),金色童子因缘经卷一
二(大正藏一四、八九三a),五分律卷二五(大正藏二二、一六五c以下),十诵律卷四、
卷四九(大正藏二三、二三a、三五五c 以下),有部毘奈耶卷一四(大正藏二三、六九
七b),有部毘奈耶药事卷二(大正藏二四、六c以下),大智度论卷一三(大正藏二五、
一五八a),立世阿毘昙论卷一(大正藏三二、一七三c)等。又与六五七偈相似之偈,
可参见正法念处经卷一、卷八(大正藏一七、五b、四六b),诸法集要卷五(大正藏一
三 大 品 一○ 拘迦利耶经 一八九
--------------------------------------------------------------------------
小部经典二 一九○
七、四八四a)等。又与六五八偈相似者,可参见阿毘达摩发智论卷二○(大正藏二六、
一○三一c),而与六六○偈相似者,可参见三法度论卷下(大正藏二五、二七b)、成实
论卷七(大正藏三二、二九一b)等。
3 以下三偈亦出于A.II,P.3f。
4 在本经注释书中并无任何之说明,依于本偈相应部之注(Saratthappakasini I,P.216)
三十六为与尼罗部陀有关。
5 本偈亦出于Dhp.V.306;Ud,P.45(自说经第四品第八经)、It.P.42f(如是语经第四八经)、
J.II,P.416f等。汉译相似之偈,可参见法句经卷下〈地狱品〉(大正藏四、五七○a)、法
集要颂经卷一(大正藏四、七八一b)、义足经卷上(大正藏四、一七七a)、十诵律卷四、
卷四九(大正藏二三、二三a、三五五c)等。
6 本偈亦出于S.I,P.13;P.164;Dhp.V.125;J III,P.202;PV.P.124;被引用于Vm.P.301f与汉译
相似之偈见杂阿含一一五四经、一二七五经(大正藏二、三○七b 以下、三五○c)。别
译杂阿含七七经、二七三经(大正藏二、四○一a、四六九b)、义足经卷上(大正藏四、
一七七b)、法句经卷上《恶行品》(大正藏四、五六五a)等。
7 次之二偈被引用于Netti.p.133。
8「大鹫」(Patigijjha)在注书为Patigddha(贪婪)但一说大鹫为(Mahagijjha)。
一一 那罗迦经1
〔序偈〕
六七九 满足生欢喜2 三十三天众
恭敬有净衣 取衣赞帝释
阿私陀仙人 昼住之时见3 (一)
132 六八○ 喜悦踊跃见诸天 仙人恭敬问因由
「何缘天众极满悦 何故取衣作挥舞 (二)
六八一 假令诸天战修罗 修罗战败勇士胜
彼时亦不大欢喜 今见喜悦甚稀有 (三)
六八二 且歌且舞吹口笛 拍手踊跃奏天曲
三 大 品 一一 那罗迦经 一九一
--------------------------------------------------------------------------
小部经典二 一九二
我住须弥问汝等 汝等速为我解疑」 (四)
六八三 「无比最胜宝菩萨 利益安乐生人界
释迦族村蓝毘尼 我等满足极欣悦 (五)
六八四 一切有情最高者 人中牛王最上者
133 仙人林中转法轮 猛胜百兽师子吼」 (六)
六八五 闻诸天声仙人急 下降净饭王宫廷
坐其处告释迦众 「我今欲见此童子」 (七)
六八六 释迦族等炉金工 锻练辉耀如金黄
高贵容貌童子丽 为阿私陀仙人见 (八)
六八七 辉耀行空如火焰 清净霁云如满月
照曜大地如秋阳 阿私陀仙生欢喜 (九)
六八八 诸天有骨千圆轮4 空中护持有伞盖
金柄拂尘上下扇 不见持拂伞盖人 (一○)
134 六八九 黑妙结发斯见已5 头上白伞为翳遮
如锦毯中之黄金 跃踊喜心抱太子 (一一)
六九○ 彼通真言及相好 抱取释迦验牛王
欣乐心发感叹声 人间无上最上者 (一二)
六九一 随念自己将终时 仙人怏怏眼流泪
释迦族见仙人泣 莫非童子有障碍 (一三)
六九二 仙人告慰释迦族 我非随念子不利
童子绝无任何障 彼非凡庸善留意 (一四)
六九三 童子得成无上觉 得见最上之清净
彼之梵行广弘通 怜愍众生转法轮 (一五)
135 六九四 然我余命不久世 正觉之前我命终
无等之法我不闻 我心故此苦恼痛 (一六)
六九五 释迦族众大欢喜 彼之生来始出城
怜愍自己之子嗣 修学无等精勤法 (一七)
六九六 「今后有佛成正觉 汝若闻其行法道
三 大 品 一一 那罗迦经 一九三
--------------------------------------------------------------------------
小部经典二 一九四
尔时当往遍求问 彼世尊前行梵行」 (一八)
六九七 豫见未来得清净 仙人所教饶益意
多积福善那罗迦 待望胜者护诸根 (一九)
六九八 闻彼胜者转法轮 仙人教言实现时
136 行见牛王得信乐 请问牟尼最胜行 (二○)
序偈竟。
六九九 「阿私陀仙所述语6 此语如实我了知
瞿昙诸法通达者 故我前来谒世尊 (二一)
七○○ 出家乃至住非家 托钵之行续寻求
我问牟尼请示我 最上句之牟尼行」 (二二)
七○一 世尊曰:
「行难得难清净道 我令汝知牟尼行
然而我告汝此事 志须强毅心坚固 (二三)
七○二 无论村人骂或赞 应以平等行仪临
慎防瞋意严加护 寂静勿为高傲行 (二四)
137 七○三 如园中有种种焰 黄红大小皆出现
诱惑牟尼诸女人 纵令彼女来诱惑 (二五)
七○四 牟尼已经离淫法 彼此诸欲皆已舍
于诸生物强或弱 不生瞋害无爱着 (二六)
七○五 我与彼等亦相同 彼等与我亦无异
自己与彼相比较 不可杀害诸众生 (二七)
七○六 一切凡夫所执着 欲求贪欲须舍去
弃贪行道具眼者 必定能度贪地狱 (二八)
七○七 控制肚腹须节食 一切少欲勿贪求
彼实厌离于诸欲 无欲寂灭无烦恼 (二九)
七○八 牟尼每日出行乞 行乞已讫赴林边
牟尼止住在树下 树下就座已牟尼 (三○)
七○九 彼贤者勤修禅定 树下静虑乐林边
三 大 品 一一 那罗迦经 一九五
--------------------------------------------------------------------------
小部经典二 一九六
自行禅定自满足 树下寂静应禅思 (三一)
七一○ 林中树下且过夜 翌朝赴村行乞食
信众招待与供养 持来之食亦不喜 (三二)
七一一 牟尼沿村到来时 不以家家过急行
如同哑者之乞食 教策之语不得说 (三三)
七一二 若乞得食斯可矣 若不得食亦善哉
两者等同为看待 牟尼坦然静还来7 (三四)
七一三 彼手持钵续游行8 人谓哑者亦非哑
虽少施与亦莫轻 不可轻蔑彼施者 (三五)
七一四 我作沙门为行道9 说示种种至高道
达于彼岸无二次 亦无一回到达者 (三六)
七一五 轮回暴流必须断10 比丘不可有爱着
舍断所作诸善恶 如斯比丘无热恼」 (三七)
七一六 世尊曰:
「令汝得知牟尼行 摄食如尝剃刀刃
必当以舌抑口盖 对胃亦应行自制 (三八)
七一七 沈滞之心不可有 心中不可多思念
无有依着无臭秽 最后目的为梵行 (三九)
七一八 亲近沙门是心离 独坐身离应学习
离为独一牟尼行 若能独一乐行道 (四○)
七一九 若然名声耀十方 精进禅思弃诸欲
我等弟子慕圣法 愈益增长惭与信 (四一)
七二○ 犹如挖掘深河底 应知河川诸情况
小河底浅流有音 大川流水无音声 (四二)
七二一 浅水之流有潺声11 满水之流成寂静
愚者如同半水瓮 贤者如同满水湖 (四三)
七二二 沙门且具法与义 多语利益众生事
彼等自知所示法 彼等自知宜多语 (四四)
三 大 品 一一 那罗迦经 一九七
--------------------------------------------------------------------------
小部经典二 一九八
七二三 彼等自知自制心 彼等自知勿多语
彼牟尼值牟尼行 彼牟尼证牟尼行」 (四五)
那罗迦经竟
注1 本经部分与佛传有关。即释尊于迦毘罗城降诞,阿私陀仙人为佛占相,预言释尊之将来,
且自悲哀不能遇佛之成道,并自遗言其外甥那罗迦,命其如闻佛成道,即直就佛前修学梵
行。那罗迦从其遗言,闻佛转法轮之消息,于第七日即至佛前问牟尼行。以下故事为本经
〔序偈〕,有关牟尼之行、佛之说法,为本经之本文。而在〔序偈〕中与之相似之故事,
虽出自种种佛传,但未见有与本经类似之偈。然与本经本文相似诸偈,可见出于Mahavas-
tu III PP.386-389,佛本行集经卷三八(大正藏三、八三○a以下)。此或系本文诸偈,
自古即已存在,而〔序偈〕乃后加之者。
2 此等故事例如佛本行集经卷九(大正藏三、六九三b以下)可为参照。
3 「昼住」(divavihara)亦云昼卧(午睡),即于食后日中之休息。此非必定为卧,多为乐
住坐禅。
4 「黑妙」(Kanha-siri)系指阿私陀仙(Asita-isi)即Kabha与 Asita 相当,Siri与isi相当。
盖Kanha与Asita同为黑色之义,siri为吉祥人之义,此处指为仙人。
5 本偈被引用于DA.II,P.438;MA.IV.P185。
6 以下至本经最后之偈,虽稍有不同,大体与Mahavastu III,PP.386-389佛本行集经卷三八
(大正藏三、八三○a以下)相当。
7 「坦然」(rukkham va)直译为「如对树木」。依注文,求果实之人行近树前,得与不得,
亦无得意与失意,坦然而去。
8 本偈被引用于 SA.II,P.109。
9 本偈被引用于 KV.P.89。
10 本偈被引用于 CND(暹罗本)P.109。
11 本偈被引用于 Mil.P.414。
三 大 品 一一 那罗迦经 一九九
--------------------------------------------------------------------------
小部经典二 二○○
一二 二种随观经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东园鹿母高堂。尔时,世尊于十五日布萨满月
140 之夜,受比丘众围绕,露地而坐。时世尊默然回顾众多比丘,告诸比丘言:「诸比丘!
出离世间至成圣之正觉有诸善法。诸比丘!汝等何故出离世间至圣正觉,闻此等善
法耶?诸比丘!若有问汝等者,汝等可如是回答彼等:『此无他,是为如实知二法。』
然汝等以何言二?『此是苦、此是苦集』,此是一随观;『此是苦灭、此是至苦灭道』,
此是第二随观。诸比丘!如是正随观此二者,勇猛精勤不放逸而自住,比丘(一)
于现世期望得全智(阿罗汉);又(二)若烦恼之有余时,期得不还(阿那含)二果
中随一之果。」世尊如是言。善逝如斯言已,师又更言曰:
七二四 「于苦无知解1 复不知苦生
苦又普无残 不知绝灭处
更至苦寂灭 不知其道之 (一)
七二五 人心无解脱 亦无解脱慧
未能尽苦际 彼实至生老 (二)
七二六 然能知离苦 亦知苦发生
又苦遍无余 知苦绝灭处
141 更至苦寂灭 知解彼道处 (三)
七二七 具足心解脱 亦具慧解脱
彼等尽苦际 不至生与老」 (四)
「『依他之异门,亦有二种正随观耶?』诸比丘!若有人问者,应答彼等:『有。』
然云何为二?『任何苦之生,亦皆依缘依而生』,此乃一随观;『然依之离灭无余,
故无苦之发生』,此乃第二随观。诸比丘!如是正随观此二者,勇猛精勤不放逸而自
住,比丘(一)于现世期望得全智(阿罗汉);(二)若烦恼有余时,于不还(阿那
含)之二果中得随一之果。」世尊如右言。善逝如是言已,师更言曰:
七二八 「世间种种苦2 皆依因缘生
无知作依处 愚钝屡受苦
知苦随观者 知而不作依」 (五)
三 大 品 一二 二种随观经 二○一
--------------------------------------------------------------------------
小部经典二 二○二
「『其它异门亦有二种正随观耶?』 诸比丘!若有人问者,应答彼等:『有。』
然云何为二?『任何苦之生,皆缘无明而生』,此乃一随观;『然无明离灭之无余,
故无苦之发生』,此乃第二随观。诸比丘!如是正随观此二者,勇猛精勤不放逸而自
住,比丘(一)于现世期望得全智(阿罗汉);又(二)若烦恼之有余时,于不还(阿
那含)之二果中期得随一之果。」世尊如右言。善逝如斯言已,师更言曰:
142 七二九 「由此而有彼 生死与轮回
轮转行不已 其趣是无明 (六)
七三○ 无明是大痴 由此久轮回
至明诸有情 后有不更来」 (七)
「『又依他异门亦有二种正随观耶?』诸比丘!若有人问者,应答彼等:『有。』
然云何为二?『任何苦之生,皆缘行而生』,此是一随观;『然诸行离灭之无余,故
无苦可发生』,此是第二随观。诸比丘!如是正随观此二者,勇猛精勤不放逸而自住,
比丘(一)于现世期得全智(阿罗汉);又(二)若烦恼有余时,期得不还(阿那含)
之二果中随一知果。」世尊如上言。善逝如是言已,师更言曰:
七三一 「任何苦发生 皆缘行而生
诸行之离灭 无苦可发生 (八)
七三二 苦生缘于行 了知此过患
止灭一切行 断除诸欲想
此苦之灭尽 如实知此已 (九)
七三三 正见达吠陀3 正知诸贤者
战胜恶魔结 后有不更来」 (一○)
143 「『依他异门亦有二种正随观耶?』诸比丘!若有人问者,应答彼等:『有。』
然云何为二?『任何苦之生,皆缘于识』,此是一随观;『然识离灭之无余,故无苦
之发生』,此是第二随观。诸比丘!如是正随观此二者,勇猛精勤不放逸而自住,比
丘(一)于现世期望得全智(阿罗汉);又(二)若烦恼之有余时,期得不还(阿那
含)之二果中随一之果。」世尊如是言。善逝如是言已,师更言曰:
七三四 「一切苦发生 皆是缘于识
由识之离灭 无苦可发生 (一一)
三 大 品 一二 二种随观经 二○三
--------------------------------------------------------------------------
小部经典二 二○四
七三五 苦缘识而生 了知此过患
识若寂静故 无爱即寂灭」 (一二)
「『依他之异门亦有二种正随观耶?』 诸比丘!若有人问者,应答彼等:『有。』
然云何为二?『任何苦之生,皆缘于触』,此是一随观;『然因触离灭之无余,故无
苦之发生』,此是第二随观。诸比丘!如是正随观此二者,勇猛精勤不放逸而自住,
比丘(一)于现世期望得全智(阿罗汉);又(二)若烦恼之有余时,期得不还(阿
那含)之二果中随一之果。」世尊如上言。善逝如是言已,师更言曰:
七三六 「为触所击败 从有流而行
诸人行邪道 无能尽灭结 (一三)
七三七 如是遍知触 诸人喜寂静
彼等实灭触4 无爱故寂灭」 (一四)
「『依他之异门亦有二种之正随观耶?』诸比丘!若有人问者,应答彼等:『有。』
然云何为二?『任何苦之生,皆缘于受』,此是一随观;『然受离灭之无余,故无苦
之发生』,此是第二随观?诸比丘!如是正随观此二者,勇猛精励不放逸而自住,比
丘(一)于现世期得全智(阿罗汉);又(二)若烦恼之有余时,当得不还(阿那含)
之二果中随一之果。」世尊如是言。善逝如是言已,师更言曰:
144 七三八 「无论乐或苦5 不苦或不乐
内者与外者 一切所感受 (一五)
七三九 此苦须当知 虚伪破灭法
以智触衰灭 认斯可离贪6
诸受灭尽故 无爱故寂灭」 (一六)
「『依他之异门亦有二种正随观耶?』诸比丘!若有人问者,应答彼等:『有。』
然云何为二?『任何苦之生,皆缘于渴爱』,此是一随观;『然渴爱离灭之无余,故
无苦之发生』,此是第二随观。诸比丘!如是正随观此二者,勇猛精勤不放逸而自住,
比丘(一)于现世期望得全智(阿罗汉);又(二)若烦恼之有余时,期得不还(阿
那含)之二果中随一之果。」世尊如是言。善逝如是言已,师更言曰:
七四○ 「渴爱为友者7 长时续轮回
有此而有彼 轮回无超脱 (一七)
三 大 品 一二 二种随观经 二○五
--------------------------------------------------------------------------
小部经典二 二○六
七四一 渴爱缘生苦8 知此之过患
渴爱离无取 念之当普行」
145 「『依他之异门,亦有二种正随观耶?』诸比丘!若有人问者,应答彼等:『有。』
然云何为二?『任何苦之生,皆缘于取』,此是一随观;『然因取离灭之无余,故无
苦之发生』,此是第二随观。诸比丘!如是正随观,此二者,勇猛精勤不放逸而自住,
比丘(一)于现世期望得全智(阿罗汉);又(二)若烦恼之有余时,期得不还(阿
那含)之二果中随一之果。」世尊如是言。善逝如是言已,师更言曰:
七四二 「有乃缘于取 有者受诸苦
生者必有死 此苦生之缘 (一九)
七四三 取之灭尽故 诸贤正了知9
知达生灭尽 后有不更来」 (二○)
「『依他异门亦有二种正随观耶?』诸比丘!若有人问者,应答彼等:『有。』
然云何为二?『任何苦之生,皆缘于龌龊』,此是一随观;『然龌龊离灭之无余,故
无苦之发生』此是第二随观。诸比丘!如是正随观此二者,勇猛精勤不放逸而自住,
比丘(一)于现世期望得全智(阿罗汉);又(二)若烦恼之有余时,期得不还(阿
那含)之二果中随一之果。」世尊如是言。善逝如是言已,师更告曰:
七四四 「任何苦之生 皆缘于龌龊
由诸龌龊灭 无有苦之生 (二一)
七四五 有苦缘龌龊 了知此过患
舍遣诸龌龊 无龌龊解脱 (二二)
七四六 断绝诸有爱10 比丘心寂静
灭度生轮回 彼更不再有」 (二三)
「『依他之异门亦有二种正随观耶?』诸比丘!若有人问者,应答彼等:『有。』
然云何为二?『任何苦之生,皆缘于食』,此是一随观;『然食离灭之无余,故无苦
之发生』,此是第二随观。诸比丘!如是正随观此二者,勇猛精勤不放逸而自住,比
丘(一)于现世期望得全智(阿罗汉);又(二)若烦恼之有余时,期得不还(阿那
含)之二果中随一之果。」世尊如是言。善逝如是言已,师更言曰:
七四七 「任何苦之生11 皆缘食而生
三 大 品 一二 二种随观经 二○七
--------------------------------------------------------------------------
小部经典二 二○八
依于诸食灭 无有苦之生 (二四)
七四八 苦乃缘食有 知此为过患
遍知一切食 勿依止诸食 (二五)
146 七四九 吠陀之达人 涅盘正了知
诸漏遍尽故 省察受用食
住法不入趣」 (二六)
「『依他之异门亦有二种正随观耶?』诸比丘!若有人问者,应答彼等:『有。』
云何为二?『任何苦之生,皆缘于动转』,此是一随观;『然动转离灭之无余,故无
苦之发生』,此是第二随观。诸比丘!如是正随观此二者,勇猛精勤不放逸而自住,
比丘(一)于现世期望得全智(阿罗汉);又(二)若烦恼之有余时,期得不还(阿
那含)之二果中随一之果。」世尊如是言。善逝如是言已,师更言曰:
七五○ 「任何苦之生 皆缘于动转
诸动转之灭 无有苦之生 (二七)
七五一 苦乃缘动转 了知此过患
如是弃爱欲 令除灭诸行
不动亦无取 念之应普行」 (二八)
「『依他之异门亦有二种正随观耶?』 诸比丘!若诸人有问者,应答彼等:『有。』
然云何为二?『有依止者有动摇』,此是一随观;『依止无者动摇无』,此是第二随
观。诸比丘!如是正随观此二者,勇猛精勤不放逸而自住,比丘(一)于现世期望
得全智(阿罗汉);又(二)若烦恼之有余时,期得不还(阿那含)之二果中随一之
果。」世尊如是言。善逝如斯言已,师更言曰:
七五二 「无依无动摇 有依有取着
此有故彼有 无越度轮回 (二九)
七五三 诸依有怖畏 了知此过患
无依无取着 念之应普行」 (三○)
147 「『依他之异门亦有二种正随观耶?』诸比丘!若有人问者,应答彼等:『有。』
然云何为二?『无色〔界定〕远比色〔界定〕更为寂静』,此是一随观;『灭〔尽定〕
远比无色〔界定〕更为寂静,『此是第二随观。如是正随观此二者,勇猛精勤不放
三 大 品 一二 二种随观经 二○九
--------------------------------------------------------------------------
小部经典二 二一○
逸而自住,比丘(一)于现世期望得全智(阿罗汉);又(二)若烦恼之有余时,期
得不还(阿那含)之二果中随一之果。」世尊如是言。善逝如是言已,师更言曰:
七五四 「色界诸有情12 及住无色界
不知灭尽定 是为再来者 (三一)
七五五 遍知色界定13 善住无色界
灭定解脱者 彼等舍死魔」 (三二)
「『依他之异门亦有二种正随观耶?』 诸比丘!若有人问者,应答彼等:『有。』
然云何为二?诸比丘!『含括天、魔、梵天之世界,含括沙门、婆罗门、天、人一
切诸人中或思:「此是真理」者,但诸圣者以正慧如实善见「此是虚妄」』,此是一随
观;诸比丘!『含括天、魔、梵天之世界,含括沙门、婆罗门、天、人一切诸人中
或思:「此是虚妄」者,但诸圣者以正慧如实善见:「此是真理」』,此是第二随观。诸
比丘!如是正随观此二者,勇猛精勤不放逸而自住,比丘(一)于现世期望得全智
(阿罗汉);又(二)若烦恼之有余时,期得不还(阿那含)之二果中随一之果。」
世尊如上言。善逝如斯言已,师更言曰:
七五六 「非我以谓我 住着于名色14
见天及人世 愚思为真理 (三三)
七五七 愚者如所思 由思为所异
愚思成虚妄 暂法虚妄法 (三四)
148 七五八 涅盘非妄法 诸圣知真实
彼等解真理 无爱故寂灭」 (三五)
「『依他之异门亦有二种正随观耶?』 诸比丘!若有人问者,应答彼等:『有。』
然云何为二?诸比丘!『含括天、魔、梵天之世界,含括沙门、婆罗门、天、人一
切诸人中,或思:「此是乐」者,但诸圣者以正慧如实善见:「此是苦」』,此是一随
观;诸比丘!『含括天、魔、梵天之世界,含括沙门、婆罗门、天、人一切诸人中,
或思:「此是苦」者,但诸圣者以正慧如实善见:「此是乐」』,此是第二随观。诸比
丘!如是正随观此二者,勇猛精勤不放逸而自住,比丘(一)于现世期望得全智(阿
罗汉);又(二)若烦恼之有余时,期得不还(阿那含)二果中随一之果。」世尊如
是言。善逝如斯言已,师更言曰:
三 大 品 一二 二种随观经 二一一
--------------------------------------------------------------------------
小部经典二 二一二
七五九 「唯言有此者15 色声及香味
触法为嗜好 爱着以适意 (三六)
七六○ 诸天及世人 实以此为乐
此等之灭时 彼等思为苦 (三七)
七六一 有身之断灭 诸圣见为乐
正见人所思 恰与世间反 (三八)
149 七六二 他人所言乐 诸圣称是苦
他人所谓苦 圣者称是乐
了知难解法 无知则痴迷 (三九)
七六三 无明所蔽翳 黑暗无所见
正见诸善人 光明大开显
不达熟法愚 近之亦不识 (四○)
七六四 为有贪所败 从有流行去
受魔所制者 于法无正觉 (四一)
七六五 除去圣贤者 谁能值正觉
正知涅盘句 无漏般涅盘」 (四二)
世尊如是言已,彼诸比丘闻世尊之所说,意悦欢喜。世尊说此法时,有六十比
丘,心无取着,解脱诸漏。
150 二种随观经竟
此〔二种随观经之〕摄颂:
谛依与无明
诸行第五识
触诸受渴爱
取龌龊诸食
动转动摇色
真理苦十六
大品第三竟
摄颂:
三 大 品 一二 二种随观经 二一三
--------------------------------------------------------------------------
小部经典二 二一四
出家与精勤
善说孙陀利
摩伽萨毘耶
说施罗与箭
乃至婆私陀
与拘迦利耶
那罗迦以及
二种正随观
此等十二经
称之为大品
注1 以下之四偈亦出于S.V,P.433(S,56.22 Vijja);It,P.106亦出(如是语经之一○三经)。该
偈参见杂阿含三九二经(大正藏二、一○六a)。
2 本偈与一○五○偈后半及一○五一偈前半同。
3 「吠陀」指须陀洹道乃至阿罗汉道之智。
4 「止灭故」(abhisamay),有关此语可参照三四二偈之注。
5 本偈及前四偈亦出于S.IV,P.205。
6 「离贪」(Virajjati)在注书中使用Vijanati(识)之语,说明此等识诸受及识苦。
7 次偈亦出于A.II,P.10;It.P.9;P.109亦出(如是语经之一五经、一○五经),被引用于MND.
P.455;CND(暹罗本)P.291;P.320;DHSA.P.364;SNA.P.64等。更只在七四○偈被引用
于CND(暹罗本)P.363;SNA.P.17;MNDA.P.39。
8 本偈亦出于J.IV.P.354。又在出曜经卷五(大正藏四、六三六b)、法集要颂经卷一(大正
藏四、七七八c),有与本偈类似之偈。
9 以下之三句亦出于It.P.39;P.95;P.108f亦出(如是语经之九三经、九四经、一○四经)。
10 本偈亦出于Ud.P.46亦出(自说经第四品第九经。更与本偈类似之偈,可参见大毘婆沙论
卷五六、卷一九六(大正藏二七、二八八b,九八○b)及阿毘昙毘婆沙论卷三一(大正
藏二八、二二三a)。
11 以下之二偈可参照舍利弗阿毘昙论卷一三、卷一五(大正藏二八、六一三b,六二五a)。
三 大 品 一二 二种随观经 二一五
--------------------------------------------------------------------------
小部经典二 二一六
12 本偈亦出S.I,P.133。七五四、七五五之二偈亦出于It.P.62(如是语经之七三经)。与此
二偈相当之偈,可参见杂阿含四六二经(大正藏二、一一八a),为阿毘达磨集异门是论
卷三(大正藏二六、三七八c)。
13 本偈可参照It.P.45f(如是语经之五一经)。
14 以下之三句亦出于It.P.35(如是语经之四一经)。
15 以下至七六五偈之七偈,原形其出于S.IV,P.127f。在杂阿含三○八经(大正藏二、八八c)
有与此等七偈相似之偈。
四 义品1
p.141.
一 欲经2
七六六 欲求欲对象3 若彼已有成
人得所欲者 确然彼心喜 (一)
七六七 若人有此欲4 生起此欲者
彼诸欲失灭 烦恼如中箭 (二)
七六八 回避诸欲者 如避蛇头足5
世间之爱着 有念正超越 (三)
七六九 黄金田器具6 佣仆与牛马
若有追求者 妇女亲欲多 (四)
七七○ 彼无力战胜 彼被危难破
四 义 品 一 欲经 二一七
--------------------------------------------------------------------------
小部经典二 二一八
如是彼随苦 如破舟进水 (五)
七七一 故人常有念 诸欲应回避
如船除积水 到达彼岸者
彼等舍诸欲 断欲渡瀑流 (六)
欲经竟
注1 义品原文之Atthaka-vagga,乃有「八品」之意义,或应为「八法品」或「八偈品」亦说不一
定。本品之第二经为Guhatthaka-sutta(窟八偈经)第三经为 Dutthatthaka-sutta(瞋
怒八偈经)、第四经为Suddhatthaka-Sutta(净八偈经)、第五经为Paramatthaka-sutta
第一八偈经atthaka者,此等诸经皆由八偈而成故,明显为「有八」、「八偈」之意义。若依
此意Atthaka-vagga,亦可解作「八偈经之群」的意义。然除去本品由第二经至第五经之四
经以外,其它十二经均非由八偈而成。故本品若全部冠以「八偈品」之名,亦并不适切。加
之Atthaka-vagga,如在梵文Arthaka-vargiya(JRAS.1916.P.712)又Artha-vargiya
(Yasomitra,Abhidharmakosa-vyakhya P.33;Bodhisatva-bhumi P.48)皆为「义
品」,于汉译诸文献,亦于摩诃僧祇律卷二三(大正藏二二、四一六a)为八跋祇经以外
Atthaka并未采作八(astaka)之意义,又在大智度论卷一(大正藏二五、六三c),除
阿他婆耆经之音译外,总解为义(artha or arthaka)之意。
即在汉译中其译语当如左示:
义品:杂阿含五五一经(大正藏二、一四四b、c),义足经:义足经(大正藏四、
一七四以下),十六义品经:五分律卷二一(大正藏二二、一四四b),十六句义:四分律
卷三九(大正藏二二、八四五c),句义经:同卷五四(大正藏二二、九六八b),说义:
毘尼母经卷三(大正藏二四、八一八a),众义经:大智度论卷一(大正藏二五、六○c) ,
义品:同卷一八(大正藏二五、一九三b),众义品:大毘婆沙论卷四、卷一三七(大正
藏二七、一七a、七○六a),义品:同卷三四、(大正藏二七、一七六a),众义经:阿
毘昙毘婆沙论卷二、卷一六、卷一八(大正藏二八、一一c、一一八a、一一三c),义
品:俱舍论卷一(大正藏二九、三b),义部经:俱舍释论卷一(大正藏二九、一六四a)
四 义 品 一 欲经 二一九
--------------------------------------------------------------------------
小部经典二 二二○
义品:顺正理论卷二(大正藏二九、三三七b),义品:瑜伽师地论卷一九、卷三六(大
正藏三○、三八七b、四八九a)。
上列义足经之义足与四分律之句义与毘尼母经之说义,其原文或为Artha-pada或Pada-
artha 亦未可知,其它经典则总为Arthaka-vargiya Artha-vargiya当可以推知。此可
见于V.I.P.196;S.III,P.9;P.12;Ud.P.59。等内所被引用,相当于Artha-vargiya 依用,Att
haka-vaggika之名由之可知。即由多数部派所传之Atthaka-vagga 是「持义集经」与「持
利益集经」之意,故称之为义品,今亦译作义品。
此义品或可通于各部派所集之十六经,巴利文之本品、汉译之义足经均有十六品,如
左表所示,在五分律及四分律有云十六义品经、十六句义。于Udana P.59亦有Solasa At
haka-vaggika各点,当可明了。与本品相似者有吴支谦译义足经二卷。义足经与本品
比较,各有十六经,但顺序则稍有不同。各经彼此相似,与本品之偈相似者,在义足经中
皆有。今将两者之十六经相互比较如左:
本品 义足经
1 Kama-sutta 一、桀贪王经
2 Guhatthaka-sutta 二、优填王经
3 Dutthatthaka-sutta 三、须陀利经
4 Suddhatthaka-sutta 四、摩竭梵志经
5 Paramatthaka-sutta 五、镜面王经
6 Jara-sutta 六、老少俱死经
7 Tissametteyya-sutta 七、弥勒难经
8 Pasura-sutta 八、勇辞梵志经
9 Magandiy-sutta 九、摩因提女经
10 Purabheda-sutta 十、子父共会经
11 Kalahavivada-sutta 十一、异学角飞经
12 Culaviyuha-sutta 十二、猛观梵志经
13 Mahaviyuha-sutta 十三、法观梵志经
14 Tuvataka-sutta 十四、兜勒梵志经
四 义 品 一 欲经 二二一
--------------------------------------------------------------------------
小部经典二 二二二
15 Attadanta-sutta 十五、维楼勒王经
16 Sariputta-sutta 十六、莲花色比丘尼经
本品与义足经体裁之不同处,本品仅由偈而成,反之在义足经各经之偈前,则附有因
缘故事,而在本品则在各经之注中加以说明。而巴利文注书中之因缘故事与义足经相比
较,其中颇有类似者,又其内容相异而其所说之旨趣则同一者,互相印证谅必有某种关系
之存在,但亦有二三经之因缘故事则完全不同。兹就彼此互相一一比较,当请参照各经之
注。
如其它各部派所流行之义足经,亦附有因缘故事之义品。依中央阿细亚所发现之梵文
义品三经之断片(JRAS.1916,PP.711-718)及大智度论卷一八(大正藏二五、一九三b)所
引用之义品一经,皆在偈文前附有因缘谭。
2 本经依注所示:佛因一婆罗门于舍卫城与祇树园中间之阿致罗伐底河畔种麦,已至成熟
收割之时,因河水泛滥而全部流失,心中甚为悲叹,而佛为之说法。在与本经相当之义足
经卷上之桀贪王经(大正藏四、一七四b以下),其因缘故事与本经之注释文相类似。且较
本经之注更为详细。义足经之故事,本生经之四六七(Kama-jataka,J.IV,PP.167-175.)
当较本经之注更为类似。本经注释其详细之说明当推上述之本生经。又本经各偈语句之逐
字解释,见于Maha-niddesa PP.1-22故,请就彼处参照。
3 本经亦出于J.IV,P.172。以下本经之六偈,可参照义足经卷上(大正藏四、一七五c)与
七六六偈乃至七七○偈之五偈相似者,可参见瑜伽师地论卷一九(大正藏三○、三八七
b)。由七六七偈至七六八二偈被引用于Netti.P.5;P.69。相当于此七六七偈、七六八之
二偈者,可参见大毘婆沙论卷三四(大正藏二七、一七六a 以下)。相当于七六七偈者,
可参见义足经卷上(大正藏四、一七五b)、阿毘昙毘婆沙论卷一八(大正藏二八、一三
三c)。七六七偈前半被引用于Vm.P.378。
4 本偈被引用于Vm.P.576;SA.I,P.32。相当于本偈者,可参见俱舍论卷一(大正藏二九三
b),俱舍释论卷一(大正藏二九、一六四a),顺正理论卷二(大正藏二九、三三七b)
等。
5 本偈可参照Thag.V.457。
6 本偈被引用UdA.P.120O。与本偈相当者,可参见大毘婆沙论卷五六、卷一九六(大正藏二
七、二八八b,九八○c),阿毘昙毘婆沙论卷三一(大正藏二八、二二三a)。七六九偈
四 义 品 一 欲经 二二三
--------------------------------------------------------------------------
小部经典二 二二四
乃至七七一偈之三偈,则被引用于Netti.P.6。
二 窟八偈经1
七七二 身体多着于所蔽2 人住沈潜于愚中
152 如斯之人难远离 世间舍欲实不易 (一)
七七三 欲求因缘有乐结 自难解脱他难脱
彼等总期望前后 过现未来觅诸欲 (二)
七七四 面对诸欲迷贪求 住着不正吝啬者
忧虑死后将如何 悲泣烦恼陷诸苦 (三)
七七五 故人于教如次学 知此世间多不正
贤者劝言命短少 因其不正不可行 (四)
七七六 我见世间颤动者 诸人对有生至爱
面临死神愚人泣 对诸有爱难超越 (五)
七七七 请看动荡人我执 彼若涸河少水鱼
见此应行无我执 对有不被其系着 (六)
七七八 调伏诸欲离两边 遍知诸触无随贪
不行恶业自呵责 贤者见闻皆无着 (七)
153 七七九 遍知想已渡瀑流 牟尼无染着遍取
拔箭以行不放逸 此世他世无愿求 (八)
窟八偈经竟
注1 依注所示,宾头卢婆罗堕阇尊者,于憍萨弥之优填王庭园昼住坐禅时,优填王偕诸多侍女
来游园中。王因泥醉枕一侍女而眠。余女等则步游园内,见尊者而近前礼拜,从尊者听闻
说法。尔时王醒,问侍女等不在因由,怒而走近尊者,语尊者:「汝须远离。」尊者知王非
真为问法听法而来,乃默然不语。王益震怒,欲加害尊者,尊者现神通始得安然。后尊者
至世尊前,白其经由,世尊乃为尊者说示本经。本经相当于义足经卷上之优填王经(大正
藏四、一七五c 以下),本经注之故事与优填王经之因缘故事结构部分颇为类似,其叙述
四 义 品 二 窟八偈经 二二五
--------------------------------------------------------------------------
小部经典二 二二六
内容则大为不同。本经注之故事,类似于本生经四九七(Matanga-Jataka,J.IV.P.315f)
之序分。又本经各偈语句之逐字解释,可参见Maha-niddesa PP.23-61。
2 「窟」(guha)指人身体而言。身体为诸烦恼所缚,如住窟中。本经各偈可参照义足经
卷上(大正藏四、一七六a以下)。
三 瞋怒八偈经1
七八○ 若人瞋怒语诽谤2 妄信他人说真实
牟尼不近诽谤语 牟尼到处无心荒 (一)
七八一 为欲所牵住意欲 云何可越自己见
彼思所作自完成 其知之言所欲言 (二)
七八二 未受他人之询问 放言自修头陀戒
自言自己自慢者 善者称此非圣法 (三)
七八三 比丘自修寂灭者 如是诸德我不夸
世间烦恼无增盛 善者此称为圣法 (四)
154 七八四 遍计不净之诸法 重视造作诸人等
以见自己之功德 依止虚幻缘妄见 (五)
七八五 确知取着于诸法 越离执着实不易
故人若有着彼等 放弃正法取诸法 (六)
七八六 于何世间除遣者 对诸有无遍计见
舍断谄慢除遣者 彼对轮回无近着 (七)
七八七 近着受诸法之语3 不近著者不说语
我与非我皆无有 遣除彼此一切见 (八)
瞋怒八偈经竟
注1 依注所示:佛成道后,各方之人众皆归依佛教,为此诸外道则失去信者,因而难以取得饮
食衣服。彼等则以为乃释尊出现所致。遂憎恶佛及其诸弟子,伺有机会,即策谋灭亡佛教。
四 义 品 三 瞋怒八偈经 二二七
--------------------------------------------------------------------------
小部经典二 二二八
彼等外道于某时,指使一白衣女普行者孙陀利,令彼女与世尊及佛弟子故示亲昵接近,为
令世人见之,然后秘密将彼女杀害,埋于祇园之中,然后向舍卫城人民及波斯匿王宣传佛
教比丘对孙陀利行不净之行,然后将之杀害。世人信以为真,对比丘等为种种怒骂。因于
此事,世尊对阿难说示本经。本经与义足经卷上须陀利经(大正藏四、一七六b 以下)相
当,本经注之因缘故事与须陀利经故事之前半稍为类似。此一故事可参照自说经第四品第
八经(Udana P.43ff)。又本经各偈语句之逐字解释,可参见Maha-niddesa PP.62-83。
2 以下本经各偈可参照义足经卷上(大正藏四、一七七b以下)。
3 与本偈相似之偈,可见大智度论卷一(大正藏二五、六一a)。
四 净八偈经1
七八八 我见第一无病净2 人依眼见得正净
若斯知解为第一 净观者由智而解 (一)
155 七八九 若依眼见人有净 人又依智舍断苦
彼有依者以为净 斯说彼实邪见者 (二)
七九○ 圣道者外不见闻 于戒勤觉不言净
彼于善恶无染着 不行善恶舍自己 (三)
七九一 舍去前师依后师 从贪之人着难度
彼等放弃把执着 如猿握执面前枝 (四)
七九二 自行受持之行人 着想与问至种种
智者证知吠陀法 不至执着彼种种 (五)
七九三 所有一切见闻觉 于一切相无执着
何能于彼起疑惑 内观世间得证悟 (六)
156 七九四 诸漏尽者无分别 彼等不谓世究竟
舍弃世间诸执取 不于何处作意欲 (七)
七九五 漏尽超界婆罗门 知已见已无执取
向贪无贪贪何离 彼无执取为第一 (八)
净八偈经竟
四 义 品 四 净八偈经 二二九
--------------------------------------------------------------------------
小部经典二 二三○
注1 依注所示:有一婆罗门,往昔因供养迦叶佛之功德,生于舍卫城大婆罗门家。由胸部发有
如月轮之光,故命名为月光。婆罗门等向世人宣传:「凡得见月光童子胸之月光者,可得
名誉财产,死后生天」。彼等带月光波罗门游行各地,博得各地诸人尊信。时世尊出世,
住舍卫城。尔时月光婆罗门由各地归至舍卫城,见世尊已,为其威光所摄,对自己些细身
光所生之慢心而感愧耻,遂归依佛而出家,精进后成阿罗汉。其后诸比丘会集,耽于「见
月光之人得名誉财产,死后生天又得清净」之闲言,世尊闻而为说本经。本经与义足经卷
上摩竭梵志经(大正藏四、一七七c 以下)相当。本经注之故事与摩竭梵志经之因缘故事
虽完全不同,但其故事之旨趣则相类似。本经各偈语句之逐字解释,可参见Maha-niddesa
PP.84-110。
2 以下本经各偈可参照义足经卷上(大正藏四、一七八a)。
五 第一八偈经1
七九六 遍住己见为第一 自于世间为最上2
此外一切皆为劣 故为诤论无越离 (一)
七九七 一切自己见闻戒 彼修其见有功德
只于其处彼执取 见他一切为贱劣 (二)
七九八 见他为劣执著者 言彼有缚善巧者
彼之见闻觉戒行 比丘不可作依着 (三)
157 七九九 无论依智依戒行 不可营见于世间
不见自己相等他 不可思为胜与劣 (四)
八○○ 舍断自己无取着 彼对智亦无坚执
于异诤中不违和 除诸恶见不复还 (五)
八○一 于诸两边对诸有 此界他界无愿求
确知诸法无取着 彼无任何之住着 (六)
四 义 品 五 第一八偈经 二三一
--------------------------------------------------------------------------
小部经典二 二三二
八○二 彼对如此见闻觉 毫无遍计诸微想
彼婆罗门无取见 故何于世妄分别 (七)
八○三 彼对诸法无执取 诸法恶见不认受
158 不为勤戒之所导 登斯彼岸不复还 (八)
第一八偈经竟
注1 依注所示:世尊住舍卫城时,诸外道以己见为第一,互相争论不得解决而诉之于王。王集
聚生而盲者多人,使彼等摸象。然后王问彼等:「象为何状?」盲者只以所触得部分告王,
有谓象如墙壁、有谓象如大柱等,所言不一而相争。王乃对诸外道曰:「汝等各自之主张
亦如斯耳。」王令彼等且归。佛由一比丘处得闻此事,因而说本经。与本经相当者,在义
足经卷上镜面王经(大正藏四、一七八a以下),本经注之故事与镜面王经之故事多少类同
而部份有异。镜面经之故事与自说经第六品第四经(Udana P.66ff)则颇为相近。本经
各偈语句之逐字解释,可参见Maha-niddesa PP.102-116。
2 以下本经各偈可参照义足经卷上(大正藏四、一七八b 以下)。
六 老经1
八○四 人间生命实短少2 未至百岁死者多
虽过百岁活存者 彼为老病亦死去 (一)
八○五 人为我执物忧愁 遍取之常不可存
存在之物常变灭 如斯见之莫住家 (二)
八○六 人思此物本属我 人死此物亦消失
贤者知此非己物 弟子不可向我执 (三)
159 八○七 譬如梦中之相会3 人于醒后皆不见
如斯所爱诸人等 亡灭命终不复见 (四)
八○八 人等或称某某名 彼等曾见亦曾闻
此诸人等亡灭后 只余其名空残留 (五)
八○九 人人贪求我执物 愁悲悭贪执不舍
四 义 品 六 老经 二三三
--------------------------------------------------------------------------
小部经典二 二三四
故见安稳诸牟尼 舍诸遍取施诸行 (六)
八一○ 比丘所行无滞着4 远离座处可亲近5
对彼有此和合意 自己不现存在中 (七)
八一一 牟尼不着一切处 不为爱者不爱者
如水不着于荷叶 彼无悲泣与悭贪 (八)
八一二 犹如水滴于荷叶 犹如莲叶不着水
如斯牟尼诸见闻 又对觉法无染着 (九)
160 八一三 所有见闻除遣者 关联感知不思惟
彼非依他求清净 于彼无贪贪何离 (一○)
老经竟
注1 依注所示:娑鸡多城有婆罗门老夫妇,彼等于过去世常与世尊有父母子女关系。世尊来娑
鸡多时,彼等呼世尊为「我子」,亦常供养世尊,世人称彼等为佛父佛母。彼等闻世尊及诸
比丘说法,遂得入无余涅盘。娑鸡多城之婆罗门、优婆塞等,悼别此老夫妇。时世尊由舍
卫城来至葬场,为优婆塞等而说本经。又本生经六人(Saketa-Jataks,J.I,P.308f)中,
亦述及本经说法之因缘、与本经注书之说明,或有部分相异。与本经相当者有义足经卷上
老少俱死经(大正藏四、一七八c 以下),而本经注之故事与老少俱死经之因缘故事则全然
不同。又本经各偈字句之逐字解释,可参见Maha-niddesa PP.117-138。
2 本偈被引用于Dhp A.III,P.320。以下本经各偈可参照义足经卷上(大正藏四、一七九a)。
3 与本偈相若之偈,可参见大毘婆娑论卷三七(大正藏二七、一九三b)、阿毘昙婆娑论卷
二○(大正藏二八、一四四c)。
4 本偈被引用于Vm,P.666。
5 「远离于座处」(vivittam asanam)于底本及Vm,中为Vivitta-manasam(远离之意),
今则从Maha-niddesa。如依底本时,则此一句为养成远离之意。
七 帝须弥勒经1
八一四 尊者帝须及弥勒曰:
四 义 品 七 帝须弥勒经 二三五
--------------------------------------------------------------------------
小部经典二 二三六
「耽溺淫欲者2 我师语其害
闻我师教已 我等学远离」 (一)
八一五 世尊曰:「弥勒!
耽溺淫欲者 即已失我教
又彼行邪道 此为非圣法 (二)
八一六 出家尝独行 后淫受用者
放恣于世间 驾兽劣凡夫 (三)
八一七 彼所存名声 称誉皆尽失
比丘见此事 应速学舍断 (四)
八一八 诸思惟所袭 贫困者费思
闻人叱责声 如斯人悄心 (五)
八一九 诸人所叱责 作诸刀剑行
此实大贪求 沈潜于妄言 (六)
八二○ 贤者名声高 独行有决意
若染淫邪行 恼如愚钝者 (七)
161 八二一 牟尼于前后 已知此遇患
独行宜坚行 淫行勿受用 (八)
八二二 唯应学远离 诸圣最上法
不应思己胜 则有近涅盘 (九)
八二三 绝无行恶行 牟尼不顾欲
能渡瀑流者 贪欲者所羡」 (一○)
帝须弥勒经竟
注 1 依注所示:有帝须与弥勒二友同出家,弥勒自初即勤勉修行;帝须则,遭长兄之丧而归
家,受亲戚之劝遂还俗。世尊游行路过帝须所住村庄弥勒同帝须来世尊前,一如本经初偈
所询述,世尊对之说本经。本经相当义足经卷上弥勒难经(大正藏四、一七九a以下),本
经注之故事与弥勒难经之因缘故事颇多类似,但叙述内容则大异其趣。更与本经相应之梵
文断片,亦于中央亚细亚地方被发现。此断片亦含有如弥勒难经之因缘故事情节(JRAS.
四 义 品 七 帝须弥勒经 二三七
--------------------------------------------------------------------------
小部经典二 二三八
1916,P.711)。本经各偈语句之逐字解释,可Maha-niddesa PP.139-160。
2 以下本经各偈可参照义足经卷上(大正藏四、一七九b以下)。
八 波须罗经1
八二四 只此有净彼等说2 诸他之法无清净
依此其处彼说净 各自真理广住着 (一)
八二五 彼等欲论入众中 见他为愚互敌对
依止自师彼议论 赞赏自说说为善 (二)
八二六 会众之中行论者 欲使赞赏心挂念
败北之时心悄然 彼探缺点怒毁訾 (三)
八二七 诸审判者评彼论 汝为毁失败北者
悲泣忧愁劣论者 彼今凌我心悲叹 (四)
八二八 诸沙门间生诤论 得意失意此诸人
见此论议应舍离 赞赏利得不生利 (五)
八二九 又或会众中论述 就其论述受赞赏
如意所期有利得 为此喜笑彼贡高 (六)
八三○ 贡高乃是彼害处 而彼为慢过慢言
见此过患不可诤 诸善巧者谓不净 (七)
八三一 犹如勇士食王禄 如求敌士举唤声
勇士彼至讨论处 与彼已无可诤事 (八)
八三二 执取恶见为诤论 只称此为真理者
163 汝告彼等虽论生 此处无汝敌对者 (九)
八三三 然以恶见行破军 彼见诸见不相违
波须罗汝有何得 彼等最极无可取 (一○)
八三四 今日更因汝寻求 以意思议诸恶见
与除遣者合步骤 如是汝又不能行 (一一)
波须罗经竟
四 义 品 八 波须罗经 二三九
--------------------------------------------------------------------------
小部经典二 二四○
注1 依注所示:有波须罗普行者,彼谓:「我为阎浮洲第一论议者。」而向世人挑战论议。因与
舍利弗论议败北,为学论议法而于佛教中出家,并自以为颇有所得,然后再回归外道,又
再声言欲与佛教徒论议。舍卫城人因其豫告再与佛教论战,诸人为听论战而来集聚。波须
罗于论议中,竟不能发一语,世尊遂为群集大众而说示本经。本经与义足经卷上勇辞梵志
经(大正藏四、一七九c)相当。本经注之故事与勇辞梵志经之因缘故事其旨趣虽相似,
但叙述内容则大为不同。又与本经相当者有大智度论一八(大正藏二五、一九三b)及中
亚发现之梵文断片,均含有如义足经之因缘故事。其故事均与勇辞梵志经及本经注相异。
而大智度论与梵文断片,则相互类似。梵文断片每行有三分之二已磨损、已不可能作完整
之比较。其中由大智度论所出,其它不存之Mrga-sirsa(鹿头语)当可推知两者之类似情
形(JRAS.1916.P711)。梵文之断片之第五叶,应置于第一叶与第二叶之间,此第五叶正
与本经之因缘故事部分相当。有关此点,乃系梵文断片整理者Hornle之误。本经各偈语
句之逐字解释,可见Maha-niddesa PP.161-180。
2 以下本经十一偈相当于义足经经卷上(大正藏四、一七九c以下)。又在大智度论卷一八(大
正藏二五、一九三b)中有五偈与本经相当,两者虽有类似之点,但各偈中则不可能对比。
九 摩健地耶经1
八三五 「爱贪不乐三魔女2 我对淫行已无欲
粪尿秽身作何为 连触其足皆不欲」 (一)
164 八三六 「诸多帝王所寻求 如斯女宝汝不欲
任何见戒与勤劳 汝说活命有生起」 (二)
八三七 世尊言曰:「摩健地耶
我从未有如斯说 诸法取着我确知
诸见过患不取着 省察内寂为我见」 (三)
八三八 摩健地耶曰:3
「一切遍计见决定 汝对此等不取着
尊师所宣内寂义 慧者云何作此说」 (四)
四 义 品 九 摩健地耶经 二四一
--------------------------------------------------------------------------
小部经典二 二四二
八三九 世尊曰:「摩健地耶
依见依闻及依智 依戒依行不言净
无见无闻及无智 无戒无行不言净
放弃此等无取着 不依寂有斯为净」 (五)
八四○ 摩健地耶曰:
「依见依闻及依智 依戒依行不言净
165 无见无闻及无智 无戒无行不言净
我思此为愚迷法 诸人依见乃解净」 (六)
八四一 世尊曰:「摩健地耶
汝今依见续重问 汝为取着陷迷昧
内寂绝不见微想 故我说汝为愚迷」 (七)
八四二 诸人思念等胜劣4 彼等依此起诤论
对此三者不动摇 于彼可谓无等胜 (八)
八四三 我说真理何须论 汝说虚妄又何诤
等与不等不思念 彼之诤论又何关 (九)
八四四 舍弃窟宅无标榜5 牟尼于村不亲昵
诸欲空无不重视 异执人等不与论 (一○)
八四五 远离世间游行所 取着恶见不与论
166 犹如水莲棘茎莲 如出污泥而不染
牟尼论寂无贪求 世间诸欲无染着 (一一)
八四六 吠陀达人依见觉6 彼不参与不至慢
虽依业闻不被导 不为诸着所牵引 (一二)
八四七 以想离贪无系缚 慧解脱者无有痴
执想与见众人等 冲突者彷徨世间」 (一三)
摩健地耶经竟
注1 依注所示:世尊为化导摩健地耶婆罗门夫妻,由舍卫城来至拘楼国之调牛聚落。摩健地耶
婆罗门见世尊身具金色光明,摩健地耶思念:「我女之身亦有金色之光,国王求婚我尚不
四 义 品 九 摩健地耶经 二四三
--------------------------------------------------------------------------
小部经典二 二四四
与,今以我女配与有光色之世尊当属最为适宜。」想及此处,心中大为欢喜,立即归家,
使其女盛装,与妻一同伴女来至世尊住处,请求世尊娶己女为妻,世尊乃为彼等说示本
经。此一因缘故事亦出于AA.I.P.435ff DBPA.I,P.199ff。与本经相当之经,在义足经卷
上及摩因提女经(大正藏四、一八○a以下)。本经注之故事与摩因提女经之因缘故事两
相比较,本经之注为详细,两者颇为类似。又与本经相当之梵文断片,虽亦有如摩因提女
经之因缘故事,但与本经或义足经等,则更为不同,当与Divyavadana P.515ff 之故事较
为相近(JRAS.1916.P.715f),亦可参照说一切有部毘奈耶卷四七(大正藏二三、八八六
b)。本经各偈语句之逐字解释,可见Maha-niddesa PP.181-209。
2 本偈被引用于AA.I,P.437,DhpA.III,P.199;UDA-P.383。与本偈类似之偈,可参见有部毘
奈耶卷四七(大正藏二三、八八六c)。以下本经之各偈可参照义足经卷上(大正藏四、
一八○b以下)。
3 以下至八四一偈之四偈与其相当者,被引用于大智度论卷一(大正藏二五、六三c)中。
4 本偈以少许不同,出自S.I,P.12。汉译相当之偈,可参见杂阿含一○七八经(大正藏二、
二八二a)。别译杂何含一七经(大正藏三、三七九b)、瑜伽师地论卷一七(大正藏三○、
三七○c)。
5 本偈被引用于S.III,P.9;P.12。汉译相当之偈,可参见杂阿含五五一经(大正藏二、一四四
b、c)。
6 「吠陀达人」(Vedagu)为得须陀洹道等四圣道智之人。
一○ 死前经1
八四八 「如何见者与戒者2 云何称是寂静者
瞿昙沙门最上人 请受我问示我等」 (一)
八四九 世尊言曰:
「身坏以前离爱着 前际过去不依止
于中称计无烦恼 彼对世间不重视 (二)
167 八五○ 无有战栗亦无忿 不作夸大无后悔
无掉举者语真言 彼实慎语为牟尼 (三)
四 义 品 一○ 死前经 二四五
--------------------------------------------------------------------------
小部经典二 二四六
八五一 心对未来不系着 回忆过去亦无忧
诸触之上见远离 不为诸见所诱导 (四)
八五二 心离执着无诡诈 既无羡望亦无悭
不作傲慢无嫌恶 更与两舌亦无关 (五)
八五三 于无爱好成无漏 而与过慢亦无关
以是柔和具应辩 无妄信无贪离贪 (六)
八五四 欲得利者非是学 于不利得亦无怒
心无违和自寂静 对于爱味无贪求 (七)
八五五 常为有舍亦有念 不思他人等于己
世间无胜亦无劣 彼无增盛诸烦恼 (八)
八五六 彼于一切无依止 于彼有乃至非有
彼知诸法为无依 是故渴爱亦无存
有与非有俱不实 (九)
八五七 彼对诸欲不期待 我言斯人寂静者
系缚于彼不存在 于彼能度诸系着 (一○)
八五八 彼无妻子无家畜 田地器具亦无有
168 彼乃无我无常见 断见非我亦不得 (一一)
八五九 凡夫沙门婆罗门 贪廉之行苛论彼
彼于贪等皆不顾 对诸苛论彼不动 (一二)
八六○ 远离贪求无悭吝 牟尼虽对于得胜
或等或劣皆不论 无别不至妄分别 (一三)
八六一 彼于世间无所有 更亦无忧无所有
彼于诸法皆不至 彼实可谓寂静者」 (一四)
死前经竟
注1 依注所示:本经于诸天大会之际,世尊受千二百五十人之比丘围绕,以化佛于死前有关所
行之事向世尊请益而为解答之说法。与本经相似之经为义足经卷下子父共会经(大正藏
四、一八六c以下),本经注释中之因缘故事与子父会经之故事完全同。本经各偈语句之
四 义 品 一○ 死前经 二四七
--------------------------------------------------------------------------
小部经典二 二四八
逐字解释,可参见Maha-niddesa PP.210-254。
2 以下本经各偈可参照义足经卷下(大正藏四、一八七c以下)。
一一 斗诤经1
八六二 「争斗诤论悲愁悭2 慢与过慢及两舌
此由何处令生起 冀愿世尊为我说」 (一)
八六三 「争斗诤讼悲与愁3 慢及过慢并悭吝
两舌皆由爱所生 争斗诤讼伴悭贪
争讼生时有两舌」 (二)
169 八六四 「爱于世间何因缘 世间诸人皆为贪
彷徨贪欲何因缘 此为人人所依趣
意欲成就何因缘」 (三)
八六五 「爱于世间欲因缘 人于世间生贪欲
彷徨贪欲之因缘 此为人人所依趣
意欲成就欲因缘」 (四)
八六六 「欲于世间何因缘 决定所见何处生
疑妄语沙门说 此诸烦恼何处生」 (五)
八六七 「世间可意不可意 此为近依因欲生
于诸色见有无有 人以世间为定见 (六)
八六八 忿与妄语及疑惑 此等诸法有二者
可不可意发生时 疑惑者佛之所说
知法智路为应学」 (七)
八六九 「可不可意何因缘 何者无时此等无
有与无有等之义 以何因缘为我说」 (八)
八七○ 「可不可意触因缘 触若无时此等无
170 与有无有等之义 以触为缘我语汝」 (九)
八七一 「触于世间何因缘 又或遍取何处生
四 义 品 一一 斗诤经 二四九
--------------------------------------------------------------------------
小部经典二 二五○
何无之时执无我 何无之时触非触」 (一○)
八七二 「名色为缘而有触 欲求为缘有遍取
欲求无时我执无 色无之时触非触」 (一一)
八七三 「云何行者为无色 如何乐苦而为无
云何为无对我说 我意欲知其所以」 (一二)
八七四 「既非想想亦非无4 无想想非无想想
想想者无想想者 如是行者色既无
障碍以想为因缘5 」 (一三)
八七五 「尊师已答我等问 问尊师者冀为说」
171 非想非非想处定 谓是人之最高净
抑或更有其它净」 (一四)
八七六 「或有贤者持此说 谓是人之最高净
彼等善说无余依 说灭始是最高净 (一五)
八七七 知彼依着诸见者 观慧牟尼知依着
慧者不复归诸有 知解脱者无诤论」 (一六)
斗诤经竟
注1 依注所示:本经之说示因缘,亦如前经。与本经相似之经为义足经卷上之异学角非经(大
正藏四、一八○c以下)。但本经注之因缘故事与异学角飞经之因缘讲话完全不同,但以
化佛请益之点,则两者相同。本经各偈之逐字语句解释,可参见Maha-niddesa PP.255-
284。
2 以下本经之各偈、可参照义足经卷上(大正藏四、一八一b以下)。
3 本偈前半被引用于UaA.P.429。
4 与本偈相当之偈,可参见大毘婆沙论卷四、卷一三七(大正藏二七、一七a,七○六a)
及阿毘昙毘婆沙论卷二(大正藏二八、一一c)。
5「障碍」(Papanca)指渴爱与恶见。汉译译为「戏论」。
四 义 品 一一 斗诤经 二五一
--------------------------------------------------------------------------
小部经典二 二五二
一二 小集积经1
八七八 「恶见者遍住己见2 异执自善种种论
如斯知者能知法 呵责此者非究竟 (一)
八七九 彼等争论持异执 且言他愚与不善
彼等一切说自善 彼中何论有真理 (二)
172 八八○ 不受他人之法见3 愚者劣者贱劣慧4
彼等遍住自见故 不外愚贱劣慧者 (三)
八八一 若依自见诤论者 善净慧者具慧者
彼等所见皆究竟 其中无有劣慧者 (四)
八八二 相互敌对言愚见 此见如真我不言
彼等各执为真理 是故见他为愚者」 (五)
八八三 「人谓真理或如真 言他诸人为虚妄
如斯异执起诤论 何故沙门不一致」 (六)
八八四 「真理唯一无有二5 知解自知何诤论
彼诸恶见称真理 故说沙门不一致 (七)
173 八八五 自称为善议论者6 何故种种说真理
彼多真理闻由他 彼等或由自思择 (八)
八八六 除去依想诸常道 世间无有多真理
遍计思择于诸见 而称真理或虚妄 (九)
八八七 见闻戒修与觉知 依止此等蔑视他
定立己见心喜悦 言他是愚或不善 (一○)
八八八 以他为愚之所见 故而称己是至善
彼说自己是为善 轻蔑于他斯起诤 (一一)
八八九 过误之见彼成就 狂慢自思为完整
第一人者意自认 如斯之见为成就 (一二)
八九○ 以他言语为贱劣 彼亦共成贱劣者
自称吠陀贤达人 沙门之中无愚者 (一三)
四 义 品 一二 小集积经 二五三
--------------------------------------------------------------------------
小部经典 二 二五四
174 八九一 『我说之外所宣法 违反净法非完者』
如斯外道作住着 彼贪自见染着故 (一四)
八九二 『唯此我说乃有净 言余诸法难清净』
如此住着诸外道 坚持以论自己道 (一五)
八九三 坚持以论自道者 于兹何以见他愚
说他愚见不净法 彼自固执于将来。 (一六)
八九四 自当善量立定见 彼于世间起诤论
若舍一切决定见 人于世间不固执。」 (一七)
小集积经竟
注1 依注所示:本经说示之因缘与前经相同。与本经相似之经为义足经卷下及猛观梵志经(大
正藏四、一八一c 以下)其因缘故事则与本经之注释不同。但于化佛请益之点则相同。本
经各偈语句之逐字解释,可见Maha-niddesa PP.285-304。
2 本偈与大智度论卷一(大正藏二五、六○c)之偈或有类似。以下本经各偈可参照义足经
卷下(大正藏四、一八二c 以下)。
3 与次之二偈相当之偈,可参见大智度论卷一(大正藏二五、六○以下)。
4 「劣者」(omako),底本中mago(如兽之人),今从Maha-niddese。
5 与本偈作相当思惟之偈,可参见三法度论卷中(大正藏二五、二五a)、大毘婆沙论卷七
七(大正藏二七、三九九b)阿毘昙毘婆沙论卷四○(大正藏二八、二九八a)鞞婆沙
论卷八(大正藏二八、四七一c)等。
6 本偈前半被引用于Vm.P.497,SA,P.329。
一三 大集积经1
八九五 「此等之见遍住者2 唯此真理起诤论
彼等由他蒙毁訾 只于自派受赞赏 (一)
175 八九六 鄙小赏赞不趋寂 我言诤讼唯毁誉
如是无诤为安稳 观察汝等不可诤 (二)
四 义 品 一三 大集积经 二五五
--------------------------------------------------------------------------
小部经典二 二五六
八九七 世间此等诸凡俗3 知者不与彼等近
对于见闻不为忍 不近著者何得近 (三)
八九八 自制有净最上戒 受持勤修而着住
自见修学应有净 彼等善说有引拉 (四)
八九九 若以亡失戒行者 违背戒行彼骇怖
彼兹热望冀求净 如出家者离商队 (五)
九○○ 舍断一切戒苦修 又舍有罪无罪业
176 净与不净不冀求 寂无取着行离贪 (六)
九○一 近依所厌之苦行4 或亲见闻与觉知
举声称净说述者 对于诸有不离爱 (七)
九○二 不断冀求诸热望5 遍计时有破损惧
处兹无死无生者 彼无热望何骇怖 (八)
九○三 或人所言第一法 其它诸人谓是劣
彼等皆善说自见 彼等何有真理说 (九)
九○四 自己之法为完整 他人之法是低劣
如斯异执起诤论 各谓假俗是真理 (一○)
九○五 被人轻贱说为劣 诸法之中无一胜
如此坚持自法论 说他之法为贱劣 (一一)
177 九○六 如同赞赏自己道 尊敬自己所属法
一切议论应如真 彼等各自皆成净 (一二)
九○七 不为他导婆罗门 诸法决定无执取
故彼超越诸诤论 不见他法为最胜 (一三)
九○八 『我知我见唯如真』 依见解净有诸人
若是依见自何为 不解四谛越正见
依他彼等说净法 (一四)
九○九 有见者不见名色 见已不得知常乐
任其多少见名色 诸善巧者不说净 (一五)
九一○ 执着论者难调伏 遍计之见彼重视
四 义 品 一三 大集积经 二五七
--------------------------------------------------------------------------
小部经典二 二五八
诸师说净依自见 自见如真净说者 (一六)
九一一 正察妄想无分别 以智不亲诸爱见
178 彼知假俗凡俗见 舍置他人取着见 (一七)
九一二 牟尼遣世诸系缚 生诸诤论不加入
彼寂无关诸不寂 不取他人取着见 (一八)
九一三 舍弃旧漏不作新 无欲不为执着论
智者解脱诸恶见 不染世间自呵责 (一九)
九一四 彼于一切之诸法 见闻觉知破恼住
卸除重担得解脱 分别爱乐无冀求」
世尊如斯宣说已 (二○)
大集积经竟
注1 依注所示:本经所说之因缘亦与前之诸经同。本经相当于义足经卷下法观梵志品(大正藏
四、一八二c 以下),所说之因缘故事则与本经注者完全相异。但依化佛之请问说法,则
两者相通。本经各偈语句之逐字解释,亦出于Maha-niddesa PP.305.338。
2 以下本经各偈可参照义足经卷下(大正藏四、一八三a 以下)。
3 与本经相当之偈,可参见Bodhisatva-bhumi P.48f瑜伽师地论卷三六(大正藏三○、四
八九a)。
4 彼(Tam),底本为Tap,今从异本及Maha-niddesa。
5 本偈前半被引用于MA.I,P.41。
一四 迅速经1
179 九一五 「日种大仙我尊师2 请问远离与寂句
于世云何见比丘 不取何物而寂灭」 (一)
九一六 世尊曰:
「我慢乃为诸障本3 一切真慧亦绝灭
内心所有一切爱 调伏此等常念学 (二)
四 义 品 一四 迅速经 二五九
--------------------------------------------------------------------------
小部经典二 二六○
九一七 知通内外所有法 由彼强慢不可为
自言我今成寂灭 为诸善人所不说 (三)
九一八 依慢而胜不可思 虽劣等同亦不念
应具种种诸胜德 自己不再妄分别 (四)
九一九 内心时时应寂静 比丘不由他求寂
于内成就寂静者 无我更何有非我 (五)
180 九二○ 譬如海洋正中央 波浪不生常止静
如斯静止成不动 比丘何处不增盛」 (六)
九二一 「汝明眼者自内证 调伏危险述涅盘
汝贤善者说行道 说定说戒别解脱」 (七)
九二二 「以眼不可生动贪 卑俗之论尽于耳
美味之觉莫贪求 世间何物我无执 (八)
九二三 有触为病被触时 比丘决不可悲泣
不可热望世诸有 对诸恐怖无骇惧 (九)
九二四 食物饮物及硬食4 衣服等得不贮藏
彼等虽为无有得 不为因此生恐惧 (一○)
九二五 沉思静虑莫彷徨 远离恶作不放逸
坐处卧处皆无声 比丘应作如是住 (一一)
181 九二六 睡卧不可屡屡眠 热心警寤应勤行
谄笑戏淫与瞢愦 及诸严饰应舍断 (一二)
九二七 魔法占梦与占相 占星占卜不可行
占鸟兽声怀妊术 治疗此等不可习 (一三)
九二八 人来毁訾不骇怖 受人赏赞勿高傲
心无贪欲及悭吝 除去忿怒与两舌 (一四)
九二九 不可从事作买卖 比丘决不诽谤人
于村不可作亲着 不以语人欲利得 (一五)
九三○ 比丘不可为夸大 策语受施不可为
比丘不可学傲慢 异执之论不可说 (一六)
四 义 品 一四 迅速经 二六一
--------------------------------------------------------------------------
小部经典二 二六二
182 九三一 勿为妄语所诱导 勿为欺诳有正知
更依活命依慧命 依戒勤行莫轻他 (一七)
九三二 尔诸沙门应忍辱 多闻众言之污辱
不以麤语作回应 诸上善人无反报 (一八)
九三三 比丘了知此诸法 简择常念应当学
烦恼寂灭知是寂 于瞿昙教勿放逸 (一九)
九三四 彼之自胜不胜他 见自内证无杂言
于世尊教不放逸 常行礼拜应随学」 (二○)
世尊如斯宣说已
迅速经竟
注1 依注所示:本经说示之因缘亦与前之诸经情节相同。相当于本经者有:义足经卷下、兜勒
梵志经(大正藏四、一八三b以下)。其因缘故事则与本经之注大为不同,但由化佛之请
益而说法则相同。本经各偈语句之逐字解释,可参见Maha-niddesa PP.339-401。
2 以下本经各偈可参照义足经卷下(大正藏四、一八四b以下)。
3 「障碍」(Papanca)参照八七四偈之注。
4 本偈被引用于SA.II.p.108。
一五 执杖经1
九三五 「试看固执诸等人2 有执杖故生怖畏3
云何使我生悚惧 我将为说此悚惧 (一)
183 九三六 人生恰似少水鱼 我看诸人时颤栗
以见诸人相反目 而于我中起怖畏 (二)
九三七 普遍世间不坚实 诸方动摇无常故
只为寻求己住所 却不见己占据处 (三)
九三八 有情始终不如意 每见他有生不快
此处有情依止心 我见难见烦恼箭 (四)
四 义 品 一五 执杖经 二六三
--------------------------------------------------------------------------
小部经典二 二六四
九三九 其中如有中箭者 一切诸趣走轮回
中有拔除其箭者 不走不沈瀑流趣4 (五)
九四○ 世间教说种种学 五欲于人有系缚
此等系缚勿热中 洞察诸欲学涅盘 (六)
九四一 无傲慢者真语者 无两舌者无谄者
牟尼于此无有忿 越度恶贪与悭吝 (七)
九四二 当克昏沈眠懵愦 不可放逸与共住
意冀涅盘诸人等 不可身在过慢中 (八)
184 九四三 不为妄语所诱导 对色不可生爱润
过慢之恶应遍知 远离暴恶不可行 (九)
九四四 不可欢喜旧过去 对新现在无爱着
勤行减退不可愁 不可依止诱引者5 (一○)
九四五 我以贪求曰瀑流 亦称吸引与热望6
亦曰所缘与遍计 又曰欲淖难超越 (一一)
九四六 牟尼不离真实语 立于陆地婆罗门
彼于一切皆舍遣 彼实可言为寂者 (一二)
九四七 吠陀达人彼知者 彼已知法无须依
彼于世间正动作 彼亦不羡望何人 (一三)
九四八 世间诸欲难克服 彼已超越执着处
断除欲流无结缚 无有忧愁无烦恼 (一四)
九四九 过去烦恼使涸竭7 未来何物亦乌有
汝于现在无执着 寂静于汝无不行 (一五)
九五○ 普对世间名与色 一切无有我执者
非有之故无愁者 彼实世间不老者 (一六)
九五一 此是我物或他物 何物亦无执著者
如斯我执不存在 无我之故无愁烦 (一七)
九五二 彼无嫉视无贪求 不动平等一切处
不动摇者有功德 我对所问如斯语 (一八)
四 义 品 一五 执杖经 二六五
--------------------------------------------------------------------------
小部经典二 二六六
九五三 不动而有识智者 何等作为亦乌有
彼之远离诸杂行 于一切处见安稳 (一九)
九五四 无论世间等与劣 牟尼胜处均不语
彼处寂静远离悭 亦无取着无放掷」 (二○)
世尊如斯宣说已
执杖经竟
注1 依注所示:有亲戚关系之释迦族与拘利族之间,为河水而起争斗时,世尊立于两争中间说
示本经。有关此一故事可参照本生经五三六(Kunala-Jataka,J.V.P.412f)。本经相当于
义足经卷下、维楼勒王经大正藏四、一八八a 以下)。维楼勒王经等之因缘故事与本经注
者则完全相异。本经各偈语句之逐字解释,可参见Maha-niddesa PP.402-444。
2 以下本经各偈可参照义足经卷下(大正藏四、一八九b 以下)。
3 「使执杖故」(atta-danda)、按注释为「自己恶行之原因」。见此说明时,想atta-danda为
「如取自己之杖故」,如为能取。但原来atta- danda为 a+V da+ta-danda 即为「能取
杖」之意。参照六三○偈。
4 「不沈」(na sidati)底本为nisidati,今从Maha-niddesa。
5 「诱引者」(akasa)当梵语之akarsa (A+V Krs.),此非虚空之意的akasa (A+V Kas-)。
6 「吸引」(acamam)、底本为ajavam、今从Maha-neddesa。
7 本偈被引用于D.A.III,746;MA.I,P.232; DhpA.IIIP.80。
一六 舍利弗经1
九五五 尊者舍利弗曰:
「我尚未曾有所见2 亦未自谁有所闻
如斯妙语有尊师 兜率天来为众主3 (一)
九五六 含天一切世界人 犹如所见具眼者
四 义 品 一六 舍利弗经 二六七
--------------------------------------------------------------------------
小部经典二 二六八
除去一切烦恼闇 证得独乐趣涅盘 (二)
186 九五七 如如无依无诡诈 彼佛来此为众主
为此众多结缚者 我来欲问佛师尊 (三)
九五八 厌恶世间无人处 喜坐树下及冢间
又及诸山洞窟中 是为比丘亲近住 (四)
九五九 高低卧处住比丘 其处恐怖猛兽吼
彼乃无音卧坐所 比丘不应生骇怖 (五)
九六○ 未到之域比丘行 世间危险有几何
彼有边境卧坐所 比丘应为作克服 (六)
九六一 于彼应有何语路 亦复当具何行处
比丘应自行精勤 应有如何戒与行 (七)
九六二 专一有智亦有念4 彼将如何学受持
如炼铁匠除银锈 比丘应拂己身垢」 (八)
九六三 世尊宣曰:「舍利佛
厌恶乱杂无人处 受用坐卧欲正觉
比丘如何安乐住 如何随法诸圣道
我随知解今语汝 (九)
九六四 有念戒等周边行 接触虻蚊爬虫类
更有人与四足兽 五无怖畏贤比丘 (一○)
187 九六五 他法外道多恐怖 比丘虽见无畏惧
又见其它诸危险 追求善者可克服 (一一)
九六六 罹疾饥饿皆须忍 寒冷酷暑亦应耐
诸种苦触使无余 彼励精进应坚持 (一二)
九六七 不盗不说虚妄语 强弱有情以慈对
意之混浊应须识 黑魔之分应除去 (一三)
九六八 勿为忿慢所左右 彼等之根应掘拔
胜者无有爱不爱 此等悉应予克服
九六九 重视定慧喜善巧 禅定镇伏五盖危
四 义 品 一六 舍利弗经 二六九
--------------------------------------------------------------------------
小部经典二 二七○
边境卧处克不乐 四悲泣法亦当克 (一五)
九七○ 我得何食何处食 今实苦卧何处卧
此等诸寻导悲泣 无家有学应调伏 (一六)
188 九七一 食物衣服有时得 少许满足应知量
护持衣服村慎行 虽受污辱无麤语 (一七)
九七二 眼下光视勿彷徨 勉励修禅多警寤
勤行舍离自等持 断绝意乐寻后悔 (一八)
九七三 有念欢喜受叱责 对梵行者破心栽
善发非时于非语 不思诽谤诸人众 (一九)
九七四 更因世间有五尘 有念者应学调伏
此即色声香味触 对诸贪欲应克服 (二○)
189 九七五 比丘普念心解脱 对此诸法调伏欲
彼善时时遍观法 彼为专一破闇黑」 (二一)
世尊如斯宣说已
舍利弗经竟
义品第四毕
摄颂
欲窟瞋怒净第一
老与弥勒波须罗
摩健地耶与死前
诤论更有二积集
迅速执杖长者问
此等诸经为义品。
注1 依注所示:本经一名长者问经(Therapaniha-sutta)。本品最后之摄颂,即为长者问。依
注所述:世尊于三个月间至三十三天为生母及诸天说法,降人界后,舍利弗为五百比丘等
向世尊作八项请益,世尊均为之作答,本经即为其问答。与本经相似之义足经卷下莲华色
四 义 品 一六 舍利弗经 二七一
--------------------------------------------------------------------------
小部经典二 二七二
比丘尼经(大正藏四、一八四c 以下)之因缘故事,与本经注释之人虽非同一,但两者叙
述则为类同之事。本经各偈语句之逐字解释,可参见Maha-niddesa PP.445-510。
2 本偈被引用于Dhp A.III,P.226以。以下本经各偈可参照《义足经》 卷下(大正藏四、一八
六b 以下)。
3 「兜率天」为世尊于迦毘罗城降诞以前为一生补处菩萨住兜率天,然后由兜率天没于人界
享最后之生。
4 本偈可参照佛性论卷二(大正藏三一、八○○c)。
五 彼岸道品1
一 序偈2
190 九七六 通真言一婆罗门 精进冀求无所有
美丽憍萨罗之都 彼由此都往南行 (一)
九七七 阿摄迦与阿逻迦 中间等距离之境
瞿陀婆利河畔住 拾取落穗食树果 (二)
九七八 于彼住所之近处 有其广大村聚落
此处所生诸收获3 彼为营作大施舍 (三)
九七九 彼大施舍行已讫4 彼再进入于庵屋
再次进入庵屋时 其它一婆罗门来 (四)
九八○ 伤足日晒且喉渴 头有尘土齿着泥
五 彼岸道经 一 序偈 二七三
--------------------------------------------------------------------------
小部经典二 二七四
彼来接近婆和利 向彼乞求五百金 (五)
九八一 婆和利见婆罗门 招至坐所令且坐
乐善健康问讯彼 更向彼人述次语: (六)
九八二 「我有一切诸施物 我均以此为施舍
梵者务必信我言 我实无有五百金」 (七)
191 九八三 「若我乞汝五百金 汝若不肯付出予
七日之内而汝头 裂成七块不复合」 (八)
九八四 咒咀作法有诡诈 彼乃唱作怖畏言
婆和利既闻咒咀 彼乃惧怕生苦恼 (九)
九八五 内心恰如中愁箭 不摄饮食容憔瘁
且因此心有烦恼 心意亦不乐禅定 (一○)
九八六 见彼骇怖与苦恼 天神有起大欲义
天神走近婆和利 对彼说述次之语 (一一)
九八七 「彼乃不知解顶法 彼为求财诡诈者
关于顶及顶裂法 彼对此智皆非知」 (一二)
九八八 「若汝有知于此事 顶及顶裂所涉智
今我问汝及此说 我将闻听汝之语」 (一三)
九八九 「我实对此亦不知 关我实无此等智
如斯顶与裂顶智 此是诸圣之所见」 (一四)
九九○ 「然而既于此地上 谁知顶与顶裂法
天神汝若有所知 敬请有以言告我 (一五)
192 九九一 「出身迦毘罗都城 出家世间之导师
彼为甘蔗王后裔 释迦族子光耀世 (一六)
九九二 彼实世间正觉者 知一切法达彼岸
具得神通等十力 一切诸法具眼者
得达灭尽之诸法 断尽余依得解脱 (一七)
九九三 彼佛世尊具眼者 请于世间说诸法
诣彼座前汝当问 彼能为汝作解说」 (一八)
五 彼岸道品 一 序偈 二七五
--------------------------------------------------------------------------
小部经典二 二七六
九九四 闻成正觉之诸语 踊跃欢喜婆和利
彼之忧愁随淡薄 彼得广大之欢喜 (一九)
九九五 踊跃意悦婆和利 感动而又问天神
「彼住何村何聚落 又在何方住世主
往诣最上人住处 我等礼拜正觉者」 (二○)
九九六 「憍萨罗都舍卫城 广博慧者优胜者
卸除诸荷无漏者 知顶裂者人牛主」 (二一)
九九七 彼闻此语通真言 告诸弟子婆罗门
「诸学童来我语汝 汝等前来听我言 (二二)
193 九九八 今有圣者出世间 此是非常所难得
素有令名正觉者 利乐众生兴世间
我等急行舍卫城 最上之人汝等见」 (二三)
九九九 「然则我师婆罗门 如何我等知彼佛
如何我等能知彼 无知我等请教语」 (二四)
一○○○ 「吠陀之中诸真言 三十二种大人相
相好庄严传世间 依序为我作解说 (二五)
一○○一 彼之四肢及五体 正是大人相好处
彼于世途唯二种 除此以外无第三 (二六)
一○○二 彼若居住在家者 必将征彼此地上
不用笞杖及刀剑 依法统治此国家 (二七)
一○○三 若彼由家得出离 出家而为非家者
开三毒蔽成无上 成正觉者阿罗汉 (二八)
一○○四 生年姓氏与特相 真言吠陀及弟子
顶与顶裂有关智 一切意中向彼问 (二九)
一○○五 彼若具有无障见 彼为佛陀正觉者
以意向彼作请益 必将以语作回答」 (三○)
一○○六 婆和利语弟子闻 十六人众婆罗门
帝须弥勒阿耆多5 富那迦与弥多求 (三一)
五 彼岸道品 一 序偈 二七七
--------------------------------------------------------------------------
小部经典二 二七八
194 一○○七 优波私婆度多迦 难陀更与酰摩迦
劫波刀提耶两人 阇都干耳为贤者 (三二)
一○○八 彼等跋陀罗浮陀 优陀耶与布沙罗
莫伽罗阇有慧者 以及大仙宾祗耶 (三三)
一○○九 彼等各各有徒众 皆于世间有令名
禅定者而乐禅定 贤者而善植宿者 (三四)
一○一○ 结发身着羚羊皮 彼等皆礼婆和利
彼且右绕行敬礼 然后向北而出发 (三五)
一○一一 进入波底那都城 再往东摩酰沙底
优禅尼又瞿那堕6 卑地写至婆那市7 (三六)
一○一二 憍赏弥向沙枳多 入最上都舍卫城8
制多毘耶迦毘罗 又进拘尸那罗城 (三七)
一○一三 波婆城向菩伽市 毘舍离向摩揭陀
到达美丽适意处 是波沙那迦塔寺 (三八)
195 一○一四 如热渴者求冷水 又如商人得大利
如暑热者求树荫 彼等急登世尊处 (三九)
一○一五 尔时世尊适其时 比丘众前受尊敬
恰如师子林中吼 为诸比丘说教法 (四○)
一○一六 阿耆多具金色光9 光明圆满如太阳
犹如十五夜满月 于此始见正觉者 (四一)
一○一七 彼见世尊之肢体 得见相好圆满相
彼甚欣悦立一面 意向世尊发请益 (四二)
一○一八 「有关我师生年事 姓与特相请示我
通达真言诸内容 婆罗门师教几人」 (四三)
一○一九 「年龄一百二十岁 彼姓当是婆和利
生而肢体有三相 彼己通达三吠陀 (四四)
一○二○ 大人相好及传说 通达语汇及仪轨
五百弟子彼教授 通达自法之极致」 (四五)
五 彼岸道品 一 序偈 二七九
--------------------------------------------------------------------------
小部经典二 二八○
196 一○二一 「断爱除欲最上人 彼有三相应简别
请说而以教我等 勿使我等生疑惑」 (四六)
一○二二 「彼能以舌覆颜面 两眉中间有白毫
彼之阴处隐覆被 三相如斯童应知」 (四七)
一○二三 从来未闻来问者 今竟回答我所问
一切诸人皆感激 合掌向佛静思惟: (四八)
一○二四 「诸天乃至众梵天 须阇之夫帝释天
我等意中发质问 向谁应答此是问」 (四九)
一○二五 「我等之师婆和利 遍问顶与顶裂智
敬请世尊教我等 仙人请除我等疑」 (五○)
一○二六 「无明为顶应须知 信心正念及禅定
欲与精进得相应 明是顶裂有关智」 (五一)
一○二七 如是于此诸学童 发起感激大狂喜
偏袒衣服羚羊皮 头面顶礼佛两足 (五二)
一○二八 「彼婆罗门婆和利 乃至诸弟子等俱
彼等踊跃心欢悦 头面顶礼世尊足」 (五三)
一○二九 「彼婆罗门婆和利 乃至弟子共安乐
学童汝亦应如是 获得安乐且长寿 (五四)
一○三○ 婆和利以及汝等10 一切疑问悉令解
汝等之意欲须问 莫论何事尽可问」 (五五)
一○三一 由正觉者令解明 学童合掌而旁坐
阿耆多面向如来 此乃第一之请问 (五六)
序偈讫。
注1 「彼岸道」(Parayana), (参阅南传四四、一七页追记。)于汉译诸文献皆为音译,作皮
罗延、婆罗延,波罗延耶(那?),波罗衍孥等。于汉译中所出波罗延等语如左:波罗延
耶阿逸多所问:杂阿含三四五经(大正藏二、九五b)波罗延富邻尼迦所问:杂阿含九八
二经(大正藏二、二五五c),波罗延忧陀耶所问:杂阿含九八三经(大正藏二、二五六
五 彼岸道品 一 序偈 二八一
--------------------------------------------------------------------------
小部经典二 二八二
a),波罗延低舍弥德勒所问:杂阿含一一六四经(大正藏二、三一○b),波罗延经:坐
禅三昧经卷下(大正藏一五、二七九c),波罗延经:四分律卷五四(大正藏二二、九六
八b),波罗延萨遮陀舍修妒路:十诵律卷二五(大正藏二三,一八一b),波罗延:毘尼
母经卷三(大正藏二四、八一八a),波罗延经阿耆陀难:大智度论卷三(大正藏二五、
八二c),波罗延优婆尸难:同卷四(大正藏二五,八五b),波罗延经:同卷三一(大正
藏二五、二九五c),波罗衍那摩纳婆:发智论卷一(大正藏二六、九一八c、九一九a),
波罗衍那手:大毘婆沙论卷四、卷一三七(大正藏二七、一七a、七○六a),波罗衍孥
摩纳婆:同卷六(大正藏二七、二六b 二七c),波罗衍孥见谛经:同卷三○(大正藏二
七、一五三c),波罗延:阿毘昙毘婆沙论卷二、卷一六(大正藏二八、一一c、一一八
a),波罗延中因阿氏多请问颂:瑜伽师地论卷一九(大正藏三○、三八六c),婆罗延
经:成实论卷一(大正藏三二、二四四b),波罗延经:同卷一二(大正藏三二、三三九
a)。
2 原无此序偈部分,或为尔后基于传承而附加者亦未可知。盖本品之古注释于Cula-
niddesa,序偈部分之语句亦无解释。与此部分之偈相当者,汉译文献中并无所见,此或
疑为其它部派容有与此全然不同之序偈。即如于前注所列之大毘婆沙论卷六(大正藏二
七、二六b、二七c)中有与波罗衍那摩纳婆之问答三偈;又发智论卷一(大正藏二六、
九一八c、九一九a)亦有同样之二偈;又坐禅三昧经卷下(大正藏一五、二七九c)与
波罗延经中所说亦有如上所揭之偈相似之一偈。但此等三偈并未见有相当于巴利文偈。此
或想系于有部波罗延经序偈之有所存;尤以有部等所传之波罗延经其本文与巴利文所传
多容或稍有相异之点,而巴利文所无之右列三偈,或为有部之波罗延经本文中之偈颂。
其次,此序偈之说明,更补足说明之因缘故事,依注书其概要如下:于宿世植有善根
之婆和利婆罗门,依其功德生为憍萨罗国波斯匿王父王之帝师之子,彼由过去世因缘,有
十六人之婆罗门为弟子。其十六人各有弟子千人,婆和利之弟子与其徒合计有一万六千余
人,(此一万六千人说恐非历史事实,或系传说之说明而已。事实如一○二○偈为五百人
之徒弟,此点注书与本经矛盾)。波斯匿王即位后,波和利为帝师,大受王之尊信。后彼
发愿出家,请于国王而未蒙允许。经再三请求,王遂于得以朝夕会见,而许住王园内,始
承诺出家。婆和利与一万六千徒众共同出家,住于王园。但与徒众之间,不能精进修行,
其后乃率徒众出,憍萨罗国,往南方案达罗地方为结发苦行者精进修行。
五 彼岸道品 一 序偈 二八三
--------------------------------------------------------------------------
小部经典二 二八四
3 由人民收获而施舍。
4 本偈后本被引用于UdA.P.10。
5 以下至一○○八偈之二偈半与一一二四偈、一一二五偈同。
6 「瞿那堕」(Gonaddha)指哥达城(Godha-pura)。
7 「卑地写」(Vedisa)阿盘提(Avanti)国之城市。
8 「入舍卫城」,彼等十六人闻世尊住舍卫城,由南方向西行转向北方达舍卫城。时世尊已去
王舍城。彼等更追踪由舍卫城东行向南方摩褐陀国。
9 「金色之光」(Pita-ramsim),于底本作vita-ramsi(无光), Cula-nid desa作vita-ram
sm,今从Trenchner之所示。
10 本偈以些少之不同被引用于DA.I,P.155;MA.II,P.274;SnA.P.230。
二 阿耆多学童所问1
一○三二 尊者阿耆多曰:2
「因何世间有五盖 因何世间无光辉
何以世间有染着 何以言是大怖畏」 (一)
一○三三 世尊宣曰:「阿耆多3
世间缘无明有盖 悭吝放逸故无辉
我言热望起染着 苦是世间大怖畏」 (二)
198 一○三四 尊者阿耆多曰:4 「烦恼流遍一切处
云何其流成遮障 流之防护请语我
依何其流得闭塞?」 (三)
一○三五 世尊曰:「阿耆多5 世间所有烦恼流
其流遮障是为念 流之防护我语汝
依慧此等使闭塞」 (四)
五 彼岸道品 二 阿耆多学童所问 二八五
--------------------------------------------------------------------------
小部经典二 二八六
一○三六 尊者阿耆多曰:6 「慧与念及名与色
如何情形可湮灭 我今以此问世尊
〔请佛世尊〕 为我说」 (五)
一○三七 「汝阿耆多如斯问7 我今语汝其因由
识灭既已名色灭 此处慧念名色灭」 (六)
一○三八 「一切诸法察悟者8 及此凡夫诸有学
彼等之动作行道 我问智者请语我」 (七)
一○三九 「诸欲不可以贪求9 心意混浊不可有
于一切法之善巧 有念比丘应普行」 (八)
阿耆多学童所问讫
注1 于注所示:本经为阿耆多经(Ajta-sutta)。本经各偈语句之逐字解释,可参见Cula-
niddesa(暹逻本)PP.8-32。
2 本偈被引用于Netti.P.10;P.70。以下本经之八偈,其全部相似之偈,在瑜伽师地论卷一
九(大正藏三○、三八六b 以下)波罗延经中,被应用作为因阿氏多所请问颂。在此引用
中更又插入于一○三七偈与一○三八偈之间并有一一一○偈与一一一一偈之相似二偈。
又阿耆多在请问本偈之时,尚非佛教徒,故「尊者阿耆多曰」尊者之称呼,似不太适宜。但
在彼岸道品成立为经典,佛教徒则深为喜诵,此时阿耆多为已得阿罗汉果之长老,故称尊
者阿耆多。在以下各经中亦同作如此尊称。
3 本经被引用于 Netti.P.11;P.70。
4 次二偈被引用于 Netti.P.12f;P.71。与此二偈相当之偈,可见大毘婆沙论卷七三(大正
藏二七、三七九b),阿毘昙毘婆沙论卷三九(大正二八、二八五b), 婆沙论卷六(大
正藏二、八、四五四c 以下)。
5 本偈被引用于Vm. P.7;MA.I. P.22;SA.II, P.253;SnA. P.8;PtsA I, P.14;DhsA. P.351
等。与本偈相当之偈,可参见大毘婆沙论卷四四(大正藏二七、二三○b),阿毘昙毗婆
沙论卷二四(大正藏二八、一七七b)。
6 次二偈被引用于 Netti.P.14; P.17。
7 次三偈被引用于 Netti.P.17。
五 彼岸道品 二 阿耆多学童所问 二八七
--------------------------------------------------------------------------
小部经典二 二八八
8 本偈被引用于S.II, P.47; P.49; P.50;DhpA. III, P.228; JA.IV, P.260等。本偈前半被引
用于SnA.P.124。与本偈相当之偈,可见杂阿含三四五经(大正藏二、九五b),大智度
论卷三(大正藏二五、八二c);在大智度论则成为由波罗延经阿耆陀难之所引。
9 本偈被引用于Netti.P.21。
三 帝须弥勒学童所问1
199 一○四○ 尊者帝须弥勒曰:
「谁于此世为满足 谁于此世不动贪
谁能知达于两端2 慧智不着于中端
世间谁谓是大人 谁能于兹超缝爱」 (一)
一○四一 世尊曰:「弥勒
于诸欲中具梵行 远离渴爱常有念
比丘寂灭察悟法 于彼心中不动贪 (二)
一○四二 彼能知达于两端3 不着中端以智慧
我即言彼是大人 彼能于兹超缝爱」 (三)
帝须弥勒学童所问讫。
注1 于注所示:本经为帝须弥勒经(Tissametteya-sutta)。本经各偈语句之逐字解释,可见
Cula-niddesa(暹逻本)PP.33-41。
2 以下四句被引用于A.III,P.399;P.401,与之相当之偈,可参见杂阿含一一六四经(大正藏
二、三一○b)。
3 本偈与前注同。
四 富那迦学童所问1
一○四三 尊者富那迦曰:
「世尊不动见根本 我今前来欲请问
五 彼岸道品 四 富那迦学童所问 二八九
--------------------------------------------------------------------------
小部经典二 二九○
200 为何仙人剎帝利2 婆罗门与诸人等
广为诸天行供养 我请尊师为我语」 (一)
一○四四 世尊曰:「富那迦
此等仙人剎帝利 婆罗门与诸人等
广为诸天行供养 富那迦彼望人天
富那迦彼望人天 (二)
一○四五 尊者富那迦曰: 「诸仙人与剎帝利
婆罗门与诸人等 广为诸天行供养
彼等供养不放逸 果能得度生老否
我请世尊为我语」 (三)
一○四六 世尊曰:「富那迦
希望赞叹望献供 热望诸欲缘利得
彼等供养有贪染 我言不能度死生」 (四)
201 一○四七 尊者富那迦曰:
「供养不能度生老 然而天界与人界
何人供养度生老 我请尊师为我语」 (五)
一○四八 世尊曰:「富那迦
洞察彼此诸状态3 世间不动何等贪
无苦无求寂无烟 我言彼度生与老」 (六)
富那迦学童所问讫。
注1 于注所示:本经为富迦那经(Punnaka-sutta)。本经各偈语句之逐字解释,可参Cul
a-niddesa(暹逻本)PP.42-66。
2 以下三句与四五八偈前半同
3 本偈被引用于A.I,OP.133; A.II,P.45f。与本偈相当之偈,可参见杂阿含九八二经(大正
藏二、二五五c)。
五 彼岸道品 四 富那迦学童所问 二九一
--------------------------------------------------------------------------
小部经典二 二九二
五 弥多求学童所问1
一○四九 尊者弥多求曰:
「我请尊师为我语 忆尊师吠陀达人
世间所有多种苦 果由何处生起者」 (一)
202 一○五○ 世尊曰:「弥多求
苦之发生汝问我 我随知解今语汝
于此世间种种苦2 皆依因缘所发生 (二)
一○五一 愚者自为作依所 屡屡近苦不自知
随观苦之生发起 如实知苦勿作依」 (三)
一○五二 「我请尊师示我等 更有其它问尊师
生老瀑流愁悲泣 彼诸贤者如何渡
此法尊师如实知 唯愿牟尼为我说」 (四)
一○五三 世尊曰:「弥多求
此法现世无杂言 此法我今以告汝
如实知法行有念 可度世间诸爱着 (五)
一○五四 「大仙说此最上法 得闻此法心欢喜
如实知法行有念 可度世间诸爱着」 (六)
一○五五 世尊曰:「弥多求
上下纵横及于中 汝善知解一切物
203 汝对此等喜执着 识除舍弃不住立」 (七)
一○五六 如斯比丘无执着 既住有念不放逸
舍弃生老愁悲泣 如是知者苦舍断」 (八)
一○五七 「大仙此语我欢喜 瞿昙善告无余依
世尊确已舍断苦 此法尊师如实知 (九)
一○五八 牟尼尊师恳教诫 人人舍断诸苦否
我礼尊师如龙象 世尊恳切教诫我」 (一○)
一○五九 「吠陀达人婆罗门34 无所有不着欲有
五 彼岸道品 五 弥多求学童所问 二九三
--------------------------------------------------------------------------
小部经典二 二九四
确度瀑流无疑惑 度登彼岸无心栽 (一一)
一○六○ 如斯知者达吠陀 对诸种有遣去着
204 无苦无求彼离爱 我言彼已度生老」 (一二)
弥多求学童所问讫。
注1 依注所示:本经为弥多求经(Mettagu-sutta)。本经各偈语句之逐字解释,可见Cula-
niddesa(暹逻本)PP.67-107。
2 此半偈及次偈与七二八偈同。
3 本偈前半被引用于NA. I, P.173。
4 「吠陀达人」为得须陀洹道等四圣道智之行者。
六 度多迦学童所问1
一○六一 尊者度多迦曰:
「我请尊师为我语 尊师之语我期望
我闻尊师说法声 自己寂灭学涅盘」 (一)
一○六二 世尊曰:「度多迦
然兹佛教于有智 如是有念须诚心
由我得闻〔说法〕声 自己寂灭学涅盘」 (二)
一○六三 「我于天人诸世界2 见无所有婆罗门
礼拜尊师普眼者 由诸疑惑我度脱」 (三)
一○六四 「我于任何疑惑者3 无能使彼得度脱4
但汝了知最胜法 如斯汝可度瀑流」 (四)
一○六五 「梵者悲愍我识知 为我教授远离法
205 恰如虚空无障碍 于兹寂静行无依」 (五)
一○六六 世尊曰:「度多迦5
于兹现世无杂言 得寂静法我告汝
如实知彼行有念 可度世间诸爱着」 (六)
五 彼岸道品 六 度多迦学童所问 二九五
--------------------------------------------------------------------------
小部经典二 二九六
一○六七 「大仙语我最上寂 我闻此法心欢喜
如实知彼行有念 可度世间诸爱着」 (七)
一○六八 世尊曰:「度多迦
上下纵横及于中 汝善知解一切物
于世得知此为着 悉于诸有勿为爱 (八)
度多迦学童所问讫。
注1 于注所示:本经为度多迦经(Dhotaka-sutta)。本经各偈语句之逐字解释,可参见Cula-
niddesa(暹逻本) PP.108-125。
2 本偈与次偈之相当之偈,可参见大毘婆沙论卷七八(大正藏二七、四○一b),阿毘昙毘
婆沙论卷四○(大正藏二八、二九九b以下),鞞婆沙论卷八(大正藏二八、四七二c)。
3 本偈被引用于MNd.P.32;KV.P.194。于成实论卷一(大正藏三二、二四四b)婆罗延
经中作为佛言引用本偈之相当偈。
4「无能」(na sahissami),底本作nagamissami今从异本。于Cula-niddesa有na samis-
simi,解释为「无能」。
5 以下三偈被引用于Netti P.166。
七 优波私婆学童所问1
一○六九 尊者优波私婆曰:
「世尊我独无依止 不能渡越大瀑流
普眼者为所依止 度瀑流缘为我语」 (一)
一○七○ 世尊曰:「优波私婆
无所有处具念观 依无所有为非有
206 断欲离惑爱灭尽 昼夜观察渡瀑流」 (二)
一○七一 尊者优波私婆曰:
「离贪一切之诸欲 舍他依止无所有
信解第一想解脱 无所有处不退去
五 彼岸道品 七 优波私婆学童所问 二九七
--------------------------------------------------------------------------
小部经典二 二九八
彼处是否可住立」 (三)
一○七二 世尊曰:「优波私婆
离贪一切之诸欲 舍他依止无所有
信解第一想解脱 无所有处不退去
汝于其处可住立」 (四)
一○七三 「无所有处不退去 其处多年可住立
彼解脱处得清凉 如斯识者亡灭否」2 (五)
一○七四 世尊曰:「优婆私婆3
犹如强风吹飞火 不入火数焰灭没
207 牟尼名身之解脱 不入识数而灭没」 (六)
一○七五 「彼所灭没或非有4 或是常恒而无病
唯愿牟尼示解说 此法尊师如实知」 (七)
一○七六 世尊曰:「优波私婆
灭没无有非有量 依此彼言有非有
彼无有此烦恼焰 一切诸法破坏时
一切语路亦破坏」 (八)
优波私婆学童所问讫。
注1 于注所示:本经为优波私婆经(Upasiva-sutta)。本经各偈语句之逐字解释,可参见Cul
a-niddesa(暹逻本)PP.126-141。
2「可亡灭耶」(cavetha),底本Cula-niddesa 为bhavetha(存在)此意当亦可通,今为更
明了故,则从异本。
3 本偈被引用于DA.II, P.514。
4 次之二偈与其相当之偈,出于大智度论卷四(大正藏二五、八五b),为波罗延经之所引。
八 难陀学童所问1
一○七七 尊者难陀曰:
五 彼岸道品 八 难陀学童所问 二九九
--------------------------------------------------------------------------
小部经典二 三○○
「世间曾有诸牟尼 此事如何语众人
知生起者为牟尼 或起活命为牟尼」 (一)
一○七八 「诸善巧者所依见 依闻依智均不说
208 无苦无求破烦恼 如此行者为牟尼」 (二)
一○七九 尊者难陀曰:
「此等外受婆罗门 依见依闻说有净
依戒勤行亦说净 或由多种言有净
各自之见为禁制2 此行果度生老否
我请尊师为我语」 (三)
一○八○ 世尊曰:「难陀
此等沙门婆罗门 依见依闻说有净
依戒勤行亦说净 更依多种言有净
彼等之见为禁制 此行生老不得度」 (四)
一○八一 尊者难陀曰:
「此等沙门婆罗门 依见依闻说有净
209 依戒勤行亦说净 更依多种言有净
彼等不能渡瀑流 然而天界及人界
结果谁度生与老 我今敬请问尊师
惟求尊师以教我」 (五)
一○八二 世尊曰:「难陀
一切沙门婆罗门 我非谓受生老盖
一切见闻觉戒行 此多种种皆须舍
遍知渴爱无漏者 我称彼等渡瀑流」 (六)
一○八三 「大仙此语我欢喜 瞿昙善说无有依
一切见闻觉戒行 此多种种皆须舍
遍知渴爱无漏者 以言彼等度瀑流」 (七)
难陀学童所问讫。
五 彼岸道品 八 难陀学童所问 三○一
--------------------------------------------------------------------------
小部经典二 三○二
注1 于注释中称本经为难陀经(Nanda-sutta)。本经各偈语句之逐字解释,可参见Cula-
niddesa(暹逻本)PP.142-160。
2 禁制(Yata),底本为Yatha,今从Cula-niddesa。
九 酰摩迦学童所问1
一○八四 尊者酰摩迦曰:
「以前诸人为我说2 有如斯者应如斯
人云亦云受卖说 如此只有增妄想 (一)
一○八五 彼等之说我不喜 然而牟尼我尊师
请说破除爱欲法 为欲知此行有念
可使我等度爱着」 (二)
一○八六 「酰摩迦见闻觉识 对此爱色不贪着
除法欲贪无欲求 此是不死涅盘句 (三)
一○八七 有念即此得了知 现世善得寂灭所
人人于常成寂静 能度世间诸爱着」 (四)
酰摩迦学童所问讫。
注1 于注所示:本经为酰摩迦经(Hemaka-sutta)。本经各偈语句之逐字解释,可见Cula-
niddesa(暹逻本)PP.161-168。
2 本偈与一一三五偈同。
一○ 刀提耶学童所问1
一○八八 尊者刀提耶曰:
「诸欲之住不存在 渴爱之欲亦无存
且度众人之疑惑 斯人如何有解脱」 (一)
五 彼岸道品 一○ 刀提耶学童所问 三○三
--------------------------------------------------------------------------
小部经典二 三○四
211 一○八九 世尊曰:「刀提耶
诸欲之住不存在 渴爱之欲亦无存
且度众人诸疑惑 斯人别无有解脱」 (二)
一○九○ 「无意乐者或意乐 具慧或依慧计度
我欲如实知牟尼 普眼者请为我说」 (三)
一○九一 「彼无意乐或意乐 具慧或非慧计度
无所有不着欲有 牟尼已得如斯识」 (四)
刀提耶学童所问讫。
注1 注释书称本经为刀提耶经(Todeyya-sutta)。本经各偈语句之逐字解释,可参见Cula-
niddesa (暹逻本)PP.169-175。
一一 劫波学童所问1
一○九二 尊者劫波曰:
「怖畏瀑流之生时 实是如在湖沼中
战胜老死诸人等 世尊示我之洲渚
而且此苦不更有 牟尼世尊为我说」 (一)
212 一○九三 世尊曰:「劫波
怖畏瀑流之生时 实是如在湖沼中
战胜老死诸人等 劫波我告汝洲渚 (二)
一○九四 无所有者无取着 此即不外于洲渚
我以灭尽于老死 是故我说为涅盘 (三)
一○九五 有念了知此大法 人人现世得寂灭
彼等不随魔力行 彼等不为从魔者」 (四)
劫波学童所问终。
五 彼岸道品 一一 劫波学童所问 三○五
--------------------------------------------------------------------------
小部经典二 三○六
注1 注释书称本经为劫波经(Kappa-sutta)。本经各偈语句之逐字解释,可见Cula-niddesa
(暹逻本)PP.176-186。
一二 阇都干耳学童所问1
一○九六 尊者阇都干耳曰:
「我闻雄者不欲欲 我问无欲渡瀑流
具眼者语寂静句 世尊如真为我说 (一)
一○九七 太阳威光胜大地 世尊住于胜诸欲
广慧示我少慧者 为说大法我识知
舍断此世生与老」 (二)
213 一○九八 世尊曰:「阇都干耳
调伏诸欲无贪求 既得出离见安稳
所有执取皆舍离 何物于汝亦勿存 (三)
一○九九 过去烦恼使涸竭 未来何物亦非有
若于中处汝不执 寂灭而修所当行 (四)
一一○○ 普对名色之贪求 远离彼者婆罗门
彼已不为死左右 所有诸漏皆灭无」 (五)
阇都干耳学童所问讫。
注1 注释书称本经为阇都干耳经(Jatukanni-sutta)。本经各偈语句之逐字解释,可参见Cul
a-niddesa(暹逻本)PP.187-196。
一三 跋陀罗浮陀学童所问
一一○一 尊者跋陀罗浮陀:
「舍弃窟宅断渴爱 不动喜舍渡瀑流
五 彼岸道品 一三 跋陀罗浮陀学童所问 三○七
--------------------------------------------------------------------------
小部经典二 三○八
舍除计度得解脱 请问龙象善慧者 (一)
一一○二 期望雄者尊师说 由诸各方人来集
愿请尊师为解说 尊师如所知法者」 (二)
一一○三 世尊曰:「跋陀罗浮陀
上下纵横及于中 调伏一切诸取爱
214 人于世间若有取 所有诸魔随于人 (三)
一一○四 知解比丘是有念 不取世间任何物
死之领域爱著者 有取有情如斯观」 (四)
跋陀罗浮陀学童所问讫。
注1 注释书中称本经为跋陀罗浮陀经(Bhadravudha-sutta)本经各偈语句之逐字解释,可
见Cula-niddesa(暹逻本)PP.197-206。
一四 优陀耶学童所问1
一一○五 尊者优陀耶曰:
「离尘静虑作已办 成无漏一切诸法
已到达彼岸世尊 为此而来我有问
破坏无明状如何 了知解脱请告我」 (一)
一一○六 世尊曰:「优陀耶2
爱欲以及忧 两者皆舍断
必除弃昏沈 后悔遮亦除」 (二)
一一○七 念舍之清净 前行法思择
破坏无明状 言了知解脱」 (三)
215 一一○八 「云何有结缚3 云何得运行
舍断任何物 言有涅盘否」 (四)
一一○九 「喜是世间缚 寻以运行此
五 彼岸道品 一四 优陀耶学童所问 三○九
--------------------------------------------------------------------------
小部经典二 三一○
渴爱之舍断 是言有涅盘」 (五)
一一一○ 「云何行有念4 止灭一切识
我来问世尊 欲闻尊师语」 (六)
一一一一 「受之于内外 不为生欢喜
如是行有念 止灭一切识」 (七)
优陀耶学童所问讫。
注1 依注所示;称本经为优陀耶经(Udaya-sutta)。本经各偈语句之逐字解释,可见Cula-
niddesa (暹逻本)PP.207-220。
2 以下二偈被引用于A.I,P.134。与此二偈相当之偈可参见杂阿含七八三经(大正藏二
五六a)。
3 以下二偈亦出于S.I,P.39。相当于汉译之偈,可参见杂阿含一○一○经(大正藏二、二六
四b),别译杂阿含二三七经(大正二、四五九b)。
4 以下二偈相当于瑜伽师地论卷一九(大正藏三○、三八六b 以下)。
一五 布沙罗学童所问1
一一一二 尊者布沙罗曰:
「说示过去事 不动断疑惑
达人至彼岸(佛) 是故我来问 (一)
一一一三 无有诸色想2 舍断一切身
无内亦无外 不见有何物
我来诣谨问 智者释迦佛
斯人更何导」 (二)
216 一一一四 世尊曰:「布沙罗
一切之识住 如来立通达
知有情止住 解脱之至趣 (三)
一一一五 知无所有之来处 彼知喜贪是结缚
五 彼岸道品 一五 布沙罗学童所问 三一一
--------------------------------------------------------------------------
小部经典二 三一二
如斯知达已之后 无所有处是无常
住此梵行婆罗门 有此如实之真智」 (四)
布沙罗学童所问讫。
注1 注释书称本经为布沙罗经(Posala-Sutta)。本经各偈语句之逐字解释,可见Cula-niddesa
(暹逻本)PP.221-234。
2 与本偈相当之偈,可参见大毘婆沙论卷四、卷一三七(大正藏二七、一七a、七○六a),
阿毘婆沙论卷二(大正藏二八、一一c)、成实论卷一二(大正藏三二、三三九a)。
一六 莫伽罗阇学童所问1
一一一六 尊者莫伽罗阇曰:
「我曾两次问世尊 具眼者未作解说
然今发问第三次 天仙解说令我闻 (一)
一一一七 此世界或他世界 诸天以及梵天界
尊师瞿昙有名声 竟无了知尊师见2 (二)
217 一一一八 如斯优越之见者3 因欲欲问我前来
如何观察世间者 死王如何能不见」 (三)
一一一九 「莫伽罗阇常有念4 汝须打破自我见
观察世间皆是空 如斯始可度死难
如斯观察世间者 始能不见于死王」 (四)
莫伽罗阇学童所问竟。
注1 注释书称本经为莫伽罗阇经(Mogharaja-sutta)。本经各偈语句之逐字解释,可参见Cul
a-niddesa (暹逻本)PP.235-257。
2 「无知通」(nabhijanati),底本为nabhijanami,今从异本及Cula-niddesa。
3 本偈后半被引用于SnA. P.588。
4 本偈被引用于KV. P.64 MNd. P.438;Netti P.7; Vm. P.656。
五 彼岸道品 一六 莫伽罗阇学童所问 三一三
--------------------------------------------------------------------------
小部经典二 三一四
一七 宾祇耶学童所问1
一一二○ 尊者宾祇耶曰:
「我老无力颜色衰 视力不明听不利
未除蒙昧我不亡 我于此世应识法
如何舍断生与老 敬请世尊为我语」 (一)
一一二一 世尊曰:「宾祇耶
见有色故蒙受害 放逸之人有病患
宾祇耶应不放逸 为不再有应舍色」 (二)
一一二二 「四方四维及上下 十方一切于世间
218 尊师不见亦不闻 不觉不思无何物
我于此世应识法 舍断生老为我语」 (三)
一一二三 世尊曰:「宾祇耶
陷入渴爱生热苦 汝见诸人为老袭
宾祇耶应不放逸 为不再有舍渴爱」 (四)
宾祇耶学童所问竟。
注1 依注所示:本经为宾祇耶经(Pingiya-sutta)。本经各偈语句之逐字解释,可参见Cula-
niddesa 暹逻本)PP.258-266。
一八 〔十六学童所问之结语1〕
世尊住于摩竭陀国波沙那迦塔寺庙时,教说以上诸偈。为应婆和利门弟子2十
六人婆罗门之请问而为解说。若于其所问一一知义、知法已者,则当应法、随法行
道,应到达老死之彼岸。此等诸法〔依行道〕而可到达彼岸故,此教法即有彼岸道
之名称。
一一二四 帝须弥勒阿耆多3 富那迦与弥多求
五 彼岸道品 一八 十六学童所问之结语 三一五
--------------------------------------------------------------------------
小部经典二 三一六
优波私婆度多迦 难陀更与酰摩迦 (一)
219 一一二五 两人劫波刀提耶 阇都干耳是贤者
以及跋陀罗浮陀 优陀耶与布沙罗
莫伽罗阇具慧者 及宾祇耶为大仙 (二)
一一二六 彼等行具足 仙人接近佛
微妙所请问 接近最胜佛 (三)
一一二七 受彼所请问 佛如实解说
诸问以解说 满足婆罗门 (四)
一一二八 彼日种具眼 由佛得满足
优越慧者处 出家修梵行 (五)
一一二九 对一一所问 如佛所开示
如是行道者 由此至彼岸 (六)
一一三○ 修习最上道 由此到彼岸
此达彼岸路 故称彼岸道 (七)
一一三一 尊者宾祇耶〔向婆和利〕曰:
「随诵彼岸道4 离垢广智者
如所见而说 无欲无薮主
因何语虚妄 (八)
220 一一三二 舍断垢与痴 慢覆亦舍断
言辞以赞叹 即我所述说 (九)
一一三三 我除闇觉者 普眼知世边
越度一切有 无漏正觉者
一切苦舍断 近坐实名者 (一○)
一一三四 如鸟舍山林 栖止多果林
我舍少见者 如鹅入大海 (一一)
一一三五 瞿昙以前人5 解说『应如是』
乃人云亦云 唯有增妄想 (一二)
一一三六 独坐除恼闇 彼慧光普照
五 彼岸道品 一八 十六学童所问之结语 三一七
--------------------------------------------------------------------------
小部经典二 三一八
瞿昙广慧者 瞿昙广智者 (一三)
221 一一三七 彼示实时见 渴爱以尽灭
无患之教说 绝无可譬如」 (一四)
一一三八 「宾祇耶现见 渴爱以灭尽
示汝无恼法 决无可譬喻」 (一五)
一一三九 瞿昙有广慧 瞿昙有广智
虽于须臾间 应否离于住」 (一六)
一一四○ 「我现实时见 渴爱以灭尽
我说无恼法 决无可譬喻 (一七)
一一四一 瞿昙有广慧 瞿昙有广智
虽于须臾间 而不离于住 (一八)
一一四二 昼夜不放逸 意眼见世尊
礼拜以过夜 思惟不离住 (一九)
一一四三 信喜意念法 不离瞿昙教
广慧之赴处 是我必归向 (二○)
222 一一四四 我老身力弱 无能至彼处
常以思惟赴 意与佛相合 (二一)
一一四五 战栗卧泥中 洲渚任漂流
我渡瀑流时 见无漏觉者」 (二二)
一一四六 「跋陀罗浮陀 薄迦利乃至6
阿逻毘瞿昙 皆如有信解
宾祇耶信解 至死之彼岸」 (二三)
一一四七 「我闻牟尼语 益信乐佛教
蔽闻无心栽 应辩正觉者 (二四)
一一四八 知通超天法 超天知一切
疑者诸请问 终告彼无疑 (二五)
223 一一四九 绝无可譬喻 不摇动涅盘
确信我必至 我此已无疑
五 彼岸道品 一八 十六学童所问之结语 三一九
--------------------------------------------------------------------------
小部经典二 三二○
我心正信解 如是请认受」 (二六)
彼岸道品竟。
八诵分之圣典经集竟7
注1 此第十八经之经题在底本与注书均已无存,今从Cula-niddesa 之表题Salasaman
avakapanha-nigama(十六学童所问之结语。),以下各语句之逐字解释,可参见Cula-
niddesa(暹逻本)P.268-316。
2 「门弟子」(paricaraka)亦可解为世尊之门弟子。
3 以下二偈与一○○六偈之后半、一○○七偈、一○○八偈相同。
4 以下七偈为十六人学童,由闻佛说法而在佛教中出家,不久得证阿罗汉后,十六人中最年
长之宾祇耶代表十六人回到前师婆和利之南方居所,归来向婆和利复命,言佛出世。
5 本偈与一○八四偈意同。被引用于MA.I,P.35。
6 薄迦利(Vakkali)由信解得道事,可参照DhpA.IV,P.118;AA.I,P.348ff。有关跋陀罗浮
陀可参照前第十三经。
7 直译为「依八诵分量之圣典经集竟」
五 彼岸道品 一八 十六学童所问之结语 三二一
--------------------------------------------------------------------------
小部经典二 三二二